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電子報】讓上網不再只是自我疏離,更期待對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等的真誠書寫! 【文學點心屋】歡迎父母、老師鼓勵小朋友投稿,不管作文練習或心情日記都歡迎,讓小朋友有創作的成就感!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9/12 第8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24小時神祕書店/書架可能是通往永生的祕道
我們的義大利暑假作業/33個關於美感、品格、與旅行的作業
故事總要開始/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
百鬼夜宴/那一夜,我們一起說魂
獨居時代 /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閱讀筆記 小說書評/回來

新書鮮讀
24小時神祕書店/書架可能是通往永生的祕道
文、圖節錄自城邦文化
圖/城邦文化提供
推開書店玻璃門,梯子往上延伸一片直達天花板的古書
眼前彷彿是一座滿是野狼、巫婆跟土匪的幽暗森林……

內容簡介:

歡迎來到神祕書店……

在這裡,魔法不是世上唯一的勢力,書架可能是通往永生的祕道

連結Google總部的強大電腦,連巫師和吸血鬼都會心生羨慕……

作者介紹:

羅賓.史隆(Robin Sloan

羅賓•史隆在密西根州長大,畢業於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系,2002年到2012年間,他分別任職於美國著名的傳媒教育機構波因特學院、美國電視臺Current TV,以及擔任Twitter的創意總監。目前將時間均分給舊金山跟網路。《24小時神祕書店》是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

作者網站:www.robinsloan.com

作者Twitter:twitter.com/robinsloan

譯者介紹:

謝靜雯

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近期譯作《派特的幸福劇本》、《夜行馬戲團》、《最美麗的王爾德童話:愛與死的寓言》、《筆電愛情》、《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譯作部落格:miataiwan0815.blogspot.tw

搶先試閱:

2 外套鈕釦

所以,那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現在我是普蘭伯店裡的夜班店員,像隻猴子似地在梯子爬上爬下。那可是有一套技巧的。你先把梯子滾到定位,鎖住輪子之後屈起膝蓋,直接跳到第三或第四階。接著用雙臂拉著自己,維持自己往前行進的動力,眨眼間就爬到了空中的五英呎。你一面攀爬的時候,目光千萬要平視,不要仰望也不要俯瞰。眼睛要一直聚焦在臉龐前方的一英吋處,看著五顏六色的書脊紛紛模糊飄過。你邊爬邊在腦海裡數算梯級。最後,當你爬到了正確的階層,就伸手去拿你上來取用的書本……哎,當然要探身去拿啊。

作為專業能力來說,這個可能不像網頁設計那樣炙手可熱,不過可能還更有趣就是了。身處這個階段的我只要有工作,來者不拒。

我只希望能多多使用這個新技巧就是了。24小時神祕書店不是因為顧客人數過多而日夜不打烊。事實上,幾乎沒有客人,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比較像是夜班警衛而不是店員。

神祕書店賣的是二手書,書況一律都很完美,幾乎可以當成新的。他在白天負責採買(你只能賣書給名字印在窗戶上的這個男人),而他一定是個很難纏的客戶。他似乎不大在意暢銷書排行榜,庫存的內容範圍廣泛。我想,這些書除了展露他的個人品味之外,看不出有任何模式或目的。所以,這裡找不到少年巫師或吸血鬼警察。滿可惜的,因為這裡正是那種你會想買本關於少年巫師書本的店。這種店會讓你想當個少年巫師。

我跟朋友們講過普蘭伯的店,其中幾位曾經順道過來瞧瞧書架,眼看著我爬進灰塵漫佈的高處。我通常會哄誘他們掏錢買東西:史坦貝克(Steinbeck)的小說、波赫士(Borges)的幾本故事書、一本托爾金(Tolkien)的大部頭──那些作者顯然就在普蘭伯的興趣範圍裡,因為他這裡收有每一位的完整作品。我最少也會叫朋友買張明信片再走。那種明信片在櫃臺有好大一疊,用筆墨描繪了這家店的正面──那種細線設計好老派,但因為缺乏酷勁,最後反倒又酷了起來──神祕書店每張賣一塊美金。

可是,每幾個小時才一塊美金的進帳,哪付得出我的薪水啊。其實我還真想不通自己的薪水是打哪來的。我也納悶著,這家店到底是靠什麼營運下去的。

 
我們的義大利暑假作業/33個關於美感、品格、與旅行的作業
文、圖節錄自本事文化
圖/本事文化提供
和孩子一起旅行,讓我們突破人生重圍
孩子努力著美感與品格的作業
我則學習「作媽媽」這一門功課

