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 AIR】與你分享更多與音樂相關的大小事,讓所有人都能毫無障礙的接觸美好音樂。 【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11/13 第585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畢飛宇VS.駱以軍(四之二)台北
侯吉諒/讀帖千遍
幾米/空氣朋友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30/今夜星光燦爛
【慢慢讀,詩】沈眠/靈光
南京˙台北˙雙城記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畢飛宇VS.駱以軍(四之二)台北
▎畢飛宇、駱以軍/聯合報
怎麼可能不懂?他是你活在其眉眼、肩膀下,最親近的城或人。但又怎麼可能懂?當你想要更知道多一些時,你就不自覺地走進它蜿蜒的小巷弄,那並不總是像電影裡的漂亮咖啡屋、賣馬卡龍的童話小鋪、iphone手機或設計師手機套的小鋪……

我與台北

畢飛宇

我和台北的關係非常簡單,起源於一個人,蔡澤松。

我和澤松在郵件裡交往了大概有一年,所談的當然是出版事宜。在香港,我們到底見面了——她是一個嬌小的女士,還喝酒,這讓我吃驚不小。作為一個大陸人,我對「澤松」這兩個漢字是有直覺的:男,身高在1米78左右,藏青或黑色西服,戴著瘦邊的金絲眼鏡,皮膚白,雙眼皮,頭髮是中分的,一絲不苟。當然了,「澤松」愛游泳,打網球,不嗜菸酒。對,「澤松」的語態必須平和。他說話的方式是「醬紫」的,遇到不合適的話題,他往往不反駁,微笑著,說,還OK啦。對,「澤松」一定是一位好好「先生」。

結果呢,我的直覺像掉在彌敦路上的冰塊,碎得一地。

嬌小的澤松是女中豪傑。在香港,她很有禮貌地和我說話,偶爾還捋捋頭髮。她說話的語調確實很平和。她說,她是在北京的地鐵裡看到拙著《玉米》的。出了地鐵口,她撥通了台北的手機,對九歌的總編輯陳素芳大姊說:

「這個作者你給我拿下!」

一霎時,澤松面目全非。我清楚地記得澤松說「拿下」時的手勢,她細小的食指指著香港無辜而又狹長的天空。她很快就喊我「大哥」了。我把我的「鹹豬手」搭在了「我兄弟」的肩膀上,心裡頭真想給周潤發打個電話,「小馬哥」,和我們一起喝酒去!

細一想,澤松叫我「大哥」可也不是胡來,有淵源的。她的父親,九歌的創始人,蔡文甫先生,老家是蘇北的鹽城,離我的老家,蘇北的興化只隔了一條河。澤松是我們「蘇北」人,我們在香港見面了,屬於他鄉遇故知。

我被澤松「拿下」了,後來我就來到了台北。在九歌,我和蔡老先生終於見了面。蔡老先生滿嘴的鄉音,如果我不講「國語」,和我的鄉音幾乎就一樣。我們聊得正歡,陳素芳大姊卻進來了,她插在我和蔡文甫先生的中間,蔡老說一句,她就說一句;蔡老再說一句,她就又說一句。——這可是怎麼說的呢?素芳大姊很歉意地對我笑笑,解釋說,蔡先生口音重,許多人聽不懂,我來替你做翻譯。嗨,我一拍大腿,說,你就歇著去吧。我聽不懂?你翻譯了我才聽不懂。

因為鄉音,我和蔡家——也就是九歌——結下了情誼。蔡老先生有三千金,分別是澤蘋,澤松,澤玉。在我的眼裡,她們就是蘇北大地上的玉米、玉秀、玉秧。這是一種先驗的情誼,沒邏輯,無須培育,是命運與祖上的賜予,不可辜負。

老實說,台灣的出版界對我是厚愛的,但是我哪裡都不去。我解釋了,其他出版社的朋友都是仁厚的人,都理解。這就是說,我們沒有業務上的往來,卻一樣可以做朋友。這很暖心。這就逼著我熱愛台北的生活。我就待在九歌,好無所謂,壞也無所謂。我也不指望九歌的版稅在101的陰影底下買房子。對了,我還記得我在九歌的第一任責編叫至宜,她姓什麼我都沒搞清楚,她就離開了,我就記得她叫至宜,宜蘭的宜。她是宜蘭人。

