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啊!當老闆都希望把生意做大,現在我已經開第5 家分店了,只要穩穩地做,錢就會進來。我的問題不是錢,以前我覺得人只要活到60 歲就
好,現在我已經63 歲了,我不知道接下去的日子還要做什麼?」阿國聽從前妻的建議求診身心科,醫生問他心裡有什麼煩惱或壓力,阿國如此回答。
阿國是員工眼中沉穩果決的老闆,家人心裡吃苦耐勞、負責任的丈夫與老爸。某天獨自在家時,阿國不慎於浴室滑倒,直到暈去2 小時後甦醒聯繫助理,才在助理陪同下入院檢查。雖然檢查結果顯示身體無大恙,但阿國自此陷入低潮,吃不下也睡不好,還常說些以前絕不會從他嘴裡冒出的喪氣話。
高峰過後
迎向衰退,進入重啟期
職涯發展跟人生階段,是緊密相依的關係。當邁入中老年,身體需要更頻繁地進廠維修,迫使養成保健身體的習慣,在工作上也必須為自己有所保留,不能再賣命拚搏。此階段,除了身體會拖你後腿,大腦甚至也開始不聽話,感覺不再那麼敏銳、精準、有創意。過去獲得成功與成就感的方式,如今看來已經行不通。當眼前的路受阻,你會用舊方式硬撐到底?還是能果斷轉換新方式?
此時你所處的生命階段,在家庭與親密關係裡,過去高度仰賴的家人可能已經不在,長輩仙逝、晚輩離巢、伴侶重心轉移至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沒有沉重的責任推著你去工作,沒有人永遠等著下班後跟你分享日常瑣事。過去支持你在職場上奮鬥的壓力與動力,在新的人生階段可能已不復存在。
面對衰退的選擇
vs 找到新階段的人生意義
面對全球人口高齡化、退休年齡延後,過去早該退休的年紀,現今可能還需活躍於職場,得發揮創意、尋找自己能貢獻「生產力」的一席之地;對照前幾個世紀,人類進入更長的餘命時光,我們無法參考上一代作為楷模,甚至可能不想度過跟父母一樣的晚年,如何在新時代下,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下半場呢?
上述就是邁入「職場重啟期」的處境與任務,你需要面對社會變遷的挑戰、身體衰老帶來的限制,同時得適應邁入「銀髮」階段,重要他人逐漸離去的失落,在心理層面上也須接受「告別過去的成功」並找到「 人生下半場的動力」。
直球對決
重啟期的挑戰
挑戰 1
留戀舊成功、悲觀看衰退,認為放眼餘生皆是失敗「職涯下坡比你想像得早」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 在他的著作《重啟人生》裡強調的概念。生理的衰退,也許到老年階段才會顯現,但我們引以為傲的專業能力,卻可能撐不了那麼久。當衰退來臨時,我們往往措手不及、毫無準備,即便是各行各業的菁英也難逃此劫。跨不過此坎的人們,常就此陷入低潮,悲觀地度過餘生。
布魯克斯在書中曾提到,分析過去100 多年來的重要發明家與諾貝爾獎得主,可以發現他們重大發明出現的年紀在20 ∼ 39 歲間穩定上升,過40 歲以後開始下滑;金融專家的巔峰表現在36 ∼ 40 歲之間;醫師的巔峰期約30 幾歲,之後技術水準開始下降;以創意為主的創辦人大多在20 ∼ 34 歲間,開創的能力到了「中年」就大幅下降。
我們常以為,在職場上獲得更多、更高成就者,會擁有更快樂、更滿足的中老年生活。事實可能相反,有越多成功事蹟,並將這些外在成就跟自我概念、情感依附緊密結合的人,面臨生理衰退、技能下降、創意流失時,反而比其他人更難適應。在他們觀念裡,餘生只能帶著失敗苟延殘喘,導致抑鬱寡歡、社交退縮、性格大變,讓人不勝唏噓。
挑戰2
可行目標已達成,缺乏動機與方向的人生下半場整個社會與文化,對中壯年之前的人生,有清晰的圖像與定義,照著既定軌道或達成具體目標,就可以獲得物質的回饋與群體的讚揚。挫折只在於我們想達成的目標,有時超過我們能力所及;在理想與現實間,要學習接受幻滅並持續努力,這是中壯年的生活型態。在接受自己的局限,努力完成所有可行目標後,接下來怎麼過?
