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2/15 第55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數位人才重定義 智慧HR幫組織轉骨
策略、文化、組織、人才 老日企注入創新DNA
 
數位人才重定義 智慧HR幫組織轉骨
文/王志銘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過去2年疫情加速了企業數位轉型的腳步,在此浪潮下企業所需的人才核心能力也有了明顯變化,而這些人才的「轉型」或「升級」,對於企業能否度過轉型關卡、體質轉骨成功,是一大關鍵。若企業能針對數位人才的培養與招募有明確的策略,在後疫情時代突圍而出或彎道超車都是絕佳機會。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鄭晉昌教授表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數位人才對於企業數位轉型的過程更是至關重要。」這裡的數位人才指的並非傳統的程式工程師,而是在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能夠提供跨界整合的新形態人才,必須兼具特定領域專長和數位管理的能力,例如:金融業的理財專員能透過數據分析,推薦投資組合給客戶;製造業的作業員運用AI機器人讓產線自動化,在數位科技的協助下,數位人才能夠跨領域到不同部門強化工作效率並帶動企業改變商業模式,才能彰顯出數位轉型的價值。

人機協同、大數據運用已成職場趨勢

  環顧國內外市場,已成功運用AI和大數據技術,步入數位轉型A段班的企業不在少數,鄭晉昌舉例說明,「像是聚陽實業在連2年疫情衝擊紡織成衣出口下,雖然營收略減,但獲利卻能增加,靠的就是運用數位科技和調整經營策略,在逆勢中突圍。」

  過去成衣業採購流程相當繁複冗長,從打樣往返修改開始就要耗時數周。聚陽在疫情期間改採「線上看樣」模式,品牌客戶透過360度的3D樣品成衣模擬系統,就能看樣品、參觀展間、聽取業務解說產品,展現數位轉型成果。聚陽的銷售團隊,要學習當個直播主,透過線上展售會逐季、逐款向國外的品牌客戶介紹產品特色,並在客戶提出修改需求後直接以3D數位呈現。此外,對於疫後市場的反彈變化,聚陽也有整合性的資訊分析系統對應,從分析市場需求、判斷訂單利潤,到提前採購環保原料等,都能透過數據分析及早做出反應。

  鄭晉昌再以製造業為例,中國面板廠商京東方的智能生產線,已充分融合人機協作,運用自動化和AI智能,大大提昇生產效率。走進京東方深圳工廠,沒有機器轟鳴,也鮮見工人身影,只會看到設備上閃爍的提示燈、一輛輛自動運輸車不停穿梭,甚至搬運都是靠自動化設備和機械手臂來完成。在這場職場革命下,大量工作將走向人機協作概念,由機器從事精準度、重複性高的工作;數位人才在輔助下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

  鄭晉昌認為,「隨著物聯網、機器學習和雲端運算等新興科技發展,未來可應用的範圍還更加廣泛。」例如:智慧醫療,可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遠程醫療、3D醫用顯示器、骨科手術機器人等;智慧金融可利用機器的深度學習,對客戶進行檢測和追蹤,結合數據分析,協助理財專員針對不同客戶進行精準行銷。「未來職場從工作形態和新興職缺都將產生劇烈變化,不論人才或企業,邁向數位轉型已是勢在必行。」

  至於如何發掘優秀的數位人才,鄭晉昌觀察,「光是具有資料處理的專長不代表就能夠推動數位轉型,比起數據能力,跨域思維和態度意願反而更加重要。要辨識數位人才,可以從2個方面去檢視,一個是數位管理的專業能力,一個是面對數位時代的人格特質。」

數位人才的4類管理能力

能力1》數據分析

  數位人才必須具備處理數據的分析能力,並將之運用在自身工作任務上,藉此改善工作效率,包含透過數據了解產品銷售、顧客樣貌等現況,釐清目前有哪些問題並思考對策,以及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提出未來應採取的行動。

能力2》敏捷反應

  後疫情時代仍有許多不確定情況,對情境的掌握要更加即時,並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數位人才每天面對大量產出的數據,必須有高敏銳度做出反應,持續不斷觀察環境變化,從流程與結果找出模式,建立新的生存之道。

