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TAIPEI英文季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15 第48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台灣餐飲業逆襲號角
900主廚拼「食」力 高CP值料理搶佔全台宅經濟
 
台灣餐飲業逆襲號角
文/葉小慧 攝影/謝美姿
「現在消費者將會減少在餐廳的時間,變成在家燒菜,或者買中間產品來加工復熱,這也連帶影響外帶、外送行業的發展;其實,商業型態的變化,也是影響餐飲業發展的因素之一。」陳飛龍談到飲食習慣的改變,開宗明義地直言,過去是集中式的辦公型態,樓層蓋越高、人口越來越密集;如今疫情來襲,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居家辦公也成為趨勢。即使疫情過後,這樣的趨勢是否會成為「新常態」,也是未知之數。這樣的改變無疑是影響重大,例如:午餐是許多商業區餐廳的重要營業時段,當居家辦公成為常態,餐廳營運自然大受影響。

另一部分,則是旅遊業的衝擊。陳飛龍指出,由於工業時代工作效率的增加,以及社會保險及福利的完善,勞工工時縮短又有多餘的資金,使得旅遊變成一項龐大產業,但疫情一來旅遊產業全部慘兮兮,投資幾乎全數泡湯,裡頭包括結合旅遊景點提供服務的飯店、民宿業者,都花很多時間在餐飲上來吸引遊客,現在全部都失業了,甚至有五星級飯店為渡時機而推出百元便當。

再從世界局勢與整體大環境來看,過去「全球化」運作讓全世界分享資源、分享貢獻,但美中貿易戰開打、新冠疫情不僅加深了美中對抗,也使全球化轉變為區域化;各國為防疫而隔離、關閉邊境,更改變了全世界一向習以為常的自由流通,「區域化」、「在地化」成為主流,未來可能導致農產品資源的分配(例如:肉品或黃小玉等)都會產生新的變化。其次,疫情關係也激發了大家對環境的重視,素食的需求引爆了素肉(植物肉)等新趨勢。綜合上述各項改變及衝擊,「叫一個小小餐廳怎麼承受得起?」陳飛龍直言,過去投入餐飲業的條件與資源,在後疫情時代將不一樣,「要不要繼續做餐飲?」成為現在餐飲業老闆最常捫心自問的一句話,「即使疫情緩和下來,人們未來依舊要有與其共存的長期思考及短期做法。」

餐飲轉型 留才+維持現金流

國內餐飲業在這波疫情衝擊下,營收一度掉到只剩下3成,雖然目前已經回到 6至7成,「但餐飲業沒那麼好賺,即使到7成還是虧損的。」陳飛龍指出,面對營運持續虧損的情況,每家企業的想法與做法都不一樣,有些企業的資本額有限,一旦沒有現金流入就只好關門,「所以若一定要維持現金流入,必須用盡方法讓生意持續下去,或是成本要降低,例如:宣佈休息2個月。」

「雖然說休息再出發,但是業者必須考慮有沒有機會再出發。」陳飛龍表示,雖然說至少有2個月不用發薪水,但許多餐廳是租賃型態經營,暫停營業可能碰上違反租約賠償的爭端,也可能面臨員工資遣,或是貨款積壓的問題,一旦恢復營業,馬上又造成壓力。例如:重新招工又是一套成本,「所以,停業之類的決策還是避不開成本問題。」

許多企業將轉型視為抵抗衝擊的關鍵,「你這個企業要轉型的話,你要靠什麼?要靠企業裡面的人。企業裡面的人要能夠轉型,企業的政策、計畫才能夠轉彎。」陳飛龍指出,企業轉型比創新還要困難,因為已經習慣既有的模式,卻要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要做的事情也要改變,各種衝擊之下,如何留才就是重大課題。「留才對餐飲業尤其重要,雖然可以用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協助餐飲的經營,甚至無人餐廳都出現了,但基本上餐廳還是靠人。『人』是最值錢的資產。」

