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4/27 第57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全速開發新能源 日本拚2050綠色轉型
無cookie時代 電商平台成數位廣告神隊友
 
全速開發新能源 日本拚2050綠色轉型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2021年11月13日,歷經2週的討論,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 26)通過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The Glasgow Climate Pact)。與會的153個國家提出了新的2030年減排目標(NDCs),承諾放棄燃煤發電、停止森林砍伐、減少甲烷排放以及加速內燃機汽車的轉型。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與會國同意加速政府、企業和民間社會在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的對話與合作。

綠色能源戰略 3大重點項目

對重視氣候變遷、綠色能源的日本岸田文雄內閣而言,如何落實COP 26的協議,被視為檢證其政策執行力的重要指標。首先,岸田首相在2021年12月6日的就職演說中提及,將以2050年達成碳中和,2030年達成削減46%碳排放量為目標,並對綠色能源進行積極的投資。其次,岸田首相於2022年1月18日召開第1次「綠色能源戰略」懇談會,匯集產官學力量規劃日本的綠色能源戰略。

日本的綠色能源戰略,主要有3個重點項目:

第一,在國內選定「碳中和地區」。透過制度鬆綁、政策補助、人才支援、產業創新等方式,預計在5年內完成100個以上的示範地區。一方面可促進地方經濟的活力,強化地方創生的成效;另一方面可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並將經驗成效推廣至其他地區。

第二,提昇居家建築的減碳效率。日本居家生活的能源使用占整體能源的2成,透過省電基準適用範圍的擴大,以及規定新建築的綠能使用義務,進一步加速日本碳中和的進程。

第三,促進汽車產業供應鏈的減碳。汽車使用的能源也占日本整體能源的2成,加上汽車生產製造過程也耗費大量的能源,可導入新的生產方式、研發具市場競爭力的電動車等方式,來達成日本碳中和的目標。

聚焦14產業 日本綠色轉型

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先進國家透過國內主管機關規劃碳中和、綠色能源政策內涵之際,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引爆歐洲的能源危機,對於各國的綠色能源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由於俄羅斯是歐盟國家主要的化石燃料來源國,每年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中,煤炭占了歐盟全體使用量的46%,天然氣占了40%以上,而石油也占了27%。

為了提高能源的自主性,以及擺脫對特定國家的能源依賴,歐盟、日本等國進一步加速了對風能、太陽能投資的支持力度,並加快發展綠色氫能,以提高綠色能源的產量。換言之,此一戰爭的黑天鵝,雖然對全球金融、能源市場帶來重大衝擊,但也強化了各國減少對化石燃料進口依賴,加速發展綠色能源的決心。

日本在歷經全球新冠肺炎之際,為了因應遠距辦公、遠距教學的需求,制定了「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的政策目標。而在氣候劇烈變遷、化石燃料供應不穩之際,日本政府也相應制定了「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 GX)的政策內涵。日本的綠色轉型聚焦於14項重點產業。包括能源相關的離岸風力、氨燃料、氫能、核能;物流與製造相關的電動車、半導體、船舶、土建、農林水產、航空、碳循環;家庭辦公相關的住宅建築、資源循環、生活產業。

在開發更多綠色能源的部分,日本已由以下4領域著手:

1.離岸風力發電

四面環海的日本,離岸風力發電機只有28座(依據2020年12月的統計資料),發電量也只有58.6MW;與之相比,陸上的風力發電機有2,554座,發電量為443.9萬kW。有鑑於海上日本風力發電的潛能,日本乃於2019年制定《再生能源海域利用法》,大幅鬆綁離岸風力發電設置的規定;同時,公佈「離岸風力產業願景」,規劃2030年的離岸風力發電達到10GW,2040年達到30∼45GW。

2.氨燃料

由於氨在燃燒時不會産生二氧化碳,被日本視為達成碳中和目標的燃料替代選項。日本計畫在2030年氨燃料的使用量,達到每年300萬噸的目標。日本國內第一大造船企業的今治造船,已決定於2026年建造以氨燃料為動力來源、用於運送礦石的20萬噸級大型貨船。

