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輕鬆讀】提供投資理財、經營管理、趨勢與網路、企業名人的世界觀點,擁有效度、廣度、深度三效學習! 【文學點心屋】歡迎父母、老師鼓勵小朋友投稿,不管作文練習或心情日記都歡迎,讓小朋友有創作的成就感!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8/16 第473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人文/諸相非相,畫禪一如
閱讀-世界/從棒球人到出版人
人文薈萃 書評-生活/誰說不是往事的況味
書評-古典文學/說書人的魅力

  今日文選

閱讀-人文/諸相非相,畫禪一如
林谷芳/聯合報
禪修行,直指人心,自性自悟,原不待後天知識之堆疊,也所以六祖以一介不識字之樵夫,竟接宗門衣缽,舉定慧不二,而開南禪一脈。

但談禪修行,亦非只幽棲林居而獨省,更須深入江湖以鍛鍊。而此鍛鍊,原及於諸事。在此,何只須叢林之機鋒啐啄,亦當觀照於世間之日常作務、文化藝術。

說文化藝術,禪以其活潑出入,於諸宗乃至諸教中可謂與藝術最為相契,禪藝術之於禪修行的關聯乃特深。而其中蔚然成脈者,則有禪詩、禪畫、茶道、花道、禪庭園、俳句等。其中,於藝術、於文化、於修行,禪畫則多有可觀者。

然而,談禪畫,自來就有誤區。

誤區之一,在禪。

禪為「劍刃上事」,正所謂「習禪,如劍刃上行,冰稜上走,稍一放浪,即喪身失命」。但世間談禪,卻率多以放浪為務:「以禪為學」、「以禪為美」、「以禪為趣」。由此,乃不能識得禪畫中所舉,獨坐大雄、超佛越祖、卷舒一如、無修無整、萬法本閑等禪家之生命風光。甚且還因此以紫奪朱,以世間軟暖詩情為禪。

誤區之二,在畫。

禪畫多以祖師風光或禪門諸事入畫,但寫此主題並不就是禪畫。畫,原有其形式要件,無此,所寫內容則無以動人。而禪畫之筆墨形式原基於禪家之生命觀照,它無法為法、簡約獨露、遊戲躍動,而一切接離於作意。無此特質,就難顯宗門之風光。

正因如此,在《畫禪》一書以畫作接諸修行,以修行契入畫作後,續篇的《諸相非相──畫禪(二)》,我又總體拈提了禪畫筆墨的六個特徵及內容的八個面相,以為學人勘驗之本,使有心人不致陷於錯誤之見而不自知。

坦白說,禪畫並不似禪詩般,能較全面地映現宗門從知見、行持、開悟、勘驗乃至應機接引的諸般風光,但因非全面,各有所偏,卻正好作為比較。尤其在中日之間,禪畫更就直接地映現兩國禪風乃至文化的差異。

日本禪畫不僅自成類別,蔚然成宗,且多禪僧畫家。在此,禪與畫一事,藝術與修行不二,舉畫禪一如,日本原有它明顯的傳統。也所以,白隱慧鶴、仙崖義梵此禪門之宗匠,亦以畫名。

中國則不然,不僅禪畫不自成類別,甚且美術史之立禪畫一節,其名其思亦源自日本。而也正因不自成脈,地位隱微,禪畫之被誤讀乃大。也所以,八大、漸江雖長期或自來即為禪僧,但論者談其人其畫,卻總囿於他們年輕時皇室宗冑的世間身分,盡多附會之辭。

而所以如此,正因宋後中國禪風不振,儒家重登主流,歷史詮釋固常以儒者觀點,美學作為則託諸文人,在此,「外儒內道」。禪雖為最具中國特質之佛門宗派,其於文化之影響固深,於生命之拈提固徹,但作用卻往往是滲入式的。檯面上,對禪畫乃多所誤讀。

