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4/28 第52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企業「聰明失敗」創新學
醫療行銷如何扭轉偏方之亂?
 
企業「聰明失敗」創新學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企業成長需要有意識的進行點子測試,在渾沌不明的產業生態中摸索未來,才有機會挖掘出新的市場商機,正如物種演化需要突變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基因編碼經過千年萬年的自然淬鍊,使得趨吉避凶成為人類的天性,具體展現在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組織的管理制度與風格當然不能例外。鼓勵成功、懲罰失敗、追求精確、避免錯誤、控制變異,企業在規章裡設定了許多防弊的標準作業流程,希望產品製造及顧客服務能達到零缺點的目標,甚至設定六標準差(Six Sigma)的品質水準,每100萬次的作業只容許3.4次的錯誤發生率。

融合光譜 追求完美與勇於犯錯

90%的情況下,控制變異、預防不良是組織應有的自我保護措施,沒有良好的可靠度來提供品質保證,那麼現代社會恐怕要充滿血淚。例如:火車動不動就來個脫軌演出?手機時不時就來個起火爆炸?在疫情四起的今日,如果沒有管控嚴謹的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來把守邊關,恐導致病毒流竄,那真的要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矛盾的地方就在這裡,沒錯,設定SOP避免犯錯是必要的管理手段,是企業經營成功的奠基。然而,當尋求零缺點的作業流程成為公司僵固化的運行體制,追求百分之百不犯錯的信念成為組織唯一的基因時,員工會習慣性地將控制變異的做法運用在所有經營範疇中,因而忽略管理是要因時、因事、因地、因人制宜,不能將單一的思想、做法與制度套用在所有的情境上。

減少差異性在多數的管理情境是相當有效的基本原則,不過如果一味地套用在業務、行銷、研究等較需要創造差異化的經營範疇當中,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過度的管控變異反而使得相關領域的管理績效低落、平庸,這是創新者的兩難,不可不積極面對,小心防範。

組織創新活動的詭異之處就在此,一方面要有追求完美無缺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有敢於犯錯的勇氣,可惜多數經理人無法同時具備這兩面性格,所以也就很難培養出妥善融合追求精準與冒險犯難的組織文化。盤點各個產業的管理者,我們發現大部分都以標準作業及控制變異見長,敢於求新求變卻又無法避免犯錯的領導人最後通常淪為失敗者,而能夠同時具備這光譜兩端特質的經營者是相當少見的,試想一方面要像小心翼翼的小老鼠,同時又要像敢於先天下之先的大老虎,要把2種極端不同的組織基因融合成一體的確不容易。

生態圈沒有突變就不可能產生新物種,產業活動沒有變異就不可能引爆創新,變異是突變的源頭,從某種角度來看創新就是刻意進行變異,令人困窘的是追求與眾不同的突變很有可能帶來失敗,這時趨吉避凶的組織文化就會開始發揮反向推力的自然效應,由於避免犯錯的行為慣性使得企業推動創新是困難重重。

轉化爆炸 20世紀傑出經理人

有所作為的經營者會刻意培植「不畏失敗」的組織文化,其目的就是要避免過度追求趨吉避凶所帶來的負面慣性行為,讓員工擁有大膽進行實驗的冒險空間。被尊崇為「20世紀最傑出經理人」的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不避諱談論個人的失敗經驗,以鼓勵屬下發揮承擔風險、勇敢進取的創新精神,他經常提及的案例是他在進入奇異(GE)公司3年時所犯下的嚴重錯誤,當時威爾許是一個充滿熱情又野心勃勃的年輕工程師,一心想要在塑膠領域建立起自己的事業,然而他的努力事與願違,結果造成實驗工廠的大爆炸,本來威爾許以為自己一定會被直屬的大老闆查理.里德(Charlie Reed)開除,沒想到里德只是冷靜地與威爾許討論數個小時,一起研究爆炸的原因,教導他預防爆炸的方法,並且下達未來的工作方針,由於里德的耐心詢問與用心指導,使得威爾許不但取得繼續在奇異工作的機會,而且最終成為奇異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執行長。

