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內容簡介: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
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裡單純了?
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作者介紹: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後,經常成為老師家中的不速之客,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演講,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年輕人」心理諮商,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
古賀史健
自由撰稿人。1973年生。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所撰寫的訪談稿,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
搶先試閱:
年輕人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如果這種命題有幾分道理的話,那說的應該是孩子們的世界。小孩子不用工作,也沒有納稅之類的義務,而且在父母和社會的守護下,每天都過得自由自在。他們一定覺得未來有無限可能、自己什麼都做得到;他們的雙眼被遮住了,不必去看醜惡的現實。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世界漸漸露出本性,等待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可能,也因此翻轉為不可能。於是「幸福快樂的日子」結束,迎面而檢的盡是殘酷的現實。不只是這樣。長大後還會涉入複雜的人際關係,被迫背負許多責任。當然,許多小時候無法理解的歧視、戰爭或差別待遇等社會問題也會一一浮上檯面,讓人無法忽視。不是嗎?
如果在一個宗教力量強大的時代,或許還能得到救贖;因為神的教誨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跟隨祂的指引,就不用想那麼多。可是現在宗教式微,信仰只剩下空殼子,大家失去依靠,心裡不安、彼此猜忌。其實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自利自利地活著。
老師,請您回答我。即使面對這些現實,您還是覺得這個世界很單純嗎?
哲學家 我的回答不會改變。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單純。
年輕人 為什麼?任誰來看,應該都會覺得它充滿矛盾、一片混沌吧!
哲學家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哲學家 對當下的「你」來說,井水的冰涼或溫熱是不可動搖的事實。這就是所謂「居住在主觀的世界」。「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這種主觀就是一切,而且是讓人無從逃避的。
現在,你眼中的世界是光怪陸離、複雜而混沌的。可是當你有了改變之後,世界就會回復到單純的樣子。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年輕人 在於我?
哲學家 沒錯。好像你正透過太陽眼鏡在看這個世界,當然會覺得看到的一切都很昏暗。既然如此,你可以不用感嘆這個世界有多黑暗,只要摘下太陽眼鏡就行了。
一開始,你可能會因為世界太過刺眼,忍不住想閉上眼睛,甚至想再戴上眼鏡。這時候,就看你有沒有堅持摘下它、直視這個世界的「勇氣」了。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哲學家 當然,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包括生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這個家庭等等,這都不是自己選的,可是這些東西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你可能會覺得不滿,有時看著別人,心中甚至會想:「如果也能生在那種環境就好了。」
可是事情不能在這裡結束。問題不在過去,而在現在,就在「這裡」。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年輕人 什麼?
哲學家 你說自己是不幸的、希望立刻就能改變,甚至祈求可以重生變成其他人,可是到最後還是無法改變。為什麼?那是因為你自己不斷決定不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 不不不,這完全說不通嘛!我想改變,而且是發自內心、毫無虛假的。我怎麼可能下決心不要改變?!
哲學家 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我」,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這些大概都可以靠經驗推測出來。簡單來說,就像開一輛很習慣、很順手的老車,就算偶爾有點小狀況,也都在意料之中,可以輕鬆處理。
另一方面,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反而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哲學家 比如你剛剛說:「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就能變得幸福。」像這樣,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變。為什麼?因為你會把「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年輕人 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哲學家 我有一位年輕的朋友,他夢想成為小說家,卻一直沒有寫出什麼作品。他的說法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寫小說,結果當然沒有寫出東西來,更別說參加什麼文學獎甄選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他只是藉著不參加甄選,保留一點「只要我願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他不想被人批評,更不想面對自己那麼糟糕的作品萬一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只要時間夠的話,我也可以」「只要環境許可,我也能寫」或是「我真的有才華」的各種可能性之中。再過個五年、十年,他應該就會開始找別的理由,像是「我已經老了」或「我有家庭要顧」之類的藉口吧。
去參加甄選,就算落選也沒關係,說不定還會因此得到更多成長,或是了解到自己應該換條跑道。總之,不管怎樣,都能往前邁進。剛剛所說的改變生活型態就是這麼回事。如果不參加甄選、不接受挑戰,就哪裡也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