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時分,在沉睡的柏林街頭,一名老翁佝僂著身子靜靜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口,等待著紅燈轉綠。這幅畫面凝結了德國人對規矩的理解──規矩從不是束縛,而是隱在生活中的無聲溫柔。
德國街頭,常能見到這樣「沒車也等紅燈」的景象。當地人可能會這樣向你解釋:「你永遠不會知道是否有個孩子在窗後看著,如果闖了紅燈,他明天就有可能會模仿。」這份紀律是一種社會的默契;我遵守,是因為相信大家也都會遵守,而社會的安全也就能由此建立。
雨絲細細落在杳無人煙的路口,沿著白線拉出一抹亮濕。紅光映在鞋尖,他跨出又輕輕地收回;對街三樓窗邊,一個孩子貼著玻璃,數著紅點。紅點倒數歸零,他才穩穩邁出第一步。
這樣的等候,為什麼讀起來有溫度?寫作時,若要表達這種「規矩中的溫柔」,最好的方法便是讓細節自己說話。與其直接寫「他很守規矩」,不如描寫:「紅燈亮著,他的鞋尖試著觸到白線又輕輕收回,像是顧念著窗邊那個正學著等候的孩子。」這樣的動作細節,遠比事件描述更有力。
下次遇到寫作練習時,不妨從生活觀察開始:圖書館裡,學生把聲音壓得低細,並把書頁合得更輕;排隊時,人們自動為娃娃車留出半步的空間;捷運上,有人瞥見站立的孕婦,旋即起身讓座。用動作、聲音、眼神來表達這些場景,讓讀者藉此感受到規矩背後的溫柔。
這些看似無情的規則,其實恰是對人們最深刻的體貼。它們就是讓社會安然運作的縱橫網絡,悄悄維繫著城市的秩序與安全,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以及社會被細心呵護的安全感。紅燈下的溫柔,正是現代文明最堅實的守護。
規矩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人們用行動為彼此寫下的承諾,也許是鞋尖收回的那一下、書頁合上的輕聲、排隊時自動讓出的半步。將這些枝微末節細細描繪,溫柔便會自己浮現,而讀者也會因此更靠近你的文字。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不僅集結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更新增教師解析引導影音課程,只要跟著扎實完成40週的寫作訓練,就能擊破練習困境,聯合學苑教育商城現正優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