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2 以最壞情況安排資產配置
馬治雲認為2011年至今的多頭市場讓許多人資產大成長,賺錢賺到風險意識變低,因此建議在安排資產配置前,不論有無經歷過金融海嘯,都以當時的情況來對自己進行壓力測試,例如當股市下跌20%甚至50%時,自己是否可以承受資產組合的跌幅?
元大台灣高股息ETF連結基金研究團隊則提醒2個資產配置關鍵,首先是安排資產配置時,要知道該組合最大風險為何,且能長期、穩定賺錢;其次,在一樣可以賺錢的資產配置或工具前題下,工具與方法越透明、簡單越好。
至於最好的資產配置是指表現相對市場好,例如當市場跌20%,資產組合跌得較少,甚至不跌反漲,蕭世斌與馬治雲認為能有這樣表現的資產配置,通常債券至少占7成,股票最多3成,債券的成分以投資級債為主,包括全球債券型基金或ETF、美國政府公債基金或ETF。
作法3 定期定額並逢低加碼
元大台灣高股息ETF連結基金研究團隊提醒,喜歡搶便宜的投資人最常犯的錯誤是資金太快買完,畢竟股市修正後回復常需要一段時間,建議投資人最好把資金分成36期,每月定期定額投入,或把資金分成12期,每季定期定額投入。
台新北美收益基金經理人李文孝也認為,當市場長期趨勢往上時,中間過程也是漲跌不斷,定期定額是分散風險最簡單、有效的做法,這點尤其適用在股市上。至於波動程度較低的投資級債券,李文孝認為遇到難得的明顯修正,最好單筆加碼才能有較高的超額報酬。
不論資金分成幾期,都是基於不要一次把資金投入,利用定期定額來做好資金控管的原則,元大台灣高股息ETF連結基金研究團隊強調,只要做好資金控管,做錯了都不會因賠錢而想要退出市場,或不得不退出市場,畢竟在市場上活著最重要,唯有活著才能抓住財富倍增的機會。
資金的主要來源包括每月的固定收入結餘、賣出資產配置中上漲標的的一部分比例,或是賣出前景相對不佳的標的。例如蕭世斌只買投資級債券,當股市大幅修正,公債、投資級公司債有不錯表現,就分批賣出獲利的債券,於股市跌深時能有資金分批轉進,抓住資產成長機會。
而若投資人手中沒有上漲標的,則可汰弱留強,參考林雅慧的觀察:一個跌幅已逾15%的標的,若長線前景相對不佳,基於要回到原點、甚至要有不錯的年複合報酬率就具有高難度,不妨把資金轉到更具前景的標的,因為在哪裡跌倒,不一定要在哪裡爬起來。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145 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