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1/04 第39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向天下善士道感恩
證嚴上人專區 竹筒歲月 愛心教育
慈濟脈動 每件執事用心做 三十六年如一日
焦點專欄 「真朋友」不須討好
向天下善士道感恩
二○二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清晨,上人歲末祝福行腳,出門前於志工早會叮嚀全球慈濟人,天氣變化大,要提高警覺,冷暖之間斟酌添衣,保護好自己的健康。來到臺北為海外培訓委員慈誠授證期間,大陸冷氣團來臨,出現攝氏十度低溫,然而新店靜思堂卻是處處溫馨,特別是在上人會客室,一群群志工分享近期慈善足跡。人間雖有苦,但也有愛。

在辛巴威,乾旱是長年問題,二月出現的霍亂疫情,到十一月底攀向高峰,主因就是水源不淨、人畜共飲;辛巴威志工搶修水井不眠不休,二○二三年已新建與修復了三百五十三口井。

在莫三比克,有八千多位本土志工投入慈善,受益人次逾六十萬,靜思語推廣對象超過三十五萬人次。伊代風災迄今的援建,已有三所學校啟用,村落夜間唯一的光芒就在慈濟的學校,學生可以在有電燈的教室留校課輔、認真學習。

全球關注的以色列—哈瑪斯衝突,從十月七日至年末己造成雙方兩萬多人往生。土耳其慈濟志工十二月初首度針對來到伊斯坦堡的巴勒斯坦難民提供物資卡,讓他們購買生活必需品。

三位來自敘利亞的土耳其志工,也在受證隊伍中,他們攜回一張敘利亞學童的畫作,描繪著一雙手捧著環保毛毯。上人說,這張畫作所敘說的是慈濟環保志業三十多年來的故事,這張毛毯也在全球溫暖了無數人。

上人提到,無論如何也要出門歲末祝福,是要向大家表達心意:「這一年來,天天有多少人共同一心、會合愛為天下付出,我也天天心存感恩,期待時時刻刻能讓大家聽到感恩的聲音,為天下付出愛的人、也代表收到愛的人表達感恩。」

時序邁入二○二四年,《慈濟》月刊在新年度的第一期,回眸、盤點二○二三年幾項志業成果。邁入五十八年的慈濟,是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先後、縱橫、互補交織出的一張慈善網,這個網絡從臺灣社區跨越國際疆域,啟發了眾人愛心,彌補世間缺憾。

臺灣民眾票選出的二○二三年年度代表字是「缺」;我們展望二○二四年,衷心祈願人間紛諍早日平息,人人身心健康、闔家平安,大家共同寫下圓滿。

竹筒歲月 愛心教育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如果溯源如何成就了慈濟,就是「竹筒歲月」,

在那個時代真正是提倡愛心教育,

才把慈善普及到全球;

竹筒歲月是啟發愛心的開始,

期待這一念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新年即將到來,看著全球慈濟人歸來參加歲末祝福或受證,我滿懷感恩、滿心歡喜。平時與海外菩薩們有形的距離很遙遠,但只要有心,千山萬水都隔不斷這分長情,這分情就是菩薩情,過去生、這一生,還有發願在未來生生世世,我們都有同一個心念──行菩薩道。

菩薩就是開道的人、帶路的人,傳承延續佛陀的教育,開闢一條康莊大道,還要交棒給後代,所以我們這一代不能斷。每當有年輕人來到我面前,發願要為天下挑米籮,聽到這樣的「我願意」,很有力道,也讓我愈來愈放心。這幾年來警覺到自己年紀大了,身體衰弱了,要說話都很吃力,現在我最期待是人人幫我出力、幫我說法,把慈濟的法弘揚開來,讓天下苦難人都能得到幫助。

如果溯源如何成就了慈濟,就是「竹筒歲月」,在那個時代真正是提倡愛心教育,才能把慈善普及到了全球;最近看到印度菩提迦耶,志工和村民也取竹子來做竹筒,分分毫毫儲蓄起來捐出,生活雖然貧困,但培育了心富,富有餘就可以幫助人。