「點水樓就是如此,我們決定繼續經營,既不放無薪假,也不資遣員工,而是採取維持現金流的方法。」陳飛龍表示,不因疫情關係祭出「買多少送多少」等促銷方案,儘量維持一般正常的營運狀態。而在正常運作當中,點水樓考量未來趨勢與消費型態的改變,自5月下旬開始由懷寧店推出「店中店」的服務,不定期推出各式菜餚,讓每天師傅新鮮現做的美味,由消費者買回家後,輕鬆加熱就能上桌享用。

未來餐飲 店中店與中食新商機

「有些飯店增加賣便當的業務,這也是疫情當下多數業者維持現金流的進行式。不過,我是徹底反對旗下餐廳改賣便當。」陳飛龍認為,術業有專攻,做便當也有做便當的專精。旗下餐廳針對的是比較成熟的顧客市場,這些顧客對餐飲需求已經超越嚐鮮的階段,「我們提供一定水準的食物,同時創造一個價值,讓某些人的生活、社交甚至於商業、社會地位都跟這餐廳有關。」陳飛龍強調,點水樓會謹守對這層客戶的服務,為永續經營、延續生命的目標而努力。

「店中店」模式就是點水樓找出的後疫情時代解方。「點水樓過去是以餐廳為主,餐廳必須走出去接觸顧客,店中店是一個橋梁,走出去需要品牌,同時要能量產。」陳飛龍進一步指出,這是因為看到「中食」的未來趨勢。

中食,是介於到餐廳消費的「外食」與買菜回家煮的「內食」之間的冷凍加工食品半成品概念,例如:在超市或量販店當中能買到的冷凍調理包,強調簡單復熱後就能食用。陳飛龍說,未來餐廳業務勢必要延伸到中食,「因一道菜做得很好吃,但客人無法到你餐廳來吃時,中食就可以讓顧客可以買回家自行烹調。南僑也因應這個趨勢,讓點水樓與『小廚師』慢食麵合作,開發出紅燒半筋半肉牛肉麵、黃豆豬腳麵等產品,讓在疫情期間減少外出用餐的消費者,透過簡單方式也能享用到居家美味營養的正餐。

要加入中食市場,還要考量一個重點:復熱方式的便利性。陳飛龍指出,多數中食是「冷凍食品」,因此除了冷凍櫃的設置外,也要考慮一般家庭有哪些復熱設備和方式。目前的復熱方式多元,包括微波加熱、烤箱加熱以及氣炸鍋等,比傳統的隔水加熱方式多元且即時便利,而點水樓在開發中食產品上更融入一些巧思,會考慮到是否能讓其產品吃剩的部分,隔天再做成另外一道菜,「我們慢食麵的湯頭還可以加麵或是澆飯。」

95分的答案 超商加速產業變遷

南僑開發「中食」產品是有其優勢,包括將過去提供烘焙業B2B的冷凍麵糰,進階開發成消費端B2C的產品,設計出包括小餐包、油條、燒餅、蘿蔔絲餅的多元中、西點和麵包類產品,讓消費者在家不需要解凍,也不需要等待發酵,直接送進烤箱,只要簡單依據產品說明的溫度設定進行烘焙,完成後就能直接享用。

不過,「餐廳過度倚賴中食,對於餐飲業是機會也是威脅。」陳飛龍懇切地說。因為,食品工廠以口味和材料達到現桿現做的技術門檻,改為由機器大量生產,開店時把產品烤一烤就能做生意,這是便利而產生的機會;但也因為這樣的便利,消費者在家烤一烤就能享用到同樣品質,可以想見不會再去餐廳消費。這是業者的另一個需要突破的問題。

「將來飲食文化會整個改變,餐飲產業當中的食品加工技術成長速度將會更快。」陳飛龍指出,上班族習慣的早餐是咖啡配麵包,在路途中就近到咖啡廳消費;但未來居家辦公成為常態,消費者轉變成在家泡杯咖啡,從自家冰箱拿出冷凍麵糰,放進烤箱烘焙,等於你家就是咖啡廳。他進一步指出,這種型態的轉變當然影響到餐飲業,「所以開店前要先想到:競爭者是誰?」