內容簡介:

旅行,是我和兒子認識自己和彼此的方式

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學習的,這是我常對正在努力學習世間所有事物的兒子說的話,我不希望他是在受限制的思考下成長的。現在步入學齡的他,不害怕嘗試任何新的事物,甚至會用他那可愛的童音告訴外公說:「學,就會了唷。」

出國旅行,在陌生的環境,問題從四面八方而來,學習的能力也因此急速增強。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新的挑戰,而這次更勝以往,因為除了五歲的兒子,我還帶了女兒,在我肚子裡,三個月大。

「什麼?!妳確定嗎?妳非出國不可嗎?」

是的。我一定要。我在心底回應著他們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方式傳遞出來的焦慮與不安。

曾經,我也是一個循規蹈矩、遵循常識過日子的人。但是,人生中的第一場旅行,徹底顛覆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我的生命開始走向一條我從未曾想過的路;孩子出生後的一次親子旅行,更為我打開一扇通往世界藝術的門。遠方的呼喚,在我的血液裡,在我孩子的基因裡,旅行,是我們認識自己與彼此的方式。

作者介紹:

蕭佳佳

1975年生於高雄。1990至2001年,從職業學校至研究所,共研習建築十一年。2002年工作於上海琉璃工房任設計。2003年於台北亞細亞佳古美術任業務。2005年工作於台北誠品書店任工務。2006年於IKEA任陳列。逐漸發現老建築與Deco的樂趣與美學。

搶先試閱:

五歲兒子的第十次出國旅行

暨兒子兩歲半的巴黎短居一個月旅行後,暌違兩年半,在兒子五歲的這一年暑假,加上我肚子裡三個月的小寶寶,我們母子三人,與好友右魚往挑戰中北義大利的二十一日自助旅行前進。

五歲的兒子,從要抱著的十個半月包尿布吸母奶時期,到現在可以幫忙拉行李的幼稚園時期,算算他護照上的出入境章,累積起來一共是九次,其中包括一次的印尼巴厘島行、三次的日本行、三次的歐洲行、一次的中國行、一次的香港行。五歲小子的小腳丫跟著我們踏上烏布、巴黎、布達佩斯、京都、大阪、神戶、上海、雲南麗江、香港、澳門的土地,現在準備往羅馬、阿西西、貝魯加、威尼斯、比薩、卡拉拉出發。

而我則是從小孩剛出生時,連公園、菜市場都不敢帶小孩出門的宅媽,一路練習到現在,可以穿著比基尼,老神在在的陪小孩在義大利海邊玩沙、戲浪、撿石頭。旅行改變了我們的親子關係,也讓性子總是急躁的我,學會放慢腳步,跟著孩子的步調走。試著用孩子的眼光與高度看世界,重新認識世界。

隨著旅行經驗越來越豐富,我和兒子攜帶的行李卻越帶越少。記得兒子三歲半的時候,我們進行的第七次國外旅行,在法蘭克福預備轉機到布達佩斯那天,一位好心的站務人員幫我們取行李,當我跟他說明我們的行李就這麼一背包加一拖包,還有一台嬰兒車,站務人員有些驚訝地再問一次:「就這樣?」我也學會瀟灑地回覆:「是的,就這樣。」

就這樣,我們母子倆通過一次又一次在台灣不會遇到的考驗。更了解對方與自己,我們累積的生命經驗與智慧,這無形的人生財富,也越來越豐盛美麗。

【旅行作業1】義大利21日遊行程規劃

我對於義大利的印象只有羅馬機場和曾經去出差的卡拉拉。我查詢義大利的地圖,把一定會去的羅馬、右魚的目標威尼斯,以及我想去工作的卡拉拉這三個城市圈起來,考慮兒子的體力,以一個地點至少住兩個晚上為原則,計畫繞行義大利中北部一圈。

義大利中北部這一區的中古世紀小鎮頗負盛名,有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歷史感,阿西西、貝魯加因此列入行程;其間正好認識一位每年都會去義大利過夏天的朋友,曾帶著小孩四處旅行的她,特別推薦波隆那,波隆那的騎樓和台灣的建築空間相似,大學城的步調比較慢,是比較適合帶小孩去的城市。位在卡拉拉旁,我還沒去造訪過的比薩斜塔,兒子對推塔這個活動很買帳,於是比薩也納入行程。

