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志祥】
最近,因為國外有某個學校的歷史系禁止學生引用Wikipedia網路維基百科內容在學校作業上,而引起媒體界及網民無情的撻伐。這件事情背後的諸多邏輯其實十分有趣。
這世界上,差不多先生是很多很多的,而胡適先生認為,中國的差不多先生更多;以個人的直覺而言,台灣媒體界的差不多先生如果不是絕大部份的話,大概至少也是佔了台灣媒體人力一大部份。這一點,從新聞、文章的標題和內容經常大相逕庭可以窺見一斑。在差不多先生們的新聞翻譯下,學校禁止學生把維基百科的內容放入作業中,當場就變成了學校禁止學生上維基百科查資料,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對差不多先生而言可能不大,但其實際意義則差了千百里。
維基百科是典型的網路線上協同作業之下的協同創作作品。意思是,任何人都有權利「貢獻」資訊、在維基百科中加入內容;但另外一個意思是,這部百科的內容就摻雜了許多個人的一面之詞,而不是一部嚴謹的編輯著作。它的內容五花八門,什麼條目都有,禁止學生上網查看無疑是禁止學生得到一個具大的資訊庫,這個資訊庫其實是可以成為學生發掘真相的重要參考出發點;但是,它的內容未必完全符合事實、有些論述的觀點也常偏向一面,允許學生將之納入作業中而當成資料引用,無疑是同意學生未經查證就採用市井流言於其作業中;尤其是關於歷史和文化的作業或學術論著,當然可以參考各種資料,但對於這種沒有嚴謹研究為基礎的材料,當然不可以引為佐證。
這也使人想到台灣的媒體。媒體需要追逐著消息跑,而消息的來源只有兩種:自己挖出來的,和別人的二手消息;不論是自己挖出來的或是二手消息,新聞道德的重點,都在查證工夫。在許多先進國家,新聞發掘和查證的確是主流媒體追求的方向,但免不了還是經常會有一些從業人員輕踩紅線而鬧出醜聞;而且,有更多非主流的小道媒體,是不講究這些的。也就是說,天下烏鴉一般黑,而台灣烏鴉特別黑的地方在於連主流媒體也都不太查證,或查證不太嚴謹。
這世界上大半的地方在小道消息和八卦新聞方面都是很有市場的,但是卻很少有地方是主流的媒體一天到晚追著小道消息及八卦新聞跑的。台灣比較奇怪的是,台灣的第一大報本身的定位就是個專挖八卦新聞的小道傳播;更奇怪的是其他所有主流媒體在沒播政治新聞時,常常就是繞在這份八卦大報和其八卦周刊上的消息猛打轉。
不太查證和追八卦新聞這兩件事情湊在一起,表象就是記者一天到晚追著消息跑,沒有靜下來作新聞的深度採訪和追蹤,但更深層的問題恐怕是,台灣媒體的財務及人事結構,從來就沒有給於第一線記者深度採訪的餘裕。
這種現象所產生的結果是,當現在或將來有人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歷史分析時,可供佐證的資料少,而不可被信賴的資訊卻充斥其間。如果你知道今天報上登的新聞有極高比例是錯的,而有更高的比例是差不多記者和差不多編輯會錯了意、寫錯了稿、改錯了文章;甚至幾乎大半的雜誌、書籍還都是根據這些品質很差的新聞去寫出來的記述和分析;那怎麼做研究呢?只能回頭去找老掉的、或死掉的人的後代來談談他們的一面之詞,用一面之詞記述歷史?
要命的是,現在的媒體都在網上,天天在網上生產一些不可靠的東西,讓更多不可靠的人在網路上加點揣測和漫罵來豐富網路世界。呵呵,熱鬧是熱鬧,都是些垃圾在到處亂竄;如果要歷史系學生做作業,要他們去那兒找正確的資料呢?
想想「三隻小豬是成語」的故事,如果連教育部在做網站時都會差不多地把教材的「參考」和正常的成語混為一談,還有什麼錯是不會出的?三隻小豬被抓出來了,沒被抓出來的錯誤又有多少呢?如果連教育部的網站上的資料都不可被信賴,還有什麼網路上的資料是可被信任的呢?或者,很弔詭地說,維基百科的確不夠嚴謹,但網路上還有什麼資料可以說比那麼多人編、那麼多人看、那麼多人在幫忙抓包的維基百科嚴謹呢?
如果維基百科的確因為不夠嚴謹不能成為學生作業的素材,那麼,是不是台灣所有的網站資訊也不能成為作業的素材呢?歷史系學生寫作業,不可以上網?
呵呵,這個結論有夠勁爆;但是事實當然不應該是如此。實情是,在任何嚴謹的學術研究時,任何資料的引用,都應該被查證、佐證或修正;而不該被差不多地引用,用沒基礎的資料和揣測來下結論。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錯誤的新聞,也是可以被當作研究材料的,而維基百科的資料,當然也可以被引用。問題在於,網路的強大搜尋功能,只能用來搜尋無用的垃圾,要將這些垃圾變成有用的資料,靠的是人腦而不是網路。
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該老是只停留在教學生如何用電腦、如何上網、如何查資料;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學生思維邏輯、如何分析、如何查證。尤其是查證,這是項苦工,沒人喜歡這檔子差事,而差不多先生更樂得從來不將它當一回事。
【數位時尚@live雜誌2007年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