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府穴~~專制頭痛的祛風穴
改善血液循環,治療和風有關的疾病
◆ 風邪的藏身之所
在長期的摸索中,中醫發現在人體中,有許多地方,很容易遭受風的襲擊,因此將其命名為「風」,如風府、風池、風門、翳風等。這些穴位,基本上都是風邪的藏身之所。
◆ 風邪最猖狂季節~春季和冬季
尤其在春天和冬天,風邪最為猖狂時,更要注意保暖。銀髮族和兒童,更要視其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
● 風穴之首:風府
在這些風穴中,尤以「風府」最重要。「風」是指風邪;而「府」,過去是指衙門,「風府穴」就是「統領風穴的衙門」。風邪侵襲人體,首先找的就是風穴的衙門,因此,古人說「風府,受風要處也。」
● 為何風穴多位在上半身?
如果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風穴都在上半身,以頭部居多,為什麼?
因為頭居上部,而風性輕揚,最容易侵襲人體上部。北方人一到冬天,都會戴上厚重的帽子,圍著毛呢圍巾,這是最傳統、也是最簡單的防止風邪侵襲,維護健康的方法。
其實不只是冬天,夏天也要注意,晚上睡覺時,頭頸部位務必不要對著出風口。
● 風疾首要病症~頭痛
風最喜歡侵襲頭部,引起的首要病症就是「頭痛」。頭痛也分為很多種,有兩側頭痛,是膽經堵塞所致;有前額疼痛,是胃經所致。「風府穴」專治「後腦頭痛」。
◆ 操作方法:按摩風府穴
按摩風府穴時,可以低頭,女性用左手將頭髮向前攬起,用右手大拇指按摩,其餘4指固定在頭上部,使大拇指方便使力。
稍微用點力,每次按摩30 ∼50次,可以迅速緩解頭痛症狀。
● 功效:提神醒腦
西醫認為,按摩風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大腦的血液供應。按完後,會覺得頭腦特別清醒,不再昏沉。
◆ 注意事項:此穴禁灸,即一定不能艾灸。火借風勢,會更加猖狂,在體內亂竄。如同森林失火已經很棘手,如果再起大風,豈不是火上加油嗎?
★ 百會穴~~專制胃下垂的靈驗穴
提升中氣,固護陽氣,將胃慢慢托起
◆ 穴位位置
位在頭頂,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即是。
道家稱百會穴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會」是聚會,「百」是一百,意指很多條經脈匯聚在此穴。
◆ 各路經脈匯聚
百會穴位在人的頭頂,高高在上,人體的手足三陽經、督脈,以及肝經在此會合,如同華山論劍,各路英雄豪傑匯聚於此。因此,中醫說百會穴是「三陽五會」,再加上四周經穴密布,大有百脈朝宗、君臨天下之勢。
中醫說「腦為元神之府」,將其比喻為京城。天子腳下,能人異士眾多,但向來也是是非紛起之地。
● 功效1:治療腦疾
百會穴位居頭頂,自然要負起保障一方安寧之責。舉凡如頭痛、腦熱等腦部疾病,都可以透過「百會穴」治療。
● 功效2:調理氣血
百會穴俯瞰眾生,必不只調理腦疾此一功能,對於最重要的氣血循環,百會穴也可調理。
不妨聯想一下百會穴的位置,它位在頭頂的正中間。中國有句成語叫「提綱挈領」,在提網兜時,是不是只要提那根繩子,網兜與裡面的東西,不就都一起提起來了?
百會穴是「諸陽之會」,相當於人體的「綱領」,升陽提氣的功效非常好。只要按摩它,就能提升一身陽氣。對於中氣不足的病症,療效甚佳。
● 功效3:改善內臟下垂
可治療和氣的下陷、下沉有關之疾病,,最典型的就是「內臟下垂」,如胃下垂和子宮下垂等。尤其是胃下垂,是現在很多「坐家」的常見疾病。
◆ 如何判斷胃下垂?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自己的肚臍眼,如果是圓圓的,說明沒有問題;如果像嘴角一樣下垂的話,很有可能罹患「胃下垂」。
症狀:患者往往很瘦,吃一點點東西就覺得很脹,無法多吃。此即因為「中氣下陷」,升陽無力,氣血不能托胃,導致胃往下墜所致。
● 操作方法:旋轉按摩百會穴
每天在百會穴上,用手指旋轉按摩30∼50次,可有效提升中氣,固護陽氣,將胃慢慢地托起來,繼續為身體提供充足的養分。
在按摩時,可以試著閉上眼睛感覺。隨著按摩時間的拉長,會感到頭頂處微微發脹。
待按摩結束後,睜開眼睛,會感到眼睛明亮許多。這是因為「肝開竅於目」,按摩百會穴,有助於肝經的氣血上行,可滋養眼睛。
● 養生須「提綱挈領」
看書學習,要能夠抓住重點,掌握核心。養生也是如此,介紹穴位的書汗牛充棟,每本書都會介紹許多穴位,每個穴位都有它特殊的療效,也具有該經絡的效用,令人眼花撩亂,不知道如何選擇?
學會「提綱挈領」,就能夠在浩如星海的穴位中,對症取穴,如同百會穴一樣。
~以上資料摘自《 小穴位大健康 》李智◎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