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2/13 第485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 小說/移動的鄉愁
人文薈萃 閱讀美味書/味至無味方通神
閱讀美味書/一本西洋早餐史
閱讀美味書/媽媽,多謝款待!

  今日文選

書評 小說/移動的鄉愁
李有成/聯合報
推薦書:夏曼.藍波安 《大海浮夢》 (聯經出版)

這是一個失樂園的故事,烏托邦

幻滅,黃金時代不再;同時這也

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反殖民、反

霸權的活生生的故事……

夏曼.藍波安的新著以《大海浮夢》為書名,顯然刻意突出夢想這個題旨,不過全書所敘主要為作者在〈自序〉中所說的「生與死不滅的藍海記憶」;雖說這些「藍海記憶」多屬作者的「移動夢想」,但終究這是一本紀實之作,而所謂紀實又與作者個人與其家族乃至於整個部族的集體記憶有關。

聯經出版社在推介《大海浮夢》時強調這是一本小說。這讓我想起已故旅英德國作家謝柏德(W.G.Sebald)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土星之環》(The Rings of Saturn)一書。此書所述為作者於1990年代初漫遊英格蘭東部索福克郡(Suffolk)農村鄉鎮之見聞感想,書中夾雜不少圖片與剪報,一如夏曼.藍波安的《大海浮夢》。像這樣的紀實文學也頗有批評家以小說視之,只是不同於一般人稱小說為虛構(fiction),有的批評家稱這類小說為實構(faction)。我們或可以這樣的視角來看待《大海浮夢》一書。就像謝柏德的《土星之環》,《大海浮夢》也以大量的照片來印證此書確為實構,而非虛構之作。

《大海浮夢》全書共分四章,這四章大體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結構,而在題旨上貫穿全書的是弱勢島民旗幟鮮明的後殖民論述。第一章除敘述主角兼敘事者的家族史外,更多的篇幅著墨於漢人與達悟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界定這層關係的,依書中所敘,正是漢人的殖民霸權。達悟族世居蘭嶼,生活與文化自身俱足,從未覺得自己貧乏,所謂匱乏與飢餓其實始於漢人入侵小島之後:「我整個民族變為漢民族政權殖民的時候,我們的自然野性被馴化,邁向以漢人為主的生活節奏,大傳統未來將失衡,小傳統將式微,微傳統將迷失,物質的攝取也將轉換,是食物的匱乏與飢餓時代的降臨。」

這種後殖民的批判意識可說全書可見。第二章追憶主角與敘事者的南太平洋航海之旅,夾敘夾議,也是語多批判,唯其批判已從漢人殖民蘭嶼擴大到歐美強權對南島小國的霸凌,特別是這些國際強權的核武試爆所加諸弱小民族的災難。蘭嶼雖無核爆威脅,但卻不幸淪為台灣核電廢料的儲存場。除了核爆或核廢料,包括蘭嶼達悟人在內的南島民族所面對的另一個噩夢則發生在漁撈海事,不僅漁場遭到破壞,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海洋生態系統面臨重重劫難,整個島嶼民族的文化與生存狀況也深陷危境。《大海浮夢》隨處可見作者對海洋島嶼命運的認同。

不過《大海浮夢》的精采不全在類似的批判性論證,第二與第三章所敘分別為書中主角兼敘事者南太平洋與摩鹿加海峽的航海歷程,以及在這些歷程中他所遭遇的人和事。這些敘事為過去台灣文學所未見,其氣勢與視野也與少數現有的海洋文學創作者大為不同。這些敘事所具現的「航海浮夢」,用書中主角兼敘事者的話說,是一種「移動的鄉愁」。在這個鄉愁裡出現了一般人生命中平日少見的諸多人物:庫克群島國的布拉特先生、高雄小琉球的陳船長、四川的年輕羌族漁工、日本航海者山本良行、所謂「流亡的文盲」Ang-Haz與其他印尼船員等等。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際遇,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自己的人生與命運,他們的生命插曲是《大海浮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海浮夢》第四章裡,主角兼敘事者告別南太平洋與摩鹿加海峽,回到他所屬的蘭嶼,徜徉於大海與山林之間,繼續追憶在第一章暫時擱下的家族與蘭嶼的故事。此時的主角兼敘事者已揮別第一章故事中的童年與少年,成為歷經各種啟蒙儀式的達悟青年。這一章以相當多的篇幅論述達悟人的生活哲學與民族科學,其中涉及造船、種植水芋、搗小米、漁獵等等日常生活傳統。當然,這些達悟人曾經擁有的生命活動,如今已經成為鄉愁的一部分。主角兼敘事者回憶說:「我們都還處於非常簡單的物質生活,食物卻是非常豐腴的,是野生的,是沒有任何工廠加工的,全都是以水清煮的食物。」這種匱乏的富足生活包括可以輕易吃到自捕的每隻兩斤以上的龍蝦。

