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英文單字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TOEIC Power多益單字報】教你從字首、字根和字尾學起,輕鬆背單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6/16 第53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洞察消費場景打造酷體驗 5G勝出關鍵
別和菇柄、番茄「裝熟」 煮透透營養又安全
 
洞察消費場景打造酷體驗 5G勝出關鍵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摸不著實體,看不到影像,並不代表這個事物不存在,以「萬有引力」為例,是我們感受不到卻真真實實地影響著人類活動的世界,舉潮汐的漲落應該是比較顯而易見的自然現象,一切有質量的物體之間必然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這就是地心引力物理論證的基礎,因此其影響是無遠弗屆的。

甫於2020年啟用的5G亦不是具體可觸的,卻能夠在可預見的未來催化出令人驚歎的產業應用,孕育出龐大的市場商機。地心引力是天然的,千百萬年的變化並不大,行動通訊網路則是人造的,會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演化出新的規格、應用與商機,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發展模式。

開始於1980年代,人類創造出第一代(1G)行動通訊網路,此後,約莫每10年就要進入一個新的世代。1G的主要應用是語音溝通;2G應用時開始加入文字訊息;等到3G則發展至圖像及網際網路;進入4G時代以視頻最是火紅,尚處於胎動期的5G則很有可能開啟物聯網元年。

不同的世代創生不同的市場大金剛,1G時候手機的代表廠商是摩托羅拉,2G是諾基亞(Nokia),3G是蘋果(Apple),4G時候的蘋果依舊強大,不過三星(SAMSUNG)、華為(HUAWEI)已經緊追其後甚至超越,形成三足鼎立之姿。當我們的世界進入5G新世代,手機產業勢必歷經新一輪的重新洗牌,華為本來掌握5G技術的制高點,不過現在由於中美貿易大戰的緣故,美方宣佈半導體禁令實施後,華為由於無法取得先進晶片的貨源,形同被斷手斷腳失去未來發展的前景,禁令之後該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是節節敗退,目前已經退出全球5大手機排行之列,根據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報告顯示,原來華為中國龍頭老大的市場份額陸續被小米、OPPO、vivo等公司所超越,短期間還看不出來有恢復榮光的機會。

高通》超強技術主導話語權

未來局勢真的是變化莫測,本以為穩操勝券的公司卻因為貿易爭端淪為敗軍之將,華為的失利源於外在政治環境的不可控。然而,產業生態環境多數還是可控的情況比較多,想要在5G勢力消長的年代成為市場的贏家,不能完全靠運氣來決定未來的成敗,面對行動通訊網路世代更換越來越快的產業演化劇本,經營者要主動迎向不確定性的市場變局,運用智慧決斷大膽投資,發揮執行力掌握產品及技術的動能,懂得審時度勢、超前部署的創新者方能拔得頭籌。

最近股市屢創新高的聯發科正是勇敢的5G前瞻勝利者,其股價由2019年初的新台幣229元開始爆發來到2021年5月最高的1,175元,市值則創下新台幣1.7兆元的歷史新高峰,超越鴻海成為僅次於台積電的台灣第二大公司。同時該公司於2020年第3季,擠下高通(Qualcomm)成為行動通訊處理器的龍頭老大,能夠創造如此驚人的成長動能並非偶然。試想高通可不是吳下阿蒙,打從3G時代開始,高通通訊晶片的霸主地位就已經難以撼動,由於擁有超強的技術開發能力,高通在3G領域建立起厚實的護城河,此後的20幾年裡無人可以望其項背,在半導體的世界裡,話語權長期掌握在英特爾(Intel)及高通2個大老手上,手機晶片高通說了算,個人電腦及伺服器晶片英特爾說了算。

現在來到5G新世代,手機晶片這個領域到底誰說了算?隨著英特爾及高通霸主地位開始鬆動,給了勇敢反超者大好機會,面對市值超過自己10倍以上的大金剛,聯發科在黑暗無比的死亡幽谷展現出強勁的韌性,穩住腳步,思考市場走勢,調整定位,大膽投資,累積技術能量,未來有可能是聯發科說了算!

