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之間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跟【李崇建•親子QA電子報】一起面對親子問題,歡迎家長、老師提問! 【好心肝.好健康】電子報提供您最正確的保肝之道、最即時的肝病治療新知,以及與您切身相關的健康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1/01 第481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畫家文集/舊地重遊的奇幻之旅
人文薈萃 閱讀文化/歲月無驚 江山共老
書評•散文/文人的散步、味覺行旅
書評•小說/巫的復興

  今日文選

畫家文集/舊地重遊的奇幻之旅
陳泰裕/聯合報

推薦書:幾米《故事團團轉》、《故事的開始》(大塊文化出版)

那天,幾米來了通電話:「我不再幫報紙副刊畫插圖了,就這樣吧?」電話中,我一點點勸阻的念頭都沒有,或是說,對他的決定已有心理準備了。

認識幾米的人,不時可從他口中聽到兩句話「好煩喔」、「我不知道欸」,常常都是在一段談話之後就冒出這兩句,其實,話一旦出口,就代表他知道且決定了,因為他受不了了──可他對創作這件事很耐煩、很清楚、很壇祭似的堅毅。

作為一個讀者,我一向不止以視覺觀來對應幾米的作品,早年看〈女孩望茶杯〉、〈豬小弟待餐〉等插圖,我們知道他可以寫詩;《履歷表》結集時,我們知道他可以寫散文;《星空》出版時,我們知道他可以寫短篇小說;而《地下鐵》、《時光電影院》的出現,呃,不正是無須改編的舞台劇本?無論你是透過書報插圖,或各時期繪本而認識幾米的畫面美學,感受其作品隱約地撩撥出現實中你我無法解脫的困束感,無非是因為幾米講述的這些故事,就是一個創作、讀者間的「心鏡」交換。

幾米說,啊我頭上一朵烏雲飄著;讀者說,唉喲我頭上也有一朵更大的烏雲。幾米說,我好孤單,只能對著樹傾訴;讀者說,樹呢?那我的樹在哪呢?

2008年藉《幾米故事的開始》(大塊文化出版),讀者終於有機會有系統的分享他的創作觀(甚至於人生觀),時隔六年的《故事團團轉》進一步補足《星空》、《時光電影院》等重量級作品誕生的心路歷程,雖然缺乏前書含括藝文界評論的篇章,但作者本人的創作自白更見筋骨──後書在描述各作品創作時的困頓、驚喜、慰藉、悲憫的戲劇性轉折,比起前書尤見豁達的態度與自信,唯文首所提「壇祭似的堅毅」依然溢滿全書。幾米在《故事團團轉》自序提到:

我搖頭,猛烈搖頭!不!我跟你拚了!每天我依然坐在更雜亂的書桌前,一口一口喝著黑咖啡,耳邊傳來莫札特、布拉姆斯、馬勒、貝多芬、蕭邦悠美的樂音,我埋頭努力畫著一張張一疊疊的草圖,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我很要面子呢!來吧!來吧!

幾米在《故事團團轉》談了2008至2013年間,所創作的11本繪本作品及筆記書的點點滴滴,對於渴望了解、借鏡大師創作思維的後輩而言,此書不僅能一窺其神祕,也是爬梳視覺畫面構成「眉角」的寶典──書中提到《星空》的形塑過程時,讀者能感受到這是幾米頗在乎的作品,連顏料與筆觸的應用,都做了扎實的「心得報告」,若干關鍵的情節也細訴原由背景,引領讀者探索畫面的隱喻,及其孕育的甘苦,其他作品的自我回顧,亦見同樣的誠懇。當繪本作者願意「獻聲」當起說書人的角色,就讀者而言,是跟著幾米做了一趟「舊地重遊」的奇幻之旅。

《故事團團轉》問世的同時,出版社將舊作《幾米故事的開始》增訂改版成《故事的開始》搭配成套,兩書一脈相傳,完全展現作者在這六年間更形清晰的面貌,如同幾米自序另外提到:

