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0/23 第85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科技新知 醫師不是被取代,而是開始與AI虛擬醫團隊並肩作戰
服務業生成式 AI 應用的「落地與侷限」:從應用場景到導入瓶頸
互動展演下一步?AI數據分析驅動使用者體驗與策略
從胡志明的餐盤開始布局東南亞科技養殖市場

醫師不是被取代,而是開始與AI虛擬醫團隊並肩作戰
FIND研究員:洪博文

面對人口老化與醫療人力短缺的挑戰,如何提升診斷效率與減少誤診,成為全球衛生體系的關鍵議題。醫師在臨床判斷上即便擁有豐富經驗,仍常受限於龐雜的醫學知識與有限的推理時間,導致診斷正確率偏低。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案例研究,專業臨床醫師對複雜病例的平均診斷正確率僅約20%,凸顯問題十分嚴峻。

為突破這一瓶頸,微軟於2025年推出MAI‑DxO(Medical AI Diagnostic Orchestrator,醫療AI診斷協調器),以協調多個大型語言模型打造虛擬醫療團隊,模擬臨床醫師的會診推理過程,實現動態問診、資料補充、自我審查等功能。MAI‑DxO 不僅提升推理透明度,也有助於精準決策與醫療成本控管,為未來智慧醫療提供嶄新解方。

【技術介紹】

圖1:MAI‑DxO將任何語言模型變成一個虛擬的臨床醫生小組:它可以詢問後續問題、安排測試或提供診斷,然後運行成本檢查並驗證其自身的推理,然後再決定是否繼續。

資料來源:The Path to Medical Superintelligence | Microsoft AI

與傳統單一AI模型不同,MAI‑DxO採用「協調器」架構,整合多個大型語言模型(如OpenAI GPT-4o、Anthropic Claude、Google Gemini、Meta Llama及xAI Grok),打造虛擬醫療團隊,模擬臨床醫師的會診與推理過程。其診斷流程緊貼臨床實務:從症狀蒐集、問診與資料補充,到建議檢查項目、詮釋結果與差異診斷,最終提出診斷結論。整體過程中,AI能主動提問、控制檢查成本,並透過多模型交互審查推論步驟,強化決策的透明度與安全性。

舉例來說,一名病患症狀模糊,診斷方向不明,MAI‑DxO依序詢問旅遊史、職業暴露與家族病史,最終發現罕見感染並完成診斷。過去這類情況往往需仰賴多次專家討論,甚至延誤治療。有了AI協同推理,診斷流程更迅速且關鍵資訊不易被忽略。

在「Sequential Diagnosis Benchmark」中,MAI‑DxO對304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收錄的複雜病例進行測試。這些案例皆具多步驟推理與資訊不全等挑戰,模擬臨床實境。測試結果顯示,MAI‑DxO診斷正確率高達85.5%,遠高於21位資深臨床醫師平均20%的表現。該平台亦能依預算彈性調整檢查項目,平均檢驗成本較人類醫師低20%,展現出優於傳統AI模型的準確性與經濟效益。

【應用議題與挑戰】

儘管MAI‑DxO展現驚人潛力,專家也普遍強調其現階段屬於實驗性質,尚未取得臨床上廣泛認證,亦未取得正式醫療器材核准,實際應用必須通過更嚴格的安全與監管檢驗。此外,AI在診斷上的解釋性、透明度、醫病信任及資料隱私皆為重要議題。微軟強調MAI‑DxO可提供完整推理流程記錄,但業界仍呼籲落實審查機制、避免黑箱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人類醫師在真實臨床場域往往可尋求同儕討論、查詢文獻、與患者面對面溝通,測試場景下AI與醫師均被設置在有限參考資訊條件下,有些專家認為目前AI診斷成績在日常醫療流程究竟能否複製,仍待大規模真實世界驗證。而且,AI工具若被不當依賴或過度信賴,可能引發責任歸屬混亂或職業消費疑慮,甚至加劇健康資料安全風險。

【結語】

醫療AI的進展正快速重塑診斷方式,但真正落地仍仰賴制度、倫理與專業的共同調和。MAI‑DxO所展現的潛能,預示著智慧診斷將可能成為臨床助手,而非替代醫師的角色。未來的關鍵將在於建立可信賴的審查機制、明確的責任界線,以及保障病患隱私與知情權,讓科技創新能在安全與信任中茁壯。AI與人類醫療專業的協作關係,才是邁向高品質健康照護的核心。

參考資料來源:

