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2/12/22 第415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還要新世代多久?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時間與記憶之輕
閱讀人文/一個代代傳頌的教育典範
閱讀文學/小談夏曼•藍波安的達漢文字

  今日文選

還要新世代多久?
楊宗翰/聯合報

2012詩與詩論的年終回顧「新世代」一詞,放在今日的五、六年級身上已沒有多少意義……台灣現代詩走到此刻,真正的「新世代」應該由七年級詩人拿出作品來承擔……

「經典重出」是今年第一個亮點

去年年終我於《聯合文學》發表〈詩的盛世〉,試圖證明2011年既發生了許多詩的盛事,從出版角度來看亦允為詩的盛世。豈料文章發表後,被慣稱為「新世代」的各年級代表性詩人不約而同,於12月輪流施放煙火:五年級唐捐施展《金臂勾》,六年級李長青交付《給世界的筆記》,七年級林達陽傳遞《誤點的紙飛機》。唐的戲謔癲狂、李的直面現實、林的虛構迷離,三本詩集絕不妥協地各成一窗風景,也象徵了三個年級間「世代差異」具體成形。期盼甚久才等到所謂「新世代」分裂歧出,我又怎能不滿懷欣喜,迎向2012?

企業經營需要KPI關鍵績效指標,所幸評估詩及詩論還用不到這套。唯僅就數量而言,2012年的詩集與詩論出版量皆明顯減少,亦不復聽聞去年「詩集出好多喲都沒錢買了怎麼辦」這類哀號。好書畢竟不會也不該寂寞,「經典重出」的幾本夢幻逸品應是今年的第一個亮點。蘇紹連《童話遊行》、羅智成《光之書》、劉克襄《革命青年》,在在重現上個世紀80年代解嚴前的壓抑氛圍下,向內挖掘的詭奇想像以及向外吶喊的鏗鏘自覺。其中《革命青年》彙整自《松鼠班比曹》、《漂鳥的故鄉》、《在測天島》三書,是劉克襄憤青時期的珍貴代表作。今日聞名的「觀鳥達人」與「市場超男」,早年實以政治詩起家。這些作品質樸單純卻理直氣壯,諷世刺人時堅持一個也不饒恕,其質地遠非學院或咖啡館內的革命詩人可比。至於他以「劉資愧」本名印行百餘冊(後又焚燒殆盡)的《河下游》,恐怕跟羅智成《畫冊》一樣,都在詩人「悔少作」考量下復刻無期。

五、六年級詩人

漸成詩創作中堅世代

第二個亮點則是五、六年級詩人漸成台灣詩創作的中堅世代,評質抑或論量,率皆如此。比他們更早一輩,當然還有陳黎、羅智成,乃至於更資深的張堃等皆有新作問世:困於惡疾的陳黎以兩百首「再生詩」完成《妖/冶》,教皇羅智成孵育十年乃有長詩《透明鳥》,張堃裁縫生活入詩遂能感受《影子的重量》。但五、六年級的詩隊伍顯然更為龐大。羅任玲《一整座海洋的靜寂》、鴻鴻《仁愛路犁田》、李進文《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隱匿《冤獄》、孫梓評《善遞饅頭》,以及鯨向海「新歌加精選」式的《犄角》,是今年中堅世代最能彰顯個人風格的六本詩集。至於楊寒、木焱、薛赫赫、邱靖絨、游政穎這幾位六年級詩人,創作資歷都超過十年,也都選擇於2012年印行新詩集,唯皆難抗同一世代鯨向海《犄角》的魅力與威力。鯨詩勝在風格成家,難以襲仿。不獨是本地,若將台灣六年級其他詩人的作品抹掉名字放到對岸詩壇,鯨詩應該還是最難找到「中國好朋友」的特異聲音。