3.氫能

氫能一方面可廣泛應用於現有發電廠,取代原本由石化燃料發動的機具;另一方面可儲存於燃料電池,適合用於汽車、飛機或船隻等運輸工具。日本目前在氫能技術上取得全球領先,但仍有穩定化、低價化等課題尚待克服。依據日本公佈的「氫能發展藍圖」,要求在2050年之前,氫能發電在總發電量的佔比要提昇至10%。

4.核能

為了達成碳中和的目標,日本將核能發電放入其綠色轉型的重點產業之一。除了重啟已通過安全檢測的核能發電廠外,也積極與海外合作進行第四代核能的研發。例如: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JAEA)、三菱重工將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創立的泰拉能源(Terra Power)合作,在美國懷俄明州建造一座鈉反應爐(Natrium),預計2028年商轉。

味之素:導入生質能源

在國際的綠能使用、碳中和趨勢的壓力,以及國內政策的支持下,日本企業也積極透過各種經營策略來實踐「綠色轉型」。食品製造商味之素加入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發起的RE100倡議,宣示將於205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此外,味之素在巴西、泰國的工廠,也積極導入生質能源,以降低對傳統石化燃料的依賴。

NTT:投資綠能、強化蓄電

掌控日本資通訊服務的NTT,其消耗的電力占日本整體的1%;且隨著日本數位轉型的發展,NTT的未來電力消耗呈現上揚趨勢。此外,在氣候激烈變遷,天災頻仍的日本通訊環境,NTT的資通訊服務經常會因停電而中止。因此,NTT一方面進行綠色能源的投資,提出10年內將綠色能源使用的比例,從4%提昇至30%的目標(2030年)。另一方面,在全國7,300座通訊大樓內設置大容量的蓄電池,以因應突然的停電。

戶田建設:投入離岸風電

建築業的戶田建設,則是第一個適用《再生能源海域利用法》的企業。戶田建設與ENEOS、大阪瓦斯、INPEX、關西電力、中部電力等公司合資,於長崎縣五島市海岸推動「五島市離岸風力發電事業」。戶田建設採用日立研發的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機(Floating wind turbine),離岸設置8座風力發電機,合計的發電量為16,800kW。

ENEOS:推動氫能事業

石化燃料大廠的ENEOS,則是參與、推動氫能事業。ENEOS自2014年設立日本首座氫能加氣站之後,至2020年為止已在日本國內設置41座加氣站。由於日本已制定2030年要達成「氫能車80萬輛,氫能加氣站900家」的目標,但日本國內的氫能車只有6,000輛,而氫能加氣站只有166座(2021年統計資料)。對此,作為氫能加氣站的重要推手,ENEOS乃尋求降低加氣站建設費與營運費的策略措施。此外,ENEOS也在國內外參與離岸風力發電的計畫。包括前述的五島市沿岸,秋田縣八峰/能代沿岸,以及台灣近海沿岸(640MW)。

總的來說,日本的綠色轉型除了要有政府明確的策略方針,綠色能源發展的具體規劃之外,企業是否願意配合也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未來忽視綠色轉型的企業,將在資金獲取的面向上遭遇困難,也將會在各國政府的綠能政策下,逐漸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4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無cookie時代 電商平台成數位廣告神隊友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自從Google宣佈2023年要停用第三方cookie,「第三方cookie退場」這個議題又再次掀起數位廣告界的熱烈討論。究竟無cookie時代來臨會對數位廣告產生多少影響?這代表著當企業於不同網域投放外部平台數位廣告時,將無法透過第三方cookie比對並辨識用戶身分、過往網路瀏覽資訊,因此造成廣告精準度下降。

雖然在缺少第三方cookie做為篩選基礎下,就像投放傳統廣告一樣,企業善加運用文案依然有機會發揮廣告成效、取得訂單。但此類做法將使訂單取得成本提高,對於品牌而言,投放越多廣告未必能見效,反而更可能造成虧損。

