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文學電子報】提供聯合文學優秀作家群:蔣勳、郝譽翔、成英姝、廖鴻基等的精彩文字,讓你一次展讀!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1/05第6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手札
11/24回家投票:案號10、11、12不同意,14、15同意,兩好三壞、投出幸福未來
文章選讀
女人迷:公投倒數週記|當路人告訴我,支持婚姻平權的人就是有病
關鍵評論:我們必須記得,性平教育才能保護你的孩子
公醫時代:我們沒有不一樣 — 頂尖醫學期刊研究同志家庭後代之心理健康
新聞選讀
東森新聞:同志遊行再破紀錄 彩虹經濟效應不容小覷
三立新聞: 「性別平等教育」 課堂落實從小認識
風傳媒:兩個孩子的媽、高中教師力挺同志教育:我的孩子受了19年同志教育,他們還是異性戀!
風傳媒:「法國沒因同婚而崩垮!」 駁斥網傳不實消息 法國在台協會:民主辯論要基於事實
活動快報
十一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11/24回家投票:案號10、11、12不同意,14、15同意,兩好三壞、投出幸福未來
距離公投剩下19天!!

我們需要每一個你和身邊的人對話、我們需要更多人的支持,站在愛的這一邊。11/24我們都要回家投票,公投案號10、11、12投不同意,案號14、15投同意,用兩好三壞,投出幸福未來。

小編也看到近期許多人有許多關於公投的各種疑問、或是希望知道哪裡可以找到闢謠資源,以下一起整理給大家

👉 公投怎麼投,懶人看這裡:https://reurl.cc/mq3xG

👉 公投期間,熱線給同志社群的暖心服務與資源補貼 :https://hotline.org.tw/news/1473

👉 闢謠資源:http://equallove.tw/categories/3

👉 故事分享:愛教會我的事,也教會更多人什麼是愛:https://youtu.be/sG0nOt6YbV8

文章選讀,小編想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一則是婚姻平權大平台的工作人員的故事,小編讀著讀著就落淚了,我們都很用力地活著,希望這社會的本質能一點一點更適合每一個人;第二則故事則是來自熱線理事長,同時是精神科醫師的徐志雲,他將在同志友善門診中聽到的故事,寫成了《讓傷痕說話》一書,這則故事則是他書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有好多人的傷、很多來自兒少,希望這些傷能癒合,也希望透過性平教育,我們能夠守護更多的孩子長大。最後一篇,則是分享給大家來自公醫時代的整理,研究顯示同志家庭後代的心理健康並沒有特別的差別啊∼

新聞部分,上周六是台灣同志遊行,吸引了將近14萬民眾參與,彩虹經濟力完全不可小覷!接著兩篇是與性平教育相關的新聞,最後則是由於反同方一直拿法國的例子表達同婚後社會崩垮,現在法國在台協會正式發表聲明了啦!歡迎大家用力轉載!

最後是活動快報,11/18,選前的一週,讓我們再次集結在凱道:為愛返家,一起搭上幸福特快車!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4411910165401/

而也在此提醒大家,公投期間,除了熱線原有服務之外,因應公投新增的暖心服務也上線了,大家記得快快記下來,也分享給朋友們喔~平日也記得關注熱線粉絲頁,以免錯過重要的資訊!

 
 
 
女人迷:公投倒數週記|當路人告訴我,支持婚姻平權的人就是有病
林鈺婷 79 年次,台東人,大學唸的是幼保系,前一份工作也是跟保姆有關的,做了三年多。高中時代就關注社會議題,2014 年起,像突如其來的戀愛,一口氣墜入了社運的世界。

「我從高中時候就會關注社運,因為我是台東人,當時在意的是『反核廢』。大學時期在高雄,也會參與地方議題,接著是 2014 年的 318,整個投入社運。 2014 真的是滿滿的社運,我都沒有在工作,靠之前存的錢生活,那時候像是國道收費、反課綱我也都去,覺得身心靈變得很偏激,在街上看到警察就整個火都上來。」林鈺婷說。

她的憤怒來自對警察的不信任,覺得人民保母成為國家的機器。因為在抗爭現場,一定是人民對上警察,政府在後方,衝撞對峙的怒火,也就直接延燒到這些基層員警。2014 年 6 月,有一場抗議課綱衝教育部的活動,一個男警直接把她壓在地上。林鈺婷有抗爭的基本概念,告訴男警說不能碰她,要找女警來。男警不管,要她乖乖待好就是了,她繼續掙扎,男警反手一壓,她的手就脫臼了。後來消息傳出去,親友都責備她太偏激。