 
故事總要開始/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橫跨時序、地方的馬華小說選集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橫跨時序、地方的馬華小說選集,年度從2004-2012年,編選角度以此八年之間以中文寫作的代表性馬華作家小說,延續馬華當代小說選一貫的脈絡,囊括國族、地域、親情、愛情、都會、人文等等,入選作品題材豐富且內容多元,旨趣橫生。

全書共收錄15篇小說,有15個說故事者,15種觀看的方式,文壇老將新秀小說家齊聚一堂,列隊接棒地說故事,始於溫祥英的〈同治復辟〉,終於黃瑋霜的〈羊水〉,共寫神祕遙遠的南方國度。

馬華當代小說選從第一本出版,迄今已十五年,主持編選的編者張錦忠、黃錦樹、黃俊麟等人,這些年他們繼續論述馬華文學,試圖將馬華小說納入各種當代論述脈絡,以歷史化和理論化馬華文學,同時繼續關心、觀察馬華文學在台與在馬的創作表現,在傳播文學與文化的責任與意義上不遺餘力。這次,馬華當代小說選再次以選本的方式為「我們的當代」保存檔案、建構典律、銘刻記憶,書寫──或反書寫──「我們的文學史」,可謂是小說標記的豐年。

作者介紹:

◎主編

張錦忠

一九五六年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祖籍廣東潮安,一九八一年來台。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一九九七年獲台大外文系外國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著有《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與《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等書。曾與黃錦樹合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與黃錦樹、莊華興合編《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等。

黃錦樹

一九六七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一九八六年到台灣留學。台大中文系畢業,清華大學中文博士。現為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

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九歌,1994)、《由島至島》(麥田,2001)、《土與火》等。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元尊,1998)、《謊言與真理的技藝》(麥田,2003)、《文與魂與體》(麥田,2006)等。

黃俊麟

一九七二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祖籍福建南安。畢業於國立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學海》編輯、《星洲日報》副刊副主任,現任《星洲廣場》主編兼《文藝春秋》編輯。著有小說集《咪搞蒙古女郎》。

◎導讀者

賀淑芳

一九七〇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現為南洋理工大學中文所博士生。著有《迷宮毯子》小說集。

高嘉謙

一九七五年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文學與馬華文學。主編《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台灣熱帶文學」系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

張斯翔

一九八四年生,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現為同校中國文學博士研究生。著有學位論文《論馬華同志文學與文化》。

蘇穎欣

一九八八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麻坡,福建南安人。畢業自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目前就讀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文系博士班。主要研究領域為新馬華文與英文文學、文化。

搶先試閱:

〈腿〉

◎陳志鴻

先生明白自己委實老了,只因為那一雙猶可再抽長的腿太年輕;自己,不過是葉慈詩中河邊老人,望水之流經,望水映出蘆葦似的一頭蒼然鬈髮。他還要看清,手伸了過去,不懂別人腿熱還是自己手熱,他遲疑止住了。他清楚自己要比男孩本身更懂一雙腿的價值,手抖著,又搭落下去,盡是等他接觸的皮肉。只有抓住了腿,才可以免除抖意。美,而且短暫的纖腿啊,將由毛腿取而代之!把握男孩雙腿,把握勢必流逝的時光。唉,時間,總要引起先生深嘆。男孩那一雙腿說話了,從併攏隙縫之間透出一絲絲默許的訊息,翻畫頁聲全然停下,等,就等他而已。

先生之手原是紫褐色,毛髮又密(加深了顏色)。搭眼前人腿上:腿益白,先生手益黑;年輕的腿益年輕,年老的手益老,處處對比。常常,先生是要心裡唱出一首首聖歌,振飛一屋頂白鴿似的,興奮著。男孩整體偏瘦,記得面試時穿校服,還內附一件背心箍得身子竹瘦,肩削臀小,脖子完全像莫迪里安尼筆下的畫像那樣細長,似乎給一隻無形的手高提上去:窒息之美。先生隔著猶帶粉筆灰的桌面當場問,會游泳嗎?男孩搖頭,額上鬱然多打了幾個鉤,是亂髮。先生忘了尚未答應收對方為生,即說,以後我可以教你。男孩面露喜色,以為事成就好。