能力3》協同合作

  所謂的協同合作,不只是人與機器的協同,還包含跨領域的協同。隨著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企業運用人機協同已是常態,未來更要具備跨域思維,藉由不同核心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數位技能的整合運用,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能力4》創新求變

  隨著新興科技的導入,從客戶服務的機制到公司的商業模式都可能產生轉變,數位人才應具備創新求變的能力,才能充分運用數位科技優化流程,不但能為組織營運帶來正向影響,更能進一步營造創新與追求效率的企業文化。

  鄭晉昌說,「數據分析、敏捷反應、協同合作、創新求變,這都屬於數位人才在實質專業的能力,可運用在自身工作任務上。而對於企業端來說,如何辨識出有助於數位轉型的人才?就是招募與留才時的重點,一般來說,這些數位人才通常擁有以下4類人格特質。」

數位人才需具備的人格特質

特質1》擁抱科技,開放思維

  迎向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應保持開放思維,因此數位人才需不斷學習,在新事物的接受上較其他人更高,熱情擁抱數位工具與新能力。

特質2》堅韌性格,管理複雜

  數位人才須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複雜的環境,需要有堅韌又有彈性的性格特質,不輕易為外在環境所影響,才能貫徹數位轉型任務。

特質3》提出質疑,解決問題

  在未來的工作中,當數據不斷進來,經由大量蒐集、模型化與分析後,機器雖可提供行為/結果的預測,但資料科學的最終價值仍在於執行者的決策能力和對症下藥,這也是數位人才的價值所在。

特質4》承擔風險,實驗精神

  轉型意味著帶來改變、數位則需導入新工具,都未必一試就中,不計較一時勝敗得失,並從失敗中找答案,才有機會跳脫現狀邁向新階段。

  鄭晉昌強調,「要推動數位轉型,不是為員工開設幾堂程式編碼或平台架構理論的課程,更非網羅一群資料工程師、機器學習工程師就一定能成功。管理數位轉型的能力,其實更仰賴上述的數位人才專長和特質。」

  現行數位工具在操作上已沒有過往複雜,即便不用懂得撰寫程式語言也能學習使用。多數企業已引進國外的機器學習系統來進行大數據分析,只要按照格式和步驟輸入數據、調動需要的參數就能跑出預測模型,「就好像人只要學會開車就能上路,並不用了解汽車的每個零件是如何組成。」鄭晉昌補充。

  鄭晉昌同時也提醒,「數位人才與傳統人才在特質上有所不同,在管理上也要有符合其特性的因應調整,才能使其發揮專長。」例如:數位人才更願意追求成長、喜愛自由彈性的工作方式;符合數位轉型和數位人才的組織結構,也會從科層結構趨向扁平化,從辦公環境、工作內容和人資管理,都要有配套措施。

  以國泰世華銀行為例,其數位金融部門的辦公室環境,就以科技新創公司為師,有別於傳統銀行隔板座位的單調格局,以開放式的明亮空間,讓同仁溝通更順暢,增加員工的創意。

管理數位人才 從智慧HR開始

  鄭晉昌認為,要帶動組織與人才轉型成功,人資部門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第一,唯有人資才能創造加速驅動組織改變的環境;第二,透過人資部門自身的數位轉型,可起到一個火車頭的帶動作用。」當人資先建立數位化的工作環境,像是導入數位打卡、雲端差勤系統、線上會議室等疫後常見工具,可將數位轉型的概念內化至員工日常工作中,逐步培養數位導向的企業文化及數位領導力,為數位轉型打下良好基礎。而要提昇員工的數位職能,企業和人資可以從2方面著手:

1提供數位學習環境 提昇員工數位素養

  首先從招募人力時,即可鎖定具備數位人才特質的應徵者,透過像DISC性格分析測驗等工具,可看出新進員工是否擁有開放思維、質疑精神等學習態度。因應新興科技的上線使用,人資也必須提供相關訓練,以強化既有員工的數位素養。例如:當公司導入手機出勤管理或行動學習的新系統時,就必須先安排相關課程,幫助員工及早熟悉使用。從設備到課程的全套方案,才能有效提昇工作者的數位素養。