我的現任責編是佩錦和珊珊。關於珊珊,我特別想多說幾句。嚴格地說,是珊珊讓我感受到了台北特別的縱深。我是在和珊珊第三次見面之後才知道的,她居然是商禽的女兒。就在十天前(2017年10月17日),我和瘂弦有過一次交流,我們交流的地點是愛荷華,聶華苓老師家的餐桌。說是交流,其實是我聽瘂弦說。瘂弦的話題是商禽的一首詩,老實說,那首詩我沒有讀過。在詩中,詩人描繪了他的回家,是深夜,遠方的車燈把詩人的陰影射在了他家的大門上,而心臟的位置正是鎖孔。詩人掏出了鑰匙,對著自己的心臟插了進去。我驚異於這樣的詩,驚訝於這樣的感知。更讓我驚訝的是八十五歲的瘂弦,在談論商禽的過程中,他的讚美溢於言表。同時代的詩人之間能有這樣的心心相印,斯乃人性之大美。

巧合的是,離開愛荷華之後,我去了一趟匹茲堡。

眾鳥啁啾,黑人一句話都不說

氣溫正在下降

我望著遠方,雖只是早上九點

我彷彿已經看見了 落日 黃昏

這是商禽〈匹茲堡〉的最後四句。寫於1970年的11月。他「看遠方」的地點是第五大道還是弗貝思(Forbes AV)大道?我在這兩條大道上不知道走過多少遍,我看到過無數的鳥,在路邊與黑人一起分享過我的中國香菸,我經歷過早上九點,我看見過落日與黃昏,可是商禽,你為什麼如此悲傷、如此憂愁?

在商禽寫下這些詩句的時候,我才六歲。而現在,我年過半百,商禽,他的女兒,正用最苛刻的目光掃視著我的文字。這是生命裡最為特別的饋贈,我理當珍惜。

話題沉重了,來點開心的。

我熱愛台北還有一個重要的人,那就是呂正惠。雖然觀點相左,但是,我欽佩這個學者,我也喜歡他血管裡的正大與光明。他的唐詩研究讓我獲益良多。當然了,我最喜歡的還是和呂老師喝酒,只要喝到一定的地步,呂老師的臉上就會浮現出嬰孩般的笑容,我說過,「類似於卡通」。有一次,我也記不得因為什麼了,我和呂老師之間發生了一點雖不嚴重卻是針鋒相對的「理論衝突」。衝突到後來,呂老師大人大量的一面體現出來了,他端起了酒杯,要和我做兄弟。呂老師是我的前輩,我做他的學生還差不多,做兄弟可是不敢的。但是,天地良心,我也虛榮啊,我看了看四周,酒席上幾乎都是呂老師的弟子。——我要是和呂教授拜了把子,在座的這些菁英們可不就要喊我「叔叔」了麼?剎那間,我體會到了啥叫「惡向膽邊生」。我真的端起了酒杯,和呂老師結結實實地喝了這杯「把子酒」。金門高粱伴隨著我的邪惡,興致勃勃地布滿了我的全身。仗著呂老師,我的大哥,我一下子就成了「叔叔」。

當然,這些都是戲言,不能當真的。我真正想說的是這個——我喜歡台北的人情。

不懂台北

駱以軍

我父親是個老文人,中文系老教授,從小我們永和那狹窄的老房子,永遠昏暗懸塵,被一架架書櫃切割成,書包圍著的母親的床、書包圍著的我和哥哥的上下鋪雙層床、書包圍著的姊姊的床,那整套整套布面精裝的古書,在父親過世後,被母親大批捐給佛光大學的圖書館,事實上現今有光碟、隨身碟、電子書的發明,沒有人會花大錢買那些大部頭書囤在家裡占空間。但我父親真的是個老式文人,他會跑去台南白河,買蓮子,然後讓我開車去鶯歌,買一大人無法環抱的大肚陶缸,買陽明山土泡水「養土」,然後種蓮。悲傷的是,要到他離世三四年了,我家院裡的那口大缸,才茂盛竄長一莖莖荷葉,並好大苞的粉紅荷花啊。院子裡一株老白梅,枝幹崎嶇,他悉心養了十來年,也是他離世了,每年農曆年,滿枝噴綻著夢幻般的一簇簇梅花。