1.The Path to Medical Superintelligence | Microsoft AI

2.Microsoft’s AI Is Better Than Doctors at Diagnosing Disease | TIME

3.Introducing SDBench from Microsoft AI

4.MAI-DxO: Multi-Agent Diagnostic Orchestrator

 
服務業生成式 AI 應用的「落地與侷限」:從應用場景到導入瓶頸
FIND研究員:蕭綱玉

近年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快速演進,從研究應用走向商業實務,也開始被納到服務業的營運工具選項中。然而,對於中小型業者而言,從「可行性」轉為「實作性」,仍存在不小落差。本篇聚焦目前生成式AI 在服務業中的應用樣貌與實際挑戰,觀察這波技術熱潮在台灣的落地進程。

三類常見應用:從輸出內容到內部優化

筆者觀察到,目前服務業對生成式 AI 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面向:

內容生成與回應輔助:協助自動撰寫社群貼文、行銷文案、客服對話範本等,降低第一線回應壓力。

內部知識彙整與文件簡化:以AI 協助統整SOP、產品說明、標準流程文件,提高內部知識可檢索性。

語音/圖像工具應用測試:部分業者開始導入語音轉錄、影片腳本生成或商品圖片敘述補全等功能,搭配現有 IT 系統進行試用。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4 年資料,有36% 台灣民眾表示曾實際使用過生成式 AI 工具,其中以「內容產出」與「知識問答」為最多。顯示服務端的應用正逐步擴散至更多接點。

應用上的限制與挑戰

儘管導入門檻降低,但服務業在應用生成式 AI 時,仍普遍面臨以下幾項限制:

訓練素材不足:AI 成效仰賴過去數據品質與累積,對缺乏資料整備經驗的中小業者而言,效果不易顯現。

工具與流程難以整合:生成式 AI 工具大多以SaaS 或API 形式提供,但若無法串接既有POS、客服系統、CRM 等流程,導入難以長期維持。

使用習慣與信任感不足:現場人員對 AI 回應品質仍抱持懷疑,部分管理者也難以評估其帶來的實際效益。

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與高通於 2025 年合作發布的《台灣產業 AI 化調查》,有超過 70% 的企業仍處於「初步認知」或「概念嘗試」階段,僅約 30% 真正推進至整合實作與擴大應用,反映出從意願到實踐之間仍有段距離。

未來觀察:本地化、平台化與微應用的可能性

未來生成式 AI 能否在服務業廣泛落地,觀察上將聚焦幾個方向:

本地化模型的普及程度:中英混用、產業用語與顧客行為資料的在地化學習,是提升準確性的關鍵。

低程式門檻的應用平台:平台型工具若能提供視覺化操作與使用流程模板,將降低非技術人員的導入難度。

微型模組的應用模式:與其一體導入大型模型,分拆為小型應用(如:自動生成帳單說明、回覆留言建議)更符合中小業者需求與節奏。

生成式 AI 並非一夕之間改變服務產業的萬能解方,但它確實提供了讓中小業者在有限資源下探索數位轉型的新路徑。

參考資料來源:

1.【生成式AI調查】46%消費者曾使用生成式AI工具 17%用戶為自行付費 9%用戶每天使用1次以上 網址:https://mic.iii.org.tw/news.aspx?id=726

2. 2025 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 為何 AI 無法落地?網址:https://aif.tw/ai-ecosystem/

 
互動展演下一步?AI數據分析驅動使用者體驗與策略
FIND研究員:林育暄 近年來,數位互動展演成為文化科技的重要趨勢,從博物館、節慶到商業空間皆相繼導入,但隨著觀眾注意力碎片化,「博物館疲勞」(Museum Fatigue)現象日益嚴重,也使傳統以人流計數的成效評估難以反映真實的參與情形 ...
 
從胡志明的餐盤開始布局東南亞科技養殖市場
FIND研究員:王琬棻 東南亞國家因水資源豐富,養殖漁業發展快速,除了是各國的新興產業,更躍身成為全球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但伴隨極端氣候(暴雨、缺水、高溫)、疫病及環境永續等議題受到重視 ...
 
花蓮堰塞湖奪命悲劇!中央地方斷鏈,未來如何避免
花蓮堰塞湖潰壩,奪走18命,更沖出中央、地方政府災防橫向溝通、垂直整合的漏洞。捲起袖子救災之餘,更要回頭檢視防災演練、法規制度破口,下一次,不能再讓悲劇重演。還原事實經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確實都有「依法行政」,憾事卻依然發生。此時除了追究責任,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當下一次無可避免的天災降臨時,政府部門在現有制度下,有沒有能力阻止悲劇重演。

黃石公園之旅
走一趟黃石公園之旅,就好像重返過去的時光。黃石公園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國家公園,創立於1872年。美國原住民住在黃石公園地區內,已有至少一萬一千年之久。這座公園主要座落在美國懷俄明州境內,占地廣大,涵蓋的範圍將近9,000平方公里,擁有廣大的森林、明媚的湖泊、峽谷、河流和高山峻嶺。而它之所以稱為「黃石」,是因為「黃石河」貫穿其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