過往聯發科一直是戰戰兢兢,緊緊跟隨在高通的腳步後面穩健發展,取勝之道是快速模仿市場老大的產品組合,推出比創新者更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來搶佔中低階市場,採取管理界所謂的「快老二策略」讓聯發科得以屢戰屢勝,不論是2G或是3G時代,聯發科在手機產業經常扮演著關鍵的第二主角。

好景不常的是,來到規格快速更迭的4G年代,聯發科原有的客戶如小米、Oppo、Vivo不再追求單純的性價比,使得能夠彰顯價值的高通晶片更具消費者吸引力,有助推升自家手機的品牌形象。加上高通開始採取圍堵策略,運用自己在高端市場所賺取的豐厚利潤作為糧草,開始針對中低階市場進行價格補貼,就算是賠錢也要讓聯發科無利可圖。既然低階市場落入殺價競爭,聯發科反守為攻切入高端市場,不過長期烙印在消費者心中的山寨及低階形象已然難以抹去,這使得聯發科生產的高端旗艦晶片最終淪為千元機具有高性價比的市場宣傳。

聯發科》捨快老二策略 回歸顧客痛點

競爭者的殺價競爭並不足為懼,錯估4G市場趨勢及技術發展的演進才是聯發科慘敗的致命傷。當時的聯發科過度醉心於先進製程的幻想,不但錯失與高通在4G市場一決高下的先機,連帶過去主力的中低階市場也被展訊、海思等中國的後起之秀所侵蝕。前有猛虎,後有群狼,使得該公司毛利由原先的48.8%不斷下探來到35.6%的歷史最低點,至此聯發科的手機晶片業務岌岌可危。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聯發科當時錯失4G的市場先機,現在來到5G可不能再輸給高通。重新調整腳步的聯發科決定暫停高端4G產品的開發,再度聚焦於中低階4G產品的開發,但是這不代表聯發科是回到「快老二策略」產業定位的原點,而是回防固守原有地盤的同時,提早佈局即將於2020年開始啟動的5G市場,這次聯發科不再扮演高通亦步亦趨的小老弟,不再盲目追求先端技術及先進製程,他們回歸經營企業的根本,深度理解客戶的需求、痛點及應用場景,然後以此作為策略佈局及產品組合的決斷點,配合5G團隊的大幅擴編,千億級別的研發投資,以及如金鋼鑽般的執行意志,正面迎戰高通。現階段,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在聯發科這邊,面對來自高通翻天覆地的策略反擊,聯發科已經具有分庭抗禮的經營實力。

就頻段的規格來看,聯發科的5G單晶片只支援Sub-6,高通的晶片則同時支援Sub-6及毫米波(mmWave)2種頻段。Sub-6是指6GHz以下的頻段,毫米波是指24GHz以上的頻段,頻段越高其傳輸速度及穿透力就越強,單單從規格上面來分析自然是高通的方案勝出,現實上初期全力押寶Sub-6是聯發科刻意而為的策略選擇。

根據電信業者5G應用場景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業者比較有可能採用較具成本優勢的Sub-6建置方案,不再追求先進技術及規格,率先滿足手機市場需求是聯發科務實的策略佈局。現在不做不代表未來不做,由於毫米波擁有相當龐大的市場前景,預估2021年的下半年,聯發科就會推出支援毫米波的5G單晶片。

除此之外,穩健的供應鏈亦是聯發科勝出的主因之一,在半導體出貨相當吃緊的今日,擁有使命必達的晶片代工夥伴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原本高通是在台積電投產先進製程, 後來在低價吸引下轉單給三星。現在由於三星5奈米製程不但良率不佳,產能有限,生產出來的5G晶片效能市場亦頗有微詞,結果嚴重拖累高通的品牌形象。聯發科則因為有護國神山台積電7奈米產能的全力加持,出貨穩定度及產品效能均表現得可圈可點。

運氣的部分則主要源於前面提及的中美貿易大戰,促成不少中國手機廠商基於分散出貨風險及去美國化的緣故,著手將原本給高通的訂單轉給聯發科,市場局勢反轉的結果,使得高通的大客戶持續延遲下單,加上現有機種銷售狀況不佳,導致該公司的庫存節節攀升,聯發科則以優異的性價比趁勝追擊,不僅在中國超越高通,在全球市場亦多有斬獲,包括三星及索尼(Sony)都增加向聯發科出貨的比重。

