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世界講義 紐約時報新視界:著色排解傷痛
幸福小撇步 享受吧,一個人的打掃時光
2021/06/09 第1405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紐約時報新視界:著色排解傷痛
文/Jane E. Brody;呂玉嬋節譯、紐約時報

心理諮商師出版的著色書

這一生中,我們難免要面對親友摯愛離世的哀痛。

費城心理諮商師黛嫚多次面臨這樣的痛苦,而這樣的親身經歷,推著她走上悲傷輔導的專業道路。

她二十七歲時,前男友拿回她借走的吸塵器,將吸塵器管子接上汽車排氣管,在車裏自殺了。

十年後,她擁有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她在機場等待父母抵達,不料父親所駕駛的私人飛機墜落,在她面前失事,機上四名乘客全部罹難。

四年後,丈夫在運動時心臟病發去世。四十歲的她,除了有兩名幼兒,肚子裏還有第三個尚未出世的孩子。

幾年後,她得知自己罹患一種少見的乳癌,心想三個孩子可能成為孤兒,成了她最大的恐懼。

但她並沒有病死,反而設法帶大了三個孩子,嫁給一個願意收養孩子的「好男人」,甚至取得了博士學位。她的論文討論分析年輕寡婦的悲傷和依戀。

博士畢業後,黛嫚開始從事心理諮商輔導,協助在九一一事件喪失所愛之人的家庭,輔導乳癌倖存者,也主持各種創痛的互助團體。

她認為,面對心痛脆弱的人,我們必須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她的前男友自殺後,她覺得自己是從犯,但她的母親一再向她保證絕對不是她的錯。

丈夫身亡時,她的父母已經不在身邊,無法用智慧良言開導她。她回憶自己當時痛苦不堪,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既看不下書,也無法跟人交談。她覺得孤單受挫,沒有人知道如何幫助她。

丈夫去世兩個月後,她錄取了天普大學博士班,但仍舊開心不起來。

她曾經跟一個同樣喪偶的少婦談話,以為可以互相鼓勵打氣。沒想到對方卻問她:「你知道人生結束是什麼感受嗎?就是現在的感受。」聽了這句話之後,她的情緒更加低落。

但有天她姊姊告訴她,有一天這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她把這句話聽了進去,知道自己還有未來可言,於是決定站起來,嘗試另一條走出悲傷的道路:她將研究領域改為失親與傷痛,因為她不希望有另一個喪偶的女子跟她感到同樣的孤立。她想知道人是如何癒療傷口,這樣才可以幫助他人走出傷痛。

黛嫚說,療傷是一輩子的事,而傷痛隨時可能發生。

兒子進入醫學院時,她已經守寡二十四年了,卻仍舊悲從中來,因為她的第一任丈夫和父母都看不到這一幕。

她的小女兒即將從大學畢業,但她知道她們兩人到時都會潸然落淚,因為女兒永遠沒有機會認識她的父親,女兒的悲傷跟她的悲傷不盡相同,但她的悲傷仍舊存在。

在二○一六年,黛嫚與插畫家合作,出了一本著色書,幫助成年人走出艱困的谷底。書中包含三十五幅繁複的插圖,希望刺激著色者思考,進而讓心頭傷口慢慢癒合。

丈夫過世後,黛嫚開始寫日記。她說,書寫能夠幫助一個人釐清思緒,知道如何繼續往前走。在日記中,你想寫什麼都可以,因為沒有人會看到。

數十年來,治療師利用藝術幫助人表達他們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感受,但填補著色本的空間有另一種的幫助,它讓人放鬆,更加專心。

紐約大學藝術治療臨床助理教授貝博里安表示,研究發現藝術創作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深刻的影響,而在線條結構中著色則有助於克制、整理低落的情緒和無助的心情。

黛嫚強調,她的著色本不會明確告訴著色者應有什麼感受,每個人有每個人走過悲痛的獨特方式。而從自己的經歷與她輔導過的數百人身上,她明白了一件事:你不需要快步走過,假裝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

 
享受吧,一個人的打掃時光
文/林可凡、《日日小掃除,舒壓整理術》‧采實文化出版

把掃除當作是關愛自己、照顧家人的一種方式

很多人不喜歡打掃,並非是討厭做這件事,而是帶著錯誤的想法或觀念,進而影響行動力。試著改變過往打掃時的心態與觀念,你會開始享受家事帶來的美好。

找到打掃的動力

掃除並不困難,難的是不想、不願意、不知道為什麼而掃。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應該要動手打掃了,卻還是找不到動力去做。如果總是被他人嘮叨著做,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收拾,當然無法愉快地打掃。但若是為了讓自己舒服生活、為了自己享受舒適的房間,和被逼著做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找出打掃的動力相當重要,不管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在情感上找出驅使自己主動打掃的動力,才能享受掃除的過程。

打掃沒有終點,過程比結果重要

打掃其實是一件沒有盡頭的事,即使今天用盡全力掃乾淨後,過兩天就會開始積灰、變髒。

如果從消極的角度看來,打掃是一件需要持續、沒有終點的事情,但是你也可以這麼想:掃除是一件只要去做,就會有所改善的事,這是立即從肉眼就能察覺的。也因為打掃沒有盡頭,享受打掃的過程就變得相當重要。

在掃除中對自己、對生活的察覺也相當重要,養成定期掃除的習慣之後,我們的生活型態也會慢慢跟著有所改變。

建立自己的標準

每個人對「乾淨」的標準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會覺得一定要打掃到一塵不染,或是每天都要掃地、吸地板,地上有頭髮就覺得不舒服;有些人卻覺得只要一周或一個月掃一次、保持最低限度的清潔就好。

打掃要從「我」出發,怎樣的狀態才舒服、怎樣才算乾淨,也應該自己決定,而不是把環境打掃到他人眼裏的乾淨程度,這只會讓掃除變得充滿壓力。因此在開始動手打掃前,先找到自己對乾淨的標準吧。

打掃需要感性與理性兼具

打掃需要理性,對於掃除的時間、內容、技巧等有理智的規畫,做好計畫後開始執行。面對要清掃的環境或髒污時也不要帶著情緒或偏見,覺得好髒、好煩。理性地面對所有物品,決定該丟還是該留,認清物品與自己、空間的狀態與關聯。

打掃需要感性,找出掃除與自己、生活,甚至自己與家人的連結。把掃除當作是關愛自己、照顧家人的一種方式,便能從中發掘出掃除的愉悅、自我實踐的成就感,以及生活中幸福的瞬間。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