由企業的角度來看,假設目前的數位廣告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Ad spend, ROAS)平均為3,這代表企業約莫有1/3的營收用於廣告成本。在轉換率不變情況下,當訂單取得或流量取得成本進一步提高,令ROAS降至2或者更低的數值,企業就必須將生產成本、各項變動成本縮減到低於5成以下,否則即使透過廣告取得訂單,表面上看似有進帳,實際上卻是入不敷出的虧損狀態。

其實先前Apple的新政策就已掀起過一波討論潮,自iOS14起,Apple即開放用戶自行決定是否讓應用程式追蹤機制使用數據。由於Apple在智慧手機市場擁有高市佔率,在其限制用戶數據追蹤後,也令Facebook這個主要數位廣告平台受到影響。

因此,當擁有網頁瀏覽器7成市占率的Google Chrome也停用第三方cookie時,企業無論準備針對瀏覽器用戶或APP用戶投放廣告,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針對如何因應第三方cookie退場帶來的衝擊,有不少意見認為,或許可運用第一方數據及個人化廣告作為解決方案。確實,第一方數據是消極但必須著重的方向,然而,個人化內容是否能在數位廣告上實現?在企業無法運用資料庫比對、了解用戶資訊時,有其執行難度。

類CRM做法 個人化數位廣告找出TA

個人化廣告,簡單說就是讓用戶覺得是為他量身打造,有溫度的廣告內容。若要在缺乏第三方cookie支持情況下進行操作,第一方企業數據便是消費者資料庫,而所謂個人化廣告內容,實際做法則比較偏向於CRM。

例如:有些個人化廣告是由EDM切入,在內放置客製化廣告。這需要企業在規劃EDM時,就先做到「分眾」,依據消費者購買過的不同商品或是感興趣的不同內容,提供相對應的產品推廣資訊。

如果透過智慧系統,企業還可以捕捉用戶購買資料,於廣告欄位中置入曾購買過商品或可能感興趣的商品;另一個做法則是利用內容行銷達成興趣分眾,若要採這類做法,企業必須有豐富的行銷內容、瀏覽數據做為後盾,平時也需要針對內容行銷投入時間及人力成本,因此對於企業來說,最實際的做法是針對已購消費者聚焦經營「個人化廣告」。

雖然這類個人化廣告的切入形式偏向CRM,但不必將對象限縮在單純回購產品的消費者上,當企業有適合的新品時,也能鎖定已購消費者進行推薦。這類利用企業所掌握的消費者購買資料(第一方數據),再規劃推播內容的做法,除了利用數位行銷工具這個管道外,也可善用手機簡訊,如果鎖定正確受眾,再搭配限時折扣活動,也能產生不錯的效益。

另外,企業也可運用「地標投放廣告」。這類數位廣告的操作形式是針對消費者所在位置進行廣告投放,實際操作與戶外廣告、大樓電梯廣告等傳統廣告媒體相當類似,都是透過鎖定地標來框架消費者屬性及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讓數位廣告整體方向更加準確。

高黏度+低成本 TikTok廣告有優勢

如果回歸到數位廣告的角度,尋求其他高流量平台投放站內廣告也是可行的做法。例如:TikTok近期也開放企業可以自行設定並投放平台廣告。雖然跟Facebook相比,TikTok目前優勢還是在於單次點擊成本較低,實際轉換效益上並沒有特別亮眼,但如果從曝光角度來看,低成本就是相當適合的嘗試。

TikTok一直都是個用戶黏性很高的平台,但也因為平台本身有相當強的沉浸感,因此數位廣告設計一定也要特別原生才有可能產生效果,當內容足以吸引受眾,即便沒有第三方cookie,在高曝光、低點擊成本情況下,依然可能創造不錯的獲利成果。

借力Amazon數據庫 轉攻電商平台廣告

另一個可供利用的平台,則是電商平台。電商平台龍頭Amazon在2020年成為美國第3大數位廣告商,廣告成為Amazon第3個主要收入來源,年成長率甚至超越Facebook。這個結果非常值得中小企業思考:當第三方cookie退場,第一方數據逐漸會成為行銷重點,若企業本身能掌握的第一方數據有限,甚至根本不足以助力行銷(這也是新創品牌必然遭遇的問題),或許借力電商平台、既有通路,將會是最好的選擇。