游泳當天(收生、拜訪家長不久後),陪男孩上大學的泳池是不行的,耳目眾多,泳技只宜一對一密授。還是開車兩公里以外人煙稀處的沙灘為妙,至少, 城中人鮮知一大段林間小路之後,竟是藏有一片堪稱洞天福地的沙灘,容得下身體初會的兩人。也不由得男孩不亦步亦趨,入林要告迷失,須得他這麼一個老嚮導領著穿梭一棵棵面貌難分的高樹,開一條隨即草掩的路。下水前,先生遞一條(其實)無數男孩穿過的泳褲給腿的主人,好套上沙龍內換。各背對方換好泳裝,是先禮後兵。不曾下水的男孩到底畏懼不前,一聲聲督促他下水的命令自後傳來,他風中抖著,那一雙腿不是煙囪,是煙囪上的煙了。施令者只管站在原地望腿讚嘆,心想:泳褲該短些,再短些。男孩見小浪一波波來,始終不敢涉水前去,先生闊步走前,牽他的手雙雙走投大海之中,由著水慢慢上達胸口,及肩。浪再襲,男孩(人輕)站不穩,先生手一伸扶住了他的細腰,借重水力,進而將一雙腿橫抱自己胸前(英雄救美之姿)。照例得學浮水,先生手榨男孩的腰,反之,要男孩用雙腿夾好他的粗腰及其胯下,雙手重複「折向胸口,划出去」兩個動作。先生原是反對用削筆器,素來拿刀片就垃圾桶將一根6B鉛筆削成半鈍,求白紙上的素描線條能見粗獷;然而,跟男孩一塊,不論何時何地,他不斷想像自己化身一根鉛筆,入削筆器之口,轉了一圈圈,越削越尖銳……一陣光劃破腦際,站海中的先生也要站不住了,泳褲濕更濕。

【評析】肉體局部的情慾書寫

◎張斯翔

〈腿〉自二○○五年得獎以來,屢受選集編撰者的青睞,自《九四年九歌小說選》起始,近年來在馬來西亞本土編撰的《馬華文學文本解讀》,在台編撰的本書都選入了這篇小說,似乎這篇小說已無可質疑地成為陳志鴻當然的代表作。〈腿〉的師生戀題材其實經過陳志鴻長時間的不斷創作,幾乎經過了其高中、大學的文筆磨練,從〈戲夢人生〉到〈泅〉,最後在〈腿〉宣告完成。

雖然〈腿〉的內容仍與大部分馬華同志小說,甚至陳志鴻自身所著的同志小說雷同,帶有戀童、老誘小(當然陳志鴻在小說中已經更進一步反諷式地利用了這個觀念)等對同性戀者的刻板印象,但在此作中,陳志鴻除了保有師生關係的設定外,還加入了跨越種族的人物設定,更進一步彰顯馬來西亞多元種族的社會特色。

小說中最引人注目者,乃其通過對身體各部位的巡禮而造就的情慾氛圍。其中「腿」作為最重要的部位,它同時表示了年齡、身體發育狀況及「先生」所真正渴求的、最短暫的「青春」。「先生」對一雙雙其迷戀的腿之禮讚:「美,而且短暫的纖腿啊,將由毛腿取而代之!把握男孩雙腿,把握勢必流逝的時光。」作者從小說開篇就一再強調「腿」的延展性,作為剛邁入發育期少男的獨特標誌。這段時光既短促又珍貴,正是少男初登大人,最為青澀的一段,作者巧妙抓住了年華老去「先生」對這段青春的迷戀,加上極速成長的「腿」,兩者合一讓其中的情慾書寫昇華成符號隱喻,是其巧思,也是全篇最精采的筆觸。

 
百鬼夜宴/那一夜,我們一起說魂
文、圖節錄自柿子文化
圖/柿子文化提供
黃泉路上現場直擊!

叫魂、靈魂出竅、夢魂出遊、借屍還魂……

活著為人,死透為鬼,

不死不活,形神分離,是為魂!

內容簡介:

有史以來,最深入、最大範圍的魂靈奇事搜祕,

古今經典奇譚+死後還魂者帶來的第一手報導,

新穎主題加上精采情節,讓人拍案叫絕又大呼過癮!

