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08/28 第42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本期主題
熱門新書
活動分享

「味」表示味道,「噌」表示喉嚨

  「味」表示味道,「噌」表示喉嚨,而後者是日本人自己的發明,沒有其他替換字,「噌」字首次出現在806年的日本官方文獻中,是跟一種名為「enso」的鹹味調味料有關。

 

日本人獨創味噌的「噌」字,是因為把這種中國傳來的醬視為「日本食物」!

  味噌與豆醬的由來,與豆豉和醬油密不可分(豆豉或稱「豉」,日文叫做「濱納豆」,西方通常稱作「鹹黑豆」)。最早的豆豉是在中國湖南長沙,約西元前168年封墓的馬王堆一號漢墓所發現;而豆豉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看來,身為味噌與豆醬祖先的豆豉,早在漢朝之前就已經出現在中國了。

  醬油出現在中國的時間似乎與豆豉差不多:「醬油」二字,同樣最早出現於《史記》,不過無法確定當時的醬油是否為黃豆製品,也有可能是肉或魚的醬汁。一直到1578年的《本草綱目》,才明確指出醬油是黃豆製成的,兩書相距十六個世紀之久,因此關於中國的醬油起源為何的議題,還有許多爭議。比如由發酵黃豆製成的豆醬,起源於西元前一世紀的中國,是味噌的近親,早期是以抹醬的形式現身,不是用來壓製提煉出液體醬油。

「味噌」語詞的演變

  「醬」泛稱各種塗醬,這個字早在西元前三世紀就已出現,至於首次用來指黃豆製的醬,則是被記錄於西元535年的《齊民要術》。此後,黃豆做成的醬,在中國官話就叫做「豆醬」,而其他含有黃豆的醬料也都紛紛發展。豆醬傳到中國南方以及東南亞時,發音起了變化:粵語的發音是tau cheung,福建語唸作tau ch’iu、印尼話稱作tauco(taucho,原本拼作tao-tjo,誤讀福建語「豆醬」而來)、馬來西亞語是說tau-cheo或tau-chio,而泰國則叫做tao-chio或tau-cheaw,至於越南話則從「醬」衍生,稱作tuong,醬字東傳到韓國,就讀作jang。

  中文的「醬油」一詞是表示「從豆醬壓製的液體」,衍生自早期的「醬」。

  中國字「醬」傳進日本時,它的發音是hishio,到了730年,「醬」這個字可唸做hishio或miso,現行用來表示味噌的詞語首次出現在886至901年間。

  由於味噌在西方沒有相對應的食物,因此從最早與西方接觸開始,歐洲語系國家往往用味噌的日語miso來稱呼之,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以「黃豆醬」稱之。中國的豆醬從未在西方廣為人知,可能是因為它在中國是相當次等的食物,也可能是它不像味噌可以吸引到大多數西方人。1976年,夏利夫和青柳昭子(《味噌之書》的作者)替日本6種基本形式和28種變化形式的味噌,首次分別取好特定的英文名稱,此外像是中國九種變化形式的醬、韓國五種變化形式的醬(Jang),以及印尼四種變化形式的豆醬(taucho),也都有了特定的英文名稱,而味噌的法文是le miso,德文則是das miso。

日本獨創的「噌」字

  平安時期初期,書寫時已用現在使用的漢字「味噌」來代表這種醬料。「味」表示味道,「噌」表示喉嚨,而後者是日本人自己的發明,沒有其他替換字,「噌」字首次出現在806年的日本官方文獻中,是跟一種名為「enso」的鹹味調味料有關。根據川村表示,現代的「味噌」二字首次出現在史書《三代實錄》中;不過一山則表示,「味噌」首次出現在938年的《扶桑略記》中。

  我們可以仔細探究為何這個時期的日本人,要創造新字「噌」取代前兩個世紀所使用的「醬」字,而且為何他們要把意為「味道」的味字跟噌字組合在一起。原因似乎在於當時的日本人,已經將醬視為符合他們文化和口味的食物,認為應該替它取一個獨特的日本名字。事實上,《三代實錄》記載的味噌已是真正的日本食物,而非只是從中國進口的食物;然而在文字改變的背後,還存在著更全面的文化改變:在894年平安時期初期,日本基本上完全斷絕與外界連絡的管道,開始對傳入的中國文化進行同化與轉型工作。與此同時,日本也發展出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書寫系統,而在十世紀時全面完成,這是味噌和其代表漢字產生改變時出現的較大文化轉型背景。

  一般學者都同意味噌在新名出現前100年,就已培養出本身的特性,然而傳統的書寫習慣卻改變得很慢,以至於到了十八世紀,還經常使用「醬」而非「噌」字來表示味噌。這種「味醬」的可能意義是「有很多味道的醬」,「醬」字也可以讀作sho,就跟醬油shoyu的sho發音一樣;若「味醬」發作misho,可能成為味噌miso的祖先,而「醬油」的漢字可能早700年就會消失。

