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10/13 第96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真的/我在騙你,但我真的愛你。
稻妻小路的貓/木山捷平文學賞平出隆代表作!
錢的歷史/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閱讀筆記 中年的意義/「中年」的生物學備忘錄

新書鮮讀
真的/我在騙你,但我真的愛你。
文、圖節錄自皇冠
圖/皇冠提供
我在騙你,但我真的愛你。

內容簡介:

劉梓潔第一部長篇小說作品。

  馬翠翠的愛情歷史只有兩個男人,一是初戀情人錢偉豪,一是不知去向的丁亞東。如今,她在網路上認識了何天盟。何天盟說什麼,翠翠都信,她知道這不太真實,但愛也許本來就不該問真不真實……

  作為一個不露面的神秘作家,仲玲將自己的品牌經營得很成功。有人謠傳她是男的,有人謠傳她背後有一個龐大的寫作集團。這一回,她想寫一個網路詐騙的故事,為了蒐集素材她登入交友網站,沒想到卻為自己的人生劇本寫下了最荒謬的一段……

  職業寫手陳亮亮住在據說鬧鬼的大樓裡,她正在和安靜的美髮師黎振宇交往,他們有同天生日的緣分,卻像是兩個世界的人,但即使如此,她依然愛得很快樂。她即將要替仲玲代筆寫第三部小說。亮亮讓小說的男主角叫「黎振宇」,而現在,故事要開始了……

  《真的》是劉梓潔以她獨樹一幟的說故事天賦,對現實愛憎抽絲剝繭,所寫就的長篇小說。故事裡的人周旋於愛情的身影與他們彼此錯置的身分,宛如俄羅斯娃娃層層套疊,讓人驚歎不已。而劇情的不斷反轉也讓感情關係裡各種可能的辯證躍然紙上:愛與不愛、真與假、現實與妄想、坦承與欺騙……劉梓潔推翻了既定的二元論,她要用這部小說,為我們揭示愛情最深邃的謎底。

作者介紹:

劉梓潔

  一九八○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

  二○○三年,以〈失明〉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二○○六年以〈父後七日〉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並擔任同名電影編導,於二○一○年贏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著有散文集《父後七日》、《此時此地》,短篇小說集《親愛的小孩》、《遇見》。現為專職作家、編劇。

  劉梓潔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eessayliu

搶先試閱:

假電話,假名字。她習慣在看屋時說她自己姓白,那是她買第一間房子時,那位仲介阿姨的姓,馬翠翠至今沒再遇過那麼高招又柔軟的仲介。那位白阿姨說的每一句話都像真的,你永遠搞不清楚她分別在買賣方面前各說了什麼鬼話,但總是快速順利成交,雙方滿意。

房子脫手也是委託白阿姨,還簽了「專簽」,即不可以給其他仲介賣,但價錢一定談到最高。不到一個月,賣掉了。白阿姨拿佣金從不客氣,尾數全拿,馬翠翠欣賞這種作風,那代表她憑本事賺到的,毋須客氣。但白阿姨身上看不到任何王牌仲介的派頭,菜市場花襯衫加歐巴桑版型牛仔褲,一台TOYOTA開到報廢,說賣完她房子就要換新車,開來,仍是一台新的TOYOTA。

白阿姨叫她小馬,那天過完戶,白阿姨開新車帶她去一間半山腰的宮廟,說是要去謝謝。馬翠翠記得很清楚,白阿姨說:「因為做我們這一行,難免有時不能說真話,所以一定要信神。」

是來神這兒懺悔,還是繳點香油錢當做繳稅給上帝呢?馬翠翠那時還不懂這些。白阿姨問她有沒有事情要問,裡面有個仙姑很靈驗,馬翠翠本想跟著進去看熱鬧的,手機卻響了,是錢偉豪。她交往過最久的男朋友,從男女合班的私立高中到二十五歲她買房為止,整整八年,分手八年沒聯絡,現在竟然打來電話。