創作不需要那麼多廢話道理,只要日日低頭實作,自然就會找到最動人的答案,眼前就會浮現一條幽靜絕美的小路……

多簡單啊?在實作中開路。

多純樸啊?以赤子心找答案。


  人文薈萃

閱讀文化/歲月無驚 江山共老
奚淞/聯合報

──讀良露寫節氣有感

推薦書:韓良露《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有鹿文化出版)

即便是躲在重重水泥建築包裹、玻璃帷幕密封的世界,人只像冬眠小蟲。雷聲驚好夢,也驚覺到面對大自然,現代科技文明所能給予人類的庇護其實是非常脆弱、不可靠的……

個把月前,接到韓良露電話。她說即將偕夫婿全斌赴歐度假,計畫要到中秋前才返台。季節入於酷暑,伉儷二人卻如候鳥般鴻飛去歐陸享受涼爽、美食、自然兼文藝,真令人羨慕。

電話線彼端,良露說到她整理多年積存箱底的文稿,已出版《台北回味》、《文化小露台》(有鹿文化出版)二書,往後還準備推出有關節氣的作品集。「節氣?」我一時摸不著頭腦。

「就是傳統二十四節氣。」良露解釋道:「中國人以農立國,古老黃曆節氣主宰數千年農業文明,也深入到人們生活細節……」

良露侃侃從古老天文曆法轉入傳統文化思維,她說:「我在想──孔夫子怎麼會著《春秋》而非《夏冬》呢?可能就是因為太陽曆中春分與秋分日照均等,合於中庸之道,才成為聖人用以譬喻理想政治的書名罷。再看作為儒家哲學核心的『仁』字,不正是春秋二季均長的兩橫日影與『人』的結合嗎?『天人合一』理想盡在其中。」

大自然歲時節氣與人文哲理互動共生,太有意思了,這便是自稱「非典型知識分子」韓良露靈感飛躍之處,就連我這久住都市之人,也被她引動對節氣的興趣。未久,有鹿文化便寄來良露關於節氣的校稿,讓我先睹為快。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一連串久違了的名詞來到眼前,忽然都成了詩情畫意。確實,書中節氣不止說明季候冷暖、生態現象、人們順應歲時的飲食、醫藥、生活習俗,還貫穿多少歷代文人詩詞。試看在「雨水」節氣段落收錄的杜甫〈春夜喜雨〉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詩中春雨已化為蘊藉人情,可以隨順時序而與天地同壽。這必然是以農立國、安土重遷,華夏民族歷經數千年農耕文明孕育出來的人文風貌。

讀良露文稿至「驚蟄」,我憶及多年前奇特經驗。記得那日正是春困懨懨三月天,忽然平地一聲雷,嚇得我跳了起來。緊接著,彷彿有小蟲在衣內流竄叮咬,害得我到處搔癢。此時轉頭,剛好瞥見桌上月曆,清清楚楚註明當日是「驚蟄」,我覺得好笑……即便是躲在重重水泥建築包裹、玻璃帷幕密封的世界,人只像冬眠小蟲。雷聲驚好夢,也驚覺到面對大自然,現代科技文明所能給予人類的庇護其實是非常脆弱、不可靠的。

相對於近代化學農藥帶來水土破壞和糧食汙染,良露對「驚蟄」節氣的描寫很動人:

驚蟄伴隨這年度的第一聲雷……春雷響,不止是聲音而已,也會引發空氣中電子物理化學變化,每一聲雷都會讓天際產生幾萬噸的有機氮肥灑落大地,剛好為春耕的大地為用……除了從天上灑下自然肥,土中的冬蟲也相繼破土爬出,這些蟲兒等於是大地的鬆土工,不止讓自然肥隨之運動而深入土中,也使大地土質變得鬆軟。驚蟄是天地為春耕布置的一個舞台,難怪農諺有云:「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由華夏民族搖籃──黃河流域地區所發展出依節氣而運作的農業,順天應人,可以七千年而未耗竭地力。然而到了20世紀中期後人類工業生產加速飆進,導致環境汙染、水土破壞、氣候極端化,人類文明嚴重干擾自然環境,農業也就變成可疑慮的了。再想想「民以食為天」,現代都會人,難道就能夠無限制只顧工商利益而踐踏農業嗎?今日文明的危機其實是很明顯的,端看21世紀人要如何來應對了。

