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難逆料 風險管理受矚目
近期台灣IT業界最受重視的意外事件,當屬IC封裝測試廠日月光的中壢廠失火事件。5月1日的一把火,整整延燒7個小時,估計造成日月光每月營業額約新台幣10億元的損失。其他企業,誰也沒把握,下一個不會是自己,而如何避免相同的危機發生,並在最短時間內減少損失,成為企業關切的重點。
根據一項針對英國前百大企業的研究顯示,超過98%的企業具有不間斷的運作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BCP)。不過,儘管如此,仍有近六成的企業,曾在過去五年內遭受大型的資訊科技災難。此外,這些受到損害的企業之中,也有逾七成的企業營運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儘管有BCP,並不代表刀槍不入。
若從惡意入侵來看,IDC指出,將近75%的亞洲企業曾被外人入侵過,並對企業造成一定影響。分析師說,儘管企業多具有網路安全防護,然網路威脅依舊存在。
以此次日月光中壢廠的事件為例,根據日月光提供的資料顯示,受火災影響的廠房資產營業額約新台幣54.4億元,固定資產淨值約新台幣122億元,約占日月光全部總資產新台幣1333億元的9.2%。
在火災發生後,由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帶領的經營團隊,即迅速處理後續議題,並發表信心喊話,透露訂單損失將可控制在100萬至200萬美元之間。而從股價來看,投資人對日月光依舊抱有信心,未受到意外事件影響而喪失,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然而,儘管此次事件幾乎算是以喜劇收場,然而其他企業可不敢保證自己發生同樣的事之後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精業(SYSTEX)IT服務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沈榮治就說,企業對相同觀念的教育還有待加強。根據調查顯示,大約僅有35%的企業具有資料備份或是相關的系統。沈榮治指出,許多企業從事的,只是為了應付法規而進行的最陽春的建置,「簡單的說,就是說得多、做的少。」沈榮治這麼認為。
從整體角度來看,企業的硬體設備損毀之後,再增列一筆額外預算添購就可以補救;然而,若是損毀的是過去累積數年的記錄、文件、客戶資料或是其他業務資料,如何補救,又豈是帳面上的金額可以計算的。
先從國外的經驗來看,2001年的美國的911攻擊事件,造成逾千人的死傷、數百億美元的金額損失,以及倍數金額的重建。更令企業頭痛的是,許多企業的異地備援機制,都放在同一州,相隔僅數里,然此次大規模的攻擊事件,波及範圍廣泛,連企業的第二備用單位均受到影響,讓損失慘重的美國企業災情更是雪上加霜。
回頭再看台灣,台灣特殊的地形與氣候,帶來如921地震、納莉颱風等避無可避的天然災害,企業若是缺乏相關的軟硬體準備措施,意外不發生則已,一但發生,勢必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
此外,除去天災不談,諸多人為蓄意的攻擊事件,也成為企業風險的主要來源之一。 如愈演愈烈的網路攻擊事件,企業若身處在其中,勢必難以全身而退。事實上,人為蓄意的攻擊,其威力絲毫不小於天災造成的損失。
面臨上述危機,如何進行後續補救,對企業來說,也是新興課題之一。
如日月光中壢廠火災事件,日月光集團由於事前有投保,估計最高可帶來逾百億元的保險金額,總是令相關人士鬆了一口氣。然而除去保險補償金額不談,企業若欲長久運作,相關的災害備援機制更不可少。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災害頻傳,IT業者對風險管理與相關議題的重視也增加,成為近期的火熱話題。而供應商的解決方案或是服務團隊也水漲船高,為政府與企業提供多一道防線。
回顧稍早曾發生的天災人禍,如911攻擊事件,IBM的資訊系統災害共用備援服務(Business Continuity and Recovery)團隊就提供相關服務,從復原網路到提供替代性的新設備,都成為IBM全球服務事業的工作項目。而當年的服務團隊營收達到330億美元,也逐漸成為IBM當年總營收880億美元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HP亦曾針對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議題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如緊急通報系統、傳染病控制、政府資產管理與生物辨識系統等。
以台灣地區來說,納莉颱風侵襲台灣時,造成約140萬戶停電、約四成的市話與手機斷話,其百年來最高單日降雨量,也造成多處地區嚴重積水,光是台北捷運公司就損失高達新台幣40億元,其他民間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對企業來說,天災既不可擋,如何將災害降到最低,以及在最短時間內復原,就是重點。
就系統面來說,IT能為企業完成資料備援的工作。除了基本的備份之外,包括複製、高度可得性,與災難復原、異地備援的能力,都逐漸成為企業投資的焦點。
不過,除了天災之外,人禍帶來的傷害卻也不小。
除了病毒肆虐之外,詐騙、機密竊取以及非法入侵的出現頻率,也令企業防不勝防,不得不每年投資資安預算加以防護。
不過諸多報告也顯示,企業應注重的是教育訓練與政策引導,添購新的系統僅能治標,真正的防治方法還是需要企業員工的整體參與。
對企業來說,投資在風險管理的預算就如同買保險一般,儘管每年固定的投資時常令財務長有虛擲預算之嘆,然而完整的風險管理讓企業在真正出事時才不會感到後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