馬翠翠退到宮廟外,在香爐旁邊接起。錢偉豪一開口就說:「那是我們最後一次嘿咻的房子耶,你竟然捨得賣?」

「沒水準!你怎麼知道的?」

「網路啊!」

「你沒事上房仲網幹嘛?」

馬翠翠從沒想過,八年沒聯絡的初戀男女朋友講起話來竟像哥們。錢偉豪一直是個魯蛇,他們一樣大,馬翠翠二十五歲就買房這件事對他自尊傷害過大,成了分手的導火線。

在翠翠搬進新家那天,錢偉豪還來幫忙了一整天。兩人一起擠在搬家公司小貨車的前座,和師傅聊著天。師傅問是為了要結婚買的新房嗎?她搶答:「不不,是我的房子。」她說的是實話,他們在一起很快樂,但也還沒要結婚。一說出口她就知道自己踩線了,但來不及。

錢偉豪幫忙她把大型家具歸位,把陽春的床頭小音響組好,天色已黑。翠翠像個新歡嬌妻喜孜孜找出裝桌巾的那個黑色大垃圾袋,翻出一條紅白格子布,把四個箱子堆成一個小茶几,鋪上桌巾,幫兩人各搬一個紙箱當椅子。速速進廚房下了麵,做了以前錢偉豪最愛吃的「乞丐麵」:鹽巴、蒜頭、迷迭香、橄欖油拌義大利麵,又翻出包在泡綿裡的平價紅酒、找出杯子,她要陳設出窮人的幸福,如過去他們在各自的陽春學生套房的默契。

但當一切就緒,錢偉豪無視眼前小情侶小浪漫小確幸,在陽台抽完煙,直接走到了門口,退出門外,說:「妳別跩。在我自己買房子之前,我絕不會踏進妳家一步!」像個在課桌上畫線的小男生。他進電梯,沒感應卡按不了,翠翠傻愣了一下,拿出保全磁扣赤腳走出去,嗶嗶,門關上。她沒看他一眼。

進屋,馬翠翠拿濕抹布擦掉地板上的一堆灰色鞋印,自己吃喝起來,開始感到一個人生活的寧靜與遼闊。她以為她做的一切,是會讓他開心的。以前他們愛騎摩托車到文化大學的頂好超市,買一小瓶便宜紅酒和一小塊起司,拎著到後山對著夜景,一人一口起司一口紅酒。

後來,錢偉豪又回來了,他們又藕斷絲連了大半年。其實兩個人都擋不住瞬間分手的寂寞,在一起蠻好的嘛,我們就繼續好好在一起吧。錢偉豪改口說不買房子了,卻花錢像流水。開始搞音響、搞古董家具,在翠翠那不甚寬敞的兩房一廳擺進太師椅和石獅。他們騎摩托車去大賣場,兩百九三百九的紅酒一箱一箱買,他們那幾個月很愛去香港,每次去兩人都買一身全新行頭,墨鏡、包包、鞋子,信用卡刷到不能再刷。

這些東西把公寓堆到滿出來,空間小了,人就容易吵架。兩個人還是分手了,用比較大人的方式。馬翠翠說:「其實我們需要各自一個人生活看看。」他點點頭,同意。

錢偉豪問那些古董是不是可以賣掉,因為他存摺已經提不出錢。她衡量了一下存款,說:「我買吧,我給你錢。」他們還心平氣和地分著中性的包包、帽子和墨鏡。錢偉豪像裝垃圾一樣裝進大垃圾袋。

那夜,他們在新家還是做了,馬翠翠還發神經一直流淚,喃喃說:「最後一次了、最後一次了。」這麼多年,馬翠翠希望有生之年時光機真的發明成功,她要回去呼年輕的自己一巴掌。

錢偉豪又憶起了自己的雄心壯志,離開前再次對翠翠說了那句話:「在我自己買房子之前,我不會再踏進妳家一步。」但這句話並不代表:「我買了房子,能跟你平起平坐時,我們就復合。」沒錯,不知道錢偉豪後來有沒有買房子,但是聽說他幾年前結婚了,跟一個學妹。