「傾聽祖先的腳步聲。」這是俞大綱先生愛說的一句話。當年向俞師學詩詞時,年輕的我尚不能十分會意。

現在漸漸明白,文化乃是點滴演進的。先祖在漫長奮鬥求存乃至與大自然協調的生活實驗中,結晶成豐富的智慧。譬如二十四節氣,便是先祖上觀天文、下看地理,洞燭幽明的智慧累積。聖人由自然遷演而知人情冷暖,孔夫子著《春秋》,立《中庸》;教導仁愛禮節。誠如良露所言,歲時節氣啟導華夏子民天人合一的生命態度。現代人若能靜下心來,便也能從自然、從人文中體驗得到:古聖其實不遠。

多年前,我在朋友收藏的骨董中,迷上一只醬菜老甕,忍不住把它搬回家,放置客廳一角,見著總忍不住摩挲幾回。渾厚、粗樸,觸手彷彿猶帶百年前陶匠體溫。特別令我感動的,是老甕散發沉沉幽光的褐釉表面,用白泥塑飾了四個微凸的大字:「江•山•共•老」。

乍讀只覺溫馨,再玩味,便要驚動。

何等的江山?又依據什麼樣的文化傳遞,一份順天應人的情懷得以深入民間,使一介做醬菜的草民也相信歲月安好、生息無盡而得偕江山共老?

把耳朵靠近黝暗甕口,便彷彿可以聽見俞師所說祖先的腳步聲了。

這些日子閱讀良露的二十四節氣文稿,喚起我一份對傳統文化的感觸。中秋將至,也想對如大雁雙雙由歐陸歸來的良露伉儷說一聲:「多好的季節,歡迎回家。」


書評•散文/文人的散步、味覺行旅
方梓/聯合報

推薦書:楊明散文集《酸甜江南》(九歌出版)《路過的味道》(二魚出版)

如果說,散步,就是一種旅行,那麼,楊明這些年來的旅行也是一種散步。

楊明多年來旅居中國南方多省,行跡也以此大範圍走踏。《酸甜江南》與《路過的味道》便是楊明這幾年旅行的記述。從書名看來是標示飲食書寫,然而比起諸多飲食書寫,卻是多了文人的散步,作家走踏,也可以說是文學之遊、味覺的行旅。

飲食、旅遊文學風行了一、二十年。旅行不再只是風景的介紹,更多的是文化的體驗,而最直接的文化體驗就是飲食,《酸甜江南》與《路過的味道》便是飲食與旅行融燴。

客居江南數年,在《酸甜江南》:「江南是唐詩宋詞浸潤,是民國文人流連,是祝英台白素貞纏綿,是乾隆幾番惦念,是涼拌馬蘭頭的清香,清蒸大閘蟹的鮮甜,蝦仁爆鱔的滑,大煮干絲的淡爽,燉獅子頭的軟糯濃郁……這樣的江南,一語說不盡,化作酸甜味……」楊明對江南比一般訪客有更深的體驗,幾乎行走過江南的小村小鎮、水鄉湖澤,她認識的江南是「文學裡的江南,飲食裡的江南。」不是觀光客眼下的江南。

《路過的味道》是楊明走過中國大南方各縣、州的足跡,篇篇不乏出現小吃、大食,三餐、消夜,然楊明並不特別用力著墨「美食」,彷彿只是走出家門覓食三餐,只是路過,只是出去吃飯。更像是「在地人」的日日吃食,道道的小吃大菜在楊明的敘述下顯得行家與家常,「點菜不拘泥形式,不講究幾道冷菜幾道熱菜,有湯無湯都可,只要吃的愜意喝的過癮,飲食精粹在我來看,就當如是……」