黃泉之路你終有一天要踏上,

不如現在就聽鬼故事大師深夜開講……

作者介紹:

人間「鬼」才──栾保群

少見如此深入談鬼說魂的學者,著有多部歷史文化讀物,點校整理過許多古籍。自小就愛聽鬼故事,深感幽冥之事中有許多會心的趣味,於是對相關議題多有研究,已著有《中國神怪大辭典》、《中國民間諸神》,滿足了許多嗜魂愛鬼的讀者。作者閱讀面深而廣,歷史功底十足,博覽《聊齋》、《子不語》、《搜神記》、《玄怪錄》、《通幽記》等經典,深入鑽研幽冥故事中極少探討的主題──魂,寫就新書《百鬼夜宴──那一夜,我們一起說魂》,主題新穎加之情節精采,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連呼過癮。

搶先試閱:

魂靈離體→化成魚

人死之後,魂靈必然脫離了軀殼,黃泉青霄、墳墓祠堂,不管去哪兒,總會有個歸宿。然而,魂靈離體卻並不意味著人一定要死亡,有時那魂靈還與軀殼保持著或強或弱的關係。若是對自己的那副舊皮囊如果有些厭倦,暫且換換口味也未嘗不可,唐人李復言《續玄怪錄》卷二〈薛偉〉條記:

蜀州青城縣主簿薛偉大病七日,奄然而斃,心頭微暖,家人不忍入殮,環坐伺之。過了二十多天,薛偉忽然長歎一聲,坐了起來就說:「你們去看一下我那幾位同僚,看他們是不是正在吃魚?若不差的話,就讓他們放下筷子,快到我這兒來聽聽怪事。」

僕人走視,果然不錯,眾同僚立即相隨而來。薛偉道:「諸位吃的魚,是不是叫看大門的張弼買來的?」眾人說不錯。張弼也過來了,薛偉便問他:「你買魚時,打魚人趙干是不是把一條大魚藏了起來,只拿小的充數,結果被你在蘆葦叢中把大魚搜了出來?你把大魚提回衙內,是不是交給廚房的王士良殺的?」張弼說不錯不錯。眾人問:「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薛偉道:「你們殺的那條大魚就是我啊!」

於是他講起自己病重發燒,夢魂出遊,只想找個地方求涼,便走出城外,見江潭深淨,竟化為魚。於是波上潭底,莫不從容,三江五湖,騰躍將遍。

「不久後甚饑,忽見趙干垂鉤,其餌芳香,心裡亦知該警戒,但一想我是官人,就是吞了鉤,他豈敢殺我?於是一口咬了香餌,被釣了上來。沒想到任憑我如何呼叫,趙干總是如若不聞,竟用一條繩子穿了鰓,繫於蘆葦之間。然後又被張弼搜出,提到廚房。王士良把我放到砧板上,你們幾個在旁邊看著,只叫好一條大魚。我大呼而泣,你們睬也不睬,直到王士良一刀落下,砍掉魚頭,我才從夢中醒了過來。」

魂離體而化為魚,能暢遊三江五湖,雖然最後受了一大嚇,也不枉為魚一世了。

失魂→卻成人妻

失魂,俗語叫丟魂兒,這種事往往發生在人受到驚嚇之後,也就是說,有人在受驚之後,或者神不守舍,或者癡呆,或者昏迷;醫學上也許會認作是癲瘋,而民間究其緣由,卻認為是此人魂丟了的結果。

天寶末年,鄭生應舉入京,行至鄭州西郊,投宿主人,不想主人正好是鄭生的表姑奶奶。問起鄭生尚未娶妻,老太太說:「正好我的外孫女住在這兒,她姓柳,父親現任淮陰縣令。我看你們兩家門第挺般配的。」鄭生不敢推辭,當晚就與柳氏姑娘成了親。

夫妻恩愛地過了幾個月,姑奶奶對鄭生說:「你帶著你新媳婦到淮陰,認認你丈母娘吧!」到了淮陰柳家,鄭生一通報,柳家大為驚愕,因為自己的女兒尚養在深閨人未識,怎麼會從外面帶回個女婿呢?老倆口急忙出門相視,只見車上坐的姑娘與自己家中的一般無二。那姑娘入門下車,冉冉行於庭中,而閨中之女聞聽此事,也笑盈盈地出來相見,二女遇於庭中,便合而為一了。

原來老太太是地下亡魂,鄭州西郊的宅第卻是她的墳墓,她嫁給鄭生的是外孫女的魂靈;可是養在深閨的那位小姐,也是一切正常,少了魂也並無傻大姐似的怪樣子。

還有一種失魂,就是常言所說的「嚇得魂飛魄散」,此種故事甚多,找個極端的,就是人被押到法場上,一看到劊子手手持明晃晃的鬼頭刀,要把自己腦袋砍掉,那一大嚇,不由人魂靈不出竅。湯用中《翼稗駧編》卷五〈生魂忘死〉一條,似是據朱海《妄妄錄》卷二〈鬼魂娶婦〉改編的,但地點卻從福建移到了北京:

