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4/11 第77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科技新知 克服隱私限制,加速AI智慧醫療的腳步
台灣食物銀行用人工智慧解決食物資源分配不均,實踐ESG不浪費
戴上AR眼鏡 與遠端農業專家神同步
智慧建築的應用:國際智慧建築案例分享

克服隱私限制,加速AI智慧醫療的腳步
FIND研究員:楊尚融

AI醫療設備的開發,需要大量的醫學影像與患者的病歷數據來進行學習、驗證與測試。這些數據是訓練出準確且有效AI模型的基礎,能夠幫助模型識別和分析各種醫學情況。

數據量及多樣性之重要性

AI模型的性能通常與訓練的數據量成正比,大量的數據能夠幫助模型更精確地捕捉特徵並提高模型的一般化能力;而涵蓋不同的疾病情況、人種、性別和年齡等因素的數據,則確保模型的廣泛適用性。

取得數據的限制

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個人資料的蒐集和使用應受到「使用目的」的限制,此為保護個人隱私的一種方式,而醫療數據涉及患者的隱私和敏感訊息,患者並不願意將其存放於醫療機構的各種病歷資訊提供AI醫療設備開發商進行研究。故如何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取得可用之數據並兼顧隱私及安全,為極具挑戰的議題。

以日本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修正歷程為案例

1. 「匿名加工資料」制度

日本「個人情報保護法」的立意,為規範正確得使用個人資訊以創造價值。2015年所創設的「匿名加工資料」制度,規範將個人資料處理至完全無法識別本人之程度,且該資料亦無法復原。儘管此規範能夠確保100%的保護個人隱私,卻大大降低資料的價值。企業反應因「匿名加工」所要求之加工程度非常高,加工程序繁複;且所謂「不能復原之個資」幾乎不存在,加工後的資料令企業無法利用。

2. 「假名化資料」制度

針對上述實務運作上的意見及批評,2021年修法增訂「假名化資料」制度。相較以往,最大的改變就是企業可以在內部自用的前提下,對個資進行低程度的去識別化加工。加工後的特定個資,只要其不與其他資料組合、比對,即無法識別出特定個人。但「假名化資料」僅限於企業內部產品開發、研究使用,亦不能將資料提供給第三者。

3. 如何克服「使用目的之限制」以及將資料「提供予第三方」

上述的企業若為醫療機構,即便將病患的資料製作成「假名化資料」,並徵得個人同意,亦不能將資料提供給第三方(AI設備的研究廠商)。如何克服此一環節推進智慧醫療呢?

透過契約簽署及公告用途,將擁有病患資料的醫療機構及AI設備研究廠商綁定為單一的實體,便不再有提供資料予第三方的違法議題。如此,AI設備研發商便能與醫療機構共享數據資料於特定研究用途,從事AI醫療設備的研發工作。

結論

綜合以上,醫療設備的開發廠商,在利用醫療機構的病歷數據進行AI醫療器械研發時,應遵守法規。包括:資料適當的匿名化、僅用於特定研究目的、並在必要時取得當事人之同意。這些原則有助於創新,又能符合道德倫理和隱私保護。

資料來源:

1.封面圖片來源:Image by jcomp on Freepik

2.本文作者自行研究整理

 
台灣食物銀行用人工智慧解決食物資源分配不均,實踐ESG不浪費
FIND研究員:陳珈后

全球糧食分配不均是近年無法忽視的嚴峻課題。全球氣候變遷異常造成農損與動物疫病不斷,或戰爭導致食材供應鏈驟變,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將影響民眾健康。另一方面,低度發展地區面臨糧食不足的困境,高度發展地區卻屢見剩食,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剩食每年約有13億噸,相當於每年有52萬座國際標準泳池的食物數量被浪費掉,相當驚人。

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調研國內餐廳一年所浪費的食材金額高達新台幣18億元,足夠讓偏遠地區8萬多個孩童吃4年的營養午餐,凸顯出台灣食物分配不均的嚴重現象,故以食物援助、貧困救濟、減少食物浪費、建構無飢網絡為組織宗旨,攜手公私部門與民間企業共同打造在地食物銀行,推動台灣的食物捐贈能從上游到下游完整被串連,讓剩食能發揮其價值,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避免浪費。

用人工智慧串接起上下游需求,解決食物分配不均創造雙贏

然而,從餐廳/商場的剩食,到終端需求者這中間的鏈結該如何被有效串連,確保食物在效期內可以送到他們手中?人工智慧的科技在其中發揮了有效的助力。

首先針對食物銀行倉儲的運輸及需求預判,並在人工智慧的協助下優化物資傳遞以及物資調配的預判需求,能有效精準配對物資捐贈並且降低捐贈歷程的耗損。根據統計,導入數位工具的協助將能提升轉遞速度、人力調配運轉速度等達8成以上,同時也能增加食物保鮮,有效降低食物耗損率達64%。

不只是在平日對於剩食發揮更好的運用,台灣食物銀行也思索如何能將這樣的概念利益極大化。台灣位處多天災區域,常見颱風與地震等災損,偏遠山區民眾容易缺乏物資,若能以人工智慧的方式提前掌握氣象狀況,預先分配、儲存物資,不僅可以解決前端食物的浪費,也能滿足後端食物需求,一舉數得。

台灣食物銀行也針對這樣的流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人工智慧的導入下進行物資調度智慧化,打造友善零浪費的資源環境之餘,更能照顧到每年達111萬人次。可見科技所能發揮的力量不只是協助企業在營運的轉型,面對糧食不均的問題也有很好的著力點,藉此讓社會民生更加安定。

資料來源:數轉院/健康數據科技中心/科技加值組、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

封面圖片來源:https://www.istockphoto.com

 
戴上AR眼鏡 與遠端農業專家神同步
FIND研究員:康心甄 NTT東日本2023年初發表了一個新的農業技術創新應用,面對農場現場的問題,不再只能利用電話溝通、透過照片看圖說故事,或是勞駕專家親臨生產現場進行指導,透過5G專網+AR遠端支援技術,就可以即時收到指導員專業的建議。 ...
 
智慧建築的應用:國際智慧建築案例分享
FIND研究員:黃偉倫 智慧建築是當今世界科技領域中備受矚目的一個領域,它融合了先進的技術,旨在提高建築物的效能、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各國積極投入研發和應用,以滿足城市化和氣候變化等現代挑戰。本文將探討智慧建築領域的技術觀測,從技術發展背景、技術介紹與應用現況,以及未來展望或挑戰等多個方面來全面分析。 ...
 
高息ETF狂潮全解讀!行銷話術大剖析
金管會3月18日證實00940的成立規模高達1700億元。數日前,00939才以531億元的規模頂開台灣基金史過往募集金額不到200億元的天花板。這波被不少人形容為「ETF之亂」的狂潮中,宣傳手法確實有值得討論之處。

驚艷,高山之島 他們非到台灣不可的理由
專門帶「阿兜仔」在台灣深度旅遊的美籍資深導遊羅雪柔,以台灣山林與原住民文化作為賣點,向外國人介紹台灣。來自德國的音樂家魏樂富、前台灣賓士總裁邁爾肯,還有以都蘭為家的澳洲醫生柯彼得,這些長居台灣的外籍友人,也都曾不約而同表示,格外喜歡台灣的山。台灣的山到底有什麼特別,竟能虜獲他們的心?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