我父親有陣子愛買紫砂壺,但他老年阮囊羞澀,可能是在地攤一把一百元,買那些機工量產的小壺,紅橙黃綠藍,圓的扁的方的瓜稜的膽狀的,一蕊蕊排在客廳茶几上,等他故去,這些小壺等同垃圾,若他那時懂得不霰彈亂買,集中錢買只名家手工壺,不定現在也升值不少。他也收硯台,這倒是有幾方好端硯,那個年代,大陸剛開放,父親應是跟著趕熱鬧,在師大附近的筆墨店收到孺慕的端硯。也在不同旅行中,收了歙硯、東北松江硯、澄泥硯,甚至有一枚寧夏賀蘭山石的賀蘭硯,但多是觀光商店的紀念品,沒有逸品的靈光。我記得,有一次,父親抱了一枚好大的端硯回來,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眼」,底部還有刻字,好像說道光年間,這個人(自稱余)如何如何在端溪,遇到這只神硯,實為三生有幸,特此刻記。父親興奮的說,這只大端硯,可以留作我們駱家子孫後代的傳家寶了。當時我完全不懂,但看父親那像如臨大事之模樣,猜想他恐怕花了好幾萬元。後來他把那像個台東西瓜那麼大,恐怕有七、八公斤重,上頭雕了荷花荷葉,滿滿的眼的大硯台傳給了我。其實他收的那些硯台,葬禮過後,我母親就全交給我了,一是我和文似乎沾點邊,二是父親生前較疼我這么子。但多年下來,我將那一方方父親的硯台,在不同場合送給一些於我有恩的長輩,其實說價錢約也就是一兩千塊的東西。有一天我發現,我手上只剩那只,巨無霸,像隻烏龜模樣的大端硯了。但這年來我自己喜歡上這些玩意,在youtube看了大陸不少關於端硯的節目,也上網看了些資料,愈來愈相信:父親當年買這只大硯,應是被人坑了。那上頭密密麻麻的「眼」,和圖片上真正的眼,就是不太一樣,也就是說是做上去的。那荷葉和雲龍之雕,以我現在觀物的程度,也猜出應是機械工用鑽子雕的。更別說底部那些「道光年間」的鑿痕了。這麼大一傢伙的石硯,究竟是不是真的端石,也非常可疑了。

另一件「傳家寶」,是一幅晚清民國文人樊增祥的字:「困學前唯王伯厚;日知近有顧亭林。」父親也是某次喜孜孜地拿回家,後來也交給我。我住深坑時,還將這幅對子掛在違建鐵皮屋的書房,筆墨宛然、裝裱也功夫。但總覺彆扭,我整個是讀西方小說的,書房掛著說啥王伯厚、顧炎武,真的是裝逼啊。幾年前(父親當時也過世多年),兩小孩上幼稚園同時要交學費,一時湊不出錢,拿去巷口一間感覺都放破碗爛瓶的骨董店,他說先放他那幾天,他不懂字畫,但有客人喜歡這個。幾天後,我再去問,他將那包好的兩卷字幅還我,說客人說「看不懂」。我要到很多年後,看了大陸鑑寶節目,說老北京琉璃廠古玩行的掌櫃,你若拿了假東西要去賣,他不會說你這是假的,只會打哈哈說「看不懂」。所以我父親當年,又是買了幅我也不知樊增祥何許人也的假書法?