某人因雇兇殺人而被判斬刑。此人與劊子手能拉上關係,此時就以金錢賄賂他,說:「下刀快些,讓我少受些痛楚。」劊子手答應了,臨刑之時,劊子手拍著此人的脖子,輕喝一聲:「要下刀了,快走!」此人便竭力一掙,魂靈竟脫竅而出,躥離刑場,一口氣跑出一百多里,到了河北雄縣地面,找家飯館做起夥計來。

他本來是開酒館的,只是露了一下都城的手藝,店主人就喜歡得如獲至寶,最後竟招他做了入贅的女婿。第二年丈人去世,他便成了掌櫃。過了一年多,那個劊子手到雄縣看親戚,恰巧來到這飯館。此人一見,深謝活命之恩。劊子手一下子沒認出來,問:「你是誰?」他說:「我是某某,你不是在法場上把我放了?」劊子手說:「你弄錯了吧?那個某某當天就伏法了啊!」此人一聽,立即瞠目結舌,飆然仆地,如土遁一般消失,地上只剩下一堆衣服了。

 
獨居時代 /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文、圖節錄自大雁文化
圖/大雁文化提供
獨居不再等於孤獨,而是我們的生活新選擇!

內容簡介:

全球崛起的新風潮:獨居。

獨居帶來新的生活方式,

獨居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要學習一個人住的生活方式

但其實,獨居不只是我們的選擇,更需要社會的整體設計。

群居了二十萬年的人類,在五、六十年前開始了獨居生活

群居生活,不再理所當然!

全球獨居者大幅崛起

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

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都市。

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有40%至45%的家庭為獨居)

傳統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如日本,約有30%的家庭獨居。

德國、法國、英國獨居比例高於美國。

獨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

我們不了解的獨居

獨居與年齡無關。

獨居不等於孤獨寂寞。

相較於已婚者,獨居者更熱衷於社交和公民生活,朋友更多。

獨居者的心理健康優於與他人同住的未婚人口。

本書並非推廣獨居,

也無意忽視獨居所必須具備社交與經濟上的條件,才能維持獨立。

但透過書中人物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獨居經驗,

你可以不必害怕獨居,更進一步在有機會獨居時,也可以擁抱幸福。

作者介紹:

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及《大眾文化》(Public Culture)期刊編輯。

第一本著作《熱浪來襲》(Heat Wave)贏得數項學術及文學獎,並獲《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te)評選為「最愛書籍」。

他的研究已獲《紐約人》(The New Yorker)和CNN及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報導。

他的故事則出現在《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滾石》(Rolling Stone)和廣播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

譯者介紹:

洪世民

台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畢,曾任職棒球團翻譯及教學雜誌編輯,現為專職翻譯及家庭主夫,譯有《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等非文學書籍,以及 《靈魂的代價》等小說,育有一女一子。

搶先試閱:

獨居的能力:一個人住需要學習

「一個人生活最糟的部分是你一天得工作二十四小時。最好的部分是你可以選擇哪二十四小時。」——《自由工作者的國度》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

一、想要一個人住也過得好,就必須從頭學起

獨居的挑戰

「我一直一個人住,從來不嚮往其他方式。」心理學家、作者也是單身倡議人士的貝拉.狄波拉(Bella Depaulo)這麼寫。

幾乎沒有人在成年之前就一個人,這代表要開始一個人生活很快就會發現,想要一個人也過得好,需要學習很多事情。

梭羅、《流浪者之歌》或海倫.葛莉.布朗或許很能激勵人心,但是坊間卻沒有一本適合現代人的指南,教導我們如何「居家自主」。無論獨居的人有多興奮,獨居都是一大挑戰,不僅是因為必須在私密的環境中面對自己,也因為獨居讓我們置身新的情況,並且衍生出一套特殊的個人需求。

有些挑戰很實際:學會一個人購物和煮東西吃;平衡隱居和社交生活;與傳播媒體建立健康的關係,從比較被動的電視娛樂消費,到透過電話和網路等比較積極的參與。

其他挑戰則比較深刻:應付孤獨;面對「獨居是社交失利的象徵」的恐懼;在住屋市場或職場遭到差別待遇;和那些只要有親朋好友沒結婚就覺得渾身不自在,或感到不舒服的朋友或家人相處。

我們有的是時間,做甚麼好呢?

