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5/18 第5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AMD創新求勝的中子習慣
蜂蜜是好糖可多吃? 心血管說:No!
 
AMD創新求勝的中子習慣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在產業激烈競爭的世界裡沒有永遠的霸主,江山代有才人出,不斷地創造並引領新的市場風潮,這是歷史永遠不變的真理。最近超微(AMD)股價超越英特爾(Intel)的議題就引起相當多媒體的關注,大家都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本來一路被壓著打的小猴子可以快速翻轉局勢,在短短的7年間就反敗為勝,跑贏大金剛,躍升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歷史的新高峰,爬梳背後不為人熟知的故事一定相當精彩。

股價是企業經營績效的落後指標,單從股市的形勢大好並不能具體掌握一家公司的運作實況,想要真實了解AMD為何能夠獲得投資大眾的青睞,我們得從公司的策略執行力與管理者的領導能力進行深入剖析,才能找到隱藏於重重迷霧當中的經營真相。股價只是企業黃金閃閃的亮麗外表,暗藏於組織骨髓之中的文化與基因才是左右經營績效的最終答案,才是企業基業長青的保證,而且深深影響著公司裡的每一名成員及每一個團隊的行為慣性。

AMD創立於1969年,只比Intel晚了1年,這2家公司的創始人都來自全世界第一家半導體公司Fairchild,此後,AMD與Intel展開長達半個世紀的市場纏鬥,基本上在2006年之前,大多數的半導體公司已經居於下風,只看得見AMD、Intel這2隻大金剛在相互競爭,各自佔據市場半壁江山。然而自從AMD購併ATI之後就陷入長達10年的經營困境,本以為這個策略行動能夠讓公司同時擁有CPU及GPU的2大產品線,形成相輔相成、資源互補的經營態勢,沒想到收購了ATI後,其GPU產品市占率開始下滑,與此同時在CPU的主戰場上AMD亦是連戰連敗,基於經營沒有起色的緣故,不得不陸續在6年內撤換3任執行長以求圖存,直到2014年由AMD原營運長蘇姿丰接任CEO後才有所好轉。

聚焦Zen架構 AMD重新定義半導體行業

敗中求勝的首要之務是想清楚方向和目標。技術底子不錯的AMD問題出在市場策略不夠專注,由於產品線過度分散,使得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被嚴重的稀釋,找到AMD經營不善病因的蘇姿丰帶領公司開始走向不同的演化路徑,當多數晶片公司都在競逐ARM架構伺服器CPU的時候,蘇姿丰的選擇是放棄大家一窩蜂的康莊大道,反向加大力度在高性能運算的投資與開發。有捨才有得,既然AMD在高性能運算擁有相當厚實的技術及知識產權,何苦亦步亦趨的跟隨別人。蘇姿丰帶領AMD重新定義半導體行業下個世代的發展方向,自主開發出高性能運算的Zen架構。

自從2017年AMD推出Zen架構之後,該公司新一代的CPU銳龍(Ryzen)、高性能顯示卡Radeon RX Vega、伺服器處理器霄龍(EPYC)都在市場有不錯的斬獲,不但CPU的性能優於Intel的表現,顯示器深得遊戲玩家的好評,伺服器在降低成本上亦表現出不錯的成績。Zen架構特別強調不同CPU設計原則的同步考量,希望能夠在效能、功耗、電晶體密度之間取得平衡的發展,並且具備高效能、低成本、彈性擴充的多樣特性,目標是讓Zen架構可以同時應用於行動裝置、電腦、伺服器等不同市場的產品開發,多年的敗軍之將AMD能夠翻轉頹勢,成功超越市場大金剛Intel,勇於割捨不具價值的開發專案,聚焦Zen架構可居首功。