從這次爆炸事件威爾許學習到一件事情:不要在別人低潮的時候責罵他們。每個人都無法完全避免犯錯,重點是要在犯錯中學習,因為失敗是成長最佳的試金石,身為企業領導人要多鼓勵部屬嘗試新的事物,容許積極進取的員工進行必要的實驗,同時擁有在失敗中學習的大好機會,千萬不要在部屬不慎跌倒的時候再補踹一腳,過度的責難員工冒險犯難後的失敗,很有可能養成組織畏首畏尾的文化慣性,造成員工遇到困境的時候總是躊躇不前,面對挑戰不敢奮力一搏。

組織對於所有的失敗不應一視同仁,即使同樣是失敗,因為其行為動機、思考層次、執行過程的不同,領導者應該給予不同的對待,對於無知、愚蠢、甚至故意的犯錯還是要給予適度的處分,否則容易姑息養奸,養成鑽營取巧、粗心大意、執行不力的惡習,創新者善於分辨員工的錯誤是愚蠢的失敗還是聰明的失敗,如果是經過深思熟慮、妥善規劃,並且認真執行後仍然失敗,傑出的領導者通常不會針對用心努力的員工進行究責,而是將失敗視為一種實驗或是一項投資,是探索未知領域必然要經歷的痛苦與磨難,因為快速試錯是累積未來成功的基石。

創新有成的公司不單單依靠傑出的管理者來獎勵「聰明失敗」,他們願意正面對待員工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實驗,並且願意通過制度化的做法來鼓動明智的創新行為,藉此培養勇於迎接挑戰、敢於嘗試錯誤的組織文化,隨著商業環境的日益複雜化及不可預測性的提高,面對詭譎多變的市場局勢,採取制度化的方式來鼓勵快速試錯、快速學習、快速修正的策略佈局模式是值得推薦的,畢竟不敢在新領域進行試錯實驗的公司是不可能具有創新能量。

雖然大部分的獎勵制度是表揚努力工作或對公司銷售有貢獻的員工,不過還是有少數企業願意嘗試全然不同於流俗的做法,這些公司刻意設立獎項頒發給因為推動創新實驗而失敗的員工。根據日本《東洋經濟週刊》報導,工廠座落於大阪堺市北區的太陽Parts就是這樣一家有趣的公司,他們在公司設立「大失敗賞」以表彰失敗的員工,引出日本社會大眾及媒體界的關注,該公司社長城岡陽志決定設立這個獎項,主因是一次自主開發的嚴重失敗。

大失敗賞 日企業績增長5倍

太陽Parts在1998年頒發第一次的「大失敗賞」,當時開發自創品牌商品車載芳香劑及方向盤套環,但由於不熟悉消費者習慣導致市場嚴重的滯銷,造成5,000萬日圓損失。對於這家只有200多名員工的小公司而言,這是相當大的營業損失,不但員工的年終獎金飛了,職場內的氛圍也變得相當抑鬱,而造成赤字的專案負責人篠川秀樹也顯得極度沮喪。城岡陽志感受到如果任由悲觀的情緒繼續蔓延,未來將嚴重影響員工面對新事物的挑戰能力,於是決定頒發「大失敗賞」給勇於挑戰卻失敗的創新者,藉此告訴大家即使失敗也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挑戰、進行創新。

頒獎典禮過後,失敗者篠川秀樹更加認真的工作,整個公司氣氛也整個變得明快起來,正如獎狀上的一段話:「篠川秀樹殿的汽車配件銷售任務雖然失敗,但是為公司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技術,特此表彰。」大失敗賞帶給員工繼續挑戰新事物的勇氣與動力,畢竟探索未知領域難免遭遇失敗,能夠學習到寶貴的經驗才是關鍵。大失敗催生大成功,此後,篠川秀樹持續提出構想、創立新事業,不但成功的在上海設立工廠,最終由於表現優異晉升為公司董事。

城岡陽志將大失敗賞比喻為出人頭地的登龍門,對於太陽Parts而言失敗是成功的基石,是開發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必經之路,因此,無論失敗多少次都不能夠失去挑戰精神,如果挑戰失敗就遭到訕笑、遷怒、降職,那無疑是對員工創新動力的無情打擊,城岡陽志希望藉由大失敗賞來逆轉這樣的情況,建立起明朗快樂、自由發想的職場空間,自從太陽Parts創立這項制度後,員工不斷提出創意構想並且在失敗中奮戰不懈,該公司營業額則在旺盛士氣的推動下,由10億日幣躍升到55億日幣,增加5倍之多,更令城岡陽志開心的是,建立起明亮喜樂的公司文化,畢竟這才是他經營太陽Parts的關鍵目標。