這就是大老闆阿國在跌倒之後,突然意識到的人生難題。跌倒讓他意識到自己不再擁有「操不壞」的金剛之軀,稍不注意就可能變成需要照料的脆弱長輩,跌倒當下只能打給助理,讓他驚覺這幾年,自己跟愛人、家人間漸行漸遠的關係。
當你背後沒有一定要養活的人,沒有非你不可的重擔,你為了什麼而繼續努力工作?當家庭或工作上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已無理由逼你非要跟誰綁在一起不可,你想要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是否已決定好了?你為這個關係投入多少?如果人生的下半場不需再為別人而活,你想怎麼過?
突破重啟期瓶頸
抵達巔峰後的人生
重啟期是「到達巔峰以後的人生」,儘管不願接受,自己的努力只能發揮到如今的狀態就得被迫下滑,但人生就是如此。面對衰退,除了否認事實,或認命地把餘生當成悲劇外,還有什麼方法?
解方1
用新方法迎接新挑戰,找到人生第二曲線布魯克斯認為,接受過去帶來成功的元素,在未來將不再有效,然後著手培養新強項與新技能,就是重啟期的解方。如果你過去累積的能力,是幫助你成功的第一曲線,在進入重啟期的挑戰,就是找出新方法迎接新挑戰,以第二曲線接替第一曲線。
雖然有些認知功能會隨年齡下降,但有些能力較不受年齡影響,甚至越年長越優秀,這就是第二曲線可以發展的方向。例如,年長者雖較難提出創新見解,也無法快速解決問題,但更擅長運用已知概念、善於詮釋他人想法,也更精於統整和歸納。
聽到年長者更擅長的認知能力,你會聯想到什麼?大部分人會想到傳承與教學,布魯克斯即以音樂家巴哈為例,他改造自己的人生,從音樂創新者變成教學大師,留下許多音樂學習的教科書。
解方2
個人外在目標的盡頭,從「人際關係」裡找開始布魯克斯在書裡提到一項「內在目標」與「外在目標」的研究調查,前者是追求長遠關係帶來的滿足感,後者是賺大錢、擁有很多東西、獲得權力或出名。他們調查100 多名大學生,詢問他們的目標,並在一年後追蹤,結果顯示大家整體都能達成目標,但抱持內在目標的人,一年後過著更快樂的生活,抱持外在目標的人有更多負面情緒,像是羞愧跟恐懼,也更容易生病。
我們的第一曲線,往往追求外在目標,以有形的成就定義成功,當想跳到第二曲線,則需要從愛出發,建立關係,分享智慧。
當人際關係成為意義與滿足感的來源,即會獲得與前半生不同的獎賞。
重啟期的核心意義
接納老化的自己,在關係裡活出意義
在接受療癒與自我沉澱時,阿國開始收聽心靈療癒的Podcast,後來越聽越有「滋味」,甚至想建立自己的頻道,與人分享經驗與想法。他邊學邊做,越做越有熱情,於是重新分配個人時間,挑選適當的人才管理公司,從自己的企業退居幕後,僅保留核心決定權,著手他常掛嘴邊、卻遲遲無法執行的「半退休任務」,快樂地開始「退而不休」的生活。
當阿國開啟網路新世界的大門,並開始熱衷聆聽網路上各路人的想法與心情,他變得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過去的他,認為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毫無意義;現在的他,反而能從對談中尋出樂趣。
重啟人生的阿國,開始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關心家人、兄弟姐妹,以及子女們,透過建立真切而輕鬆的互動,讓彼此都在對方的人生佔有一席之地。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4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