相對的,日本禪雖襲自宋禪,千年以降,不僅法系儼然﹐也本土化成為日本文化之重要基底,而日本美學尤受禪之影響。歷史中的中國重要禪畫固多東流日本,日本自己自雪舟等楊以降,踐行畫禪一如,早成文化顯眼之一支。

於是,比較中日禪畫,乃既可明中日禪風之不同,亦可見禪文化角色在兩國之異,甚而由此看到宋後禪風不振對中國歷史氣象之影響,以及禪做為日本文化基底對生命的作用。

當然,這不同的修行宗風、文化角色、歷史影響與生命作用何只出現在禪畫,更聚焦於其源頭--禪畫家身上。於是,在禪畫之筆墨、內容後,更得論及活生生的禪畫家生命,就此,在《諸相非相──畫禪(二)》中,我則各以五篇書寫了中日的禪畫家,他們分別是中國的梁楷、牧谿、馬遠夏圭、八大、漸江,日本的雪舟、白隱、仙崖、良寬與宮本武藏。

而其中有意思的是:中國的禪畫家,除梁楷為中日所共同推崇外,牧谿則於中國被忽略,卻在日本成為禪畫之祖,八大、漸江在中國被嚴重誤讀,馬遠夏圭則被日人依其需要過度詮釋。相對的,日本的五位,除宮本武藏外,皆為禪僧,而宮本武藏除示畫禪一事外,更以劍禪不二震爍古今。單這些人物自身的生命情性與在文化、美學中所獲之評價,就是饒富趣味且可開啟諸多觀照的議題。

禪常舉「但說子眼正,不貴子行履」,標舉修行的關鍵在知見,而何只修行,凡事知見不明,則愈行愈遠。這知見,貫穿於《畫禪》二書中。也以此,前篇出版的這幾年,兩岸就有許多朋友反映,談禪畫,肆意放言者已遠較前為少。至於《諸相非相》,則因於畫之著墨更前一步,或另可觸發於文化之觀照、筆墨之創造者。而有緣人兩者合觀,於畫、於禪、於生命,也就將另有一番風光。


閱讀-世界/從棒球人到出版人
王岫/聯合報
基特出版童書──《約定》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洋基隊,雖然號稱撒錢的邪惡帝國,但許多國人是它的死忠球迷,這當然是因為王建民在那裡投過幾年球。王建民在洋基時,洋基等於是中華隊,舉國皆為他加油。

我也算是洋基球迷,不單是它曾有過王建民,也是它擁有過幾位資深球員--包括投手派提特、李維拉;捕手波沙達及游擊手基特(Derek Jeter)等四大名將。這四大將,協助洋基奪過多次世界大賽冠軍寶座,而一個球隊,能有這麼多近二十年年資的球員,表示這球隊必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或組織成就;看看洋基隊永遠的條紋式制服和不容許球員蓄鬍子、留長髮等規矩,就知道這球隊畢竟不簡單。

如今四大將,除基特外,皆已於近兩三年退休,但基特也早在年初的臉書上宣布今年將是他大聯盟最後一個球季,也就是說,這位偉大的球星,將在年底離開洋基了,這不免令人感傷老洋基隊的結束。我們多數國人,皆在八九年前,開始熟悉這位總站在王建民後方的游擊手。王建民善於製造滾地球,基特就宛如他的守護神,經常展現他華麗的守備動作,或飛身撲球或空中扭腰即刻傳球,讓王建民連兩年創下19勝的紀錄。基特的偉大,也展現在他的打擊上,到今年7月23日,他的二壘打,達到535支,正式超越洋基傳奇球星「鐵馬」路蓋瑞(Lou Gehrig),成為洋基隊史最多二壘安打的球員,更不用說,他早在2011年,就成為3千安的俱樂部成員了(至7月23日的安打數則為3413支),當然,還有兩個多月球季,輝煌紀錄還可能往前推。