2014 年真的是遍地開花,每天睜眼都有新戰場,她天天去衝撞,把存款都用光了。憤怒到一個極限,2015 年年中,她決心去上班,早八晚六的生活,企圖讓自己暫時停止關注。直到 2016 年小蜜蜂開始徵求志工,她又被喚醒,第一場就去立法院外。

2016 年 11 月 24 號,第一場婚姻平權法案修法的公聽會開始,離今年底公投正好兩年前,林鈺婷手舉「我支持婚姻平權」的牌子站在立法院外,除此之外什麼都沒做。

「有個阿姨經過就說:『你支持婚姻平權,你們這些人就是有病。你就是有病,你爸媽上輩子一定做壞事太多,才生出這種人,你全家都有病,都該死一死。』然後我就說:『你又不認識我,你怎麼知道我有病,而且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爸媽。』她說:『我幹嘛認識你,你是同性戀,你就是有病啊!』我就說:『妳又知道我是同性戀?』阿姨回:『會支持婚姻平權的就是有病,去死啦、去死。』那時候我就是突然直接大哭。」回想那場衝突,林鈺婷已經可以笑著說。

台東是個相對封閉的地方,在她成長過程中,身邊的人不會說出反對同志的言論,但也不特別討論,就是默默的。加上她高中讀女校,本來就比較習慣同志的存在,除了曾經被一個教官刁難過,她自認還算順遂。即使直接跟朋友出櫃,朋友也都很自然地接受。那天在立法院外,是她生平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罵同志,赤裸不掩飾的仇視,她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反應,克制不住地哭了。

「我旁邊有一個大哥,從我舉牌的時候就站在那裡,跟著我站在兩三個小時,一直盯著我,我想說他是便衣警察還是什麼。結果他竟然對那個阿姨說:『你叫誰去死,你知道就是有你們這些人,我有兩個朋友前陣子從民生社區跳樓,就是因為你們這些人。』我就突然想到那個禮拜有兩個廚師一起跳樓,原來大哥是他們的朋友。」林鈺婷說,「我繼續哭,他就開始反罵,然後那個阿姨就走了。我才發現這世界真的很可怕,大家對於同志有這麼多的恨。你不管我是誰,搞不好我根本不是同志,你也罵,連我爸媽都罵,而且你甚至是認真大吼、叫我去死。」

從那天起,只要能夠遇到護家盟的場子,她就會參加,無論大小。甚至連小型的青島東或是滿天星,她都想辦法混進去。聽他們講對性平教育的扭曲言論,看他們唱聖歌、帶動跳,看似很溫馨團結,卻讓她覺得非常害怕,這些看起來很好的人們,可能都打從心裡希望她消失,對她有各種恨。

笑稱當年的自己是「初生的靈魂」,她不畏衝撞,事事身體力行。一路跌跌撞撞,卻在今年四月跌進一個巨大的深淵。其實不是突如其來的,每個同志的生長歷程多半有相似之處,對她來說,那是深深印在腦海裡的,媽媽的一個擔憂的眼神。她也記得自己尚未啟蒙前,父親看新聞時說同志不倫不類、違反自然法則的評論,她知道這些感情事都不能跟家人講,她猜想媽媽應該多少知道,但沒有人先開口。

所有的戀愛失戀,她全都隱瞞,必須獨自承受,跟朋友也不會透露太多,不希望造成別人的負擔。其實高中大學她都有自殘的就醫紀錄,去心理輔導室接受詢問,她也一律回答很好。去年底她鼓起勇氣,跟媽媽說看身心科的原因,想透過這件事來談真心話,想談性向跟做社運的狀態,講完之後,媽媽只回答:「藥不要吃太多,多運動早點睡就好。」她可以理解媽媽的不知所措,就再也不提了。

今年初女友突然提出分手。她一直住在對方家裡,女友也有跟父母出櫃,表現好像也很認同這段關係。結果有天女友睡眠不足,開車自撞護欄,對方的父親認為是女兒跟她交往才造成的,希望她們分開。「原因很荒謬,反正對方父母不是真的接受。」林鈺婷說,「我車禍完剛從昏迷清醒,女友就跟我說:『我們分手吧。』」

她收拾行李,揹著 IKEA 的袋子,叫了 UBER,就離開那個家。因為她偶爾會忘記吃藥,手邊會囤著一些藥,在自己蝸居的套房,有天她想,吃完藥就睡覺吧,然後不知道為什麼,就把所有的藥都吃掉了。「確實有一點點想說,是不是吃掉那些會不會就是就不用面對事情,但我不知道那是想自殺的想法,還是不想面對這些事的想法。」幸好吃完藥後,她迷迷糊糊打給一個朋友,對方驚覺有異,卻不知道她住哪,朋友們都沒去過她家,眾人動員一個問一個,最後衝去她家破門,送急診室灌解毒劑。

前女友打電話去她老家,自報家門,然後告知,你女兒吞藥自殺了。

半夜沒有火車,父母從台東開夜車上來,她說以爸爸一貫的車速,就算飆車也要開八小時。早晨她堅持出院,回到小套房,父母八點多就到了,堅持要看到她。她的爸爸是很典型的那種,什麼話都沒說,保持威嚴,坐在旁邊抽菸,她還是有點暈,加上吞藥後也有割腕,整個人縮在棉被裡。媽媽說想看她傷口,一手看完了,還要看另一手。看完,她問媽媽,這樣滿意了嗎?