文人旅行不免覓尋作家故居或文人行腳走踏過的履痕、墨跡;地方因有文人墨漬而銘刻下風雅,不管詩詞賦文,書寫讓地名鮮活、深沉,不止是地圖上一個符碼,或是照片裡一幀風景。

看見文人的身影也是《酸甜江南》與《路過的味道》的另一視角,楊明這兩本著作雖談吃食,但在填肚子之前或之後,必然會參訪古今文人的故居、足跡、筆墨漬痕所在;從安徽績溪的胡適、黟縣的李白、齊雲山的唐寅、天津的曹禺、北京的老舍、義烏的駱賓王、紹興的魯迅、揚州的朱自清、海寧的徐志摩、福州的冰心……因為有文人、作家,所以有了故事。

「旅行讓路過時看到的景物有了不同的意義,吃到的食物有了想要記住的滋味,行走時的思考也讓步伐有了新方向……」這是楊明書寫《酸甜江南》與《路過的味道》,的思維與心情;小地方小書寫,然歲時的縱線與地理的橫越密實交織,呈現文化、歷史銘刻的肌理,也為飲食、旅遊書寫多了一層厚實的人文素養。


書評•小說/巫的復興
吳鈞堯/聯合報

推薦書:巴代小說集《巫旅》(印刻出版)

新的年代,一切都還會更新,但我們可以選擇,讓精神更舊。「新」,常指向科技,比如看到多深的太空,照見多麼微小的粒子,甚至是基因的編碼。說「舊」,談神話、巫術與信仰,反而是一種「新」。因為它們從生活中退遠,已經薄了,也脆了。巴代選擇加厚與活化,以國中生梅婉的學巫過程,說一個老神話。

《巫旅》是未竟之旅,是巴代以「巫」為書寫核心的系列小說,我們樂於看到梅婉的長大,關於她的年紀,以及巫,這一來,巫與巫術怎麼與當代社會互涉,必定更精采,挑戰也更大。

作為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巫旅》的場景開得夠大了。主角梅婉只有十五歲,有幾個性格各異的好友,吸引女孩注意的陳建東。梅婉的父親研究巫術,祖母正是一名女巫,苓苓國中大平頭校長另一個身分是道教的紅頭法師,意外冤死在廁所裡的高材生乙古勒,原始樹魂以及擁有神祕力量的伊達絲碎片……這些線索,都足以越挖越深,有趣的是,虛構的苓苓國中卻架構在真實存在的高雄四維路,巫旅的意義,便在於科技昌明時,梳流古老的歷史。

說是「歷史」,原來也是活生生的存在。《巫旅》以1636年大巴六九部落,一群女巫南下尋找一個神祕女嬰為背景,作為主軸發展。女巫遭遇異族阻攔,憑藉高超的巫術,化險為夷,找著女嬰。怪異的是,女嬰只留下一個神祕的微笑,隨即死亡。原來梅婉在做穿越旅行時,不小心進入女嬰胎內。她若被順利生下,服從本能吸吮奶水活命,現實中的梅婉將會死去。女嬰必須死,梅婉才能生。女嬰必須死在1636年,才能有21世紀,被部落與祖靈期待的超強女巫。死與生的穿越,賦予悲劇神祕性,也解釋了女嬰何以微笑。

讀《巫旅》,很難避免與《哈利波特》、《魔戒》對比,神祕的苓苓國中校長讓人想到鄧不利多,讀到拚奪地盤的樹魂,不禁想到《魔戒》裡的樹人。然而,取材自原住民的巫術自不同西方的奇幻傳統,巴代布局的「舊」線索,也彷彿要在「新」世紀,盛開它們的奇豔。

我們樂於看到巴代,以小說詮釋「巫」。這不僅是文字的招魂,還在於歷史的復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