七年級詩人網路、出書兩頭忙

第三個亮點是七年級詩人日常雖活躍於網路,但也開始主動結集成冊,以饗實體書讀者。活躍於各大小文學獎的作者,今年似乎特別勤於露出:阿布《Deja vu似曾相識》、廖啟余《解蔽》、徐培晃《火宅》、潘家欣《妖獸》、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與推出第三本詩集的羅毓嘉《偽博物誌》,毫無疑問都是七年級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羅毓嘉繼《嬰兒宇宙》後的這冊《偽博物誌》,再度獲得寶瓶文化加持,應是七年級詩人中首位蒙大型出版社特意培育的新星。悠遊網路世界者不難發覺,羅毓嘉與鯨向海雖有十歲差距,但兩人皆屬跟隨及按讚者眾多的超級FB名人。讀者們透過部落格或臉書與作者頻繁互動,究竟對羅與鯨的創作有何「影響」,應該是值得持續追蹤觀察的議題。但《偽博物誌》中最能打動我的,竟是那篇後記〈這是一本靜物之書〉。兩年前剛踏入職場的高材生,如何抵抗財經記者一職尾隨的誘惑、貪婪與冷酷……羅的散文在此比詩更為精準動人。說到「貪」,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貪心的人,都到年底了還在期待林餘佐、崔舜華、波戈拉三位七年級詩人的作品能夠整編印行。畢竟讓讀者品嘗了一整年渴望與折磨交替的滋味,明年總該作個交代吧?

必須一提的是,我認為「新世代」一詞,放在今日的五、六年級身上已沒有多少意義。對邁向知天命的五年級和迎接不惑之齡的六年級來說,「究竟還要新世代多久?」林燿德90年代前後提出的「新世代詩人」論,其內容與描述恐怕已逾時效——台灣現代詩走到此刻,真正的「新世代」應該由七年級詩人拿出作品來承擔。

詩刊活躍,評論歉收

最後一個亮點來自詩刊。《台灣詩學》居然健康平安、從不脫期的走了二十年。當年的詩刊界小老弟,迄今已成為唯一同時擁有詩論壇與學刊的創、評重鎮。今年《現在詩》又輪到夏宇主編,於是有了實驗性十足的《劃掉劃掉劃掉》。最年輕的詩歌游擊隊《好燙詩刊》也以連續36個□□□□□□來表示主題(馬賽克),主編「煮雪的人」還祕密出了一本《小說詩集》。積極深入高中及大學招募社員的《風球》,活動不曾間斷,人數仍在擴增。資深的《創世紀》、《笠》、《乾坤》當然還在……光看詩刊這塊,2012算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吧?

未盡圓滿者,當屬2012年詩評論的歉收。網路上討論最火熱的「《中時》謝微笑」與「《聯合》鍾神話」兩大文學公案,詩論家們既難以切入,亦幾無參與,詩評論之弱勢可見一斑。以著作而論,蕭蕭推出力作《後現代新詩美學》,為自己經營多年的新詩美學三部曲畫下完美句點;六年級則有陳政彥《台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這些書的共通點,就是學院味太重了些。至於顏艾琳《詩樂翩翩》偏向文創教學,嚴格說來並非新詩評論。我個人最引頸盼望的,還是數位文學界「雙蔚」須文蔚、陳徵蔚的最新評論結集。台灣的詩創作早已不再局限於紙本或平面,當超文本/跨文類/多媒體的詩洶湧奔至,請問評論者要拿什麼工具與之交鋒?以什麼作標準評斷高下?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時間與記憶之輕
黃雅歆/聯合報

推薦書:朝吹真理子小說《貴子永遠》(聯合文學)

日本文壇144屆(2011年)芥川獎頒給了不到三十歲的朝吹真理子《貴子永遠》,與「四十代」的西村賢太《苦役列車》。不論世代、性別以及風格差異性甚大的兩部作品各有支持者,也在獲獎後引起話題。

朝吹真理子的《貴子永遠》以貴子與永遠子二十五年前在郊區別墅「童年的相遇」,以及二十五年後「中年的重逢」作為軸線,在時間與記憶的交錯、斷層中,鋪敘出彼此生命(包括個我與共有)的牽絆。有時以貴子的口吻、有時以永遠子的眼光,並以夢境╱實境交雜,重塑個人的記憶;而兩個女孩童年長髮交纏的意象貫穿全文,以此暗示兩人超乎血緣關係的強烈羈絆,意圖非常明顯。