「然後我媽就說:『為什麼不告訴我們?』我回她:『我怎麼跟你們說,你們能接受我是跟女生在一起嗎?』然後我媽就沒有回答這個,我媽就說:『你都報喜不報憂,要我們怎麼放心你真的可以一個人生活。』我就不講話。我媽說:『我知道妳很獨立,但我希望就是從現在起,可以的話,妳可以把所有的一切跟我講,因為我不管妳是怎麼樣,我們永遠都支持妳,不要再擔心我們能不能接受,或者會不會害我們丟臉,還是我們要怎麼面對親友,妳只要記得,就是不管怎麼樣,我跟爸爸永遠都在你後面支持妳。』」

他們一家人沉默一陣子,媽媽出聲打圓場,說自己以前生氣也會用頭去撞牆,成長的時候就是需要抒發。他們下樓,找了一家廉價牛排館坐下,吃完飯,父母又開車回台東工作了。在那之後,父母開始會主動說想法,希望她能多跟父母說點話,親子關係反而變得比較好。

知道她吞藥後,小蜜蜂發起人范綱皓問她還想不想回來做運動,她想,這可能就是她活著的意義吧,就進婚姻平權大平台工作了。

「進來大平台之後,我去關注那些『沒有被看見』、或是『沒有被發現』。我之前一直覺得說『生活就是政治,政治就是生活』,講得很簡單,可是我沒有想到,就算這個理念推出去,不代表能關注到所有人,有些人是在角落不敢出來的。」林鈺婷說,「就像我覺得同志遊行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有這麼多人的存在,然後你們不敢出來沒有關係,我們幫你出來,但是你要看見有這麼多人是跟你一樣的,你不用跟大家一樣這麼陽光,可是我希望有一天,你是可以用你想要的方式走在街上。」

今年九月花東同志大遊行,她代表婚姻平權大平台,在台東場上台講話。往年她爸媽都會裝沒事,今年媽媽問她活動幾點開始、在哪裡。那天下午,她父母默默現身,表達對女兒的支持。一定是想了非常久,父母才能夠說出並且做到。幸好還有機會,父母伸出了手,她也慢慢從深淵爬了出來,雙方都試著一步步地修補,關係於是能夠真實地往前邁進。

→原文網址

 
關鍵評論:我們必須記得,性平教育才能保護你的孩子
如果制服包裹了青春,脫下校園生活之後,是否有人已經支離破碎?

在門診裡,我們常常要承接每一個裂解的生命,拼湊受難的地圖。彌補創傷的方式,不是蠻橫地縫合,而是傷痕開口說話,讓游離的心靈選擇自己的處方。

高二那年被出櫃之後,有位叔叔說他被派來「矯正」我

「高二那一年,我跟班上的女同學在一起,被導師發現,導師馬上把我出櫃,打電話到家裡告訴我父母,然後我就被禁足,直到畢業。被禁足的日子裡,一到放學時間,爸爸就會開車來接我回家,我不能去任何其他地方、不能再跟任何同學聯絡。爸爸沒空的時候,就會找另一個叔叔來載我。這個叔叔,後來性侵了我十幾次……。」

叔叔說,爸爸派我來「矯正」妳,讓妳知道男人有多好。

她花了六年才念完大學,因為中間數度復發憂鬱症,每次她被性侵的惡夢嚇醒之後,就會把頭髮剃光,因為叔叔最喜歡把手指插入她的長髮中,像是黴菌的菌絲,牢牢地抓住她的髮根、還有她頭皮下的記憶。

廁所的臭味是最安全的,因為娘娘腔沒有資格呼吸新鮮空氣

「椅子啊……坐下去之前都一定要先看清楚,有時候是剩飯、有時候是膠水,也有過,整把美工刀插在上面。」他面無表情地說。

這是他的國中生活,插美工刀的同學看他沒有坐上去,用可惜的口氣說:「死屁精,怎麼沒戳爆你的屁眼!」

對他來說,反抗是無用的,辯解是徒惹生非的,輔導室是裝飾用的,老師是裝聾作啞的。因為,娘娘腔是沒有人權的。

他轉學,念了三所國中,處境都沒有改善,因為他個子瘦弱,聲音拔尖,臉色蒼白,動作彆扭,不夠優秀到被老師保護,又不夠平凡到足以隱形,全身上下都不合格,人生唯一得到的冠軍,就是成為霸凌的首選。