組織如何看待失敗是影響員工創新動能的關鍵,經營者要鼓勵「聰明失敗」,甚至要鼓勵刻意失敗,因為在市場動向及潮流丕變的數位時代,企業唯有快速順應環境發展的趨勢,才能夠建構起不敗的因應對策。然而,沒有人可以完全精準的預測市場及消費者的動向,因此,這時故意朝向與過去不同的道路進行探索有助於找到新的市場方向,由於這樣的選擇很容易導致失敗,通常沒有員工願意走這不同於過去、不同於同業、不同於流俗的荒野之路,如果高層管理者願意鼓勵這類的刻意失敗行為,那麼員工就會展現出大膽求變、無畏實驗的創新行為。

做好失敗的打算,建立起勇於嘗試錯誤的文化,企業得以在犯錯中快速察覺市場及消費者的動向,快速地改弦更張,朝向有利的方向前進。說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正因為人們擁有規避失敗、趨吉避凶的天性,所以利用制度化的組織規章來獎勵聰明及刻意失敗成為一種必要,唯有建立起這樣的制度,才能提供眾人大膽創新的揮灑空間,培養起不怕犯錯的員工與文化。

創新平台 印度塔塔多元創新上手

由於「聰明失敗」對於新產品及新市場的開拓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創新型企業對於員工通過失敗來探索未來是深表讚許,小如太陽Parts的日本中小企業如此,大如印度最大公司塔塔集團(Tata Group)亦是如此。塔塔創立於1868年,總部位於印度孟買,旗下擁有100多家子公司,主要營業項目包括軟體諮詢服務、鋼鐵、汽車、電力、電信、化工、飲料、酒店等領域,全球員工總人數超過70萬人,是典型的市場大金剛。

塔塔鼓勵多元型態的創新行動,他們在集團內部成立Tata InnoVista創新平台,推廣跨越子公司藩籬的協同創新,彼此學習分享,塔塔在這個創新平台設立執行傑出、敢於嘗試、先導技術、設計榮耀、最佳創新夥伴、永續影響力、最佳開放創新、最佳影響力等獎項來滋養組織的創新文化,希望藉此強化團隊解決真實商業問題的能力,促進子公司聚焦於產生可見的影響力,建立起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文化。

所有獎項當中以「敢於嘗試獎」(Dare to Try Award)和「大失敗賞」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目的都是要點亮組織內在潛藏的創新文化,培養員工勇於冒險犯難的創新精神,通過對於聰明失敗故事的記述與分享,塔塔集團有效激發跨越組織內部及外部的協同創新動能,進而驅動既大膽又具有風險的實驗項目,為公司的成長灑下雄圖偉岸的未來種子。「敢於嘗試獎」在2008年剛推出的時候,只有少數的團隊獲得此項殊榮,經過10多年來的努力之後,參與及獲獎人數增加55倍,對於塔塔集團的創新績效有很大的助益。

對於製造品質所產生的誤差或許應該零容忍,但是對於「聰明失敗」所產生的錯誤卻應該積極擁抱,變異有錯誤的變異,有明智的變異;失敗有聰明的失敗,有愚蠢的失敗,經營者不能一概論之,要慎思明辨才成。

「敢於嘗試獎」相對於「大失敗賞」其運作規模及複雜度高出許多,不過其管理的本質是全然相同的,都在推動制度化的激勵方案,希望藉此觸動有意義、有創意、有價值的組織基因突變,促進企業朝向適應市場生態的有利方向進行演化。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4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醫療行銷如何扭轉偏方之亂?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對醫療行銷來說,數位行銷平台發達似乎是件好事,因為醫療院所可以更直接面對民眾進行衛教及療程推廣,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或許數位行銷工具反而是醫師在治療時最大的困擾。

