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恬靜時光
OM HOUSE
text_李昀 photo_王銘偉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早期的作品「住吉的長屋」,是一棟座落在大阪市住吉區的兩層樓私人住宅。延續關西地區特有的「長屋」住宅傳統:豎長條形、共用地基、屋與屋之間緊密相連的形式。在這些傳統條件之下,安藤忠雄大膽地以清水混凝土、對外封閉的牆面、用光線創造出富有戲劇性,卻又簡潔的室內空間感。這個在傳統小民宅上大膽創新的實驗建築,獲得1979年的日本建築學會獎。回到台灣宜蘭,一個小學旁六米道路邊的狹長土地,兩邊長度約25米;而兩側是其他住宅建地,只有前後寬七米的面向可以採光,在這樣一個典型的台灣住宅土地條件之下,能夠創造出什麼新鮮有趣的居住概念?
山谷中的生活
一進入OM HOUSE的庭院大門,儘管不可能,但視覺上卻告訴你這是一間飄起起來的房子!走進一樓,架高的視聽室懸浮在空中,而往腳下看竟然是個閃著水光的游泳池。只要打開玻璃地門,馬上就可以從客廳跳入水中游泳。原來下挖1.2米深的地下室,是一塊伴著泳池的戶外公共區域,漂浮的一樓讓光源透入,開闢明亮的地下空間。
走入OM HOUSE,不用開燈室內就有明亮充足的採光,因為整塊基地的正中間設計成為一個直達天空的天井,兩邊不同高度的樓層參差錯落,空間感在室內活潑地跳動著。當初的設計概念就是將兩側的樓層想像為左右兩邊高聳的山谷,而中間的天井就像是山谷中一片舒適的平原,日常生活的起居室、用餐空間就生活在這明亮的山谷中間。
不是爬樓梯,是爬山!
既然住在山谷中,向上移動的活動就不是「爬樓梯」,而是「爬山」了。建築師林憲慶說:「日常生活中,樓梯是唯一把人XY平面的運動,轉換成Z軸的運動」。在笛卡爾座標系中,XY軸是兩條互相垂直的數軸,可以標示出平面上的任何座標;就像日常在地面上的行走是平面的移動,而當上下樓梯時,垂直Z軸的活動就產生了,活動到了立體的三維空間中。
不甘於現代為了節省空間而往往將樓梯設計在房屋邊緣,層層疊疊像逃生梯一樣乏味,OM HOUSE的樓梯連接了兩側象徵山谷的空間。在這裡垂直的移動不是單純的爬樓梯,在屋子裡遊蕩時,可以很浪漫地想像自己正頂著一片天在走,正往山谷的頂端爬。
不是最頂級,卻是最奢侈
OM HOUSE一共有三個臥室,一間餐廳,和一個備有投影布幕的視聽空間,所有家具由都是從事室內設計的女主人或挑選、或訂做,拼出山谷中的小天地。地下室則有戶外休閒座椅區,正倚靠著游泳池。不過最特別的是閣樓上推出落地窗外的「木製高原」,整片的頂樓空間鋪上木板,在上面可以躺著吹風、看星星,還設計戶外淋浴和泡澡空間,雖不是最頂級的設備,卻是最奢侈的享受。另外,刻意設計得像兩座山谷的房子更有節能作用:當夏天熱氣進入房子,中間的天井通道因為煙囪效應將熱氣向上拉,而低處的門窗又將新鮮空氣從四面引入,房子的採光、通風機能良好,讓人住起來舒適又愉悅。
正因為如此「標準」的住宅用地,在外部設計沒得發揮的情況下,純就房屋內部的創作就增添了更多細節,來到民宿住一晚不只是放鬆心情,還可以欣賞主人的用心和創意,並且享受設計帶來的美好細節!