消費場景 重洗清牌5G新市場

拉高角度來看5G浮現出來的新大陸,類似高通與聯發科這般勢力消長,你來我往,市場地位重新洗牌的局面勢必層出不窮,當建構5G系統的零組件開始發生典範的移轉,可以預期的是應用層面的世界亦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雖然所處的產業型態極度的不一樣,但是聯發科關注市場演化動向,留心消費者使用情境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畢竟先進製程不是成敗的關鍵,顧客體驗的好壞才是重中之重,台積電7奈米勝過三星5奈米就是最好的例證。

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的研究副總裁柏克(Brian Burke)認為,未來的體驗模式人們不需要了解科技,因為科技可以了解使用者,人機互動將由人類主導轉變為電腦主導。企業佈局5G未必得像聯發科了解科技底層的運作架構,我們真正應該掌握的是類似柏克提出的「電腦主導」的人機互動模式,在這樣的嶄新消費情境下要如何重新設計人機介面?要讓電腦主導到何種程度才不會引起顧客的反彈?要如何平衡人類主導與電腦主導的比重?許許多多的假設及提問等待著我們進行探索及實驗。

推動5G創新不可能一蹴可及,應該效法聯發科儘早尋思潛藏的市場及消費動向,更要由關注先進製程轉為重視應用場景,未來行動通訊在人類社會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扮演著連結大數據(Big Data)、雲端存取(Cloud)、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無人機等先端科技的融合角色,因此,開拓5G未來商機難的地方不在科技本身,困難的技術讓台積電、聯發科、微軟、Google、Amazon這樣的科技巨頭來搞定就好,不容易的地方在於跨領域的整合。試想一個5G開發團隊由平台服務、資料分析、自動化裝置、人機介面設計、市場行銷等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所組成,想要進行流暢的跨組織溝通,有效融合眾人意見該是多麼考驗領導人智慧的一件事。

想要在5G世界推動跨領域融合雖非易事,不過團隊領導人如果能夠摒棄舊有以規格及技術為先的工程師態度,轉換成以顧客體驗及消費場景為重的設計師角度,並且堅持開發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抱持著「使用者第一」的共同理念,那麼不管所面對的是遠程服務、零接觸服務、還是無人化服務,我們在探索5G市場商機的時候就不至於走岔路。就有機會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姿態躍向5G市場大未來,創造出全新的顧客酷體驗,設計出更多元、更優異的消費場景。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6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別和菇柄、番茄「裝熟」 煮透透營養又安全
文/林慶順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Q:我聽說沒有煮熟的番茄,茄紅素不易被吸收利用,那西瓜中的茄紅素是如何被吸收利用,黃肉的西瓜也有茄紅素嗎?

A:這位讀者所說的「沒有煮熟的番茄,茄紅素不易被吸收利用」,的確是有這樣的研究報導,而網路上也有非常多這方面的資訊。這位讀者所問的西瓜中的茄紅素是如何能被吸收利用,已經有人做過研究,也得到初步答案。由於網路上有一些錯誤的資訊,所以我會把這個提問留在最後來做比較詳細的討論。

我先回答「黃肉的西瓜也有茄紅素嗎?」是這樣的,不論是紅肉或黃肉的西瓜,都有很多不同的品種,而根據一篇2005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各種紅肉西瓜品種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Lycopene),而各種黃肉西瓜品種,則都不含或只含極小量的茄紅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參考資料的「西瓜和番茄的顏色比較」(註1)。

好,現在可以來討論「西瓜中的茄紅素是如何能被吸收利用」。茄紅素的化學結構可以是反式或順式。天然存在的茄紅素(例如:在紅番茄和西瓜裡)幾乎都是反式。比較特殊的情況是黃色的番茄,這種英文叫做「橘子番茄」(Tangerine Tomato)的變種番茄所含的茄紅素則是順式,請看以下3篇論文:2009年論文,標題是「在健康成人中,橘子番茄比紅番茄增加的總含量和四順式茄紅素異構體濃度」(註2);2014年論文,標題是「選擇遺產番茄時人體內四順式茄紅素的生物利用度和四順式茄紅素的濃度」(註3);2015年論文,標題是「跟紅番茄汁相比,橘子番茄汁的順式異構體的生物利用度提高,隨機、交叉的臨床試驗」(註4)。