「2、30年前我去學校教書都會問學生:麥當勞最大的競爭者是誰?很多人回答KFC或日本摩斯,這大概可以得到60分,有人回答是未來的超商,我給95分。」陳飛龍指出,超商以「一間店什麼都有,什麼都滿足你」的型態,讓很多人感受到高度的方便性,這次疫情中,超商營運反而更熱。在此同時,也加速產業結構改變的問題。陳飛龍分析,國外部分國家為保護中小企業,會依照區域、人口等因素限制超商的家數與大小,國內制度並沒有這些限制。超商從過去300家到現在動輒破千家,而服務擴充到交稅也行,領口罩、振興三倍券也可以,「如此無限制地發展下去,中小型商業統統要關掉。」

例如:超商什麼服務都有的型態,已經影響到早餐店的服務轉型。陳飛龍觀察,傳統早餐店賣燒餅、油條,為了迎合消費者口味的變化發展出西式早餐店,現在生存又面臨超商業者的進逼,不少早餐店業者開始出現早午晚餐都賣的服務。相對的,國內餐飲行業朝向大者恆大的趨勢發展,同樣讓中小型餐飲業越來越難生存。

三思創業 合法、競爭力、資本與責任

疫情過後是否可以投入餐飲業,陳飛龍認為,「要三思」幾個條件:合法、競爭力、資本和責任。他分析,開餐廳第一個考慮一定是能不能合法經營;其次在勞雇關係彈性小的條件下,自己有沒有競爭力?因為競爭是很殘酷的,未來新餐廳要讓人認同需要花更長時間,若沒有特色能滿足特定消費者的需要,顧客不會輕易上門,未來顧客不只挑好吃不好吃,也挑型態,「以前用餐可能考慮溫飽、只求經濟實惠,現在年輕人在吃飽之外,要的不一定是經濟實惠,而是超過食物的某些需求。」

再來是資本問題。過去可能幾十萬就能開一家餐廳,現在就算開家早餐店,連鎖加盟都是全套輸出,一整套下來1∼200萬跑不掉,進入門檻相較過去拉高不少,「以前可能10塊錢就能開餐廳,現在可能要50塊、5倍成本才可能開成。」

最後則是責任問題,包括食安和員工健康等考量。因為消費者對食安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要標榜無毒有機,要接軌國際就得考慮「有機同等性認證」的各種問題。

展望未來走向,陳飛龍表示,台灣沒什麼原物料,小麥和油脂都靠進口,但沒有斷鏈問題,「台灣沒生產的原料,就花錢去買,只要有錢都不會斷鏈。」他更指出,我們最大的資源是台灣的風景、地理位置和人,因此「技術和走到全世界的融合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我們可以到全世界進口原料甚至進口人才,在台灣加工,做一些別的國家沒做的東西,這是台灣的生存之道。」他強調,台灣一定要有很多人願意來投資,人才願意來,而企業應該要放眼全世界,不只看台灣的市場。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900主廚拼「食」力 高CP值料理搶佔全台宅經濟
文/藍硯琳 攝影/莊震烽
圖片提供/漢來美食

走入漢來大飯店金碧輝煌的大廳,排隊等候進場的人潮依舊,彷彿不受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從1995年的餐飲事業部開始,拓展至如今,旗下擁有漢來海港、名人坊、翠園粵菜餐廳/漢來軒、漢來蔬食、福園台菜海鮮餐廳等知名餐飲品牌,漢來美食集團橫跨兩岸並跨足泰國的企業規模,成為外界衡量市場動能的指標所在。

身為台灣知名餐飲集團,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營收衰退看得見,然而,漢來美食積極以外帶便當、宅配服務出招,並宣佈跨足冷凍食品及乾拌麵市場,卯足全力拚業績,就是要吸引新客戶到訪、舊客戶回流,為永續經營謀一條出路。