人間失格。

如果人生有許多分岔,他的每條路都可能走進絕壁。我戰戰兢兢地問,你是怎麼活下來的?他說,有個同情他的總務處幹事,讓他去上總務處旁邊的教職員廁所,於是,他每節下課都待在那邊躲避人群。吃飯在那邊、看書在那邊、恍惚在那邊。

割腕,也是在那邊。

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廁所的臭味是最安全的味道,他不敢呼吸新鮮空氣,因為娘娘腔沒有資格呼吸新鮮空氣。

與生俱來的跨性別特質,他只是希望能做自己

媽媽帶著他來到門診,他目光炯炯,一身英氣,健保卡上的身份證字號是2開頭,而且,他才小學四年級。

媽媽說他從小就不像女生,喜歡的玩具是汽車、機器人跟恐龍,剪破了好幾條裙子,從幼兒園就爬上爬下當孩子王。

媽媽知道這是他的天性,知道每個人的特質不應該被男女的刻板印象侷限,但媽媽也知道,他周遭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媽媽也想知道怎麼與他相處、怎麼陪著他快樂長大。於是帶著他來到診間。

時代在進步,診間看到的父母樣貌也逐漸變化,不再是一昧地否定跟衝突。我們一起討論怎麼讓他的環境更友善,和他一起想該怎麼應對外界的眼光,怎麼做才能生活得更自在,什麼時候學會妥協、但不傷及對自己的認同與肯定。

很難很難,但是媽媽願意努力、孩子也聰慧勇敢,這個世界崎嶇不平,他們抓緊彼此,腳步沈穩,但不用跟著大眾亦步亦趨。

兩年多之後,媽媽又帶著他來到門診。剛上國中,學校制服男女壁壘分明,規定「女生」夏季制服必須要穿裙子。他抵死不從,被記了好幾次小過,他跟學校老師爭取無效,媽媽也幫忙跟校方協調,但學務主任認為不穿裙子「嚴重影響校譽」,拒絕任何讓步。好在學校輔導室有一位對同志友善的老師,穿針引線,終於爭取到唯一的解方:請他們到精神科門診開立診斷書,證明他有「性別問題」,才可以不用穿裙子。

我聽到這樣的訴求,不免啼笑皆非,醫學診斷書並不是用來干涉一個學生該不該穿裙子的。我能體會輔導老師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也可以理解校方的作法,是要提高學生取得特殊權利的門檻,以免其他學生起而效尤,增加學校管理的負擔。但跨性別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這個學生想要什麼特權,他只是希望能夠好好地成為如實的自己。

幾經思考,決定還是開出這張診斷書,診斷書上說明這位學生是「性別不安」,並非疾病或問題,請校方依《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內涵,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對因此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高雄醫學大學顏正芳教授所主持的台灣本土研究顯示,有高達87.6%的男同志,在兒童青少年時期,曾經因為性別氣質被認為較女性化、或是因為同/雙性戀而遭受言語、社會關係、肢體、網路等各種形式的騷擾,包括被叫不堪入耳的綽號、被脫褲子、被推踢打耳光、便當盒被丟到馬桶、被謠傳不實的中傷、被同儕關係霸凌等。

這些統計數字,在診間中真實地出現,不止男同志,包括女同志、跨性別、性別氣質不同的學生,都在校園這個殺戮戰場當中,舉步維艱地求生。

診間不過是社會的一隅,我們看到了片段的事件,濃縮的情節,拓印之後的憂鬱。外面世界的人生,卻是更連綿不斷的驚心動魄。

一句「對後代子孫的詛咒」,摧毀了多少年輕人的大好青春?

我的大學學弟,也是一位同性戀,即使從小生長在都會區,即使他是1990之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他還是在「同性戀是罪惡」的社會洗腦氛圍中長大,從小因為這樣的罪惡感多次試圖自殺、對未來失去希望。

學弟跌跌撞撞地上了大學,在學校中看起來開朗堅強,但是他發現自己對於同性戀的罪惡感並沒有改變,他依然喜歡男生,於是他陷入了更深的自責跟憂鬱,甚至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更不用說,他壓抑了多年對於男生的情感,直到現在還不敢跟任何人告白。

我跟他聊了很長一段時間,亟力想要讓他釋懷,喜歡同性絕不是罪惡,他絕對值得更好的生活。後來他終於敢跟幾個朋友出櫃了,所幸他的朋友對他都很友善,但,學弟還是很難從成長過程中深埋的自我否定脫身,時時擔心朋友只是憐憫他、而不是真的接受他。

