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斯特誕生兩百年,全球都有許多紀念活動。而其眾多經典中,最令鋼琴家望而生畏,卻也留連忘返的,當屬難曲中的難曲,十二首《超技練習曲》 (Transcendental Etudes)。
此曲是作曲家多年心血的結晶,天才與苦功的證明。早在1826年,十五歲的李斯特就計劃按照二十四個大小調寫作四十八首練習曲,但最後只完成十二首。到了1839年,深受帕格尼尼魔法刺激的李斯特,以全新視野將原作大幅改訂,被出版商發行成《十二首大練習曲》,果然展現出鬼神見愁的驚人技巧與傑出音樂。然而李斯特並不以此為滿足;1852年他再次精修,出版十二首《超技練習曲》。
此版鋼琴寫作合理許多,樂思表現更為成熟,而李斯特想要表現的,甚至不是技巧,而是透過技巧展現音樂想像,「超技」實是「超越技巧」。不但所有鋼琴技法皆歸納於此,《超技練習曲》更寫盡浪漫主義神髓。第一首〈前奏曲〉向巴赫致敬,第十首取法貝多芬《熱情》奏鳴曲。有雨果詩作,那被綁在馬後、拖行荒野,卻從侍童到王者的傳奇英雄〈馬采巴〉,也有歌德《浮士德》磷光點點的魔幻〈鬼火〉;有葬禮景象〈幻影〉,也有李斯特自己的愛情私語〈回憶〉;有田園優美之〈風景〉,氣魄萬千之〈英雄〉,晚霞燦爛之〈晚間的和聲〉,也有民間傳說,那被上帝詛咒,從獵人變成獵物,被魔鬼追逐到審判日來臨的〈狩獵〉……上天下地、自然人文,能寫的都寫了,到了最後一首,李斯特該用什麼作結?
答案可能令人為之一驚:《超技練習曲》最終大軸,居然叫作〈耙雪〉。
此曲以各種不同顫音構成,另有掌控不易的八度與跳躍,既嚴格要求手指獨立性,又逼求準確力度控制。鋼琴家要演奏雙手交替歌唱旋律線,更要在鍵盤上展現跳躍特技,果然具體表現出天寒地凍、如履薄冰之危顫感受。透過技巧,李斯特讓演奏者身心都進入冷冽冬景,人與音樂融合為一。「雪花紛飛,逐漸掩埋平川大江、城鎮市集」,鋼琴大師布梭尼認為〈耙雪〉意象與音樂皆美,是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首。但他應該不知道,最後那天地人終歸一色,空寂中見深情的結尾,竟也是《紅樓夢》「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結局。或許李斯特和曹雪芹都知道,只有如此,才能為豐富至此的旅程收尾。
只是想體會如此意境,唯有依序聽完十二首,但彈完《超技練習曲》談何容易?鋼琴家陳毓襄這次就將挑戰全本,機會極其難得,那是技巧與音樂的繽紛大觀園,千萬別錯過。
●9/24(六)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陳毓襄演奏巴赫與李斯特《超技練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