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0/31 第28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教養百科庫:黃老斯聊教養:從養寵物看見他人,讓孩子心中不只有自己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當朵朵化身為「壞孩子」
   
 
 
●教養百科庫
黃老斯聊教養:從養寵物看見他人,讓孩子心中不只有自己
文/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

孩子常以自我中心角度看待事情,透過實際養寵物,可培養責任感、愛惜生命的觀念,還能藉由照顧動物來學習自理生活的能力。爸媽可陪同孩子一同體驗,並從中觀察、引導與寵物相處的過程,進而讓孩子往社會化邁進。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的事物不僅是語文、數理等學科知識,與人相處如何應對進退、如何在團體中生活、如何愛護珍惜大自然和尊重所有的生命存在,更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因為這一切都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內涵,照顧動物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媒介。

透過養寵物建立孩子責任感

從發展來看,孩子2歲半開始就能玩扮家家酒,透過扮演醫生或患者、養育寵物、照顧他人等系列遊戲來練習關心別人、換位思考;到了4歲之後,可讓孩子直接參與簡單的家事,爸媽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照顧動植物,像是餵養小昆蟲或魚類、照顧貓狗等較大型的寵物。

接觸真實情況比起玩遊戲或讀繪本更有實體感,尤其是愛惜生命的心與責任感,讓孩子建立起「決定要養寵物了,就要負責到底」的觀念,不能棄養或逃避該做的事(固定餵食、打掃、幫忙洗澡和陪伴),愛牠就要照顧牠的生活,並要記得去做。

照顧寵物提升孩子自理能力

從寵物的狀況,可以直接反映出自己做的如何,因為如果沒有按照方法來照顧,牠們就會生病、不安穩、不乖巧、不舒服,而且沒有好好用心對待的話,寵物也會跟自己不夠親近,甚至帶有敵意,這時候爸媽可帶著孩子研究、找出問題所在。

相反地,若照顧得宜,寵物會更加倍地回饋愛,讓自己更得到療癒喜悅的感覺,藉此體會凡事要按照法則來做才行,不能隨意對待其他生命。觀察寵物的表現,嘗試思考及同理牠們的狀況、推測其需求,如:貓狗一直叫,是肚子餓、想上廁所,還是有其他需求?餵食、清理等每個動作的步驟,都需要在腦中計劃,若漫無目的就會浪費時間和力氣,學習照顧寵物,會不知不覺練習到照顧自己的技巧,所以孩子對食衣住行的自理能力也會隨之進步,根本不用特別訓練。比起純粹用溝通、講道理的方式,不如實際體驗來得讓他們印象深刻、成長迅速。

觀察及引導孩子與寵物的相處

不論是寶寶出生前就養了寵物,或是之後才加入的新成員,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快速接受「非人類」的夥伴,有些孩子天生會感到莫名懼怕,此時是爸媽觀察小孩特質的好機會,因為我們對於事情的情緒反應,可以經過練習而調整,先別急著認定孩子膽小、易緊張,要記得思考並尋找背後的原因。

先觀察孩子:是適應能力不佳嗎?感覺統合中的觸覺敏感問題嗎?怕被攻擊嗎?因不了解所以害怕嗎?

之後再引導孩子思考:有害怕的感覺該怎麼辦?不喜歡的話,可以怎麼做呢?寵物攻擊自己嗎?順勢教導孩子該寵物的習性和個性,應該如何對待、拿捏分寸,遇到問題趕緊找大人幫忙處理,再延伸到對其他人事物亦是同樣的道理,增加解決問題與適應環境的能力,就不致面臨突發事件時不知如何是好,或純粹只以本能反應。

【完整內容請見2019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本文由媽媽寶寶《bobo小天才》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top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當朵朵化身為「壞孩子」
文/周雅淳

這半年來,隨著兒童性侵繪本《蝴蝶朵朵》的出版與推廣,家中性侵的議題得到高度重視,許多單位紛紛投入資源,希望孩子能夠了解熟識關係中的不當行為,大人則能辨識受傷的朵朵並且給予協助。但是,有時朵朵表面上看起來並不像受了傷。

一個國小女孩,聽了學校的性侵害宣導後,理解到「原來爸爸從幼年時對我做的」是錯事後,焦慮到罹患精神官能症,老師發現後問出實情予以通報,爸爸被收押並剝奪監護權。我們以為這個女孩得到了拯救,對吧?

實際上,女孩恨死了老師、警察、社工、法官,甚至媽媽。「我是要你們告訴爸爸他做錯事了,不是把他關起來,我不要再也見不到他。」女孩開始說謊、頂嘴,慫恿同學跟她一起偷竊。

一個國小男孩,被發現擔任「導演」,帶著同學玩「拍A片」的角色扮演遊戲,社工介入後,發現孩子自小遭到親人性侵,在啟動調查時,這位親人已經去世,導致無法究責。「其他的孩子也被帶壞了。」老師知道孩子受了傷,但仍然非常苦惱且不知如何處理。

表面上的壞孩子

當我這樣較有脈絡地描述整個故事,相信大家都能理解,這兩個孩子受傷了。有些孩子被傷害時會顯得退縮、失能或無助,但也有一些孩子用反抗和叛逆表達他們的憤怒。

這樣的孩子當然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需要有瞭解兒童性創傷的專家,以及他們熟悉信任的成人,陪伴他們重新建立對世界的看法、對生命的想像,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但當我們說:「要找到這個社會上隱身的朵朵,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的時候,只有專業人士可以協助嗎?其他一般人能做什麼?

簡化的宣導很少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我們設想這樣的狀況:若我們自己的孩子班上就有這樣的同學,我們會看到什麼?其他家長不會知道這個孩子之前經歷了什麼,相反地,表面上我們會看到一個行為偏差、影響班上秩序且帶壞同學的孩子。

看見「壞小孩」的需要

這樣的「壞小孩」會背負越來越多的標籤,我們也越來越傾向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接近這個同學」。最困難的部分就在這裡:當朵朵化身為「壞小孩」,而不是「可憐的孩子」,他會越來越難獲得同理,身為「受影響班級同學的家長」,我們也會越來越排斥他。

這就是「傾全村之力方能養大一個小孩」的時候,不難理解大部分家長會反彈:「我的小孩為什麼要承受這些?」或者「他的原生家庭在幹嘛,為什麼把小孩養成這樣?」但如果學校、老師和專業人士等都已經介入設法協助這個孩子,我們能不能站在「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儘量得到幸福」的角度,給孩子多一些空間。我們也許不知道這些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但我們可以支持老師,並與自己的孩子討論,如何看到自己的同學是需要協助的。朵朵很難被發現,但一旦發現了,才是挑戰真正開始的時候。

【完整內容請見2019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本文由媽媽寶寶《bobo小天才》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top
 
top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