這時候李天柱來了。

2016年,第51屆金鐘獎獲獎的李天柱,在受訪時天外飛來地說出「同性戀的存在會造成人類毀滅」,李天柱說自己對同志相當「憐憫」,李天柱說同性戀會成為「對後代子孫的詛咒」。

學弟聽到了,鋪天蓋地的新聞,他感受到了。他打電話給我,說自己過去自殺時的那些感受又全都回來了,金鐘獎後,他整天想著該怎麼死、該寫怎樣的遺書,他對我說「像我這樣的人,頂多只能用生命燃燒,去換取一點點版面」。

這是在台灣真實發生的事,這是在21世紀還真實發生的事,我深深感到無力。

這些罪惡感是誰製造出來的?就是那些自以為控制了真理的人製造的!如果一個人在金鐘獎受訪時這種公開的場合,還敢堂而皇之地講出這些散播恨意的言論,代表他背後還有一群人相信這樣自以為是的「真理」。

那就請這些「李天柱們」來看看,像我學弟這樣被一個公眾人物重創的年輕人,究竟是怎麼過生活的?為什麼一個人,原本有愛人的能力,不論愛的是男人或女人,卻要被恐同的人摧毀大好青春?

醫生謝謝你願意聽這些,而且不覺得我是怪胎

我第一次看到她時,她沒有身份證、沒有健保卡,唯一能夠證明她的存在的人,是她罹癌的母親。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她都是毫無破綻的美麗女性,不會有人看得出她是一個根本沒動過手術的「男人」。

但,學生時代的她,卻過得惶惶終日,她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她討厭自己的男性生殖器,她憎恨自己的生理反應,她甚至害怕自己的聲音。學校老師帶頭罵她不男不女,同學說她是人妖、對她動手動腳,從來沒人告訴過她這世界上有跨性別,沒人告訴她男生可以很美麗,沒人告訴她可以怎麼做自己。

於是,高職肄業之後,她就燒掉了自己的身份證,丟掉所有「男性的證明文件」,拋棄這個社會的所有體制與保障,以抗議這個社會拋棄了她。

她認真勤奮,與媽媽相依為命,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掙錢養家,多年來,身份證對她已是身外之物。

直到媽媽罹患癌症。

她震驚了一段時間,開始意會到自己必須肩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也需要幫忙處理許多母親的醫療事務,不能再是一個「沒有身份」的人。所以她下定決心來精神科門診,她要進行手術,得到屬於她的性別、屬於她的身份證。

從頭到尾,她都是輕輕細訴這些人生故事,彷彿既不特別又不波折,又好像這些故事與她無關,沒有怨恨,沒有憤怒,沒有悲傷。

我靜靜地聽,然後跟她一起想辦法,怎麼規劃手術、怎麼處理身份證件、怎麼陪伴媽媽面對癌症、怎麼理所當然地生活在這個世界。

沒想到,談到一半,她忽然哽咽:「謝謝你,我沒有想到有醫生會願意聽這些,而且一點都不覺得我是怪胎……。」

她就在診間裡,嚶嚶地哭了出來。

我看著陪診的媽媽,身體孱弱,卻也是靜靜地、堅定地陪伴她。我一點都不覺得醫生該為「願意聽這些」而被感謝,我跟她說,有個最親的人,陪你一直走到這裡,不論順遂或是困頓,她也永遠不會把妳當成怪胎。

當一個害怕感染HIV的異性戀妻子來到同志諮詢門診

從小缺乏性別教育保護的,不只是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等性少數,其實,更是廣大的異性戀們。

同志諮詢門診當中,偶爾也有順性別異性戀者來求診,各有各的苦衷,她就是其中一位異性戀。

她和老公結婚多年,看似人人稱羨,前陣子卻意外得知老公感染HIV,她的人生突然崩解。她不知道丈夫為什麼會得到HIV,她也不敢想,老公講了好多理由,她一句也聽不進去,她害怕看到丈夫、害怕他碰到自己,她不知道還該不該跟他一起吃飯、跟他蓋同一張被子。她害怕自己也會被感染,害怕同喝一壺水、同上一個馬桶就會得病,她有好多好多的恐慌,憂鬱成疾。

我問她為什麼會到這個門診來,她說,她不知道可以跟誰講、可以跟誰討論,她不敢讓任何一個親人朋友知情,所以也找不到人可以告訴她該怎麼做,大家都以為只有男同志會得到愛滋病,所以一個異性戀的妻子,根本走投無路。直到問了感染科的個管師,才介紹到同志諮詢門診,諮詢異性戀更缺乏的訊息。

從來沒有人好好教過她,HIV是怎麼傳染的,就算有,也是事實跟謠言參半,恐慌與恐嚇調味,她怎麼冷靜?