這些,對於小孩時光的我,少年時光的我,青年時光的我,都是距我頗遙遠,好像是我父親從一橋之隔的台北,我不知道他在哪些街道、哪些商家、哪些地攤轉悠,某種更深邃高深的文化,父親不知道闖進了怎樣的祕境,淘回這些與我家頗窘的現實生活無關的東西,有一天他不在世上了,不肖兒想拿那些破爛去換點錢吧?不想全是假的。

當然有真的。但台北這座蜿蜒之城,我後來算是住進這座城也十五年以上了,還是深感:臥虎藏龍,但因它是座遷移者之城,後來者除非願意同等之哀憫與崇敬,通常不得其門而入,找不到你想像的迷宮入口。譬如我近二十年,應該都在台大對面那段溫州街、師大路巷弄裡、青田街、金華街、永康街巷弄裡的小咖啡屋混,不同的咖啡屋空間,不同的年輕老闆娘、不同的熟客,我應該有我時光流河裡的「咖啡時光」,但很怪,隔著一條小巷街,有一處堆滿破爛舊物、真假骨董、老茶、半世紀前的電影海報,從前還有殺雞雞販的傳統市場改成的昭和町,那些「台北版的肉桂色小鋪」的怪老頭店主,是我的老師楊澤帶我去混過兩次,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將往哪去?之前有一家非常厲害的,巷子裡的舊書店「青康藏書房」(現在收了),主人何大哥,收了非常多厲害的黑膠唱片,我經過時,他總是那麼悠閒要我去坐、泡茶。他告訴我,青田街永康街這些老公寓裡,住著許多當年台大師大退休的老教授,八、九十歲過世了,一屋子藏書,有些是日文版德文版的,醫學的物理學的哲學的還有古樂譜古武術譜,有些書是上個世紀初的,子女們不懂,叫收破爛的一車拉走幾百塊吧。那些收破爛的都會叫他去挑,天啊,常常一整車都是寶,人家八十年來時光的厚積,他的地下室也裝不了那麼多老人們留下的書啊。

說實話,當我說「我不懂台北」時,是和我說「我不懂我父親」,一樣的情感,怎麼可能不懂?他是你活在其眉眼、肩膀下,最親近的城或人。但又怎麼可能懂?當你想要更知道多一些時,你就不自覺地走進它蜿蜒的小巷弄,那並不總是像電影裡的漂亮咖啡屋、賣馬卡龍的童話小鋪、iphone手機或設計師手機套的小鋪。當我想這麼舉例時,我想到十年前在街角一定會有那麼一間,極科幻豪華的電影光碟(更早是錄影帶)出租店,好像這樣的店鋪已消失好多年了。

下周一《文學相對論》:畢飛宇VS.駱以軍 閱讀 敬請期待!


侯吉諒/讀帖千遍
◎侯吉諒 文/聯合報
教學書法的過程中,總是會聽到「寫字要慢才會沉著有力」這樣的說法,以訛傳訛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不但成為學習書法的教條,也成為人們欣賞書法的誤區……

字帖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祕笈。在照相印刷還沒發明之前,字帖是寫書法的人夢寐追求的寶典,誰有了武功祕笈,才能練出一身絕藝,成為書家高手。

以前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學習書法只有靠老師,但在教育不發達的年代,老師也不是隨地都有,就算有,也不一定對書法有深刻的認識,而字帖往往是歷代書法中的珍貴典範,因而是學書法的最佳途徑。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方法,對寫書法的人來說,任何一個帖子都可以練上許久,有一些經典書法的字帖甚至可以終其一生學習,說「讀帖千遍」,應該是很貼切的形容。

學習書法,學的是用筆的方法、寫字的筆法,以及字的筆畫、結構、行氣等等,不管初學或具備一定程度,都要不斷的學習字帖、從古人的經典作品中去體會書寫的技法,以及書法的美感所在。

儘管臨帖是學書法必然的方法,大家寫字的時候也總有一本字帖在旁邊,但即使日日面對,真正會讀帖的人卻不多,字帖中的許多奧妙之處,未必就能看到。

如同聽音樂,任何一首曲子,除了大家都可以聽到的主要旋律之外,還有很多細節如和音、伴奏、曲式結構、變化、樂器配置等等,都是單純聽音樂時不會注意或很難聽到的。

書法字帖中的奧妙也是如此,很多人以為每天對著字帖臨摹,就可以看到字帖中的所有細節,其實不然。

書法和音樂非常類似,都具有跟隨時間進行而變化的特色,音樂是隨時而過,書法則是留下書寫的痕跡,深入賞析音樂要靠樂譜事後分析,而書法本身就是凝固的音樂,可以就一個筆畫、一個筆畫來細細分析,還原諸多書寫瞬間的精微。