2創造數位工作場域 強化數位管理能力

  除了提供設備和安排課程,人資可進一步打造智慧辦公環境,利用社群軟體、網路視訊會議、工作群組,取代傳統的會議機制,讓內部團隊得以便捷溝通與遠端線上協同合作,也能將會議或溝通結果及時傳播,提高執行成效。有效運用新興數位科技,能突破組織邊界,隨時溝通並追蹤專案進度。數位化的工作場域,重新定義了團隊工作方式,讓成員間可高效協同作業,透過沉浸數位體驗,順勢引導組織邁向數位轉型。

  智慧人資的管理方式數位化後,也能進一步蒐集員工的使用足跡來做大數據分析,觀察他們是否能融入數位化的工作方式,以及了解數位人才的工作內容,不僅可作為管理者決策的依據,也能預測員工未來的行為,例如:對線上課程的投入程度、對工作內容是否有更多期望、近期是否有倦勤離職的傾向,都能透過員工的線上行為預測這些可能性,而做到先見之明。

  鄭晉昌特別提到,「企業追求數位轉型,往往最大的關卡在於管理階層,因此數位領導力是企業再造成功的必要條件。」一個好的數位領導人才,能察覺組織面臨的危機並指出最需改變的地方,並授權員工創新變革,包含因應市場的應變能力、採用數位工具的溝通能力,以及滋養創新的思考能力。數位領導力結合數位科技的運用與企業轉型策略的定位,能在組織內塑造出透明、合作、鼓勵實驗的氛圍。人資部門的數位轉型,正是為管理階層提昇數位領導力的最佳機會,同時也為企業的組織變革與數位轉型,注入最強大的助力。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12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策略、文化、組織、人才 老日企注入創新DNA
文/錢穎豪 圖片提供/NEC台灣
  2020下半年,Joyce這一天的行程表上安排的是到新工作報到,但隨著約定的時間一分一秒逼近,Joyce卻遲遲沒有出門,反而是備好筆記本在電腦前坐下,原來前一天公司就將筆電及事務機寄到她的住處,新人報到的全流程只要在家上線就能完成。在Joyce正式入職以後,更多打破她過往對職場認知的,還包括當年底因疫情緊繃,國內企業紛紛陸續取消尾牙活動時,她是在房間登入Facebook、Teams參與數位尾牙直播,興奮地期待抽中大獎。待疫情趨緩,也不必制式的一周連續5天打卡進公司,採3天實體到班,2天在家辦公的靈活3+2制度,令她不禁連連向親友說,這樣的工作模式,真的跟先前的職場經驗完全不一樣。

  然而這樣科技化的數位尾牙,以及充滿彈性的工作形態,卻不是出現在崇尚創新、快速的新創事業,而是一家已有百年傳統歷史的日系企業:NEC台灣。對NEC台灣總經理賴佳怡來說,從傳統日本企業的形態轉換成更彈性開放的職場,除了推動企業的數位轉型外,也是因為NEC近年來專精於生物辨識及安全控制領域,從臉部、指紋、虹膜辨識技術的日漸興盛,加上疫情威脅,讓賴佳怡看到人才市場與產業需求的轉變。

  「台灣產業及市場正面臨全新的勞力問題。」賴佳怡指出,台灣出生率已小於百分之一,是世界最低的生育率,同時高齡化也同步提昇。以工程為例,台鐵每天晚上都要有巡軌車進行巡視,當勞動力下降,就很難找到人力來執行這樣工程,可是它又攸關社會大眾的生命安全及國家安全,所以出現「科技替代人力」的需求。像政府或金融單位,都有大量文件、程序需要蒐集及應對,如果採機器人自動化管理,若原先須進行10個步驟,透過系統間的串接和自動判讀,可自動完成9個步驟,最後再由員工進行判別及放行。

  賴佳怡舉台灣常受觀光客嘖嘖稱奇的便利商店的服務為例,當勞動人力減少,將會發生沒有人服務的窘境,未來台灣連鎖超商的便利奇蹟,不只面臨不再有人想做大夜班來處理進補貨、倉儲管理等,更可能連日班都有招募的危機。事實上,日本的高齡化比台灣早10年,許多超商早已不再24小時經營,可以預想台灣10年後的情景就像現在的日本。「不過這些人力端的經營困境其實都可以用科技來解決,例如:若民眾臉部的生物特徵在超商曾經註冊過會員,當晚上想進入消費時,就可以用生物辨識刷臉進入,然後在無人結帳的自助影像辨識櫃台,結帳、刷臉扣款等。」