一般品牌所能掌握的第一方數據,最多就是用來進行CRM,所以多數論點會往EDM、簡訊或是其他提昇顧客終身價值方面的工具發展。然而像Amazon這類電商平台資料庫當中所累積的消費者購買數據,其本身就具備大數據規模,如果應用於平台廣告上,能發揮的效益將不比目前主流數位廣告平台商來得差。

就如同Facebook販售廣告的利基點在於每一個用戶長期對各種粉絲專頁及貼文內容按讚,又或者點擊平台上出現的外部連結網址,逐漸累積出用戶行為數據。電商平台站內廣告的最大優勢,就是由用戶購買資料所建立的第一方數據,特別是目前有發展站內數位廣告機制的電商平台,其基礎多半都是建立於搜尋廣告上,更直接與消費者的購買需求產生強連結。所以當第三方cookie完全退場時,中小企業不妨好好思考哪些平台或通路可以用來借力,更直接觸及到精準的潛在受眾。

「用戶行為」做基底 善用站內搜尋、關聯廣告

至於在Amazon這個平台上的廣告投放策略,對於已經有佈局跨境,或者本來便是以外銷為主的企業較有直接助益,然而對於其他台灣企業來說,即使無法直接適用,但Amazon於數位廣告所取得的成功跟整體運作模式,其實也可以套用到台灣主流電商平台上。比如將Amazon廣告換成既有電商平台站內搜尋廣告,或者是以相似商品推薦為基礎的關聯廣告,也都能取得相同效果。

對比電商平台販售的首頁或頁面欄位這類曝光型廣告,反而其成效就沒有站內搜尋廣告、關聯廣告來得那麼好,最主要原因便是當廣告曝光基礎並非建立於「用戶行為」時,除了精準度會大大減少,觸及受眾更有很高比例可能不存在購買需求。

這一點也可以從Google作為成熟廣告平台,於2020年的市佔依然有2.7%成長率得到驗證。廣告主之所以轉向Google,最主要便是因為關鍵字廣告奠基於用戶行為上,在Facebook廣告因為逐漸無法追蹤用戶而效益降低後,如電商平台廣告、關鍵字廣告這類順應消費者行為而曝光的數位廣告形式,就能讓品牌能夠持續有效觸及新客。

不過,企業也須注意,電商平台的站內數位廣告有相當明確的優勢,局限性也十分明顯,當企業沒有將產品上架到該電商平台,就無法享受到平台所掌握第一方數據所帶來的廣告效益。

別再死守官網 借力電商平台更有效率

過去幾年當企業進行電商銷售時,普遍會以品牌自有官網為主,投放數位廣告也傾向將流量導到官網銷售頁而非電商平台上的產品頁面。但是這種思考方式真是鐵則嗎?或許在數位廣告成效已經大不如前的今日,企業也必須重新調整通路思維。

有品牌透過Amazon提供的流量歸因工具「Amazon Attribution」所提供數據跟其他數位廣告數據比對後發現,從Facebook跟Google廣告進入Amazon之流量,最後轉換率都比導流到官網上高。由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其實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消費者看到一個陌生品牌並對商品感興趣,若這時有電商平台跟品牌官網2種購買通路,比起還要再申請帳號、填一堆資料的品牌官網,直接在已經擁有帳號的電商平台上購買,能省掉更多麻煩。而且消費者在該電商平台帳號中,可能還有累積點數或優惠券等,本來就較具吸引力。更別說當電商平台已經於消費者心智中建立深入消費認知後,即便不是雙11這類促銷檔期,每天也會有一群消費者直接上電商平台搜尋商品。

當品牌還死守著自家官網,又或者並沒有將數位廣告預算轉移一部分到電商平台上,那麼不管這些強勢通路每天有多少流量,又掌握多少第一方數據可以成為平台廣告基礎成效保障,全都與企業品牌無關。

當第三方cookie退場,還沒有新數位廣告機制出現前,借力強勢通路並善用平台累積資訊,才是品牌觸及消費者的最佳方式。(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4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