一種書法經典的完成,必然具備非常明顯的特色。筆畫的角度、形狀、力道、粗細,字體結構的筆畫關係、形狀、長短、角度,都必然在特定的條件下組合成特定的風格。

經典風格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純粹性」,筆畫稍微有差異、結構稍微有變化,某一種風格就會受到減損,顏真卿就是顏真卿、柳公權就是柳公權,二者的差別不是筆畫的胖瘦而已,而是每一個筆畫的特色、筆畫和筆畫之間的關係,字體結構的筆畫組成,都各有極其嚴格的規範;這些規範並不是什麼書法的規矩,而是書法家在形成風格過程中、千錘百鍊、逐漸形成的技法與風格。

臨帖的時候,一般的目的是要寫出和字帖相近的筆畫與結構,因此筆畫的形狀、長短、大小、粗細,字體結構中筆畫和筆畫間的關係、整個字體的形狀,即是臨帖最應該注意的重點。

然而,在筆畫、字形之外,字帖中還有很多東西是看不到的──古人寫字的速度是如何?一個筆畫要多久時間完成?是怎樣寫出來的?筆畫中的力道、節奏變化要如何掌握和表現?

在行草作品中,雖然從字帖裡可以看出明顯的節奏力道變化,但究竟快是多快、慢是多慢?古人幾乎沒有這方面的紀錄,所以很難還原古人寫字的實情,王羲之是怎麼寫〈蘭亭序〉的?蘇東坡是如何寫〈寒食帖〉的?趙孟頫的〈赤壁賦〉又是怎麼寫出來的?完全只能靠每個書法家自己的體會。

歷史上,唯一有寫字速度紀錄的是趙孟頫,據說趙孟頫下筆如飛,每天可以寫一萬字。但這個每天一萬字的紀錄並沒有說明字體的大小和風格,不過可以推測應該是一般書寫應用的小行書,也就是1.5到2.5公分大小的行書。

行書是比較快速的字體,不像楷書那樣緩慢,然而一天一萬字的紀錄還是很驚人的。假設趙孟頫一天寫字10小時,每小時就是1000字,等於每分鐘要寫16個字,寫好一個字的時間是4秒!

4秒寫一個字,這樣的寫字速度實在是不可能的,即使再放慢一倍,8秒寫一個字也絕對可以說得上是飛快了,也難怪書上記錄說趙孟頫寫字「下筆如飛」。

在相同的紀錄中也記載,和趙孟頫同時代並齊名的康里夔夔自稱每天可以二、三萬字,康里夔夔擅長草書,草書當然可以更快,但快到幾乎一秒寫一個字,還是讓人很難置信。

在悠久的歷史中,累積了許多珍貴的資料與前人的經驗,成為我們學習書法最好的導引,但其中也存在太多錯誤的資訊,造成學習書法的困難。

例如教學書法的過程中,總是會聽到「寫字要慢才會沉著有力」這樣的說法,以訛傳訛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不但成為學習書法的教條,也成為人們欣賞書法的誤區。

書法把錯誤觀念當真理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錯誤的觀念不排除,正確的觀念就很難建立,學習書法就會增加許多困難。

因而在臨帖的時候,如何讀出筆畫字形之外的訊息,就非常非常重要。無論如何,趙孟頫和康里夔夔的書寫速度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可以作為學習書法的重要參考,在臨帖的時候,可以因此發現和啟發正確的觀念與方法。

書法家當時用的是什麼樣的筆墨紙硯、寫字的姿勢、握筆的高低,以及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寫字,寫字的季節氣候如何,這些看不到的書寫的工具、材料、環境、天氣,都是影響書寫結果的重要條件,然而一般臨帖的人是看不到這些的。

從字帖中看不到的,還有書寫當下的心情變化。書法家在寫字時候,只要不是寥寥數字的書寫,即使是一首短短的五言絕句,其中也會有諸多的心境變化,因而帶動了寫字當下筆法的變化。