  為了落實這樣的情境,NEC母集團設立7個研發實驗室全力研發各式技術,如美國的生物辨識技術實驗室、日本通訊及通信實驗室、歐洲5G研發中心等,而各實驗室研發出核心技術後,應用在什麼產業或怎樣形態,就交由各國專業服務團隊依各國產業需求「在地化」打造,賴佳怡說,「NEC台灣就便成立專業解決團隊事業群,開發的項目包括視線推定技術,能透過抓取眼球視線分析民眾注視區域。」在這個項目上,NEC台灣便與國美館合作,藉由民眾注視的變化,讓靜止畫作能從迷霧清晨變幻成炙熱烈陽,或安裝在人流看板上,分析觀看民眾是喜歡拉麵還是飯食,並針對其喜好推送折扣券來精準行銷,「科技最終仍得回到人性,思考可以幫助我們什麼。」她表示,讓生活多一點便利、快樂及趣味,就是NEC的初衷。

S策略、C文化、O組織、P人才

  「不過百年NEC要因應這樣的大環境,也需要創新轉型。」賴佳怡指出,「策略先行,組織為後」是她將美式風格注入日系企業的做法,先為NEC台灣提出明確的未來策略目標:成為為各產業打造及提供最好解決方案的服務者,賴佳怡的首要任務,是在NEC既有的專注品質、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中開始鼓勵創新,聆聽客戶聲音後解決問題。想做到這樣的其中關鍵,就是創新及開放性對談及討論,「所以我開始營造討論過程沒有對或錯的氛圍,只想從中找出最棒的共識、攜手向前。」

  要促成組織從文化上的改變,其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她以柯達為例說明,早年它的工程師就曾內部發表過數位相機,但因為無底片的攝影牴觸了柯達百年企業的根本,最後錯失商機,變成商學院經典案例流傳至今,她強調,「趨勢與技術會讓產業環境持續向前,當一家企業不夠創新及開放時,永遠延續過去的做法,不看創新的未來,就永遠不會有機會站上浪頭。」

  當主事者堅定朝著創新的願景前進,賴佳怡的下一步是根據策略的改變,重新打造一個朝向目標的組織團隊,「我們設定的NEC台灣是以成為產業頂尖解決方案的服務商為目標,所以從產業切入後,組織需要具備產業知識的專家,了解你的客戶,才能解決它的問題。」她表示,NEC台灣同時設有專業解決方案事業群持續和日本鏈結核心技術,如技術核心般和各產業的專家打造解決方案。

  賴佳怡說,「當完成組織架構後,我們將人才逐一配置進新的架構中,根據實際缺口與策略需求,運用外部招募和內部訓練,大量技術提昇,塑造公司另一項重要的學習文化。」

文盲: 不學習、不放棄所學、不重新學習的人

  賴佳怡強調,「未來趨勢大師托佛勒Alvin Toffler曾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會寫、不會讀的人,而是那些不學習、不放棄所學(歸零)、不重新學習的人。」所以NEC台灣鼓勵學習文化,不論內、外訓,只要與公司策略發展相同,就會全力支持;同時NEC台灣也鼓勵每位學習者,教學相長才會真正內化知識,她笑著說,「最後公司發展出非常多樣課程,比如祕書會分享國際禮儀、行銷講授Instagram經營、研發分享技術細節等等,讓學習成為我們企業轉型及組織文化重要的推力。」

  這一連串的調整除了透過業績來檢閱成效外,員工的感受如何也是賴佳怡重視的,她表示,每年NEC台灣都會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員工敬業度調查(Employee Survey),「員工怎麼看待公司,是經營者很重要的指標,這是總經理、經營者的分數。」令賴佳怡自豪的是,不僅在創新業務與文化上看到正向改變,員工的認同度提昇,也讓她對於NEC台灣推動的轉型工作更加堅定,「我們從2018年開始推動轉型,由原先約40∼50的分數持續往上走,這份近600位員工的調查報告,就是所有人給這個策略、組織、領導者的成績單。」