3招緩衝 安全、開源、節流

「最嚴重的時候是4月,業績真的是掉很多。」提到此次疫情對營業額的衝擊,漢來美食總經理林淑婷感嘆地說。「我們曾經走過2003年的『SARS風暴』,清楚疫情可能對產業帶來的衝擊。當時SARS只在亞洲流行,而這次的疫情是全球性,所以疫情會走多長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唯一明白的是,餐飲業是『人』的事業,因此沒有什麼是比員工、眷屬與客戶安全更重要的事。」林淑婷分享,漢來美食推出「安全、開源、節流」3大執行要點,以因應疫情所帶來的挑戰。

漢來美食早在1月23日,就展開「安全」及「節流」的行動,從盤點所有員工名單到安全物資的數量開始,跟疫情進行一場馬拉松競賽。

「在疫情爆發的2、3天後,我們就開始盤點員工口罩的需求量,估計每天需要1,200個,同時,提前備齊客戶所需的消毒、體溫計等用品,儘量降低發生問題的可能性。」確保安全物資後,包括人力盤點、班次、合約談判,各部門同步進行節流計畫。

林淑婷表示,「其中最大的節流計畫則是將目標瞄準10年沒裝修的高雄本館10樓,原本預計過完暑假後動工,但因為疫情影響,我們提早在3月封樓改裝,讓原本在該樓的4家餐廳先休息2個月,同時也透過改裝,改善流程管理細節,希望讓消費者體驗到最好的服務。」

外帶便當 20/20關鍵數字吸客

當然,不僅是節流,以「食」為業的漢來美食察覺到,當消費習慣出現轉變時,既有產品若無法因應需求,企業運營勢必受到衝擊。因此,漢來美食以「外帶便當」、「冷凍食品」迎戰新消費市場,積極佈局宅經濟。

「漢來美食不只是飯店,我們在全台五都有13個據點,旗下擁有16個自有品牌、1個代理的米其林餐廳,因此我們利用豐沛的資源,在2月推出便當,提供消費者外帶或訂購。」林淑婷分享,在疫情發生前,飯店常常有會議便當的需求,當時雖然想在口味及價格上取得平衡,卻始終無法突破,而透過此波外力的助攻,反倒讓漢來美食找到升級契機。

林淑婷觀察,以往主廚設計的菜色、售價和市場口味,未必完全契合外帶便當的族群,「要賣任何產品前,我們的市場調研都做得非常仔細,我們知道怎麼結合餐廳的優勢,做出高CP值的便當料理,因此,這段期間的便當改版架構,全都由我們統一控管。」

「從設計菜色、口味、餐盒包裝,再到帶回家吃進嘴裡的溫度,這些細節都是我們經過不斷實驗得來的,光是便當,我們就已經從版本1.0研發到5.0,為的就是把最好的口味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林淑婷笑說,推出便當前,曾有討論是否將火力集中在幾個品牌,但由於生意的關係,各餐廳都想做。因此,外帶便當的特色菜種類橫跨台式、日式、西式、廣式,例如:炒米粉、炸排骨、鐵板燒,甚至還有握壽司、火鍋套餐,讓消費者能憑喜好挑選餐點。

林淑婷表示,為了怕消費者吃膩,每20天固定調整口味一次,因此自2月販售至今,外帶便當已累積不少口碑。而經過這段期間的便當販售經驗,廚師累積菜色搭配、包裝的經驗,「我們一種便當經過至少5版的嘗試,一個餐廳一次是出4款,所以至少有20款經過市場檢驗的便當菜色,我們就會要求廚房師傅把經驗和菜色照片都留下來建檔,如果以後再接會議專案,就會有很多資料庫檔案讓客人有更豐富的選擇。」