在篆、隸、行、草、楷中,比較難以表達情感的是楷書,因為唐楷的規矩特別嚴格,一般人寫楷書也就難免寫得僵硬無比,但細看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即使經過碑刻、紙拓、裱褙各種「失真」處理,還是可以感覺歐陽詢在工整規矩之中,在歌功頌德的文章當中,還是寫出了心情的變化。

書法中的心情通常和書寫的文字內容息息相關,但許多寫字的人並不關心文字的內容,有的人甚至主張書法的表現主要是表現書寫的線條、空間感和時間性,和文字內容毫不相干。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出前衛風格的少字書法,以特殊的筆畫質感、版面布局、空間結構和墨色變化,構成了一種有別於漢字傳統書法的格式與美感,其中有不少值得參考借鏡的創新精神,但也有更多值得探討、改進、應該避免的缺點。

前衛式書風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也有不少人嘗試,作品非常的讓人眼花撩亂,然而卻不得不問,這種書藝的美究竟在哪裡?

明末傅山、王鐸幾位擅長行草的「寫意」大師在近年也特別受到關注和流行,不管有沒有學過草書、有沒有能夠掌握筆墨,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滿紙纏繞、重疊、穿插、乾濕濃淡的作品,寫的人寫的時候顯然很酣暢、忘情,但這種書藝的美感究竟在哪裡,甚至有沒有美感,卻似乎很少有人細心推敲過。

其實,要表達書法中的情感,不必然要用這種狂野的風格。

書法本來就是人們記事、抒情的工具,即使沒有刻意的筆法、刻意變化的墨色,古人還是在「正常」的書寫中表達了他們的情感,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姪文稿〉、蘇東坡〈寒食帖〉,這三件被稱譽為「天下三大行書」的作品,書寫風格並未偏離三位書家正常的書寫模式,但完成了書寫內容、風格與感情的高度合一。

要能讀出字帖中這些筆畫、結構之外所傳達的情感,才是讀帖的高明之處。

而對學書法的人來說,如何破解、還原字帖,書寫時使用的筆墨紙硯、當時的氣候溫度、陰晴晨昏,書寫者的人生際遇、胸襟懷抱,以及書寫當下每一筆、每一畫的動作,如何表達出了書寫的情感,應該才是讀帖臨帖的真正功力。

常常有人說,現代人無法寫出像古人那樣的書法,其實,「古人的書法」也不一定就那麼高不可攀,現代人只要方法對、功夫夠,寫出和古人一樣漂亮的字也不是不可能。

比較不同的是,古人文人對「寫好書法」這件事有比較高的標準和要求,因此會花許多時間去追求前輩、經典的成就,並深切探索原因所在,正如宋代姜夔在《續書譜》中說:「余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現代人如果能夠這樣讀帖、臨帖,也能很快進入書法的堂奧。


幾米/空氣朋友
幾米/聯合報
空氣朋友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30/今夜星光燦爛
◎侯延卿 報導/聯合報
2017年10月27日,擔綱朗誦的陳育虹和楊小濱,以及主持人陳義芝,三位詩人合奏出一場美好的詩歌之夜。

陳育虹首先朗讀《閃神》的序〈後院〉,這是一篇散文詩。她解釋,與散文相比,散文詩的留白較多、較難以捉摸。美國女詩人瑪麗安摩爾曾說,如果沒有一個空白的地帶讓讀者自己去填補,就不是一首好詩。陳育虹相信,1948年諾貝爾獎得主、詩人艾略特主張「詩不是要去說服,而是讓人去感覺」這個概念就是詩的核心。

陳義芝補充說明,〈後院〉是一種創作思維,具象化為蛇。蛇是陰性的、隱密的,像靈感或思念,旁人感覺不出來。詩人是心靈工程師,可以把原本不相干的東西連結在一起。

陳育虹選讀的第二篇〈有時候〉出自《閃神》卷二「古老的神話」,借用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獸的意象,讓讀者想像一個人的上半身與下半身是不同動物的組合,會是什麼模樣?