「別墅」本來就存在著偏離日常軌道的空間意義,非「常軌」的空間,既真實又虛幻,亦如夢境。別墅的童年片段後來在兩人身上各自發酵:永遠子將母親的告白中、未曾出世的「妹妹」影象,投射於年齡相仿的貴子身上;而貴子母親在別墅養病後過世,貴子懵懂於父母親之間兼具醫生╱丈夫、病人╱妻子的互動關係,亦潛藏了內在的制約。彼此頭髮交纏的意象(力量)也有具體的展現,永遠子曾因此在千鈞一髮間跌坐在平交道前,貴子則因此而被困在二樓的長廊……因別墅要拆除而重回舊地的兩人,藉此整理了二十五年來的人生。

用平淡溫柔的語氣,敘述看似「不相干」或瑣碎的生活事物,卻逐漸指向人性╱生命的深刻,是日本文學裡熟悉的特質之一。在女性作者身上,可能又多了一分細膩。《貴子永遠》彷彿也具這樣的特質,只是,追隨著書中看似有意埋下的許多「線頭」(譬如文中明顯著力的角色「舅舅和雄」、彷彿關鍵存在的春子和淑子,以及極盡用力經營的「頭髮意象」),最後但見「線尾」飄忽懸散於空中……有多少「人性╱生命深刻」的重量會蘊含在表面的文字之下呢?

芥川獎評賞本書:「技巧高超,將過去、現在、未來巧妙融於作品中,具無窮潛力。」所言非虛。但也許作者想(能)藉此構築的,是時間與記憶之「輕」,而不是「重量」。


閱讀人文/一個代代傳頌的教育典範
嚴長壽/聯合報

推薦書:范毅舜《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本事文化)

2007年是我重新規畫、轉換方向,決定放下觀光相關議題,走入完全公益人生的元年。也是那一年,我第一次陪著龍應台、殷允芃、胡德夫等一群同樣關懷台灣這塊土地未來的文化友人,一起探索我的「花東元年」。那次的旅行讓我重新深入認識花東這個又親近又遙遠的地方、人、事、物,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白冷教會的故事。當時最讓我感動的故事之一是──在那物質精神相對匱乏的年代,當台灣原住民普遍被踐踏、歧視的年代,一群來自海外的傳教士,努力地想用宗教安撫他們的心靈、用海外籌募的資金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包括蓋學校、宿舍、醫院、啟智中心等,為原住民朋友找尋身體與心靈的寄託。

在所有動人的故事裡,白冷教會在台的創立人錫質平神父,也是台東公東高工的創建者,樹立了值得令後人代代傳頌的典範。在苦思如何協助花東青年改變未來的命運中,錫神父深知唯有透過優勢教育才能徹底幫助一個人改變現況,也只有找到甚至可以超越台灣西部技職教育一技之長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才能不為人所奪」。於是錫神父引進德語系行之有年的、類似台灣早期技職學校的「二元教育系統」,以他瑞士家鄉的人脈及機械與工藝的優勢,人數最多時竟然發動了二十一位有專業證照的志工老師遠從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來到台東。

在這樣的國際教育團隊的支援下,公東高工某些科系的實力甚至遠遠超越西部的技職學校,不但為青年學子在那個艱困的時代找到了自信與生存的關鍵技術,為孩子培養謀生能力、打造其未來的路。在當今多數學校面臨科系和學生人數日漸減少的情況下,公東高工依然歷久不衰,甚至已停科十年的公東家具木工科,在今年獲教育部特准復招!

