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華人健康生活報】透過醫師及各領域專家,提供生活保健相關知識,引導民眾養成正確的健康生活態度及觀念。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科普探索.無限可能☆】科普漫遊精選叢書★☆

第470期 2018/01/27

天有可測風雲

異常氣候下,你最該知道的氣象經濟學,掌握天機,創造無限商機。

天有可測風雲


  究天人之際,彰顯人與自然界這層讓人深省的新關係。

  天氣,就在我們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之中,
  尤其近年來極端氣象與異常氣候的頻繁出現,
  「看天行事」的生意,背後蘊藏了沒有被發掘利用的個人化龐大商機。

  彭啟明突破過去每天僅有新聞氣象十分鐘的被關注度,
  利用新科技與氣象專業解讀各種日常生活的天氣預測,
  創立台灣第一家民營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打造出新藍海。

  比精準預測天氣更強大的
  是從Open Data中
  一眼找出藍海在哪裡的盈利能力。

  在這本書裡,
  彭啟明將從有趣實用的氣候生活知識出發,
  提升科學素養。
  帶領讀者掌握大數據應用帶來的氣候商機,
  以及創世代利用新科技找到藍海之後,如何守業?

天有可測風雲

  無行也無市,自己創造需求

  剛開始,為了建立獲利模式還真是傷透腦筋。

  我想要做的是資訊服務業,計費方式可以像是商事法律師跟企業客戶長期配合,提供專業法律服務;也可以像算命師一樣論件計酬,幫小孩取名字或批一次命盤收一次費用,一筆一筆算 。收費問題還算小的,真正的關鍵在於,雖然掌握了專業資訊,但到底要服務誰?

  當時已經有零星的新聞報導「天氣商機」,但是,就只是停留在商機而沒有打開市場,還沒有人想付錢買這些服務,大家都習慣看中央氣象局提供的免費資訊。我如果希望打開天氣資訊服務的能見度,必須主動出擊創造需求;而且,要讓客戶知道:中央氣象局是「大家的」氣象台,我們天氣風險公司則是個人或企業「專屬的」氣象台,我們和氣象局沒有衝突,只是用符合客戶需求的方式呈現,提供更加值的產品。

  氣候經濟應該是大有可為的。只是當時台灣根本沒有人做過類似的事情,毫無軌跡可循,加上放眼家族親友裡幾乎沒有人自立門戶創業或做生意,我也有一點擔心,自己到底有沒有創業的DNA?

  剛創業時,我連發票怎麼開都不知道,在學術圈時,不大需要去「叫賣」,但自己開公司就要想辦法說服客戶把產品賣出去,如果不放下學者身段,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為了找客戶,我不知道做了多少的簡報檔,到處拜訪企業自我推銷,但大多都無功而返。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四年,我終於成功攻下一家大客戶:當年的手機巨人Nokia…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天有可測風雲


 為什麼氣象局總是報不準?

科學新聞由Pansci.tw泛科學提供

文/潘昌志

在心情不好、天氣不好又遇到報不準的時候,就會罵氣象局。「為什麼氣象局總是報不準?」「不是說會下雨嗎?怎麼只下兩滴就沒了?」「氣象預報本來就該準不是嗎?不準怎麼不會檢討?」

不準是什麼意思?

不準的定義是指前一天的預報還是一週的預報,就算拿前一天預報來說好了,一年 365 天中,有幾天有預報成功有幾天失準?然後一年幾天失以上準叫做預報很糟?還是就不管反正遇到幾次不準就是不準?這樣的話我倒覺得這比較像是「認知偏誤」。

氣象科學是門複雜的應用科學。在不理解數值如何產生的情況下,拿不同預報的結果來直接比較,沒有什麼科學意義,真的要認真比較的話,起碼要像上面說的要每一天、針對特定結果如溫度之類的做統計比較,但這實在對於預報本身沒什麼幫助,因為數值預報除了統計還得考量學理,而大氣科學是門不太容易研究的應用科學(結合物理、化學、流體等知識)。

沒有百分之百準的氣象預報。過去有好幾篇在不同平台的專業解說文章,這些文章的共通點就是在說明氣象預報為什麼不準?不過我想,既然是會覺得氣象局的預報總是失準的人,或許也會認為,每當預報發生失準時,氣象預報人員總是會拿勞侖茲的「蝴蝶效應」來作為塘塞之詞。

但對於從觀測數據到預測未來而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或許是最氣象預報而言簡單而貼切的說法。或許子彈剛發射出去僅僅差不到1 mm的誤差,到了數百公尺外,就會放大到數十倍以上的誤差,對於所謂的一週預報來說,七天後的預報,不準其實是正常的。

舉個例子,2015 年國研院颱洪中心也發布了下方這張圖,說明模式預報的不確定性,同一颱風會有可能會導致截然不同的路徑結果。圖中三角形點是指 8/21 的颱風位置,編號 1 為 8/11 日的預測結果、2 為 8/12 的結果……以此類推,所以 10 天內的預測,每天都修正超多,代表著超級不確定性。

既然無法完全準,那幹嘛預測?幹嘛花錢買超級電腦?超級電腦的用途就是在統計與分析時,能處理更多數據的能力。超級電腦只能讓我們運算時能以更複雜、細微的模型去了解未來的不同可能性,讓我們的預測盡可能的「接近」真實結果,然而再怎麼樣都只是「接近值」,由於大氣的渾沌特性,要做到百分之百的預測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盡可能的縮小誤差」、「盡可能的提供信賴度高」的預報,一直都是各氣象單位的目的,《祛除氣象預報的迷思》一文就在強調這點,速度快 100 倍的電腦並不會準 100 倍,而是讓我們會有更多可以互相佐證的數據。當然電腦快有好處,只是很難量化,也很難說清楚而已。

所以氣象局報不準就可以裝死嗎?氣象法是要讓氣象預報變一言堂?報不準當然不能裝死,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如何定義什麼叫報不準」其實沒有具體的說法,而在天氣多變的情況下,你要氣象局「統計自己的預報失準率」,無疑是要斷死自己的後路,因為不準的原因可能有:某些季節如春季,氣候多變化本來就超難預測、特殊很少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預報員經驗不足、對於數據解讀太過保守(高估災害事件、低估一般事件)等等。

問題就在於要把上述原因整合統計資料,如果把原因歸納在前兩項,要怎麼說服立委諸公、一般大眾,在不懂的人看來你用前兩個當結論就是在黑箱啊!然後我們又能容許多少極限的失誤,以目前公務體系的規範下,要執行這樣的天氣預報成效統計,只會讓更多研究或預報人員花更多時間寫報告而不做自己該做的專業事情。

我的看法是,最好還是多加宣導某些天氣情況難以預測、逐時預報的好處,或是逐步引入國外加上「信賴度」表示的方式說明預報的結果誤差範圍。像是要告訴大家春季多變化就可以利用不同季節預報準確度的數據給民眾參考,這樣會比較有實質意義。以日本氣象廳而言,就經常能看到以下的情況,一週預報信賴度由 A~C 等級,即使是七天後的日子,如果是 A 等級的準確率,就可以把那個結果當成是前一天的預報也無妨,如果是 C 等級,那代表著就是還有一定的誤差存在。如果有這樣的資訊,或許就能告訴大家,其實要在這天考量天氣情況時要特別注意不確定性的風險,當然,要落實這樣的預報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宣導才有效果。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 【Pansci.tw泛科學】
比較完誰的天氣預報準,然後呢?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