基特之所以偉大,之所以成為紐約之子,還在於他的熱心公益。1996年,他加入大聯盟第二年,並成為洋基主力時,就成立了「Turn2 Foundation」,這個基金會的目的,在協助青少年脫離毒品和酗酒的禍害,其名稱取自基特的2號球衣,及要雙殺毒品和酗酒之意,游擊手最容易製造雙殺了,基特這個基金會,運作了近二十年,獎勵了不少成功脫離毒品和酗酒的青少年,也舉辦過許多活動。

最令人驚奇的是,基特退休後,竟然不是當教練或球評,而是要開出版社;他的基特出版社(Jeter Publishing),雖然還依附著大出版公司賽門舒斯特(Simon and Schuster)運作,但已確定以後將出版任何形式的圖書,包括童書、成人非小說、電影、音樂、有聲書等類圖書。

而第一本書《約定》(The Contract),已在亞馬遜網站預售了,將在9月下旬出版。這本《約定》是適於中年級學生看的童書,掛名基特為作者,童書作家馬帖爾(Paul Mantell) 為共同執筆人。

《約定》是以基特部分少年成長和打棒球的經驗,所寫成的半自傳兒童小說,敘述基特從小就夢想進入大聯盟,成為洋基的一員,故事就從基特在密西根州卡拉馬祖(Kalamazoo)的小學念三年級時開始,他在班上,神思飄到紐約洋基球場的播音員聲音:「基特打出二壘安打,後續打者擊出一壘線邊安打……基特奔過三壘,往本壘衝刺……安全滑壘;洋基勝了,基特為洋基贏得世界大賽……」待被級任老師華格納女士呼叫:「基特,你在我們教室嗎?」小基特才回過神來,發覺他在教室作白日夢了。華格納女士原諒他上課不專心,同時指定班上家庭功課寫一篇「我未來的夢想」,並規定不是寫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成為星際大戰的天行者路克等等),而是確定可以靠努力達成的夢想。基特感到高興,也覺得容易,他的夢想就是成為洋基隊的游擊手。故事於此展開,描述了基特小時候打球,與球隊和隊友相處的經歷,合作和努力是必然的,確立自己有更高的目標,更是達成夢想的基本因素。基特的家庭教育也甚為成功,他的父母鼓勵他打球,但和他約定,沒做好功課,就不能到球場;基特也遵守這份約定,一定寫完作業後才和好友去打球。

這當然是一本兒童勵志書,但以基特為主角,並由球星自己參與書寫(雖然主要應是馬帖爾撰寫為多),且是基特出版社第一發熱炮,應會引起矚目。基特在書前列出十大生命課程(Derek Jeter's 10 Life Lesson):1.把你的目標訂高(Set Yours Goals High)、2.處理不斷增長的計畫(Deal with Growing Plans)、3.找尋正確的角色榜樣(Find the Right Role Models)、4.世界不會總是公平的(The World Isn't Always Fair)、5.不要害怕失敗(Don't Be Afraid to Fail)、6.要有強壯的支援配角(Have a Strong Supporting Cast)、7.認真但抱著樂趣之心(Be Serious But Have Fun)、8.先思而後行(Think before You Act)、9.做領導,但也要跟隨領導(Be a Leader, Follow the Leader)、10.生命是面對每天的挑戰(Life Is a Daily Challenge)。這是球員打球的準則,也是每個人生活中可以學習的課程。

基特將以這十大課程為主題,陸續出版相關的童書,《約定》就是以第一大課程「把你的目標訂高」為主題而寫的,所以未來勢必還有九本書會出版,值得期待。


  人文薈萃

書評-生活/誰說不是往事的況味
吳妮民/聯合報
正式繳費學西洋料理不到幾周,才把家中調味品逐一備齊、在超市裡認識瓶瓶罐罐名字饒富想像的乾葉齏粉呢,便讀到這本書,《香料罐兒》,彷彿意外得一祕笈。不久前,作者陳念萱亦曾推出《吃品味——尋常好滋味》,以她對食材的理解與各國烹飪手法的應用,闡釋一種掌握大原則的餐廚隨興概念;此回《香》書則鑽研更細,單獨抽取「香料」主題,因是整本文章,皆繚繞馥郁辛烈之氣。