並不是要對方捐多少錢,是要「德」。閩南語說「德」,和「竹」同音,竹子有節,要的是那分氣節。募款是要募人、募心、募愛,募的是做好事的心念。大家的愛心是平等的,一條河、一條溪有你的那一滴水,江河往海流,無量如海,集合起來就是愛的能量,大家的功德也是無量。竹筒歲月是啟發愛心的開始,期待這一念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每一天聽到看到普天下發生的故事,有貧病之苦,孤老無依之苦,人心無明之苦,瑣瑣碎碎的苦。要覺悟,總是需要學習,我天天也在學習如何解脫,學習如何把愛再開闊;每一天也發願和期待──有大因、大緣,長情大愛,能夠讓我們修菩薩行,廣結善緣。

我們很有福,能選擇自己精進的方向、人生的宗旨,還有好的因緣回歸佛法,敬佛、重法、敬僧很重要,最重要是身體力行「慈、悲、喜、捨」。慈就是「予樂」,要讓人看到我們就歡喜、安心、溫馨;就像有的人讓人樂於親近,他說的話,我聽得進去;他做的好事,我也想響應;這就是他有結好眾生緣,才可以得到這麼多人肯定,我們也要向他學習。

要做到有正知、正見、正行為,讓人人敬重與喜愛,願意響應,並不容易,但要有堅定的發心,非做不可,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每天我都在講,時間來不及、來不及,就是有來不及的這個念頭,我才會自我勉勵、自我教育,好好把握當下精進,所說的每句話,要合佛法、就正見、行正道。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看到的人間疾苦,觸動了他的悲心,覺悟到世間萬物不離「三理四相」──「物理」有成、住、壞、空,「心理」有生、住、異、滅,「生理」有生、老、病、死。所有的物質都在無常中,更何況人的心,發心不容易,哪怕是已經發心,有因緣可以發心,但要永恆保存這一分發心很難,立願要堅持下去更不簡單,因為人間有許許多多的煩惱、無明、障礙。「信為道源功德母」,如果沒有堅定信心,那一分愛心很快速就消失掉,功德難成。

慈濟這五十多年來,以佛法開闊人心,以慈濟法淨化每位慈濟菩薩,所以我常說慈濟真正對人間幫助很大。而慈濟最大的價值,就是讓大愛會合,讓全球慈濟人合心合作,好像牽著手圍繞著整顆地球,分分寸寸把長情大愛連結起來。

有造福才有福,就如起步走,才會進步,一步步走,千里之路也可以走得到。分秒過去,再也不會回來,時間對我們來說非常寶貴,要把握因緣多精進,能幫助人的人就是有福的人,要自我集福。請大家多用心!

每件執事用心做 三十六年如一日
撰文•釋德澡 攝影•蕭耀華
「趁年輕能做就要多做,需要做的就要去做。」德憬師父將五十歲寄存在「壽量寶藏」,認為自己今年才「二十二歲」,正值發揮一己之力的有為時光。

憬師父出家三十六年,步步走來,將每一項執事都視為生命的一部分與學習成長的必經過程。

二○一一年,他從做蠟燭的執事轉調到香積飯包裝;這項工作早出晚歸,若是遇到海內外大型急難,更是日夜包裝趕貨救災,但他甘之如飴。

二○一二年齋堂工程進行期間,某一天他從協力廠回到精舍用午齋時,經過洗碗水槽區,看到工程人員、志工使用的環保碗堆積,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要趕快洗。」這一洗,過了十一個年頭。除了自己的執事之外,天天三餐後都來幫忙。

上人曾說:「要做一件善事很簡單,但要恆持,很不容易。」二○二二年憬師父轉換到打掃寮房的工作,每天用齋後依然前來洗碗區,「可以與人結善緣,內心很法喜。上人不斷慈示,『來不及了』,我們要分秒不空過,算秒的,要趕快做、趕快做。」

讓眾生看到我們就歡喜

寧靜氛圍中,憬師父在大殿打開《法華經》禮拜。從二○○五年十月五日起,他每晚禮拜「法華三部」。《法華經》二十八品約七萬字,加上《無量義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字一拜,日日接續,即將圓滿第十部。