→原文網址

 
公醫時代:我們沒有不一樣 — 頂尖醫學期刊研究同志家庭後代之心理健康
圖片為CC授權 取自Christian Leo Seno, OFM
平權公投前夕,關於性別平等之教育、婚姻與多元家庭的想像,正反雙方聲浪不曾平息。

當雙親並非一男一女的異性戀伴侶,部分群眾認為兒童的成長狀況堪憂。然而,組成幸福家庭、陪伴孩子快樂成長的要件,究竟為何?性少數雙親(sexual-minority parents)所撫育的後代,真有那麼不同?

加州大學精神科醫師納內特.加特瑞爾對於問題的答案深感興趣,進而主持橫跨世代的《美國全國女同志家庭長期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簡稱NLLFS或女同家庭研究),共同作者還包括兒童教育發展研究學者與婦產科醫師。

「當我在1986年開始這項研究時,面臨許多針對人工捐精與性少數家長的質疑,說這些小孩未來很可能會有精神健康上的問題;」加特瑞爾醫師表示,「我們從這些母親懷孕、甚至是受精時就開始追蹤她們了,而現在,她們25歲的孩子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表現就和同儕一樣好。」[2]

今年7月,這篇追蹤長達32年的《美國全國女同志家庭長期研究》,獲刊載於全球頂尖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簡稱NEJM),旨在強調由女同志伴侶撫養至成年的後代,其心理健康狀態與一般年輕成人並沒有差別。

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的內容:

《美國全國女同志家庭長期研究——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

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編輯群:

許多精神疾病好發於成年初顯期[註] [3]。而這個目前仍在社區中持續進行的《美國全國女同志家庭長期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 NLLFS),追蹤了一個由性少數雙親撫養長大的完整世代 [4],個案留存率達到92%。透過這個長期研究(從受精卵到成年),我們得以檢視這些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態。

在這項研究的前期(1986~1992),我們總共從波士頓、華盛頓特區與舊金山的84個女同志家庭中,招募154位計畫藉由捐精懷孕的女性,而所有回應招募公告者皆被納入。研究後期,在取得參與者的書面同意資料與薩特醫療集團 (Sutter Health,位於北加州的非營利醫療組織)的審核之後,我們透過線上加密程式,讓受試者開始進行標準化阿肯巴克成人衡鑑自陳量表(Achenbach Adult Self-Report),以評估77位女同志家庭後代(皆為二十五歲的青年,49.4%為女性,90.9%為白種人,87%持有大學學位或更高學歷;其中有一對雙胞胎)的心理健康狀態。標準化阿肯巴克實證成人衡鑑自陳量表針對18~59歲成年人 [5],是一份效力經過實證、藉由自我評分以衡量受試者適應能力、行為與情緒問題的表單。我們採用個案對照研究方式,分析比較NLLFS中的子女與美國本土的阿肯巴克常模孩童樣本(Achenbach normative sample)[註]在年紀、性別、種族、文化背景以及教育程度有何異同。

我們發現NLLFS中的孩童與對應的阿肯巴克常模孩童樣本相比較,兩組人在諸多面向都沒有顯著差別。評估項目包括:適應功能(家人、朋友、配偶或伴侶關係、教育與工作表現等)、行為與情緒表達、精神健康診斷分數、以及精神疾病或臨近精神疾病狀態的比例。

(原文表格「標準化阿肯巴克成人衡鑑自陳量表」連結:https://reurl.cc/k04bG)

該研究仍有其限制,其中由於樣本數量受限,效果量 [註] 與統計檢定力在事後比較檢定 [註] 比較低。正因如此,這個結果應當謹慎地解讀。更甚者,這個研究並非隨機取樣,如能在日後針對更多元的種族、文化、教育、收入、性別認同、性傾向、性少數族群來進行研究,將能更貼近、反映現實世界。此外,如果能夠採納不同來源的資料以進行縱貫性研究,會更為理想。

就結論而言,在此大型前瞻性研究中,這群透過捐精而懷胎、在出生前就被納入研究並且由性少數雙親所撫育成人的二十五歲青年,其心理健康狀態與美國的人口常模樣本相比,並沒有顯著不同。

納內特.加特瑞爾(Nanette Gartrell)醫師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威廉斯中心(Williams Institute),洛杉磯,加州

