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研究員:蕭綱玉
近年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快速演進,從研究應用走向商業實務,也開始被納到服務業的營運工具選項中。然而,對於中小型業者而言,從「可行性」轉為「實作性」,仍存在不小落差。本篇聚焦目前生成式AI 在服務業中的應用樣貌與實際挑戰,觀察這波技術熱潮在台灣的落地進程。
三類常見應用:從輸出內容到內部優化
筆者觀察到,目前服務業對生成式 AI 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面向:
內容生成與回應輔助:協助自動撰寫社群貼文、行銷文案、客服對話範本等,降低第一線回應壓力。
內部知識彙整與文件簡化:以AI 協助統整SOP、產品說明、標準流程文件,提高內部知識可檢索性。
語音/圖像工具應用測試:部分業者開始導入語音轉錄、影片腳本生成或商品圖片敘述補全等功能,搭配現有 IT 系統進行試用。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4 年資料,有36% 台灣民眾表示曾實際使用過生成式 AI 工具,其中以「內容產出」與「知識問答」為最多。顯示服務端的應用正逐步擴散至更多接點。
應用上的限制與挑戰
儘管導入門檻降低,但服務業在應用生成式 AI 時,仍普遍面臨以下幾項限制:
訓練素材不足:AI 成效仰賴過去數據品質與累積,對缺乏資料整備經驗的中小業者而言,效果不易顯現。
工具與流程難以整合:生成式 AI 工具大多以SaaS 或API 形式提供,但若無法串接既有POS、客服系統、CRM 等流程,導入難以長期維持。
使用習慣與信任感不足:現場人員對 AI 回應品質仍抱持懷疑,部分管理者也難以評估其帶來的實際效益。
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與高通於 2025 年合作發布的《台灣產業 AI 化調查》,有超過 70% 的企業仍處於「初步認知」或「概念嘗試」階段,僅約 30% 真正推進至整合實作與擴大應用,反映出從意願到實踐之間仍有段距離。
未來觀察:本地化、平台化與微應用的可能性
未來生成式 AI 能否在服務業廣泛落地,觀察上將聚焦幾個方向:
本地化模型的普及程度:中英混用、產業用語與顧客行為資料的在地化學習,是提升準確性的關鍵。
低程式門檻的應用平台:平台型工具若能提供視覺化操作與使用流程模板,將降低非技術人員的導入難度。
微型模組的應用模式:與其一體導入大型模型,分拆為小型應用(如:自動生成帳單說明、回覆留言建議)更符合中小業者需求與節奏。
生成式 AI 並非一夕之間改變服務產業的萬能解方,但它確實提供了讓中小業者在有限資源下探索數位轉型的新路徑。
參考資料來源:
1.【生成式AI調查】46%消費者曾使用生成式AI工具 17%用戶為自行付費 9%用戶每天使用1次以上 網址:https://mic.iii.org.tw/news.aspx?id=726
2. 2025 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 為何 AI 無法落地?網址:https://aif.tw/ai-eco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