陳育虹不喜歡寫政治詩,她認為政治是一時的,但她願意為人而寫,例如被迫離家的非自願移民悲劇。地中海是度假的地方,諷刺的是,卻有很多人在海上還沒到達目的地便已死去。因此她寫下〈地中海上──敘利亞難民船〉,把抗議放在詩裡。十四行詩中用了十一個「他們」,直到最後兩行「他們」不見了,因為消失了。

去年陳育虹為台中寫「地景詩」而有〈片面──東勢火車站1959-1991〉,東勢火車站於1959年竣工啟用,1991年廢站。原本車站由台灣第一位有紀錄的女建築師修澤蘭設計,但是現在已看不出當初的樣貌。這首詩中許多詞句用雙槓線劃掉,雙槓線象徵火車軌道,隨著火車通過、時間走過,有些東西被刪掉了。對現代人來講,那些事物是否消失並沒有差別。因此這首詩即使刪掉了那些詞句,依然可以成篇。

楊小濱說陳育虹的詩富有音樂性,無論節奏快慢、聲音強弱,或音樂表達的斷奏、連奏等技巧,她都處理得非常好。談到音樂性,楊小濱更進一步把自己的詩用詠嘆調或藝術歌曲的旋律唱出來,詞曲搭配得天衣無縫,他自己也不禁懷疑是否在寫詩的過程中,已把那些曲子內化為語言的音樂性。第一篇〈裸露〉以莫札特歌劇《魔笛》中的〈這肖像多麼美麗〉為曲。楊小濱把詩「戲劇化」,詩中無論你我他,都是舞台角色的展演。

接著他用舒伯特的〈魔王〉唱〈後銷售主義者周記〉。楊小濱寫了一系列「主義」詩,他的「後銷售主義」原本欲以「行為藝術」表達,在電線桿上張貼廣告:「噩夢數則,降價出售」、「新鮮哈欠,預購從速」,後來擔心汙染環境且有違法之虞,改為以詩呈現。楊小濱的另一個批判系列是「指南」,譬如〈後事指南〉──以普契尼歌劇《托斯卡》裡的〈今夜星光燦爛〉為旋律。此詩念起來很輕快,用唱的卻極沉痛、具有悲劇性,用念的和用唱的效果非常不同。

楊小濱有個筆名「法鐳」,因為從台灣寄到大陸的電子郵件,「楊小濱」會變成亂碼「法 鐳」,因此楊小濱回信時以「法 鐳」落款,希望在台灣收信時,繁體字系統會自動變回「楊小濱」。後來大家乾脆叫他「法鐳」,中間的空格也省略了。甚至《兩岸詩選》曾經出現他在台灣這邊叫「楊小濱」、在大陸那邊則名為「法鐳」的情況,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也許「法鐳」是另一個楊小濱,所以楊小濱寫〈尋人啟事〉來尋找法鐳。〈尋人啟事〉全詩沒有一個「的」字,亦是一大特色。

楊小濱在詩裡創造了一個「女世界」,最後他用義大利歌曲〈我的太陽(O Solo Mio)〉演唱〈為女太陽乾杯〉。這一夜的月光曲就在他高亢的歌聲與觀眾嗨翻的掌聲中落幕。


【慢慢讀,詩】沈眠/靈光
◎沈眠/聯合報
所有的動物

集體遷移

只剩下貓的城市

天空沒有飛鳥

地上無其他走獸

水裡沒有魚

日日夜夜

和無以計數的貓

活在一截

一截的百無聊賴時光

撲抓彼此

取得更多有效的傷痕

並持續等待

完美的主題降落

打開自己

金剛不壞的孤獨


南京˙台北˙雙城記
本報訊/聯合報
朗誦作家:

畢飛宇、駱以軍

主持人:蔡逸君

時間:11月17日

P.M.7:30-9:00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訊息公告
全台瘋蓋天空步道 真能救得了觀光?
各縣市政府為了搶救觀光,一窩蜂狂建天梯、天空步道、天空走廊、吊橋,即使名稱不同,卻都在搶空中商機。比高、比長、比創意,愈驚險刺激,愈能塑造話題,讓人眼花撩亂。它真的是救觀光的萬靈丹?

花的詢問──關於《花甲男孩》
如果花詢成人長大,他將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花詢在《花甲男孩》影集當中出場次數不多,卻每每牽動我的心緒,或者他與小說原著有著密切連結的關係,也可能你我的心中都住過一個花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