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凡事追求速度的時代,我們早已被「快」制約。外送要半小時內送達,網購必須隔日到貨,影片稍一無趣手指便往下一滑。效率至上的思維,彷彿成了現代人們無法掙脫的枷鎖。
然而在日本,有一群人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步伐,他們是──匠人。陶藝家為了一抹理想中的釉色,反覆試驗無數次;刀匠為了一把日本刀,願意耗費數月甚至數年,只為在鋒刃上煉出最細膩的紋理。他們不在乎外界的速度,只專注於手中的作品能否承載自己的心意。
這種「慢」,並不是落後,而是一種深度的堅持。匠人精神的核心,正在於敢於與世界的主流節奏對立,並在這種對立中,展現出驚人的張力與價值。而這種對比,恰恰是寫作中最能觸動人心的力量。
寫作如造器,若只平鋪直敘,文字容易流於平淡;但若能善用對比,文章便瞬間立體起來。匠人以手工碗對比流水線的量產碗──前者或許有微小氣泡或手感粗糙,卻因此有了靈魂;後者雖然完美無瑕,卻冰冷而制式。同樣地,在寫作中,與其直接說「他很悲傷」,不如描寫「婚宴上的笑語喧嘩中,唯有他靜靜坐在角落,指尖無意識地劃著杯緣」。在歡慶與孤寂的對照下,那份哀傷反而更加深刻立體。
匠人精神中的對比處處可見:速度與緩慢、標準化與獨一無二、追求數量與堅持品質。這些對立並不意味著否定現代效率,而是提醒我們,在這個什麼都快的世界裡,「慢」本身反而成為一種珍貴的價值。就像一碗三分鐘的泡麵可以充飢,但一碗熬煮數小時的湯麵,才能溫暖人心。
將這種精神帶回寫作,我們會發現:對比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它讓我們看見快中之慢、雜中之靜、俗中之雅。文字的張力正是從巨大的差異中體現。
我們不必人人都成為匠人,但我們可以在筆下運用匠人的精神:多花十分鐘打磨一段文字,多一重層次構建一個情境。敢於在眾人追求速度與流量的時代,逆流寫出有溫度的、經得起細讀的內容。
真正的好文章,不在於詞藻華麗,而在於能否以對比喚起共鳴,以從容觸動人心。這或許正是日本匠人精神給予寫作者最深刻的啟示:慢,是一種選擇;專注,是一種力量。而願意在飛快的時代中依然堅持精雕細琢的人,才能創造出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深遠共鳴。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不僅集結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更新增教師解析引導影音課程,只要跟著扎實完成40週的寫作訓練,就能擊破練習困境,聯合學苑教育商城現正優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