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果然是天賦奇才:時間與經驗,加上不停的好奇與研究,晚期李斯特,幾乎以「全知者」地位和觀點,看著音樂創作不斷前進。他不只通曉過去與現在,甚至,李斯特還能見到未來。他晚年所寫的諸多鋼琴小曲,既展現他超越時代的眼光,更是對未來發展的精準預言。
綜觀李斯特鋼琴寫作,從早期至中期,雖然技巧仍然艱深,筆法卻越來越經濟,對演奏效果的掌握也越來越精確。到了晚期,李斯特更丟下一切血肉,甚至連骨幹都不見得保留,只剩最簡約也最專注的意念。作品不過寥寥數音,表現手法卻是前無古人。而在這樣的寫作裡,李斯特更重新思考「調性」的意義和必要性。這個歐洲音樂創作最重要的結構力,是幫助抑或限制了作曲家的思考與表現方式?不要傳統的終止式,不要慣常的和絃,不要可循的舊規,從「調性」到「多調性」,最後走向「無調性」,李斯特的音樂試驗讓人看得瞠目結舌,一音一曲都指向未來。印象派與無調性,都可在李斯特晚期作品中找到共鳴。甚至,我們已經聽到二十世紀上半,早期梅湘的聲音。
只是在如此前進銳利的筆法與思考之下,這位無所不能的全知者,內心所念,卻是同體大悲。或許就是累積了無以名之的經驗與智慧,李斯特也感應到人類孤寂與世道衰微。在那些奇特新穎的和聲與結構之下,李斯特晚期作品所表現的,卻是最幽微曖昧的內心情感。華麗浪漫已經遠去,取而代之的,則是絕望、憂傷、寂滅、死亡。李斯特寫的不只是自己心念所見,更是整個時代的哀傷與失落。
在李斯特二百歲慶生年結尾,何其有幸,去年蕭邦大賽冠軍得主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除了要在台北與台北市交合奏莫札特與蕭邦的鋼琴協奏曲外,更將於台中舉辦獨奏會,帶來數首李斯特晚期經典。阿芙蒂耶娃思考縝密嚴謹,在蕭邦大賽上就已聞名於世,這次要挑戰這些超越時代的樂曲,更是意義非凡:畢竟,若是沒聽過這些作品,別說你認識李斯特。
●阿芙蒂耶娃鋼琴獨奏會
11/29 19:30 台中中山堂
●阿芙蒂耶娃與台北市交協奏曲之夜
12/1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徐以琳國中開始學聲樂,啟蒙老師是姊姊同學、旅義女高音朱苔麗。她從次女高音唱起,赴美密西根大學時已唱到抒情女高音。妙的是,美國老師一回偶然聽她捏著嗓子唱京劇「蘇三起
還記得音樂劇《貓》劇的主題曲《Menory」那動人的旋律嗎?享譽英美音樂劇舞台30餘年的伊蓮.佩姬,以名劇《艾薇塔》成功在英國倫
一百廿位柏林愛樂團員,在指揮大師賽門•拉圖的率領下再訪台灣,十八日的「開幕之夜」
擔任音樂節藝術總監的張正傑表示,今年以「百號齊鳴慶百年」為主題,除邀請100位法國號演奏家表演重奏外,還有一支長達6公尺的阿爾卑斯號參與演出,台灣法國號教父莊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