  有些學者相信「味噌」的發音出自日本最早的字典《和名抄》中,它是由平安時代的源順於908至938年所寫的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字典,除了以中國字典為範本外,並列出許多種類的醬,包括發音為「miso」 、「misho」和「kara hishio」的醬和豆豉。

──摘自《味噌之書》,威廉.夏利夫、青柳昭子/著

TOP

神,不是你印象中躲在神像內的靈體

  在《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裡有個我很喜歡的故事:

  尤迦南達小時候,就一心想要找尋能解決他人生疑惑、帶領他進入神的世界的上師。有一次,他無意間聽見一個傳聞:人稱不眠的聖人──智者羅姆•高帕•穆尊達──就居住在喜瑪拉雅上,他已經完全證悟,意識完全進入喜悅中。
   尤迦南達前往尋找不眠的聖人,途中經過了一間當地非常知名的聖殿──塔拉瓦聖廟,聖廟中的祭壇上有一塊圓石,外型非常的圓潤──在古印度的哲理中,圓石是無盡蒼穹形而上的象徵。尤迦南達滿心期待與羅姆•高帕•穆尊達相遇,無暇搭理這塊圓石,快步地離開聖廟,往下一個目標前進。
   尤迦南達一副瘦小的身軀,在酷熱的印度大地上徒步走了好多天,幾經波折後,精神意識瀕臨癱瘓。
   一日午後三點左右,他遇到一位瘦小、外型絲毫不會引起注目的陌生人,從前方緩緩地走了過來,尤迦南達還來不及向他詢問是否認識不眠的聖人,對方便先開口說:「我正要去蘭巴普的路上,但是你的出發點是好的,所以我願意前來這裡等你。」這句話已經省去了一堆無謂的自我介紹。
   尤迦南達還來不及反應,聖人接著又問他,他心目中的上帝在哪裡?尤迦南達毫不猶豫地開口回答:「就在我心中,神無所不在。」這是一般瑜伽士都會使用的制式回答,自以為聰明的尤迦南達以為這個答案能贏來對方的認同,不料對方竟因此點出尤迦南達的心盲:「如果神無所不在,為什麼你在聖廟中見到象徵無限的石頭卻不膜拜呢?你因為驕傲受到處罰,才導致你前來之路被指路人指錯了方向。」
   據尤迦南達的說法,雖然他當時身處在大太陽底下,但聖人所散發的治療大能卻令他感到清涼。這位聖人提點了尤迦南達:「以瑜伽鍛鍊內在心性,無疑是高明之路……,一旦發現神在我們裡面,很快地我們也發現祂在外面,在塔拉瓦的聖殿,也在其他聖殿,都是靈性力量的中心,值得我們朝拜。」

  生命的目標,在於使自己的內心脈動,契合宇宙的脈動,使自己的本性契合大自然。──黛安•歐思本(Diane K Osbon)

  何處值得朝拜?我在《靈修訓體與瑜伽的精采對話》裡分享這段故事,並不是要你無知地看到石頭、樹木、河流、神像就猛去跪拜磕頭,而是當你真正直觀內在的神(神性),不再感到恐懼,依心安住,必能以相同的心看見世間萬物中與我們相同的神性

  我非常喜歡印度教詮釋神的觀念,這位聖人口中的神,不是你印象中躲在神像內的靈體,聖人所談論的不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的神,祂是你內心本質所反應出來的宇宙一部分,每一個人都是與神合一。當你的內心充斥著喜悅與幸福,你就是喜悅與幸福的化身;如果你的內心是健康與寧靜,你所拜的神也是盈滿健康與寧靜;如果你內心充滿恐懼、不安、焦慮,每天都看人不順眼、批判所有的一切、忌妒別人的成就,你的神也必定是充滿恐懼、不安、焦慮、批判、忌妒的能量。

  印度人常以合掌的動作向神祇敬上最高的虔敬心,這是奉獻體內神性與外在的神合一的致意方式。在印度傳統中,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具有神性,而要與他們融為一體,你必須先獻出你的神性。

  要進入內在神性的第一步,你必須了解感恩是一條可以學習的路徑。感恩就好像是生命的乳化劑,能非常緊密且完美地調合兩種不同的元素;感恩是瑜伽的心法,讓我們的意識與身體、心與外界結合為一體,不再受外界不純粹的意念干擾。

 

──摘自《靈修訓體與瑜伽的精采對話》,宇色/著

TOP

通靈人也不知道的修練方法-靈修訓體與瑜伽的精采對話-宇色親自線上解析

點我看完整影片

TOP

一成不變中 如何激發創意?
你累得要命,累積的壓力,讓你連晚餐吃什麼都很難決定,更別說是想出創新構想了。雖然你現在精神狀況如此,但大家還是期待你想出一些有創意的解決方案。該怎麼辦?

接個電話也會讓你害怕!?
電話來電鈴聲會讓你皮皮挫嗎?如果真是這樣,別擔心,你並不是唯一這樣的人。你可能只是罹患了稱作「電話恐懼症」的病,它是種害怕講電話的症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