西瓜免煮,一樣吃得到茄紅素

人體無法合成茄紅素,所以只能從食物攝取到茄紅素,而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紅番茄。可是儘管紅番茄所含的是反式茄紅素,人體裡的茄紅素卻絕大多數是順式。因此,就有一些假設來解釋此一現象,包括食物的處理(切碎)或烹煮,或是腸道的消化過程,會將茄紅素從反式轉化為順式。

尤其是「烹煮」這個假設(說法),是最廣為流傳,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會有很多文章故作驚人之語,說什麼「……吃錯了,一定要煮熟」等等。問題是,西瓜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卻都是生吃。既然不煮,西瓜的茄紅素又怎麼能被吸收呢?

根據下面這3篇研究論文,西瓜跟紅番茄一樣,所含的茄紅素幾乎都是反式(95%反式,5%順式),這3篇分別是2003年論文,標題是「食用西瓜汁會增加人體中茄紅素和β胡蘿蔔素的血漿濃度」(註5);2004年論文,標題是「鮮切西瓜的肉質和茄紅素穩定性」(註6);2017年論文,標題是「用交叉流微濾從西瓜中濃縮茄紅素」(註7)。

這3篇論文也都指出,儘管西瓜的茄紅素是反式,但其吸收率是跟加工(加熱)過的番茄汁不相上下。至於為什麼番茄需要煮,而西瓜則不用煮,目前最好的解釋是「質地與結構上的不同」。也就是說,因為番茄的質地緊密,結構上又把茄紅素包藏起來,所以需要打碎及烹煮,才能將茄紅素釋出,而西瓜則無此必要。補充說明,有關茄紅素的吸收和代謝,說起來太複雜,一般讀者實在沒必要知道。如果您想知道,那就請看參考資料中這篇2012年發表的論文,標題是「茄紅素的代謝及其生物重要性」(註8)。

Q:家人在網路上看到影片,表示香菇的柄不能吃……可否解答?

A:讀者提供的影片是2014年11月13號發表,標題「痔瘡是肝臟機能引起的」(註9),但此片最引起關注的並不是痔瘡或肝臟,而是草菇和香菇柄。尤其是香菇柄,因為影片裡說「香菇柄會導致中風」。這個影片在2019年1月時被大量轉傳,台灣食藥署的「闢謠專區」也趕緊發表文章澄清,標題是「菇的柄不要吃,卻常拿來當素料,豆瓣醬不能吃,很毒,是真的嗎?」澄清文說:「有關YouTube『痔瘡是肝臟機能引起的』影片,請民眾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香菇或香菇柄皆為可供食品使用的傳統原料。」

可是,在影片的評論欄下,有網友Yan-Cheng Lin這麼說:「政府的闢謠可以聽的話,國人就不會大量死於癌症了」。雖然這位網友說的是有點過分,但食藥署的這個闢謠的確太軟弱無力。光是說「可供食品使用」是無法使人信服的,尤其是謠言的來源是一位主任級的醫生,還是媒體口中的名醫。這個7分6秒演講影片,主講者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也曾是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他還有一個2012年的演講影片也曾被瘋傳,標題是「吃肉鬆易罹大腸癌?名醫王輝明演講引發風波」。

草菇、香菇柄,會引發中風?

我現在把王醫師在這支影片裡第16秒到第45秒之間所講的話完整拷貝如下:「草菇就不能吃了。草菇裡面有一個蛋白質凝集毒素,吃太多會中風。還有香菇的柄也不要吃,也會這樣……香菇吃那個帽子好了……那個柄盡量不要吃……那個沒有人吃。可是我們常常拿去當素料。有一個蛋白質凝集毒素,會中風。日本人研究出來的……草菇也有。」