當責、目標導向、敏捷反應

  在人才的佈局上,配合轉型需求,NEC台灣認為在專業技能之外,人才的特質將是引領團隊能否順利共同前進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外部招聘或內部訓練的人才,NEC對每位員工的要求首重3個重要特質。」賴佳怡強調,第一個是當責,「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是獨立引擎,不需任何事都需要『請示總經理』、『稟報總經理』、『總經理請核示』。」當企業要專業化,就需要賦權,在賴佳怡描繪的NEC台灣未來藍圖中,組織人才已不再是傳統日商的服從、順從,而是首重創新,專業、當責的獨立工作者。

  第二個是目標導向。「說要達到100%,就得努力做到。過去傳統企業是只要一生懸命地做這件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賴佳怡指出,「這已經不是現在到未來,市場對於人才及人力的重要要求,而應該要Design to win。」而在達成目標之前需要做哪些事,獨立的專業當責者就會自然地去完成。

  第三個是反應敏捷。賴佳怡說,市場一日數變、技術推陳出新,產業非常變動及競爭,若出現問題,必須敏捷地召開會議討論,若沒有問題,也需敏捷地尋找機會。為了讓擁有敏捷特質的人才能全力發揮,賴佳怡表示,NEC台灣也配合做了組織的調整。由於敏捷的應變速度越是在大型組織中,就越不容易達成。因此,在NEC台灣的組織架構中,原先從總經理到第一線業務總共分為7層,為了確保訊息流通的效率與精確度,進而使領導者做出對的決策,NEC台灣每年都在進行組織中每一層的扭轉,目前已成功降到4層,分別為總經理、事業群、依功能別的主管及個人,「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走進總經理辦公室尋求協助及報告,我們希望讓組織結構扁平、通訊開放直接。」

彎下腰、打開耳朵、滴下汗水

  談起上任以來的這3年轉型過程,組織勢必出現摩擦及碰撞,因為整個文化及心態都在改變,「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群人在一段特定時間內,展現的相同行為。」賴佳怡坦言,在NEC台灣原有的員工及管理架構下,營運的模式與思維已經是長時間養成的行為,所以變革必須從頭開始,讓新的理念充分滲透到組織的末端,但太劇烈的扭轉也會讓組織有潰堤的風險,除了每年推動小幅度但確實的調整外,「我們得讓同仁相信這個變革的未來是正確及光明的,其實關鍵就是員工溝通。我每年都會到第一線安排咖啡對談(Cafe Session),不論內勤庶務性或外勤維修同仁,15人為1組各聊1小時,聆聽第一線的聲音。」

  賴佳怡在第1年實行時,蒐集到200個以上的回饋意見後便立即分類,分配給各個單位將問題一一解決,當咖啡對談進行到第2年時,這200個回饋意見都已被解決或追蹤中,讓同仁覺得聆聽是真實存在,且會有具體行動去敏捷地解決。建立起第一線員工的信任度後,第2年須改善的回饋意見已降至60∼70個,第3年則已幾乎蒐集不到回饋,顯見員工對變革中的NEC台灣越來越認同,回顧這段歷程,賴佳怡說,「我堅信若管理者沒有彎下腰、打開耳朵、滴下汗水,做轉型絕對是艱困的,只有管理者真誠地推動員工溝通,才會讓整個團隊像船艦般,一體地跟隨、逐步轉動航行角度,雖然過程中大家都會感到很辛苦,但能達成讓艦隊順利轉彎的成就,是值得讓每一位NEC台灣成員驕傲的。」

人論為才、多元共融

  累積下3年的創新轉骨基礎,賴佳怡說,NEC台灣也破除了過往對於日系公司的刻板印象,邁向更多元共融(Inclusion & Diversity)的職場環境,從2018年開始創新轉型後,從一級主管幾乎全數為男性的情況,已發展出有31%的女性高階主管,而員工的女性比例則從27%到33%,「不論年紀、種族、性別,最終只論專業的取才,是我們需要接受或朝向的現在及未來,只有每個人可以持續學習、拋棄過去的驕傲及成功模式、對於新事務不斷學習,才是我們在未來發展所需的真正人才。」從策略、文化、組織、人才4方面多管齊下,賴佳怡在NEC台灣先繳出一張漂亮的轉型成績單之後,備妥開拓新藍海的動力,接下來這支艦隊更準備好駛向更多創新商機的新未來。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12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