除了推出外帶便當拚業績外,漢來美食也將經典的5星菜色以冷凍包裝形式販售,用創新突破消費疆界。

冷凍食品 5星菜+節令食品當賣點

提到推出冷凍食品的初衷,林淑婷表示,「平常大家都很忙,沒有在冷凍食品上多下功夫,而這次的疫情,確實也督促我們再往前進。」從菜色、包裝,到消費者取貨回家復熱的滋味,漢來美食在短時間內,邀集各部門對消費習慣敏銳又很懂吃的人擔任試吃大隊,經過多次改良,成功推出「台式滷肉豆腐」與「獅子頭」的冷凍包,搭配宅配服務的加持,為不想外出的消費者打造新的體驗模式。當然,有了經典菜餚累積口碑,漢來美食也看準節慶效益,因應閏月推出「添福添壽豬腳禮盒」冷凍包、端午節「粽子」及母親節外帶套餐,同樣大受消費者喜愛。

「平常我們福園台菜、廣東菜系,豬腳都做得很好,是壽宴上必備的菜餚,但說實話,我們沒有特別去販售豬腳,而因應閏月幫父母添壽的習俗,我們就想做出與市場有所區隔的豬腳料理。最後我們研究出有湯的豬腳麵線,麵線Q又好吃,賣相相當好,原本一盒售價680元打算只賣1,000組,意外狂銷近3,000組,連以往沒在吃冷凍食品的老客戶,也都紛紛表示讚賞。這也讓我們決定要讓豬腳變成常態販售的產品!」此外,林淑婷表示,以往端午節都會推出粽子,消費群相對固定,每年約1,800至2,000組的銷售量,只占營收的一小部分,而今年加大推行力道,推廣中價位的粽子組,透過擴大客戶群的方式,業績突破18,000組,相比去年同期高出10倍之多。

林淑婷認為,「漢來美食能在短時間推出產品,主要是我們品牌很多,部門資源也比較完整,漢來美食廚師約有900人,可以參與研究的就有上百人,這就是我們的潛在優勢,而這些努力,也吸引momo購物網、PChome等電商平台主動前來合作,讓我們藉此開展網購通路。」漢來美食在5月的營收,透過外帶便當、冷凍食品以及母親節外帶合菜、禮盒加持,帶進業績將近新台幣3,000萬元,雖然與過去每月上億營收有所落差,但以品項開發的口碑測試及大環境來論,確實有效彌補疫情衝擊所造成的缺口。

乾拌麵 植物肉迎戰紅海市場

除此之外,漢來美食更將目光瞄準近年超夯的乾拌麵,「市場品牌雖多,但我們發現在家吃飯的人更多,乾拌麵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我們本來就持續進行乾拌麵研發,本想說等中秋節大宗月餅禮品順利上架後再忙,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就順勢將整體製程時間往前挪,預計7月上架販售!」林淑婷笑說,漢來美食的乾拌麵,與外界最大的差異就是用料,「一般的乾拌麵只給醬包,而我們採用國外非基改的大豆蛋白製造出『素肉臊』,也就是植物肉,吃起來的口感豐富、層次不同。」

當然,為了要做出獨創性,漢來美食確實也經歷不少的失敗。林淑婷表示:「我們在蔬食品牌就有做較大包的冷凍食品,冷凍基本上沒問題,可是把冷凍的東西做成常溫,這是非常難的技術。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嘗試如何讓高溫殺菌後的素肉臊口味達標,光一包肉臊就試很多次,最終才製作出這款乾拌麵。」

林淑婷認為,這次的疫情讓餐飲業者更正視民眾消費行為的改變,宅經濟勢必是未來發展的一環,「有一些消費者,無論價格壓得再便宜,怎樣都不會踏進飯店來消費,這一客群就是我們一直無法服務到的市場。而當我們趁著這波疫情期間研發便當系列、外帶外賣系列,它的產品單價比餐廳便宜,因此讓我們順利與這部分客群建立連結,變成新的商業模式。」如今消費行為已有一定程度的偏移,這也是為什麼,除了既有的餐飲服務,漢來美食將積極開創宅經濟的主因。

「我們在前期做了比較多架構規劃,像是通路、行銷、產品研發、定價等,待產品整個上架後,我們已經知道這方向、技術可不可行,希望藉由這段期間的嘗試,也讓外界看到,漢來美食對於延續品牌的企圖心。」林淑婷期許。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