以2021年初為例,就發生知名YouTuber上架1則自身嘗試自然療法後的心得影片,當中也引用了某本談論該療法的書籍內容;接著再引發另1名醫師網紅拍片反駁其說法,並進一步引發後續一連串媒體報導。

從這起事件來討論,包含了許多醫療行銷時需要注意跟可運用的要素。特別是在社群平台各種「網路謠言」或「偏方」這些非正統的醫療訊息,常常會在LINE群組中廣為傳播,影響力之大甚至可以見到近來許多長輩都會聚在一起,熱烈討論「地瓜葉牛奶的療效」等謠言。

民眾不只會在社群平台上被動接收訊息,也有許多人在有診療需求時先自行上網搜尋資料,接著再用這些未必正確的資訊來質疑醫療行銷內容,甚至在看診前就已經被某些論點徹底說服,進而對於醫療流程或醫師的判斷產生偏見,最終造成醫護人員工作時的困擾。

在這次YouTuber大戰醫師的網路資訊戰事件中正凸顯出一個問題,民眾會四處接收這些錯誤資訊,原因或許出在衛教不夠普及這點。那麼若從數位行銷角度來做思考,醫療行銷人員又可以做些什麼以利於與民眾溝通?試著同時從資訊面跟工具面2部分來切入,是值得參考的方向。

資訊+工具 接地氣才有人氣

由資訊面來看,網路醫療謠言跟各種自然療法之所以能引起大量擴散,在於這些訊息比起醫療界慣用的溝通方式「親民」許多,避免了民眾對專業醫療資訊存在的距離感甚至是恐慌感。而這正是醫療行銷人員在進行療程推廣、衛教宣導時應該首要處理的工作,一般民眾並不像醫療從業者受過專業訓練、具備充足背景知識,因此除了儘可能豐富醫療行銷內容庫,藉此觸及到更多潛在受眾,將正確資訊能更有機會傳播出去之外,如何讓民眾覺得內容淺顯易懂,在瀏覽後感受到有所收穫與觸動,才是醫療行銷成功與否的重點。

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是醫療行銷人員應特別費心的部分,進入社群平台時代後,民眾每天接收到的訊息量比起傳統媒體傳播時代大上許多,造成單一資訊接收時間被大量瓜分,更碎片化的訊息接收模式已成為民眾的生活常態。

盤點醫療行銷表現內容素材的方式,包含了最基本的文字呈現,更進一步的影片,還有近期的Podcast及Clubhouse以音訊為主的數位行銷工具等。過往醫療行銷人員可能都是利用圖文來規劃內容,但如果內容較長又含有許多專業資訊,多數民眾其實很難耐著性子看完,反而造成溝通障礙。醫療行銷人員可嘗試運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將資訊做碎片規劃,才能真正發揮效益。

就工具面而言,目前主流的數位行銷形式還是以內容行銷搭配SEO為主,這種行銷手段或許能夠幫助醫療院所觸及到更精準的潛在受眾,但如果跨出單純的醫療行銷推廣,改從更廣闊的衛教傳播角度來思考,搜尋行銷其實會讓醫療行銷人員流於被動。

其實大多數的民眾肯定衛教跟醫療資訊,也樂於自發性的傳播,這也是LINE群組成為各種醫療偏方溫床的主因。因此當醫療行銷人員想要避免偏方甚至錯誤的醫療資訊影響到大眾,造成本身提供之醫療建議被病患質疑,除了醫療行銷內容呈現方式應該改善外,更要懂得主動出擊,善用各種社群工具,例如:Facebook、LINE等來向外擴散資訊。

而在運用這些數位行銷工具的時候,或許不太適合直接推廣診所的療程,但如果診所持續提供一些讓民眾覺得對自己有幫助的訊息,對於診所或醫師品牌推廣都能產生一定的效益,也能間接提昇醫療行銷之成效。

蒐集輿情 謠言也能變素材

此外,在心態準備的部分,無論是各種於網路上、口耳間流傳的自然療法、民俗療法等,雖然所宣稱的內容未必是假新聞,但醫療行銷人員也需要保持關注並正視這些資訊。由於這些資訊在流通時,接收到的民眾其實不一定對此領域擁有足夠的判別知識,或懂得如何篩選查證,對所謂的「專家」身分是否具公信力也可能缺乏審核能力,就很容易認為這些資訊都是正確的,也形成在醫療現場上會出現以假新聞、資訊來質疑醫療人員的情況。