十八年並不短,憬師父堅持不斷。「難得有機會追隨上人,出家就應該多精進、懺悔,懈怠不得。」閱讀《靜思法髓妙蓮華•譬喻品》,他分享上人開示:「如果我們修行,只想到自家的事情,沒有想到別人家的事,還是滿心煩惱,哪有辦法救度眾生呢?」

「上人說,自己所造的業,沒有人可代為接受,而所造的福,也沒有人能分得走;造業、造福,都是自己受。」聞法句句入他的心:「我們與眾生結好緣,眾生看到我們就歡喜,自然會伸出雙手與我們同心、同志願去付出。若福做很多,自然福報就來。」

上人曾說:「將金錢、時間與力量全都布施,是真空,是智慧。」修行人兩袖清風,生活簡單,沒有錢財可布施,但我們可以布施時間與力量。上人如是說,憬師父如是行,不貪時間、不惜手腳,具足六度萬行中的「布施度」。

餐後,憬師父(左)再度出現在洗碗區,「人力少,工作量又多,就要多幫忙;希望盡自己小小的力量,讓大家能早點休息。」

「真朋友」不須討好
撰文•李秋月(高雄慈濟教師聯誼會
插畫•鍾庭嘉
問:我很怕被討厭,只好附和別人的意見,或者裝作不在乎。即使如此,我的人緣並沒有變好……

答:野生動物生態學家漢斯•柯魯克(Hans Kruuk),長時間在非洲觀測,發現「與別人一樣」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法則,只要在動物身上塗上油漆,就等於替牠簽下死亡證書,因為牠一定會在下一波獵食攻擊中喪生。

人類也是這樣,很怕被討厭,於是附和別人的意見,或裝作不在乎;因此大家會看到:滿街都是最近流行的髮型、相同的服飾、同款的鞋子……就是不想與別人不一樣。

人因為有優點才被欣賞,如果是「附和」而被接納,自己等同於「跟班」,最後還是留不住這些附和來的朋友。

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觀察力」:了解自己所長、所需。如果連自己都找不到優點,憑什麼希望別人喜歡你?

現在很多人重視「顏值」,但人類的長相明明大不相同,如何用單一標準定義所謂的美醜?如果自己也以貌取人交朋友,又如何責怪別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要培養並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不要只繞著幾位「班上明星」轉,就像運動一樣,必須長期且持續的練習進而成為技能。擴大社交圈的方式有許多,如:參加運動型社團、志工團體……這些朋友多是真誠、有溫度、不須討好的「真朋友」。

喜歡自己,關心別人

證嚴上人有句靜思語:「父母是孩子的模。」所以爸媽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只注重成績、外貌或攀附權貴,否則孩子會變成父母的影子,也去附和、討好他人,不知人際關係貴在互動、平等與溫暖!

黃美鴻教授在〈深化關愛教育 健全孩子人格〉一文中,提到一則令人動容的真人真事:一位媽媽帶著四年級的孩子,主動關懷社區的鄰居,母子倆在大家運動完後,分送自己做的紅豆桂圓湯和削好的梨子。孩子先將甜湯送給自己的曾祖母,再端給另一位百歲的婆婆,接下來給旁邊行動不便的阿公,之後再逐一為其他成員遞上紙巾及水梨果盤,服務完畢就站在角落,眉開眼笑地看大家。

這個孩子不但學會了孝敬長輩、關愛他人,也在無形中擴展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真誠相待,人見人愛

現代社交媒體眾多,但人的孤獨感愈來愈深;家長若能帶著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學會關懷他人、樂於助人,讓孩子多接觸人群,關愛社會,孩子的眼界自然擴展,人際關係也會擴大,不再拘泥於小團體的小情小愛。

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考試,考驗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人際關係的處理更是操縱著每個人每天的喜怒哀樂;若能掌握好擴大社交圈的要領,真誠對待朋友,自然不用附和、討好別人,讓自己處於人見人愛的人際關係中。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86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