蘇姿丰接掌AMD的初期,公司的狀況並沒有得到立即的好轉,原因其實很簡單,這時候的AMD根本是在吃老本,靠著傳統低階處理器勉強維持住公司的基本運行。到了2016年,該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降到20%以下的歷史低點,直到隔年奠基於Zen架構的產品陸續登場後,蘇姿丰苦熬3年的策略佈局才開始初具成效,到了2017年第3季度AMD總算終結長達5年的虧損,徹底擺脫看似永無止境的經營危機,開始擁有向Intel叫陣的本錢。

領導一家連年虧損、士氣低落的公司並不容易,當時的AMD內部意見相當分歧,有人認為既然PC市場不斷萎縮,倒不如大舉佈局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等具有未來性的移動市場。然而,擁有大局觀的蘇姿丰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她認為未來的決勝關鍵在高性能運算,於是積極擴大這方面的投資,毅然割捨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戰略佈局。由於Zen架構的開發還要3年的時間,在新一代產品尚未推出之前,蘇姿丰勢必得面對來自內部及外部的不斷質疑,歷經長久一段業績不見起色、股價持續低迷的期間,然而蘇姿丰卻能淡然處之,因為她本人擁有相當厚實的技術底子,深知新架構的開發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培養優質中子習慣 CEO蘇姿丰激發120%成果

如果AMD是一座核反應爐,那麼蘇姿丰就是啟動組織核反應的中子,而且是擁有許多良好習慣的超級中子。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曾說過:「投資股票第一件大事是選對核心經營者。人對了,後面才會順。」看來這一次AMD董事會是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找到的是一位具備諸多優異中子習慣的領導人,除非有特別的意外,可以斷言的是AMD即將迎來長達10年、20年的順境。

中子雖小,卻是引發豐沛原子能量的關鍵,細微的習慣變化則是造就巨大的行為差距的觸媒,培養正確的中子習慣不但可以影響個人的生命品質,還可以不斷地形成漣漪效應,進一步觸發工作環境、組織團隊共同向上的動能。中子習慣的驚人力量來自於時間的累積,就像滾雪球一樣,剛開始總要花一點力氣維持小雪球朝對的方向前進,等到形成正向的循環之後,中子習慣會越來越強大。此時,正確的行動就會自動自發的奮勇向前,組織團隊不需要有人不時的在旁邊耳提面命,因為這時間中子習慣已經形成組織文化,成為每一位成員的行為準則。

剖析蘇姿丰的成長歷練及職業生涯,我們發現有個20字真言或許可以代表她的中子習慣:「思考未來,聚焦佈局,凝聚共識,持續不怠,止於至善。」蘇姿丰懂得根據AMD強處執行策略研發的重要性,並且願意親臨第一線與工程師進行溝通,以激發開發團隊的鬥志,針對Zen架構所遭遇的問題,蘇姿丰總是給予明確的指令,協助工程師不斷的進行測試,直至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為止,在蘇姿丰領導下工作相當不輕鬆,因為她的要求不只是100分,而是要催出120%的成果。

思考未來是很重要的中子習慣,身為公司的領導人首要之務是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至於未來是6個月、1年、3年、還是10年,每家公司、每位領導人都有不同的規劃時間軸。在AMD蘇姿丰的做法是每年制定5年的策略藍圖,只看半年、1年過於短視,佈局10年又顯得有些過於浮誇,設定3∼5年的產品發展藍圖或許是比較恰當的戰略視野,助推AMD登上歷史新高峰的Zen架構就是經過5年的奮鬥才開花結果。

根據《遠見》雜誌的報導,蘇姿丰會把工程師分成3種小組:第1組負責5年後最新世代的科技研究,第2組負責次新世代的科技,第3組負責已上市的產品,然後讓他們彼此學習。可見蘇姿丰雖然習慣進行5年的藍圖規劃,但是對於馬上獲利及接棒獲利的產品是有序進行開發推進的,不是只看長而不看短,而是能夠高瞻遠矚的落實眼前的戰術目標。