不過第四章最令人怵目驚心的還是呼應第一章曾經提到的若干殖民掠奪的情節。譬如書中敘述從台灣來到蘭嶼的囚犯如何「肆無忌憚的在山林深谷砍伐上百年以上的龍眼樹」作為燃料,而這些龍眼樹原是「達悟人在山裡最貴重的私有財產」。這只是殖民掠奪之一,但類似的野蠻行徑卻「開啟國家與小島相遇後的亂源大門」,而且「注定了我們的未來與這個不甚善良的民族相遇之後,亂源每天都在增加」。

夏曼.藍波安的《大海浮夢》一方面刻意重建達悟人乃至於南島民族的法農式(Fanonian)的黃金時代,一個藍色珊瑚礁式的海角樂園,另一方面也戮力嘗試勾勒這些島民在外力入侵後所面對的殘酷噩運——種族歧視、家園頹毀、文化衰絕、生態系統丕變等不一而足。這是一個失樂園的故事,烏托邦幻滅,黃金時代不再;同時這也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反殖民、反霸權的活生生的故事。換一個角度看,夏曼.藍波安的浮夢其實也是個噩夢。《大海浮夢》因此是一部傷悼的書。


  人文薈萃

閱讀美味書/味至無味方通神
吳岱穎/聯合報

推薦書:楊子葆《味無味集》 (二魚文化出版)

在食安風暴方興未艾的此刻讀《味無味集》,句句怵目驚心。市面上充斥從實務層次談食物的作品,或為食譜,或為食記,或批判食品工業如《美味詐欺》,或深入料理之原理如《食物與廚藝》,雖各有其妙,而我猶嫌不足。但《味無味集》卻是從文化衝擊激盪處,窮本論源,探究飲食一道的奧祕。其振聾發聵之功,恰足以使我們在面對當下這危機處處的飲食環境時,獲得更加深刻的啟示。

《味無味集》所錄,橫跨食材、菜式、典故、文化,乃至科學、政治、經濟與社會,簡直無所不包,無所不論。作者信手拈來,處處機鋒,由小見大,更是舉重若輕。譬如在〈棉籽油無政府主義〉一文中,作者從黑心油品一案,引申出對於「新無政府主義」的思索,期許台灣人民藉由網路力量與公民意識的昂揚,使個人獲得思考學習、判斷決策以及承擔責任的自由。而在〈馬卡龍的聯想〉這篇文章裡,則從馬卡龍這種「被創造出來的新傳統」,提醒我們正視商業包裝與文化殖民之下,人工色素與香料是如何瞞天過海,化身成人們的「新集體記憶」。作者經歷之豐富,學識之淵博,由此可見一斑。

對我而言,這本非常好看的小書其實別具意義。我以為無論文學或人生,能品識眾味,方能鑑擇良窳精麤,這乃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但品味何其難教,又何其難學。俗語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未經長時間的浸染,一求速成,即墮魔道。令人口爽的並非五味,卻是獨沽一味:論口感則推Q彈,說滋味則重濃香,一談金額便只看CP值,問及品味竟全然無知。食徒求飽居唯求安,魔由心生而外邪交感,自然弊病叢生,無日或寧了。

因此,此刻讀《味無味集》,無異為一帖救世良方。雖然它需要時間來發揮作用,但只要方向既定,目標明確,則別同異、明是非、匡世道、正人心,也就指日可待了。


閱讀美味書/一本西洋早餐史
愛亞/聯合報

推薦書:安德魯.道比《早餐之書》 (時報文化出版)

我一直好奇別人家早餐都吃些什麼?

我小時沒有早餐可吃,都是啃幾口冷饅頭或吃前一晚的剩飯加熱水煮過,叫「燙飯」的苦鍋巴湯飯,但是沒有配菜。那樣的年代,胃病的人口非常多。

因為長在鄉村,同學朋友家都務農,驚訝地得知也沒有早餐可吃的他們家,當農忙時,一早好多個男人都會圍著廚間的舊八仙桌吃飯,而且吃乾飯、用油煎魚、煎菜餔蛋、煎粄、炒青菜,甚至最尾一餐還會有白斬雞,完全不是平日白水蘿蔔的陣仗。我有住高雄家中種香蕉的朋友也說家中早餐一定吃乾飯、煎魚、煎菜餔蛋、炸豆腐、滷白菜,即使後來不種香蕉了,早餐也習慣吃乾飯,配乾飯的菜一應俱全。因為,下田的人需要力氣,吃糜沒力氣,工作時也會一直放尿,浪費時間。

原來早餐因工作而重要。

讀安德魯.道比(Andrew Dalby)所著,張家綺翻譯的《早餐之書》(THE BREAKFAST BOOK)原以為只會讀到一些異國早餐食譜,不想它竟是一本「西洋早餐史」,資料常由文學著作中來,十分有意思。最早在西元前1174年木馬屠城記特洛伊慘敗,奧德修斯回家,那一段文字就提到他家中的早餐有「一盤盤前晚剩下的烤肉及麵包、香甜酒。」早餐有麵包和現代一樣,我們容易接受,但烤肉和香甜酒,會不會太厚膩了?可一路往下讀,發現牛油、乳酪、動物內臟、魚肉、羊排、豬腳、水果都常在早餐菜單裡,而且,多半都伴著冰涼的淡紅酒、麥芽酒、蘋果酒。