讓人流連的山居歲月
花自在食宿館
text_林俞君 photo_盧大中
「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
瀟瀟。」花自在老闆林惠陽喜歡茶藝、香道,在台北經商多年後返回家鄉,藝術背景的他一開始單純想以古人為師,蓋間自己想住的房子,設計靈感來自古詩、古畫,因為想看見「床前明月光」,所以房間及餐廳都開了大片窗,「以前的人生活就是這樣,讓風流通,自然就舒服。」
隨處可見藝術元素
園區內有多條小徑—直達餐廳的、通往每一棟木屋的、從餐廳前院沿著池畔棧道,慢慢晃回房間的—每一條都讓人有走迷宮的驚喜,發現嬌豔花朵、二十幾種香草,伴隨冬天楓紅、夏天蛙鳴,來來回回也不厭倦;七葉欖仁穿過主建築門廊屋頂,經過它便進到餐廳,餐廳挑高寬敞,靠窗多人沙發座冬天還可就近賞櫻。
高掛的噴墨藝術燈彷彿幸福天燈,幾何圖形以水墨線條詮釋,多了分現代感,牆上的版畫、書法是林老闆收藏的老藝術家作品,還有面容和藹的石雕佛像、陶藝食器,處處可見,和諧共存不過份張揚,「覺得人生想做的事都差不多了。」老闆淡然的說,也傳遞給旅人一份平靜安穩。
體貼入微讓人捨不得走
邊聊天邊請我們吃山芋頭,陪客人聊天就是他每天的工作,花自在的旅客也有來自日本、香港,「來的人總說在這很輕鬆,不想走了!不像一般旅館吃完早餐就check out,我們的客人常常待到第二天天黑才走。」採訪是日遇到四姐妹精心打扮相偕來渡假,這些開朗有氣質的阿姨們說:「我們還沒講,你就知道我們需要什麼」。
花自在只有四棟木屋,每間都是豪華Villa,自家門口有的設置木椅鞦韆,兩個人並肩而坐,搖啊搖,天南地北聊,有的提供露天大圓沙發,足夠整個人窩上去,搭配房間附送的法國volvic礦泉水、手工餅乾,翻看雜誌;屋內滿是檜木香,加大雙人床、鳥居造型衣櫃、水泥砌成桶狀浴缸洋溢和風,泡澡精油賦予身心放鬆,冬天並提供電毯祛寒;嚐過住宿附贈,老闆娘融入客家元素、大量採用在地食材,細膩精緻的創意料理後,這山居歲月,更加讓人留戀。
冷門食材創造驚喜
來到花自在,每房均含早餐、午或晚餐各兩客,也有不少客人專門來喝下午茶、用正餐,看了菜色設計,就能明白專程到訪之必要。身為客家人,花自在融入客家元素,勇於嘗試少見食材,套餐前後共十二道料理,處處展現用心與創意,「做出與自己血液有關的,氣氛才會連結,讓客人感受到人文氣息。」餐點採預約制,事先溝通有沒有什麼不吃,老客人還可能享用新菜色。
「廚房是大家共同工作的地方,我要求一定要大才好做事,進廚房是種責任,不是開玩笑的。」
老闆娘邱桂鈴雖非餐飲科班出身,但發現試用的廚師都太拘泥於現有型式,無法突破創新,所以接下大廚責任,與先生吃遍四方,研發出獨一無二的創意料理。
在硬體上,花費上百萬訂製專用陶藝食器,德國RATIONAL烤箱讓食材更快熟成,留住食材的飽滿原味、最佳口感。
桐花樹下的早餐宴
早餐也是老闆娘親手做的家常菜,說是家常,但因為用料紮實新鮮,簡單烹調彰顯天然原味,甚是盈滿身心,從筷架就可見著興味,短樹枝插上現摘小綠葉,慢慢而慎重的擺上桌。香芋粥的芋頭丁先烤再煮,顆顆鬆軟但不會糊進粥裡,清爽分明;嫩龍鬚菜炒紅黃甜椒、薑、木耳,色彩與營養同樣豐富,香煎雞蛋豆腐、季節食蔬,低油無負擔,現榨芭蕉牛奶盛在繽紛小玻璃杯裡,濃郁滿足。
禪意午茶宴
花自在開放非住宿客入園喝下午茶,前院、池邊、樹蔭下,每個座位都被綠意包圍,從不同角度欣賞各色花朵、禪味空間;三百元的價格享用一套花草茶、手捲、香蒜吐司、肉桂蘋果薄餅、蛋糕,在熱門觀光區可說是平價而誠意十足,花草茶內含園區自種的五種以上香草,吐司各個切面均勻抹上香蒜醬,不馬虎的細工是對料理一絲不苟態度的展現。
毛式清水模建築
毛屋
text_譚聿芯 photo_盧大中
一路向南,陽光越來越來熱情,期待的情緒隨著溫度一起升高,碧海與藍天連成一線,空氣中總帶點微鹹,兼具歷史與文化特色的人文風情與細數不完的在地小吃,身上的細胞頓時蠢蠢欲動了起來。
遼闊的天、寬廣的地,樹與綠地比人還多,溫暖的風吹拂著,彷彿一雙充滿柔情的雙手,輕輕地帶走都市的塵囂與一身的疲憊、煩躁。在這裡,你可以擁抱星空,感受日升日落帶來單純的感動,享受奢侈而美好的南國氣息,從踏上國境之南這一刻開始。
鄰近台南安平舊港的「漁光島」,動人的名字來自於過去夜間漁民捕魚時,海上遍佈點點漁光,這個歷史悠久的獨立島嶼,經過三百年淤積,曾一度與台灣本島相連,直至近年安平港開通後,才又再次成為獨立的島嶼。島上巷弄中多是百年廟宇與古厝,完整保存了舊時的人文風貌,靜謐的街道,空氣中帶有海水的鹹味,偶有不怕人的狗兒、貓仔慵懶的躺在路中間曬太陽,隔著一座橋卻和台南市區宛若兩個世界,時間在這裡彷彿靜止了......