聚焦Zen架構的策略藍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要讓AMD全球9,000多名員工上下一條心,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是要激發出每個人120%的成果。在Zen架構尚未成功之前,投入所有的資源宛如一場大賭注,組織內難免會有人產生懷疑,甚至對於變革心生抗拒,在此艱困時期如何帶領團隊提振士氣、重拾信心成為蘇姿丰領軍AMD的重要課題。

比別人多努力5% 務實進步才是成功法則

研讀《這是你的船》(It's Your Ship)應當有助於我們養成凝聚共識的中子習慣,蘇姿丰曾經在公司內部推薦這本書,內容描述美國太平洋艦隊最年輕的艦長麥可.艾伯拉蕭夫(Michael Abrashoff)改革班福特驅逐艦的故事,這是一艘全軍排名墊底、效率奇差的軍艦,剛剛當上艦長的麥可並不因此而懷憂喪志,他銳意改善自己的領導技巧,運用個人獨到的管理思維,將每一位官兵變身成為值得信賴的幹才,卓越的經營效率使得班福特成為美國軍艦的標竿,麥可艦長因此聲名遠播。

積極傾聽、勇敢承擔、有效溝通、創造信任的組織文化、重視結果、不論位階等,是麥可在書中提出的領導原則,在在都是組織凝聚共識的根本要義。蘇姿丰絕對不是死讀書的蠹蟲,而是以身作則、真實地在職場當中活出《這是你的船》的企業精神,蘇姿丰親臨現場不斷的與客戶及員工進行溝通、溝通、再溝通,聆聽來自市場前線的聲音有助於了解客戶的需求與痛點,即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重視現場,關注細節,緊盯結果,擔任蘇姿丰部屬的員工雖然不好受,卻也是個人成長最佳的驅動力,而當AMD組織上下每一名員工都願意把客戶及合作夥伴的事當事,願意優先面對他們的需求與痛點,並且用最靈活、最快速的行動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就能夠創造出信任的客戶關係。

對於蘇姿丰而言,追求成果是沒有終點的善性循環,面對來自Intel強悍的競爭壓力,她提出5%法則的概念,蘇姿丰認為好與最好只差5%,企業不需要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不用訂出50%不切實際的高成長目標,其實只要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全力以赴,務實追求5%的進步,就能夠保持個人及團隊不斷追求成長的動能。為了形塑AMD不斷挑戰自我極限的文化,蘇姿丰總是刻意選擇最難的事情來做,賦予部屬獨特具有挑戰的任務,設定120%的目標成果,藉此激發員工的企圖心,蘇姿丰告訴員工:「你覺得的極限,常常不是極限。」

改善再改善 微小進步誘發複利效應

至於蘇姿丰是如何養成中子習慣的呢?故事或許要從她的父母說起,台南出生的蘇姿丰3歲就移民美國,由於許多華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醫,蘇家父母不例外的曾經希望蘇姿丰長大後成為一名醫生,可是蘇爸爸蘇春槐看出自己孩子的與眾不同,決定讓她棄醫學轉工程,而且是在10歲的時候就確定目標。原因是蘇姿丰從小就愛拆玩具,於是蘇春槐就買更多玩具讓她拆,蘇爸爸偉大的地方就在於不受傳統刻板思維的束縛,並不認為女孩子動不動就拆玩具是怪現象,而是從這個傾向認清楚工程才是蘇姿丰的天分,及早選定方向使得蘇姿丰贏在起跑點上,而蘇爸爸嚴格的要求又讓她能夠不斷的突破自我局限,贏在人生每個不同階段的終點。

蘇春槐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最重要的是心態。心態一改變,態度就改變;態度一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一改變,人生就改變。」蘇姿丰強大的中子習慣是蘇爸爸從小要求出來的,AMD聚焦核心能力、找最難的事情來做、追求120%成果,從這些蘇姿丰朗朗上口的策略論述當中,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蘇春槐的影子,看來教養孩子跟經營公司還是有相通之道,被暱稱為蘇媽的蘇姿丰可說是AMD的虎媽,培育每一名員工、每一個團隊養成追求卓越的中子習慣。

