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ne E. Brody;呂玉嬋節譯、紐約時報
心理諮商師出版的著色書
這一生中,我們難免要面對親友摯愛離世的哀痛。
費城心理諮商師黛嫚多次面臨這樣的痛苦,而這樣的親身經歷,推著她走上悲傷輔導的專業道路。
她二十七歲時,前男友拿回她借走的吸塵器,將吸塵器管子接上汽車排氣管,在車裏自殺了。
十年後,她擁有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她在機場等待父母抵達,不料父親所駕駛的私人飛機墜落,在她面前失事,機上四名乘客全部罹難。
四年後,丈夫在運動時心臟病發去世。四十歲的她,除了有兩名幼兒,肚子裏還有第三個尚未出世的孩子。
幾年後,她得知自己罹患一種少見的乳癌,心想三個孩子可能成為孤兒,成了她最大的恐懼。
但她並沒有病死,反而設法帶大了三個孩子,嫁給一個願意收養孩子的「好男人」,甚至取得了博士學位。她的論文討論分析年輕寡婦的悲傷和依戀。
博士畢業後,黛嫚開始從事心理諮商輔導,協助在九一一事件喪失所愛之人的家庭,輔導乳癌倖存者,也主持各種創痛的互助團體。
她認為,面對心痛脆弱的人,我們必須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她的前男友自殺後,她覺得自己是從犯,但她的母親一再向她保證絕對不是她的錯。
丈夫身亡時,她的父母已經不在身邊,無法用智慧良言開導她。她回憶自己當時痛苦不堪,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既看不下書,也無法跟人交談。她覺得孤單受挫,沒有人知道如何幫助她。
丈夫去世兩個月後,她錄取了天普大學博士班,但仍舊開心不起來。
她曾經跟一個同樣喪偶的少婦談話,以為可以互相鼓勵打氣。沒想到對方卻問她:「你知道人生結束是什麼感受嗎?就是現在的感受。」聽了這句話之後,她的情緒更加低落。
但有天她姊姊告訴她,有一天這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她把這句話聽了進去,知道自己還有未來可言,於是決定站起來,嘗試另一條走出悲傷的道路:她將研究領域改為失親與傷痛,因為她不希望有另一個喪偶的女子跟她感到同樣的孤立。她想知道人是如何癒療傷口,這樣才可以幫助他人走出傷痛。
黛嫚說,療傷是一輩子的事,而傷痛隨時可能發生。
兒子進入醫學院時,她已經守寡二十四年了,卻仍舊悲從中來,因為她的第一任丈夫和父母都看不到這一幕。
她的小女兒即將從大學畢業,但她知道她們兩人到時都會潸然落淚,因為女兒永遠沒有機會認識她的父親,女兒的悲傷跟她的悲傷不盡相同,但她的悲傷仍舊存在。
在二○一六年,黛嫚與插畫家合作,出了一本著色書,幫助成年人走出艱困的谷底。書中包含三十五幅繁複的插圖,希望刺激著色者思考,進而讓心頭傷口慢慢癒合。
丈夫過世後,黛嫚開始寫日記。她說,書寫能夠幫助一個人釐清思緒,知道如何繼續往前走。在日記中,你想寫什麼都可以,因為沒有人會看到。
數十年來,治療師利用藝術幫助人表達他們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感受,但填補著色本的空間有另一種的幫助,它讓人放鬆,更加專心。
紐約大學藝術治療臨床助理教授貝博里安表示,研究發現藝術創作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深刻的影響,而在線條結構中著色則有助於克制、整理低落的情緒和無助的心情。
黛嫚強調,她的著色本不會明確告訴著色者應有什麼感受,每個人有每個人走過悲痛的獨特方式。而從自己的經歷與她輔導過的數百人身上,她明白了一件事:你不需要快步走過,假裝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