這也是為什麼每當有YouTuber或一些網路名人發佈未必正確的訊息時,都會引起專業人士強烈反彈。即便這些網紅並非該專業領域的意見領袖,但是當他們在網路上擁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追蹤者時,任何一則發佈出去的資訊都有機會產生影響力,這時影響廣度較薄弱的醫療院所反而可能處於資訊劣勢。

相當多醫護人員對此類現象的反應,或許會採取消極甚至是反抗的態度,像是只要病患於看診時稍微提到自己聽到或看到什麼,就會嚴厲指責病患在網路上或其他地方胡亂接收資訊等,但這種作法其實相當不智,只會讓病患覺得診所的醫師與其他人員缺乏同理心,因而強化了醫病間的緊張關係。

此外,若從醫療行銷良性發展角度來討論的話,由於醫療院所的從業人員通常是屬於資訊落差較低的一群人,更不該陷在象牙塔內,而是要多方了解病患可能接收的各種資訊,包括民眾流傳的醫療相關假新聞等,也應該預先準備好該如何因應這些「非正確」訊息,甚至將這些錯誤內容都轉換成醫療行銷素材,借力使力。

在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自媒體」時代,想要於醫療行銷當中善用各類醫療相關消息,並將這些素材用來落實在與患者或民眾的溝通中,第一步就是要先做好資訊蒐集。但對多數診所來說,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可能忙於看診,如果又未透過輿論蒐集系統執行這些工作,光是在此階段就會耗費相當的時間成本,但醫療行銷人員並非束手無策,還是可以透過最基本的內部資訊蒐集開始做起。

如果在看診過程中,已可觀察到有病患在與醫師對談時拿一些網路上看到的訊息,甚至是假新聞等錯誤資訊來詢問,又或者自己使用這些「偏方」造成病情加重的狀況,診所便可針對這些資訊來規劃醫療行銷的內容。而且目前多數醫療院所都會開設Facebook粉絲專頁、LINE群組、LINE@官方帳號作為醫療行銷工具,病患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就很適合當做「故事行銷」的素材,在不涉及病患隱私的前提下,例如:透過醫師看診日記的方式來呈現,也能增加受眾願意接收這些資訊的機率。

主動出擊 善用民眾轉傳習慣

為何假新聞或偽科學、假專業能如此廣為流傳,有一種說法相當好:當民眾都沒有看過真鈔,自然會讓假鈔氾濫。當醫護人員認為各種假新聞跟錯誤醫療資訊的傳播,對本身工作已經具有很大影響時,就應該儘可能以專業角度扮演謠言終結者的角色。

由於每一間醫療診所可以觸及的受眾都只是整體市場中的少數,因此只針對病患進行內部資訊探查時,可以獲得的訊息量相當有限,如果希望蒐集更多醫療行銷可利用的素材,主動深入各個假新聞可能傳播的管道便相當重要。特別在醫療行銷之目的是為了破除各種錯誤醫療資訊、假新聞時,更必須懂得主動出擊,而非被動等待觸及。

尤其是當這些資訊本身已經於各個網路社團、群組傳播越來越廣時,可能也會引發許多人因為好奇而主動搜尋,就像先前在LINE各個群組瘋傳的「地瓜葉牛奶」,到目前為止,每個月都還有平均480次的搜尋流量,如果醫療行銷人員可以鎖定相關的醫療假新聞議題並從這部分切入、規劃內容,都能提高診所專業品牌聲量。

當然,醫療行銷人員也不能寫完內容就擺著等待大家搜尋發現,想要透過醫療行銷破除假新聞的影響,就要學會主動出擊,無論是開設LINE群組主動推播正確資訊,方便受眾直接轉貼到其他群組,還是以影片說明的方式來多方佈局各個醫療行銷可切入的平台,只要善用民眾對醫療、衛教資訊普遍會感興趣這個社群傳播特性,假新聞不但不會是醫療服務的日常障礙,還可搖身一變成為醫療行銷放大效益的關鍵支點。(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4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