蛋白質凝集毒素,這是啥東西?我用中文和英文做搜查,怎麼也查不出有這麼一個毒素。但老實說,我心裡明白,這位王醫師是把「紅血球凝集素」誤說成「蛋白質凝集毒素」。紅血球凝集素的英文是Hemagglutinin,香菇的學名是Lentinula edodes(英文Shiitake mushroom),我用前兩者做搜索,只搜到1篇俄文的研究論文。草菇的學名是Volvariella volvacea(英文Straw mushroom),我再用紅血球凝集素英文加上草菇學名做搜索,結果只搜到1篇研究論文,但是它只是提到草菇,而不是做草菇的研究。

別怕!高溫徹底煮熟就安全

不管香菇柄或草菇是否真的含有紅血球凝集素,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吃含有紅血球凝集素的食物真的會引發中風嗎?事實上,非常多的食物都含有紅血球凝集素,尤其是豆類,其中大顆的紅豆,是含量最高的。所以,如果王醫師認為紅血球凝集素會引發中風,那為什麼他沒有建議不要吃豆類呢?我在《餐桌上的偽科學》92頁就寫過,「生的豆類含有高量的紅血球凝集素,而此毒素是有致命性的。只要用蒸或水煮10分鐘,就可以將豆類中的紅血球凝集素減少200倍。但用慢鍋煮是沒有用的,因為攝氏80度以下的溫度是無法破壞紅血球凝集素。」關於這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參考資料這篇論文,標題是「熱處理對紅豆紅血球凝集素活性的影響」(註10)。

也就是說,只要是用高溫煮過,縱然是含有大量紅血球凝集素的豆類,也是安全無虞的。那既然香菇柄和草菇也都是在高溫煮過後才成為食物,它們當然也是安全無虞的。所以,我可以跟你保證,吃煮熟的香菇柄或草菇絕對不會引起中風。(本文摘錄自《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 偽科學檢驗站:從食安、病毒到保健食品,頂尖醫學期刊評審的50個有問必答》一書部分精彩內容)

參考資料

註1 西瓜和番茄的顏色比較,Comparative fruit colouration in watermelon and tomato,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63996905000839

註2 2009年論文「在健康成人中,橘子番茄比紅番茄增加的總含量和四順式茄紅素異構體濃度」Tangerine Tomatoes Increase Total and Tetra-Cis-Lycopene Isomer Concentrations More Than Red Tomatoes in Healthy Adult Humans,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608554/

註3 2014年論文「選擇遺產番茄時人體內四順式茄紅素的生物利用度和四順式茄紅素的濃度」The bioavailability of tetra-cis-lycopene in humans and tetra-cis lycopene concentrations in selections of heritage tomatoes,https://www.heritagefoodcrops.org.nz/wp-content/uploads/2020/02/2014-bioavailability-of-tetra-cis-lycopene-in-humans.pdf

註4 2015年論文「跟紅番茄汁相比,橘子番茄汁的順式異構體的生物利用度提高,這是一項隨機、交叉的臨床試驗」Enhanced Bioavailability of Lycopene When Consumed as Cis-Isomers From Tangerine Compared to Red Tomato Juice, a Randomized, Cross-Over Clinical Trial,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620547/

註5 2003年論文「食用西瓜汁會增加人體中茄紅素和β胡蘿蔔素的血漿濃度」Consumption of Watermelon Juice Increases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Lycopene and β-Carotene in Humans,https://academic.oup.com/jn/article/133/4/1043/4688088

註6 2004年論文「鮮切西瓜的肉質和茄紅素穩定性」Flesh quality and lycopene stability of fresh-cut watermelon,https://ucanr.edu/datastoreFiles/608-644.pdf

註7 2017年論文「用交叉流微濾從西瓜中濃縮茄紅素」Concent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lycopene from watermelon by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https://hal.archives-ouvertes.fr/hal-01517191/document

註8 2012年論文「茄紅素的代謝及其生物重要性」Lycopene metabolism and its biological significance,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71203/pdf/ajcn9651214S.pdf

註9 Youtube影片,標題「痔瘡是肝臟機能引起的」2014年11月13號,http://www.youtube.com/watch?v=0woxHcod9RA

註10 1983年論文「熱處理對紅豆紅血球凝集素活性的影響」Effect of Heat Processing on Hemagglutinin Activity in Red Kidney Beans,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365-2621.1983.tb14831.x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6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