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
子眼中的世界—阿雷馬娜筆下的兒童角色(下)
主講/碧翠絲•阿雷馬娜 訪談/莊世瑩 口譯/陳文瑤
文字整理/阿布拉教育文化編輯部
《哈
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

阿雷馬娜提到,她很喜歡透過孩子的視角來翻轉事情,同時她也很喜歡在書名、
影像或顏色上,形成一種對比的效果,像是《無所事事的美好一天》或《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或是像剛出版的新書《泥巴國的公主》這種對比
性。
有關哈洛的角色,一開始的設定——他比較聰明,到最後他卻是一個瘦小的小男生,還戴著一副眼鏡。這個歷程大概也經過了三至四個月的時間。一開始,阿雷馬娜
希望他是個有點胖胖的小孩,後來隨著不斷的嘗試之後,他成了另一種模樣。此外,在這本書當中,對阿雷馬娜來說,很重要的還有哈洛爸媽的形象,以及把所有動
物都帶來的龐西奧先生。

 
阿雷馬娜談到有關對比,她另外舉了一個例子,就是為什麼在童書裡面,我們都不表現大人在做大人的事情。「雖然不是要去展現什麼嚇人的事情」,但她提到:
「我們好像都沒有在童書裡面看到大人互相親吻。」因此,她想要呈現這樣的一個畫面,哈洛的爸媽找到彼此又重獲自由時開心的親吻。這是一個讓小朋友看了會嚇
一跳的影像,同時又非常有趣。
阿雷馬娜也跟大家分享,其實在《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之前,她很少畫過這麼多的動物。特別是在這本書裡面,她要讓那麼多的動物造成巨大的災
難,的確是一件很複雜、有點棘手的事。
《永遠都不要》/《前所未有最棒的事》

在這兩本書中,為什麼會想要用蝙蝠作為主角呢?阿雷馬娜表示,她當時想要選
擇一種會讓人覺得有點干擾、可能沒有那麼可愛,但又不能討人厭的動物形象。蝙蝠其實在兒童文學中比較少被用到,這是她會選擇「蝙蝠」當作主角的原因,因為
她不想要用比較普通的角色。阿雷馬娜說:「像我之前就不想用兔子當主角,覺得可能太平常了,但後來發現其實兔子也是不錯的角色。」

選擇「蝙蝠」是因為他某種程度有點像人的形象,蝙蝠的鼻子有點像小丑的感覺。阿雷馬娜提到,書中的這個角色有點像她女兒的複製品,連故事都跟她的女兒有
關。雖然一開始覺得似乎很理所當然,不過她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找尋。比如可能像栗子頭,但她想這樣會像動物嗎?感覺好像比較像某一種生物。
阿雷馬娜表示,在尋找或嘗試角色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可怕的過程。她經常想破頭,去思考這個角色要讓他是彩色的?還是黑白的?要讓他有設計感?有獨創性?
還是要有表現性?在過程中,她常常覺得自己一直在繞圈圈。她說:「我總是在繞了一大圈之後,通常都是回到了起點,那個一開始我就決定的事情。我是白癡嗎?
我瘋了嗎?結果又回到了原點。」不過,她發現這樣的過程不會是無用的,反而讓她可以更深入的去發展這個角色,包括他的個性、性格等。
《泥巴殿下:泥巴國的公主》

阿雷馬娜提到,她非常感動能在台北國際書展看到剛剛出版的這本繁體中文版,
因為義大利要到三月才出版。這個故事同樣的也是從她的女兒身上得到靈感,她有一個女兒的個性真的非常難搞。在《泥巴殿下:泥巴國的公主》這本書當中,講的
就是一個小女孩如何進入自己深層內在的那個世界。那個世界可能有點黑暗、有點危險、有點兇殘,但可能也沒有那麼壞的世界。
阿雷馬娜提到,她其實很少
跟別人分享一本書如何成形的過程,尤其這本書才剛剛出版。這就有點像她現在就邀請大家進入她的工作坊、她整個工作狀態的情境一
樣。接著,她分享了《泥巴殿下:泥巴國的公主》一開始設計的草圖,人物也還沒有成形。再來是主角小雪,有點亞洲小女孩的形象,但這並不是阿雷馬娜一開始就
預料到的,而且她更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首先在台北、在亞洲、在台灣跟大家見面。不過,她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要垂直的呈現,這個小女孩要經過一個很長的樓梯
進入內心世界,這是她一開始就設定好的。


《孩子是什麼?》

回到「孩子是什麼?」這個問題,阿雷馬娜表示,其實對她來說,在《孩子是什
麼?》這本書裡已經回答了。她認為她沒有一個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因為世界上有那麼多成千上萬的小孩,有成千上萬不同的童年,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是
非常好的。
阿雷馬娜提到,「孩子這個年紀,這一段時光,其實是一段什麼都有可能的年紀。我也非常珍惜,那是一段非常棒的時光」。所以,在《孩子是什麼?》這本書裡
面,她想談的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去呈現不同的孩童,以及他們的想法。在這本書裡,有很多不同孩子的肖像。阿雷馬娜和大家分享,她也是經過很多不同的嘗
試、不同的尋找,還有不同的練習等等,才能找到、展現出他們的樣子,因為她想要展現出一些精確的兒童肖像。對她來說,要去呈現出這麼龐大的孩子形象,而且
是固定在書頁上、正面迎來的形象,像是背負了一個很大的責任,去呈現這段不容易的童年時光,但同時又是充滿著幸福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