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世界—阿雷馬娜筆下的兒童角色(上)
主講/碧翠絲•阿雷馬娜 訪談/莊世瑩 口譯/陳文瑤
文字整理/阿布拉教育文化編輯部
引言
在《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裡面,有一段引言:「孩子能過著有秩序的生活,肯定是最好的,特別是如果能由他們自己訂出那些秩序。」(《長襪皮皮》)
阿雷馬娜提到,林格倫和羅大里對她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作者。他們都是在她童年時期,影響她很深遠的作者。尤其是阿思緹.林格倫的敘事方式,以及她在書裡面
所展現出來孩子的巨大力量。對阿雷馬娜來說,孩子所能創造出來那種史詩級般的故事裡所具有的複雜度,可能更甚於那些對大家而言很了不起的故事。
阿雷馬娜說:「從我八歲開始,我就想要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想要透過圖像來說故事。」她說,她出生在一個對童書、對繪本創作非常重要的小城市——波隆那。
大家應該都知道波隆那書展是一個很重要的展覽。從她小時候,她就會去那裡看展覽,認識不同的作者,看到不同的插畫、不同的作品。特別是很多人去波隆那童書
展之後,買了很多書帶不回去,就會把書留在她家,給她爸媽。所以,她從小時候就會看到很多不同語言的童書在她家裡出現。她會看著那些她看不懂語言的書,同
時看著那些插圖編故事、去想像它的故事是什麼。
《神奇胖胖蓬蓬小小》

回到角色創造的問題上,阿雷馬娜提到她從來沒有念過任何繪畫相關的學校或科系。她當時搞錯科系,念到平面設計,還因此覺得很生氣,為什麼不能去畫畫,於是她決定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畫畫。
她提到,每一本書的創作,對她來說都像是一種實驗、一種發現。然而她對於創作的想法,大概在她成為母親之後有了很大的改變。她有兩個女兒,當時,那是她第
一次開始很想要跟孩子說話。因為以前她的書籍都是她想要去展現她藝術創作的歷程,然而從《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開始,那是她第一次生完女兒之後所做的書。
在她做這本書之前,她其實已經出版了二十本書,而她沒有想到這本書可以被翻譯成這麼多種語言。
阿雷馬娜和大家分享了《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的創作歷程。主角艾迪從一開始的設定到最後的定稿,大約經過了半年的時間。在草圖上有清楚的寫下五歲,阿雷馬娜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去定位、意識到孩子的年齡。

為什麼是五歲呢?阿雷馬娜認為五歲的小朋友還沒有真正變成一個小孩,還是一個大的小寶貝,他們對於現實的意識還沒有那麼明確,還處於一種渾沌狀態。當然她
也要找到這本書的胖胖蓬蓬小小——這個角色其實是在她創作這本書的時候最快出現的。而且,她很快就抓到她要的胖胖蓬蓬小小是什麼樣子。阿雷馬娜表示,在
《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這本書裡,其實每個角色都對她非常重要。因為一開始創作的時候,她比較是自由奔放的,什麼事情對她來說都是理所當然。但是隨著時間
過去,她希望她所創作的每個角色或每個人物為什麼在這裡,她都希望能給他們一個非常明確且必要的理由。因為書裡的每一個角色,包括他的動作,好比只是一個
拿鈕扣的動作,都必須要是很精確的。
當被問到如何透過主角的視角來展現五歲孩子對世界的理解與想像時,阿雷馬娜笑答「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但她會「盡可能的去想像五歲的小孩會是怎樣的反
應,或是他們的想法是什麼」。然而,阿雷馬娜也說:「我不能保證我所呈現的一定是他們會有的反應。我只能盡可能的去做,並盡可能的去傾聽。」這也是為什麼
她在成為母親之後,這樣角色的轉變對她來說很重要,因為她所關注的童年不再只是她自己本身的童年,而是孩子的童年。
因此大家可以在她的書裡面看到,每一次她都會呈現一個特定的狀態或情境。阿雷馬娜認為這其實有點像是一個選角的過程,去思考什麼樣的角色最適合這樣的情境,而她同時也像導演一樣,替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呈現,找到最好的位置。
《無所事事的美好一天》

阿雷馬娜提到,這是非常貼近她內心的一本書。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她和她的外甥一起在某個地方度過了假期,而她的外甥就是整天跟他的遊戲機黏在一起。這本書一
樣翻譯了很多版本,同時也是獲得最多獎項的一本書。阿雷馬娜也因為這本書,去到很多地方旅行,她認為這就是書本的力量,可以帶我們到更遠的地方。
在這本書的故事裡,小男孩整天黏著遊戲機,他的媽媽想要他能出去走一走,所以他很不甘願的走出去。出去之後,很不幸的,或者可以說是很幸運的,他的遊戲機掉到水裡去了。這對他來說是一件災難的事情,讓他覺得非常絕望。
阿雷馬娜說:「我想要首先來談這個絕望,從這個絕望到一個轉機的過程,我想讓這個小男孩遇見自然,打開他的感官。」她提到,尤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裡,
沒有限定的時間,小男孩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透過這樣的時間、無限的時間,沒有要做什麼或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反而是一種幸福。而關於主角的設定,阿雷馬娜
提到她也是做了非常多的嘗試,同時她希望他看起來不一定是哪個年齡層的小孩,或者也沒有一定的性別限制。

至於有關自然的呈現,因為她想談的是這個孩子如何遇見自然,所以她想要呈現一個簡單、很純粹的自然。另外,在這本書裡面,她也想要去談這個孩子和母親那種無法溝通、沒有溝通的情境。
書中有一張男孩從山坡上滾下來的插圖,阿雷馬娜表示,其實一開始她不知道要怎麼畫,因此她請她的先生幫忙拍下她從坡上滾下來的樣子。後來她看照片,其實跟她畫出來的樣子很不一樣,那是因為她自己去滾的過程其實帶給她很多的靈感。
阿雷馬娜分享了一部分的草圖,她強調這其實只是一小部分的草圖而已。她真的很想要去談孩子很絕望的時刻,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去聊或看到孩子崩潰的狀態。因
為這個孩子丟掉了遊戲機,所以他不知道要做什麼,他就發現自己在水邊、在森林裡面等等。在其中一頁圖上,她就有一個想法,想要讓這個小孩成為樹幹的一部
分,像大自然進入了他的體內。
關於這頁小孩變成樹幹一部分的圖,阿雷馬娜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當時美國有一個出版社想出版這本書,但他們的編輯認為這張圖太暴力了,美國小孩沒有辦法接受
小孩變成樹幹的一部分,他們覺得這張圖很令人焦慮。那時候,阿雷馬娜拒絕了這家出版社更換圖像的要求,想說不出版也沒關係,說不定有別的編輯會接受。後
來,就有另外一家更重要的出版社,覺得這張圖一定要保留下來,她們認為這張圖反而可以讓美國的小孩有更深刻的印象。
阿雷馬娜也因此與現場的插畫家們分享:「我想我們應該要堅持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我們真正想要說的,而不是去聽從別人要我們去說什麼,跟自己對話其實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