輯一〈我的香料罐〉或許最適合如我這般的廚房新手。舉凡台灣主婦熟稔之胡椒、花椒,做西點常見的肉桂,甚至我國飲食中少用的薑黃、豆蔻,作者無一偏心,每種均詳加介紹。走闖過大江南北的陳念萱,信手拈來皆是和香料有關的典故,譬如開篇〈茴香家族〉,便細數同歸於芹菜科屬的植物親戚:常伴烤肉的孜然是小茴香子(Cumin Seed),南印度料理中的葛縷子乃藏茴香(Caraway Seed),而華人愛用的八角是大茴香(Star Anise);讀到這裡尚未頭暈算讀者有兩把刷子,因為被通稱為大茴香的還有甜茴香(Fennel)及洋茴香(Anise)。我想起散文家方梓的野菜書寫,她尋找灰灰菜的過程,也好比一場跨越時空的追溯之旅。《香》書不厭其煩帶領一干香料愛好者迷路復找路,隱身在那些混淆名稱背後的,若深入爬梳,或可以是規模浩大的世界香料流變史吧。

壓在卷末的輯二〈香料故事〉,則意外是作者的往事三帙。閱歷精采的女子總也有年輕的時候,是以這三篇與香料有關的回憶,離奇曲折堪比小說。或許正因香料在生命中的角色如此,作者對這些調味料更情有獨鍾。《阿甘正傳》喻人生為巧克力,而陳念萱在家中製備的香料罐恰好是以不同香料層層堆疊同一瓶內,每次取用時一匙搗入,不知這回舀出的會是何種組合。是啊香料如此令人驚喜,初經驗時辛辣、刺激,留在嘴裡卻有餘韻,誰又能說,那不同於往事的況味呢?


書評-古典文學/說書人的魅力
凌性傑/聯合報
幾次聆聽廖玉蕙老師演講,發覺她有一股特殊的魅力,能收服所有聽眾的耳朵。她所講的跟她所寫的,融合了人生閱歷與閱讀經驗,總能在從容閒適之中帶出文學底蘊。不論是作文教學、散文創作、古典今讀、日常生活……,她讓這些課題變得靈活有趣,大大降低了親近文學的門檻。近來,廖玉蕙老師對當前語文教育頗多憂慮,並不時提出針砭之道。她的書寫表達心法是真誠與創意,用語言文字完成美好的溝通。

在《古典其實並不遠:中國經典小說的25堂課》裡,廖玉蕙老師展現了說書人的魅力。她從神話傳說、傳奇平話一路講到章回小說,汲取精華、刪去雜蕪,將傳統文學帶到了現代日常。此書的體例對讀者非常體貼,由「文本串講」、「精選原典」、「文學小辭典」、「解讀與賞析」四大部分組成。「文本串講」部分,廖老師娓娓道來,用疏朗簡明的白話勾勒出傳統小說名篇的精神,與「精選原典」相互參看,可以悠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文學小辭典」則深入淺出地介紹重要的概念,有助於認識重要的作家、作品、體裁與掌故。每篇串講之後的「解讀與賞析」,可謂慧眼獨具,展現分析與詮釋的功力。從《霍小玉傳》看到愛情的幻滅,從《世說新語》探究上流社會的人際往來,從《西遊記》發現叛逆的意義……都是為了「從故事參透現實人生」。

文學課堂上,最需要傳遞給學生的是感受與體驗,透過文本理解人生、認識世界。文學教育唯有透過故事的分享,才會更具有生命力、穿透力。作為一個說故事人,廖玉蕙老師藉由這二十五堂古典小說課,不僅交代了傳統小說的發展脈絡,更透過精闢的引介串講,讓小讀者們得以一窺傳統的堂奧。此書也讓我們更加明白,文言從不是閱讀理解的限制,而是通往人類歷史經驗的一扇大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