亨尼.伯斯(Henny Bos)博士
阿姆斯特丹大學,阿姆斯特丹,荷蘭

奧黛莉.Koh(Audrey Koh)醫師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舊金山,加州

這是根據《女同家庭研究(NLLFS)》收集的數據所發表的第二十三篇成果。

之前同系列研究也已發現 ,這群同志母親所撫養的青少年子女,在社會、學校/課業等整體能力上,與傳統異性戀父母家庭中的子女相比,不僅可能更傑出,同時也更少出現社交障礙、破壞性與攻擊性等行為問題 (externalizing problems)[4]。並且,他們從兒童到青少年時期,這七年間的心理健康發展,並沒有因為最初的捐精者是否匿名而有所差異 [2] 。而關於缺乏男性角色楷模可能影響兒童成長的論點,女同志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也並無心理調適上的不良後果 [4]。此外,這項研究中沒有任何一位十七歲的孩子曾被雙親或照顧者虐待。相較之下,美國整體有26%的十七歲青少年表示曾遭遇親屬或照顧者施予身體上的虐待,8%曾經歷性虐待。 [2]

「這項研究結果足以反駁那些宣稱同性伴侶家庭有礙孩童成長的論調。」共同作者亨尼.伯斯博士指出。她執教於阿姆斯特丹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領域,同時也是多元性別與性向家庭研究所的客座教授。「根據雙親的性取向,進而限制他們孩子的安置或監護權,甚至縮限他們獲取生殖技術的權益,都是不正當的。」[2]

爬梳醫界對於同志權益與婚姻的觀點,我們也觀察到醫師們支持平權的倡議,也是基於實證地,想保障個人生心理的健康。

醫界觀點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編輯群即於2015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同婚判決前夕,主動表態支持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6],明確指出「同性婚姻是正義和健康促進的體現」。身為醫療專業人員,尤其了解家庭與穩定的情感關係,在各種生理或心理疾病進程中所能給予的支持;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不僅是降低社會污名的直接作法,同時也間接保障個人的醫療品質與權益。

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著眼於愛護兒童的觀點,在2013年公開支持同性伴侶的婚姻權,以及所有能力足以勝任的家長之領養及撫育權,無論其性傾向 [6]。當反同者信誓旦旦主張,同性伴侶未能如傳統異性戀夫妻妥善教養後代,AAP已根據多項研究與調查指出,兒童的成長主要受到家長之間的關係是否穩定、能否提供環境與情感上的信賴、以及社會安全網的承接所影響;家長的性傾向,和孩子們的幸福並無因果關係,而當雙親得以於婚姻制度下組成穩健的家庭,享有法律各種層面的保障,孩子才更能在家庭的庇護中茁壯。如同《女同家庭研究(NLLFS)》,目前許多相關研究也陸續證明,由同性伴侶所撫育的孩子,在成長、學習等各方面發展,都與異性配偶家庭無異。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在同婚公投正反論戰中,也站出來聲援,發佈「性別平權立場聲明」。不僅支持婚姻平權,更表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長,與家庭及社區的穩定息息相關,而與養育者的性傾向無關。」[8]

公投前兩個月,台灣的 421 位精神科醫師更進一步發表支持同性婚姻與包含同志教育之性別平等教育聲明,呼應此研究,表示「女或男同性戀家長所養育的孩子與異性戀父母的孩子,在發育、適應力或整體福祉上並無明顯差異,亦無證據顯示同志家庭會影響子女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9]

沒有亙古不變的法律與制度

2015年夏天,時任美國最高法院的甘迺迪(Anthony Kennedy)大法官寫下同婚判詞,至今仍為人樂道:

「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結合比婚姻來得更深刻。世人藉由婚姻體現最理想的愛、忠誠、奉獻、犧牲與家庭的概念。締結婚姻盟誓讓兩個人超越了原來的自己。正如那些訴求者所引證,立基於婚姻的愛可以一直延續,甚至跨越生死。」兩個人相愛,進而成家,將濃烈的愛情化為細水長流的綿密親情,悉心澆灌後代。在此間,同性與異性家庭,難道真如固有想像中天差地遠?

當科學證據挑戰了前人經驗累積而成的既有制度,人們的智識也不斷地覺醒、翻新。我們逐漸理解到:「無論家長的性傾向,小孩都能一樣好」,也因此,全球各大醫學會陸續發表聲明,強調性少數不是病態、以科學客觀證據破解偏見迷思,支持同性婚姻並為兒童權益背書。種種研究與表態,除了為回歸眾所關心的人類福祉,更因為我們在分秒變動的龐大知識體系中學習謙卑、試圖理解。

→原文網址

 
 
 
東森新聞:同志遊行再破紀錄 彩虹經濟效應不容小覷
今年的同志大遊行吸引13萬多人參加,再度創下台灣同志遊行的新紀錄,另一方面也讓各行各業,看見彩虹經濟的龐大商機。

高舉彩虹旗幟,大聲說出自己的立場,台灣同志大遊行,寫下13萬7千人參加的新紀錄,也帶動了龐大的彩虹商機,有信義區飯店業者就表示,遊行週末住房率高達百分之百。

飯店業者 林芸慧:同志族群他對於創意設計,甚至時尚上面都會特別注意,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像婚宴派對或是時尚派對,來鼓勵同志朋友可以一起來,參加飯店的活動。