當然,這是經濟環境過得去的人吃的早餐,別忘了梵谷畫的〈吃馬鈴薯的人〉,窮人不管早餐晚餐,都吃得簡單又儉省。值得深思的是:西洋早餐自古就油潤厚重,我們可是吃稀飯佐醬菜,佐醬油淋豆腐、豆腐乳、菜餔、醬瓜、肉鬆、果醬、鹹鴨蛋、黃蘿蔔、泡菜,或烤土司、甜麵包、甜鹹燒餅……近年流行外食(為什麼呢?)豆漿、牛奶、包子、蛋餅、燒餅油條、糯米飯糰、咖啡、奶茶……成了早餐選擇,更多的是將早餐錢移作他用,不吃早餐。

《早餐之書》所寫文學作品裡的早餐,可以當歷史記錄來看,譬如一千年前,印度人早餐一定有米飯和豆子或前晚剩菜。豆子一直在各種族的三餐飯桌現身,埃及吃扁豆、鷹嘴豆,西非的迦納、奈及利亞、喀麥隆、貝南、多哥都吃黑眼豆加玉米粉的早餐,甚至全亞洲都有黃豆所製作的主食和副食早餐。

如果我們將肉類、魚類、家禽類也像《早餐之書》中所寫,加入我們的早餐菜單,會不會,我們台灣人的身高會增加一些,健康會增強一些?相對的,晚餐少肉少澱粉,多加蔬菜水果,即可將我們身體上的肥肉減少許多,身體的虛弱也減去許多?

當此食安問題如土石流猛掃而過,主夫主婦自炊之時,早餐的革命話題,或說「回到農忙式早餐」不妨也在假日的早餐桌上說一說吧。


閱讀美味書/媽媽,多謝款待!
王聰威/聯合報

推薦書:宇文正《庖廚食光》 (遠流出版)

宇文正先是一個聰慧的文藝少女,然後成為一個留學生,一個編輯,一個作家,接著成為一位妻子和母親,這當中有十年之久,原本愛吃愛煮的她,未曾炒過一根菜一片肉。忽然之間,那個小時候不愛吃飯的兒子長大,考上著名的公立高中,算是半個大人了,當媽的也不用管他愛不愛吃飯了吧?宇文正偏不往這邊想,刻意找個藉口說,公立高中沒有營養午餐,中午休息又只有一小時,個性優雅的處女座兒子一定擠不進去福利社買飯,於是決心重開爐灶,每日為兒子準備便當,一做就得三年七百八十個,不要說親戚朋友沒人看好,連兒子本人都說:「那……能吃嗎?」

這三年七百八十個便當的歷程還在繼續,宇文正先寫出了這本《庖廚食光》,展現她身為一位媽媽主廚的廣博見聞與家常廚藝。開卷讀來自然色香味俱全,但這是作家文筆能耐的基本,再談食材源流、飲食文化、文學典故確實高上一階,擅吃的前輩文人多有此功力,而《庖廚食光》也恰如其分,只是作家能寫美食的多,真的能煮,又煮出來好吃的有多少呢?這我不敢率意評論,我還沒機會吃過宇文正煮的菜,不過讀《庖廚食光》裡寫她整日動腦設計菜單、廚房實務操作與做菜流程,若不是真的每日下班後就得衝回家,在一小時內燒出一繁兩簡三道菜的職業婦女,是寫不出這麼道地,有些無奈卻又驕傲的口氣。我知道,因為我也常常得衝回家做類似的事情。

我喜歡《庖廚食光》這書的理由,恰好就是這身兼職業婦女與媽媽的口氣,不是米其林星級的美食經驗,也不是煮頓飯總像假日請客的精巧氛圍,相反的,宇文正寫她小時候如何把芭樂切塊當大黃瓜玩家家酒、寫用大同電鍋收服留學生同學,寫閃避飛濺的熱油不去噴到她美麗臉龐、寫她不喜歡洗碗,怕傷了纖纖玉手、寫老公偷懶不做事得三省吾身、寫愛買幼稚可愛,卻沒用的計時器、寫聽信網路謠言害馬鈴薯與蘋果同老、寫給做好的菜亂取名字,像是沒人聽過的「維也納雞排」、寫在自己的結婚喜宴上,到處灌客人喝酒——這大概是我看過前無古人的一個,敢在文章裡把自己寫成酒鬼的女作家了。

無論她寫什麼,《庖廚食光》的每篇文章都充滿真正當下生活的況味,她用貪戀食物的種種勾勒出一個女人從小到大的模樣,像是大受歡迎的日劇《多謝款待ごちうさん》,既青春又老練,有時嬌貴如公主有時慘兮兮,而不是隔上櫥窗看著精緻的異國食物模型或凍結在過去的美好時光。這書裡我唯一覺得該商榷的是,宇文正寫了自己和老公許多糗事,卻完全沒講兒子一句壞話,還誇他是「小乖寶」……好吧,畢竟是人家的孩子,想怎麼疼就怎麼疼,但有這麼乖的兒子,媽媽的美味便當只好一直做下去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