細微的變化造就巨大的差距,優質的中子習慣成就巨大的成功。我們要養成思考未來、聚焦佈局的習慣,養成持續不怠、止於至善的習慣,其重點不在追求百米衝刺的短期大進步,而是在每一天比別人多1%或5%的努力就足夠,就能夠產生不可思議的複利效應。企業追求的是基業長青,不是短期的獲利,因此,微小持續的進步足以滴水穿石,持續不怠才是實現未來最可怕的力量。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5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蜂蜜是好糖可多吃? 心血管說:No!
文/伍焜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大多數的人喜歡甜點、甜的飲料及糖果、餅乾。根據人類學家的觀點,人喜歡吃糖是有進化上的理由。早期的人類食物得來不易,獵物不可靠,而地上的蔬菜及樹上的水果來源較穩定,依靠這些食物人類獲得生存及生育的保障。

吃了含糖的水果及蔬菜會比較快樂,並且較有衝勁,因為吃糖之後,腦神經細胞釋放出多巴胺(Dopamine),這種化學物會使人快活、活潑。哈佛大學人類學家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在他著作的書《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及疾病》(Story of human body: evolution, health and disease)中就強調「人對糖有深深的渴求」。有的生醫學家質問人類是否對糖上癮,就如對酒上癮一般。

帶來快樂的珍貴蔗糖

適量的糖對人有益處,它供給人體需要的熱量,而且帶來快樂及樂觀感。自然界供給早期人類渴求的糖,天然的果實及蔬菜中的糖是健康的,是人類生存的要素。

甘蔗是含糖分最高的植物之一。早期的人類並不將其當作食物,而是用來餵養牲畜。2,500年前,印度開始將甘蔗中的糖提煉出來,用以加強食物甜味。此造糖術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到波斯,之後傳入阿拉伯國家。當時提煉糖的方法不是很精細,因此無法大量生產,於是糖被視為珍品,用量不大,不會威脅到健康。

西班牙入侵南美洲時,發現有一些國家土地廣闊,因為糖是有利可圖的食物,商人看到商機,於是在這些國家開發農場,大規模的種植甘蔗,還利用他們俘虜過來的非洲黑人奴隸做苦工。頓時,糖的產量大增,一般市井小民都買得到糖,蔗糖便開始廣泛運用在食物中或是創造新的甜點,做成蛋糕、餅乾、糖果、巧克力及冰淇淋等。糖在人類的生活上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但這個里程碑是糖破壞健康的起點。

可口可樂席捲全球

1970年代,糖進入第二個里程碑。美國中西部盛產玉米,有些玉米種類香甜可口,為人喜愛。從玉米中獲取糖漿,味道相當不錯,可以用來做飲料及食品添加物。蔗糖在當時價格增高,而且供應不穩定,於是美國的飲料公司及食品公司改以玉米糖漿代替蔗糖,加入甜點、飲料中,備受歡迎。

玉米糖漿價格低,來源豐富,因此用量越來越多,甜點食物及飲料越來越甜。其中一種最知名的飲料「可樂」,不只暢銷美國,甚至廣布全球,「可口可樂」成為飲料中的新寵。

此後,民眾的用糖量與日俱增,成為糖尿病、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主兇,也是心血管健康的主要敵人。勸導民眾節制使用玉米糖漿及含高糖的食物、飲料已經成為公共衛生迫切的課題。

其實糖是否需要加入食物及飲料中是可議的,多加入食物中的糖對健康需求來說算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在天然水果及蔬菜中便含有足夠人體需求的糖,也能滿足人對糖的渴望。因此即使有享受甜品的欲望及樂趣,也要注意控制糖量。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男人每天加糖不要超過37.5公克,女人則不要超過25公克。有些專家還認為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數字太過寬鬆了,應該要再低一些才是。

葡萄糖與果糖誰比較好?