在漁光島落腳不久的毛屋,恰如其分地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配合著漁村的步調,靜靜地、低調地座落其中,透過冷調的清水模、溫潤的木頭、大片的玻璃,讓房子與四季的變化自然共存,也就是重視「陽光、空氣、水」的毛式建築精神。沒有人規定,但每一個造訪的旅客,不自覺的也跟著放低了音量、緩了步伐,漁光島的毛屋為夜宿的旅人帶來另一種不同於都市的生活方式與體驗。
與自然共存的現代建築
三十多歲才從服裝設計轉戰建築的毛森江,因為瘋狂迷戀日本知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開始自學、往返日本學習清水混凝土的施作工法,往後的二十年,使用單一材料築起溫潤、重視細節、誠懇的建築美學面貌,清水模幾乎成為他的個人印記。從台南知名的人氣咖啡館「毛鏗」,到漁光島的民宿「毛屋」,起頭都是為了挑戰不方正的三角地和窄小的建地,並且保有自己工作、休憩的空間,卻因這少見的毛式建築風格,創造出無限延展的空間層次,不得不應客人要求讓出這些私人領域,開放成為大家都能置身其中的咖啡館和民宿。
建地8坪,室內使用空間僅有4坪,少見的小空間三層建築,規劃出可以包容四位旅人的兩房一廳,這棟小屋就是毛屋的雛形,也成功挑戰全台灣最小的建築。接著再購入的土地,在小屋旁建起了大屋,以大片的玻璃引進充足的光線,窗外的植物、流水與室內的台灣冷杉家具互相呼應,讓原本略微冷調的清水模主體牆面變得柔和溫暖。
訂做的流理台,書櫃從一樓向上延伸到二樓屋頂,擺放滿滿的建築、設計類書籍雜誌,毛屋的夜宿除了身體得到休息,心靈也同時感到飽足。餐廳以台灣冷杉打造的長桌,無論是日間感受耀眼的陽光,還是入夜後一覽無遺的繁星,這裡都是旅人最喜歡一起窩著的區域。
日式禪風的飲食空間-毛院子
距離毛屋走路僅1分鐘距離,不相連的另一棟建築,是落成不久的「毛院子」管家毛韋柔笑說:「之前沒有毛院子的時候,我們都會把早餐送到大屋的餐廳給客人,但畢竟這樣還是會打擾到他們,所以現在我們可以請他們散步到毛院子用餐」。偌大的院子有著翠綠的草坪,隨性散落在草地上的石板、水池與原生在此的果樹點綴,飄散出濃厚的日式禪風。
主體不大的清水模建築原先是主人毛森江蓋來給管家們放置備品的,卻在落成後捨不得開放,保留起來成為自己最後的一塊私人空間。包圍著主體建築的是後來才延伸建起的餐飲空間,大玻璃窗可以飽覽院內一大片的綠意,也讓室內不用開燈就很明亮。毛院子只開放給夜宿的旅人,輕柔舒適的音樂從紙箱與汽車音響結合的音箱中流洩而出,舒服、慵懶地讓人忘了時間。
對毛森江而言,一棟好的建築、好的建材,可以保存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混凝土、木頭的顏色、植物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淬鍊變得更有味道,像葡萄酒一樣越陳越香。柔和的燈光從室內溫柔的散出,入夜後的毛屋和毛院子有著不同於白天的風貌,旅人們在此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成為見證毛屋存在與走過的印記。
築夢在花東縱谷
雲山水Villa Home
text_李麗文 photo_吳東峻
原本是飲品酒商的丁先生,期望有個舒適的退休生活,在機緣巧合下,發現了雲山水園區,對此一見鍾情,決定在這兒開起民宿,過著嚮往的鄉間日子。這裡有綠水相映著遠山與樹林,時而飄過的白雲、吹過的微風,無一不訴說雲山水的美。
在山水之境展開築夢的起點