…閱讀全文

 
三立新聞: 「性別平等教育」 課堂落實從小認識
選戰如火如荼進行,9合1選舉11月24日登場,同一天還有公投案合併進行,其中挺同團體推出「民法保障同婚」、「性平法推動性平教育」兩公投案,要大家正視同志人權,讓性別平等教育從小開始落實。

孩子走進校園,人際圈再擴大,接觸兩性議題甚至是跨性別,而性別平等教育逐漸落實在老師的課堂裡。

國中公民老師陳逸駿:「目前九年一貫的課程當中,它應該是融入在各科裡面的教學當中,也就是說其實各個老師或各個科目可以依照他們現行的狀況去進行所謂的性別平等教育。」

…閱讀全文

 
風傳媒:兩個孩子的媽、高中教師力挺同志教育:我的孩子受了19年同志教育,他們還是異性戀!
同志大遊行27日登場,以性別平等教育與年底相關公投案為主訴求。(簡必丞攝)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我的孩子受了19年同志教育,他們還是異性戀!」年度盛事同志大遊行今(27)日登場,以性別平等教育與年底相關公投案為主訴求,多名教師也上台力挺。對於反同團體「教同志教育會讓孩子變同志」的謠言,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一位高中教師便說,孩子受了19年同志教育依然還是異性戀,而同志教育的重要性在於避免「大人的恐懼成為小孩的悲劇」。

該名教師回憶,今年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她正好看到同志諮詢熱線成員拿著立牌在學校附近昭示自己的同志身份,當時她只有一個感覺:「如果是我的孩子站在那裡呢?為什麼我的孩子要站在街頭,讓人活生生檢視他是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性別平等教育可以給被壓迫的學生擁抱多元的機會」

而國中輔導老師楊嘉宏嘆,現在學生其實過得非常不快樂,國中還是以一套「標準答案」的方式在教小孩,如果學校沒有同志教育,那麼同志孩子會在學校學不到跟自己有關的東西,「我不可能跟他說,學校這麼可怕,不要來!」楊嘉宏強調,性別平等教育可以給被壓迫的學生擁抱多元的機會,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閱讀全文

 
風傳媒:「法國沒因同婚而崩垮!」 駁斥網傳不實消息 法國在台協會:民主辯論要基於事實
2013年法國同婚合法化,法國在台協會強調,所有民調均顯示,法國民眾支持同婚(AP)
台灣可望同性婚姻合法化引發熱議,但反同陣營卻在網路上散布不實資訊,把2年前的法國反同遊行事件包裝成今年的事情,刻意誤導大眾,法國駐台外交機構「法國在台協會」今(30)日強調,無意介入台灣人民的辯論,但健康的民主辯論必須基於事實,且法國自2013年承認同性婚姻以來,所有民調顯示,絕大多數民眾支持同婚,法國社會並未因同婚合法化而崩垮。

近來網傳「法20萬人遊行要求廢同婚法,高喊『一個母親、一個父親』」為標題的報導,誤導民眾以為法國出現廢除《同婚法》的大遊行,法國在台協會(BFT)對此表示,網傳的反同遊行是2016年10月在羅卡迪羅廣場(Place du Trocadéro)舉行的集會,也是反同婚人士在法國進行的最後1次大規模遊行,且根據警方統計,當時參加人數約24000人。

另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8月也就此報導進行查核,認定屬於「部分錯誤」報導,因在2016年確有此遊行,儘管該遊行主辦單位「全民遊行」(La Manif Pour Tous)聲稱有20萬人參加,但法國最大通訊社《法新社》(AFP)的報導,則明確指出警方統計24000人參加。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7年調查顯示,高達73%的法國民眾支持同婚。

…閱讀全文

 
 
 
十一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1.「看見情緒喘口氣」—公投期間同志社群情緒調適講

台北場:11/11,14:00-16:00,同志諮詢熱線
高雄場:11/10,14:00-16:00,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南部辦公室

2.「聽你聽我放心說」—公投期間同志社群情緒支持團體

台北場:11月底前的每週三、週五 19:00-21:00,需事先上網報名
高雄場:11月底前每週二,19:00~21:00,需事先上網報名
台南場:11月底前每周三,19:00~20:30,需事先上網報名

3.公投限定_電話諮詢服務

02-2392-1970,07-281-1823

11/3-12/16,新增時段:週三 19:00-22:00,週六週日 14:00-17:00

(原同志諮詢專線 一四五六日,19:00-22:00 仍會持續提供服務。)

詳細資訊請上同志諮詢熱線官網查詢:https://hotline.org.tw/news/1473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