除了蔗糖及玉米糖漿,蜂蜜及甜菜的含糖量也高,常被用做甜味添加物。偶爾會聽到有人說蜂蜜及甜菜中含的是「好糖」,多吃對身體好,但站在純吃糖的立場來看,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甜菜及蜂蜜中的糖與其他糖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甜菜所含的糖與甘蔗中的化學成分相同,就是蔗糖(Sucrose)。蔗糖進入人體後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及果糖(Fructose),其轉換比例是1:1,也就是說若吃了含100公克蔗糖的甜菜或甘蔗後,在體內會產生同量的葡萄糖及果糖。

而飲料中常添加的「高果糖玉米糖漿」,這名稱給人一種以果糖為主成分的印象,其實不是。玉米糖漿的糖,成分是100%的葡萄糖,但這種純葡萄糖的糖漿味道不吸引人,因此要加入等比例的果糖,雖然加了「高果糖」,但進入人體後和吃蔗糖產生的果糖比例是一樣的。

那麼蜂蜜中的果糖含量是否比較少呢?也不盡然。詳細的糖分分析結果顯示,蜂蜜中含2種主要糖:果糖及葡萄糖,而其比例是43%果糖:49%葡萄糖。因此,果糖的成分也算高。

葡萄糖及果糖在細胞內有不同的新陳代謝路程,對健康也有不同影響。葡萄糖是細胞動力的主要來源,進入細胞馬上被代謝,因此不會累積或儲存於細胞內,更不會轉變為脂肪酸而儲存於脂肪細胞。果糖在細胞內便不一樣,只有一小部分會轉變為葡萄糖供應能源,大部分果糖轉變為脂肪酸。脂肪細胞內儲存大量脂肪酸時會形成肥胖。有一部分果糖還會被轉變成尿酸,增高痛風風險。吃太多果糖,對身體尤其是心血管的健康是一種傷害。

全民減糖策略

禁糖很困難,而且不見得明智。雖然可降低血糖及減肥,但會造成精神上的負擔。過分地隨性吃高糖食物和喝高糖飲料,毫無疑問必須避免,這樣對健康造成的傷害不言可喻。

有一種滿足對糖渴求的方法是選擇精美的甜點,吃小塊就好。避開糖果、餅乾、甜度高的小吃及飲料。烹飪時不加糖,平時以水果替代甜點。早餐時不吃高糖分的穀麥片或甜點。

想單靠個人意志減糖不容易成功,因為人喜歡吃糖是一種本性,已有千萬年的歷史,要改變這習慣非常不簡單。美國及歐洲人愛吃甜食,而高乳油的糕餅點心已造成全民問題,單單勸導少吃糖,作用並不大。

有些國家想出讓人民減少喝含糖飲料的策略,其中一種方法是抽飲料稅,讓含糖飲料價錢提高,兒童及青少年無法隨意喝可樂。甚至還有國家提出學校及醫院不能販售可樂及高糖飲料。有些國家直接與食品製造商及飲料製造商商議減少飲料中的糖分,制定加糖量的上限;或是要求製造商在糕點及飲料上清楚標示出加糖量、成分及熱量比例。

還有一種做法是減少廣告,特別是誇張的廣告。更重要的根本做法則是教育人民有關加糖對健康的損害,以及指導大眾如何減少用糖。

吃糖及喝酒有其相同之處。吃少量時有益,但過量不但沒有好處,反而造成健康問題,也給家庭、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如何避免過量是世界各國都努力想解決的問題。這也是21世紀的重要健康課題,成敗對世界會產生莫大影響。全民減糖策略有成效,才能打敗肥胖、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帶來的心血管疾病。 (本文摘錄自《護心時代:心血管不暴走!國際血液醫學權威教你守護健康的七堂課》一書部分精彩內容)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