雖然每一個培養獨居能力的人都會發現這是一種強烈的個人經驗,但我從訪談中得知,有些經驗其實相當普遍。現在,年輕的單身男女已經重新界定,獨居是卓越和成功的象徵,而不是社交失利。

這些單身男女把獨居當成一種投注時間來追求個人和更重要的事業成長的方式。他們說,這種對自己的投資是有必要的,因為現在的家庭就像大多數的工作一樣脆弱,最後每一個人都必須倚靠自己。

一方面,要強化自我就必須進行「隱居計畫」:取得居家技能、學習享受自己的陪伴,並建立一個人也可以展開冒險的信心。但另一方面這也需要努力交際:建立朋友網絡和工作上的人脈,甚至如記者伊珊.華特斯主張:建立「城市部落」,藉由提供社群和支持來取代家庭的功能。

將自己投入工作和「部落」,固然有助於讓獨居有經濟上的回饋,但是卻很難讓獨居成為長久的經驗。大多數的獨居者邁入三十大關之後,終將發現他們的社群隨著摯友結婚、生子,而愈漸凋零,無論報酬有多高,工作仍然無法滿足他們最深層的需要。這一點讓獨居者處境尷尬。

已經學會享受「獨立時代」的人必須二選一:要不就試著繼續這種獨居經驗,要不就去尋求伴侶和家庭。對男人來說,這個選擇通常沒那麼急迫,但是女人卻另當別論,因為年近四十還獨居,代表夜晚仍要在繼續滴答作響的生理時鐘旁度過,而且必須面對永遠無法生育的可能。

二、獨居者的時間投資︰少了另一半,時間多了一半

事業與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獨居不等於孤立

這些人怎麼運用那些時間呢?

在《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Against Love)一書中,作者蘿拉.吉普妮斯(Laura Kipnis)主張,避免盲目的關係能讓人們更自由地遊戲人間。她甚至語帶挑釁地暗示,諸如此類的解放可能會對現狀構成威脅。「自由的人或許會對社會造成危險,」她寫道:「誰知道他們會搞出什麼名堂?接下來還會有什麼要求?」

哎呀,在為本書進行的訪談中,最壯志凌雲的獨居者提出了一個明確而沒太多爭議的答案:他們會把「空閒時間」花在工作上。

現代的經濟結構,有很多人都是自由工作者,互相競爭好的工作。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很難了解空閒時間的真義。

今天的勞動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都很清楚勞方與資方之間不再存在社會契約。相反的,每一個人都做了愈來愈多的工作,特別是在職業生涯之初,因為希望能夠靠自己有個穩固的基礎。

對志氣高昂的新一代專業人士來說,二十幾歲到三十出頭絕非結婚和建立家庭的時候。相反的,那是我們可以全心投入學業或工作,為自己留下成功印記的人生階段。我們放棄對時間的掌控權,把權力交給教育和雇用我們的人,剩下來的時間,我們則投入自我提升的事務。我們學習新的技能;展現我們的多才多藝;旅行;搬遷;擴充人脈;培養聲望;攀爬事業的階梯;在市場上找尋更好的東西。然後,從頭再來一次。以上種種,在你不必對誰負責時會容易得多,獨居尤佳。

當代經濟能夠如此繁榮,是有代價的。工作的世界對年輕工作者的需索驚人。不在人生黃金時期把自己獻給事業,就等同放棄功成名就的希望。這種現象在營利企業是千真萬確,但在看似沒那麼剝削的工作場所也是如此,包括大學和旨在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非營利組織。

 
閱讀筆記
小說書評/回來
聯合報╱楊佳嫻
《九重葛與美少年》書影。 (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李渝短篇小說集《九重葛與美少年》(印刻出版)

《九重葛與美少年》書名暗示了至美與至纏綿--如同記憶本身,因為時光層層加工,而更顯豐美的一切。書中同時收錄最近作與最初作,創作時間橫跨數十年。擺在第一篇的〈待鶴〉(2010):「有誰,會前來夢中相會及陪伴?是誰,會遞來叫人安心的消息,跟你說,放心,我跟你是在一起的呢。……啊,是誰,還有誰,是松棻呢。」和擺在最後一篇的〈水靈〉(1965)後記:「是我第一篇發表的小說,多年後和松棻聊起它,說當時沒留剪報,原稿不見了。松棻拿出一張脆黃的原報頁,『給你留著了』。」漫長歲月裡不變的仍然是那份感激與牽繫。