近年我的基金會也和公東高工有許多密切的接觸。啟發偏鄉孩子的天賦,讓他們從擅長的事物裡找到自信、建立謀生的能力,是我這幾年投入最深的事。瑞士來的神父們為孩子培養技藝,找到離家生存的路。隨著時間挪移,曾幾何時花東成為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在這個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豐富的地方,許多的年輕人卻離開家鄉,於是,基金會努力耕耘的,是為離家遊子「保留一條回家的路」,看似違背卻和神父為孩子搭建自信與生存的路,是為殊途同歸啊。

每次拜訪毅舜這本大作的主角──公東教堂,我都駐足許久,抱著最虔誠的敬意緬懷這些海外神父與志工們的遠見、格局與愛心。每次在教堂裡,想起這些來自瑞士的宗教家,以他們幾十年的年輕歲月,對那個時代的花東用心珍惜,以超乎常人的身體力行照顧著偏鄉的居民,由衷感佩懷念。毅舜以其質樸中有調皮的細膩筆法,對神父們穿越時空的深遠感情,找不到第二個更適當的人描繪其美麗的故事,那些神父小小卻令人迴盪久久、久久……的故事。衷心祝福!


閱讀文學/小談夏曼•藍波安的達漢文字
賀淑瑋/聯合報

推薦書:夏曼•藍波安小說《天空的眼睛》(聯經出版)

讀夏曼•藍波安,無法不注意他的文字。曾經在台灣求學工作十六年的夏曼•藍波安,嫻熟漢語筆法。從《八代灣神話》、《冷海情深》到《黑色的翅膀》,他的漢語書寫在奇招百出的台灣文壇中,依然顯得風味獨特。其中,2002的《海浪的記憶》最為特別:吟唱與歌謠穿梭,文字舞蹈如大海鼓浪,自然擺盪。這種達悟獨有的風格,雖然在後來的作品中再度被漢語稀釋,但達悟印記始終存在,也成為夏曼•藍波安最令人期待的文學標記。

小說《天空的眼睛》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為浪人(Cilat)自述生平。浪人剛強雄猛,體態俊美,是魚類中的勇士,也是達悟男人最愛的獵物。達悟人喜歡替魚類說話,因此,這頭說著人話的浪人充滿達悟人的語氣與視角──以漢語的模式。例如,「有一天『的』入夜之後」、「在我們成為『夏曼』身分的時候」;例如,被達悟族視為低等魚的鱔魚類,浪人也同樣用足力氣鄙視。這樣一個人、魚竟然能共通的「種族歧視」,既是敗筆──浪人因此被黏貼了達悟的價值觀,也是奇筆──如此完全顯現達悟寫者與海洋一體的特質。達悟人吃海也敬海,獵魚更愛魚。他們無法想像與自己不契合的浪人,所以,夏曼•藍波安潛入牠,假設牠,變成牠。人魚合一, 使夏曼•藍波安寫出來的浪人,非常夏曼•藍波安,牠口說他語,夏曼•藍波安式的漢語。

小說的第二部分以全知觀點講述的夏本•巫瑪藍姆故事。一如以往,夏曼•藍波安以其達漢夾雜的文句,創作出簡練有趣的對話與敘事。本來,這樣的語言雜交,是孕育詩化文字最肥沃土壤。夏曼•藍波安如果願意延長《海浪的記憶》的節奏,台灣將出現一位極優異的散文詩家/小說詩家。可惜,夏曼•藍波安似乎別有所圖,常在直白的文字中,加上莊重莫名的漢語,他所一再重複使用的「確鑿」正是一例。這樣的夏曼•藍波安難免要在達漢語言轉換中顛躓。小說中,夏本•巫瑪藍姆的老妻在弔唁亡女時,使用了達悟語,所以,我們看到很達悟的漢語(譯文):「求妳不要把不好的靈魂回頭探望家裡。」有點詰屈聱牙,但很純真、質樸而亮眼。然後,她轉頭告誡孫子:「願你的靈魂剛強,不被父不詳的流言蜚語擊倒,不被母親早逝的陰霾擊倒。」此時漢語穿腸破肚而來,達悟一息奄奄。語言的不穩定,削弱了說故事的力量。

即使如此,《天空的眼睛》依然自成一格,閃耀搶眼。我不願如書商以《老人與海》比擬之。因為,這是夏曼•藍波安,舉世獨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