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因為皮膚結構不完整所引起,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指出,當接觸到過敏原,誘發第二型免疫反應、第二型T 細胞活化,並分泌細胞激素,就會造成發炎。常見的細胞激素有IL-4、IL-13,生物製劑「杜避炎」(dupilumab)即是阻抗IL-4、IL-13。
異位性皮膚炎進入中期後,除了IL-4、IL-13,還有更多細胞激素被激發,造成病情惡化,最後連第十七型、第二十二型T細胞都會活化,也就是說,只阻斷IL-4、IL-13可能不足以控制病情。
小分子藥物更廣泛控制發炎路徑
小分子標靶藥物如「銳虎」( RINVOQ)、「愛滅炎」( Olumiant )、「喜繽果」( CI-BINQO)帶來突破,不只針對IL-4、IL-13, 對造成發炎的路徑有更多控制。
目前已上市的小分子標靶藥物都是JAK抑制劑,JAK是指細胞內酵素,會將細胞激素與接受體在細胞膜上發生交互作用所產生的訊息傳送出去, 藉此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JAK抑制劑即是阻斷這個傳遞路徑,達到調控細胞激素、減輕發炎的目的。
生物製劑屬大分子,因此製成針劑, 藥效發揮相對較慢,但優點是可以持續較久,約兩星期,甚至有病友可以撐到一個月打一次;小分子藥物用口服,快速吸收也快速發揮效果,但缺點是持續時間短, 需要每天吃。以阻斷效果而言,小分子藥物較好。
小分子藥物雖然快速見效,但仍有些部位的病灶難以改善,除了持續做好皮膚保養、減少接觸過敏原,也可以局部使用藥膏,如果仍不見改善,可以考慮同時使用針劑及口服藥。
跟醫師討論治療策略
一般來說,新藥「喜繽果」適用18歲以上、中重度的病人。不過陳志強認為,除了考量病情,病人的感受與生活品質也很重要,比如病灶面積不大,可是發生在臉上,影響自信心及社交;或者皮膚發炎狀況不太嚴重,但是很癢,晚上睡不好,白天無法好好上課或工作,這些情形可跟醫師討論是否可以使用新藥。
不過「喜繽果」等小分子標靶藥目前健保並不給付,通常不會當第一線用藥,建議還是先做好基礎皮膚保養,先用類固醇藥膏,如果效果不好再考慮用新藥。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治療思維及策略: 當工作或考試壓力大、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發作時,先用小分子藥物幾天,快速止癢、緩解病情,再慢慢用其他藥物治療,或用針劑維持;或者先打針控制病情幾星期,再補小分子藥物。
雖然小分子藥物藥效不錯,但他強調,藥物主要是用在急性期控制症狀,日常生活仍需減少接觸過敏原、做好皮膚保養, 而不是完全靠藥物。做好這些基本功,也可以減輕需要藥物的強度,減少副作用。
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責任不只在醫生, 家長、病人也需要好好照顧皮膚,三方配合才能看到效果。如果前端的保養沒做好,小分子藥物再有效,也不太可能百分之百治好。
定期監測肝功能
小分子標靶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青春痘、口唇疱疹及帶狀疱疹。長期使用是否有其他副作用,有待觀察。
使用小分子藥物的患者需定期監測肝功能,對於有B 型或C 型肝炎帶原的患者也會定期監控是否有復發的跡象;因為有感染結核病的風險,所以也會做結核菌測試。此外,小分子藥物會讓肌酸酐升高,但臨床上並沒有看到什麼問題,病人也沒有因此而不適。
由於造成發炎的細胞激素非常多,甚至還有許多未知的發炎路徑。因此,未來將會有更多小分子藥物或是生物製劑問世, 但目前並沒有好的生物標記可以幫助病人選擇藥物(比如抽血化驗,就知道適合哪種藥),這是未來精準醫療努力的方向。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