曾在拋擲與安定、懷疑與重信中走過,李渝總是辯證著一個問題:現實中的醜惡與不滿,由什麼,或誰,來拯救?救贖並非是容易的事,不是通俗小說裡那些剛巧伸出援手的善心人、永遠巡察著人間的神力來完成,那種救贖太輕易,而且沒有過程。死亡造成了永恆的空缺,重新覆上溼土,試著栽種青苗,也仍然需要等待。〈待鶴〉即以八個小節,出入真實與改寫,病與夢,生者的幻境與亡者的旅程,彷彿是散文又彷彿是小說,從遙遠的事情說起,讓鶴的隱喻翱翔串連,回到了摯愛的人身上,回來把心重新安放。

而〈夜渡〉裡似真似幻的一段航程,夜半來的究竟是偷渡客還是趕集的芳魂呢?重點是夜間短暫晤面裡目睹的喜悅與美。〈給明天的芳草〉,女兒和鋼琴教師究竟發生了什麼沒有?死去的美少年和活著的美少年,是什麼關係?故事也許沒有真相,人們總憑著表象的碎片編織風景、想像情感。〈三月螢火〉疲憊中年生涯裡,在咖啡館偶遇陌生的知己,終於踏上訪友的旅途,暫時走出氣悶的現實;〈金合歡〉阿麗在重複日常裡記掛著對面租屋的大學生,最後下定決心要出去工作,而工作顯然帶來一種朝氣,因此才讓人瞭解,或許那對於陌生男子的記掛不是變心,而是這妻子內在有力量突突地要發作;還有喜歡李渝的讀者必然熟悉的溫州街少女阿玉,在〈收回的拳頭〉、〈似錦前程〉裡再次現身,悄無聲息被逮捕的施老師、木棉樹底下佇立的男子,他們在自身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成為他人青春生命的紙鎮,讓躁動得以撫平,懸盪可以有繫。

我更注意的是〈海豚之歌〉。這篇寫被禁錮演出的海豚,和自認懂得海豚心情的一名戲劇演員之間的「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最後,海豚彷彿聽懂了演員的鼓勵,衝出柵欄,遯回大海;而演員呢,也終於在演出後忽然從種種大傳統大話語中解脫,逃離了舞台,「向夜空躍昇」,跑過人群,來到河畔,「就像重獲自由的海豚成為海洋的一部分,他也成為河流的一部分,不回頭地向前跑」。這篇小說一再使我想起《紅樓夢》裡的齡官,齡官同樣是身為下賤心比天高,深情,敏感,反叛,可惜她沒有知己,賈薔不是她的知己。相同命運者的不斷對話,可以將勇氣激發,改變現狀。甚至可以說,比起〈菩提樹〉裡菩提樹給予阿玉的慰藉,〈海豚之歌〉更精神化、更純粹。這篇與1984年發表的〈失去的庭園〉參看,遯回大海的海豚,跳下舞台的演員,看來方向不同,其實都是「回來」,回到故鄉之水、渾廣的懷抱,回到那孤獨的衝刺、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自我,他們都是在追尋那片「無顧於時間的騷亂,脫身在時間之外」的「失去的庭園」,如同年少時光搖蕩於心底的恍惚憂鬱,如同熱戀般頑強自焚無分你我的純烈。

〈跋〉裡頭說了:「歷史是頭猛獸,想用文學,特別是以小說形式,來駕馭或載負它,往往會犧牲了文學,辜負了歷史。」所以,回到那最起始的文學夢,〈水靈〉裡念茲在茲的願望:「她一定會回來的,因為我這麼喜歡她。」李渝那麼喜歡那個愛文學的、寫作的自己,那個自己果然還是在戰鬥的虛無的年代的尾聲,回來了。

 
漏水問題可能成為新的福島核災
日本核能監督機構表示,福島核電廠高輻射水外洩可能是一場新災難的開始,也就是一系列受污染的水從儲水槽洩漏的事件。

愛心麵包限時送
你知道店家每晚賣不掉的麵包,都收去哪兒了?目前由志工前往合作店家收取當天賣不完的麵包,分送給社福機構。讓浪費掉的麵包可以量化,浪費掉的愛心卻無以估算。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