很難想像從大馬路邊彎進來的這條不起眼的產業道路,裡面卻是一處讓人驚豔的天堂,好似陸游詩詞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景,難怪透過網友的口碑這裡已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為了避免干擾到雲山水園區的住民,目前對外只開放湖岸邊的森林區,私人住宅與民宿皆限制非預定遊客進入,如此才能保有社區的寧靜與隱私。這是一處走進來就會流連忘返之地,能有足夠的時間停留,更能體驗到時時變幻的山與水,感受在大自然中的慢時光。
七年前丁先生就開始籌劃退休生活,在花蓮四處看點,希望找到他夢想中的寶地,最後在雲山水園區看見他未來的期望。雲山水占地24公頃,由壽豐溪引流至此,塑造出一個人工湖泊,開發此處的地主並將湖的四周遍植樹林,多達20多種樹種,尤其是廣植具有變葉木特性的落羽松,使得雲山水有著鮮明的季節特色,每到秋季時分,湖邊的落羽松換上橘紅色的外衣,倒映在湖面,乍看之下還頗有九寨溝之感。也因為這樣的美景成為一些攝影愛好者的私房攝影點,丁先生也是一看就愛上此地,馬上決定買下其中一塊持分,準備規劃他的退休生活,其中也是因為雲山水的美景,讓他點燃開民宿的想法,「雲山水Villa Home」民宿誕生之路就此展開。
窩進歐風小別莊享樂
雲山水園區的景致就像是置身在國外的風景明信片中,「雲山水Villa Home」位在雲山水的湖畔,臨湖的一面植批草地,只種上一顆高大的光臘樹,就像是一個迷你版的高球場,而主人也幽默地放上果嶺的桿旗,不是真的用來打球,主要是當與鄰居庭園的界標;他在湖邊也訂製了一個小平台作為獨木舟的小碼頭,也是客人最喜歡拍照賞景的地點。
打開民宿門窗即是面對著山與水,不同層次的綠渲染了整個畫面,不同時間看著,感受也不一樣。整棟民宿採歐式建築,最初建造民宿時,特別要求一定要有高塔,主人之前從事酒商工作時常有機會去歐洲出差及旅行,非常喜愛鄉村酒莊的建築風格,他以此為打造民宿的藍圖。民宿主要為2樓建築,塔樓特別高出三層樓,一樓為餐廳咖啡吧,二樓則為客房,房間數並不多,只有5間做為民宿客房,每間設計風格以歐風為主,卻又不同,典雅精緻,處處呈現了主人的巧思,讓人看了就想窩進去。一樓還有個客廳沙發區,很適合窩在這裡翻翻書,或是喝杯咖啡一邊欣賞窗外的美景,窩膩了,可直接走進庭園,光著腳ㄚ踩在草地上,感受一下清新的大地。
捨不得離開的浪漫之屋
在民宿裡每個角落皆能發現處處是景,這些非一夕可成,為了打造這棟民宿,主人花了好長的時間收集歐風家具,還特別前往法國挖寶,逛遍各個跳蚤市場、拍賣場,買下中意的家具與家飾,其中有不少少見的老物件,最後用20呎的貨櫃裝運回國。空間裡,沒有太過繁複的裝設,透過主人與設計師的設計與家具配置,使得民宿有著全然的異國風情,也讓人忍不住想問這些東西從哪找來的啊!
此外,客房也以房間設計風格來命名,例如玫瑰白、鳶尾花、落羽松......等,以玫瑰白房來說,空間以淡雅的玫瑰色為主色,壁紙、抱枕、窗簾,也選用了玫瑰花圖樣裝飾,讓整個房間充滿了浪漫情懷,頗受女性青睞。5間房間皆不同的設計,有的在壁面堆砌出壁爐,營造出異國情調,主人從國外蒐羅來的椅子也放在各個房間內,每個椅子都極具特色,其中一張少見的法國路易十六世螺旋椅,就是好不容易找到的珍品。還有每個房間特別用蝶谷巴特的手法把房名拼貼在牆上,帶有濃濃的復古式西洋鄉村畫風,十分別緻。想想能入住在這樣的空間與環境之中,客人無不帶著愉悅心情,慢慢享受度假樂趣...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or旅讀中國》No.11【台灣民宿特輯】
本文摘自《or旅讀中國》No.11【台灣民宿特輯】P.44 歡迎分享,請註明出處,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