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測中心公布「預試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後文簡稱〈癌〉),「假設題型」又久違的回歸到「會考/基測」的出題範圍裡。
自95年基測寫作能力測驗(試辦)施行,過去僅有97年〈當一天的老師〉(後文簡稱〈當〉)符合假設題型的定義。因其說明雖未限定文中「必須」假設自己是老師(滿分樣卷有自己在老師安排下,教學低年級的一日「真實」經驗書寫),但說明中的「如果」二字,仍標定其「假設題型」的屬性,多數考生亦以「假如」自己是老師的前提寫作。本文便以此二題來解讀「會考/基測」中此題型的題目類型與內容範圍。
相較學測,因考生學習歷程的階段差異,「會考/基測」的假設題型在類型與範圍上均「有所限縮」。首先是題目類型──學測考題多變,既有人物扮演(〈漂流木的獨白〉),也有時空穿越(〈如果當時〉)。而〈當〉、〈癌〉兩題在類型上則皆屬「人物扮演」,且不同於「漂流木」此類較無交接機會的物事,此二題均為日常中或有所接觸(老師),或可能見聞的身分(癌末少女)。
內容範圍上,〈漂流木〉可自行選擇要如何看待人類與自然關係:可指責、示警,亦可原諒、共存。〈如果當時〉自由度則更高:既可自自身生命或歷史時空擇一書寫,更可自由決定介入時的身分、方式,以及最終造成的影響。
而〈當〉、〈癌〉兩題,前者限制時間(當一天的老師),避免考生偏題至校務組織、班級組成,甚至課程進度等背景,以便集中筆墨,敘述自身作為、背後用意。〈癌〉則更限制考生僅能以該少女的身分,在是否「冷凍保存身體,待多年後醫療更進步時解凍復活」擇一立場,並陳述理由,以免考生受題目中的其他資訊干擾,節外生枝於社會輿論、冷凍方案(如與家人一同冷凍)及施行價格(145萬會否造成家庭重負)等議題。
是故,因應此種「限縮」的出題方式,寫作時更應仔細審題,避免不必要的背景敘述與外型描寫,而針對該題要求的作為、想法,具體敘事;立場、理由,有力論證,方能成功取分。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不僅集結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更新增教師解析引導影音課程,只要跟著扎實完成40週的寫作訓練,就能擊破練習困境,聯合學苑教育商城現正優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