油嘴滑舌兩三句後,搞清楚了,錢偉豪現在也在當仲介,賣房子,他在網路照片看到那熟悉的位置與格局,認出來是馬翠翠的房子,希望她念及舊情,能把房子給他賣。

「我賣掉了,剛剛成交了。」馬翠翠說的是實話,但錢偉豪一定覺得她在說謊,只是為了甩掉他,不與他再有任何瓜葛。

馬翠翠禁不住好奇,還是上網查看了一下,果然,仲介個人專頁有個「錢偉豪」,與所有仲介一樣,油光滿面,握著拳咧嘴笑,信心滿滿樣,底下寫著:「小錢竭誠為您服務」。馬翠翠莞爾,稱自己為小錢,難怪賺不了大錢。她把這個小房子賣掉之後,開始玩起不動產投資,幾次的確動心起念讓小錢竭誠來為她服務一下,但總是到播出電話那刻又冷掉了。

 
稻妻小路的貓/木山捷平文學賞平出隆代表作!
文、圖節錄自愛米粒
圖/愛米粒提供
大江健三郎譽為「從詩中創作出新散文的作家」

木山捷平文學賞平出隆代表作!

歐洲文學排行榜長銷,於法國掀起一陣亞洲文學風潮!

已售出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英國、荷蘭、美國、韓國版權!

內容簡介:

 「鈴鈴沒有來耶。」

  妻子話語未落,耳邊就傳來「鈴鈴」。當我們心想「牠來了」時,從隔壁的玄關跑出來的小小,大多是在稻妻小路的第二個轉角一帶,跳過了用地內作為界線的鐵絲網破洞。接著,牠會沿著我們家的建築物,繞至緣廊跳上來,將兩隻前腳搭在高及大人膝蓋的窗櫺,伸長脖子,窺視屋內……

  庭院外的那條狹小、轉彎又多的小巷,隔開了在家從事編輯工作的年輕夫妻和外界的日常。因為其閃電的形狀,兩人稱它為「稻妻小路」。

  在稻妻小路現身的那隻叫小小的貓,成為隔壁人家養的貓之後,開始經由庭院來到主角家。主角夫妻與惹人憐愛的訪客之間,交情日益加深,生活樂趣逐漸繞著訪客,但別離卻突然以不合理的形式出現……

  

作者介紹:

平出隆

  1950年生,北九洲市人。身兼詩人、作家及美術大學教授。就讀大學時,於《Eureka》雜誌發表詩和評論出道,自行成立小型出版社,發行詩雜誌和詩集,成為代表戰後世代的詩人之一。而後持續各領域的創作,大江健三郎喻其「從詩中創作出新散文」。廣為人知的作品有《為了核桃的鬥志》、《左手日記例言》(讀賣文學獎)、《稻妻小路的貓》(木山捷平文學獎)、《柏林的瞬間》。自行裝幀的評論性傳記《伊良子清白》於2005年春在萊比鍚舉辦的國際書展中,入圍「世界最美的書」獎。作品《寄給唐納德・艾文斯的明信片》、《稻妻小路的貓》,已翻譯成法語、德語、韓語、英語、俄語等多種語言。

搶先試閱:

一開始,那看起來像是飄浮著碎積雲。也像是飄浮在半空中,然後稍微隨風左右飄搖。

廚房一隅的小窗以幾乎不容人通過的近距離,接近高聳的木板圍牆。若從屋內看那片霧面玻璃,宛如放映室微暗的螢幕。木板圍牆上似乎有小節孔。隔著寬三公尺左右的小巷,位於北邊的樹籬綠意,總是朦朧地映照在簡陋的螢幕上。

一旦有人經過狹窄的小巷,身影就會成像於整面窗戶。應該和暗箱是一樣的原理,若從陰暗的室內看過去,晴天格外鮮明,經過的人看起來像在倒立。非但如此,影像會跟實際步行的方向相反,朝反方向經過。最靠近節孔時,倒立的影像會放大到塞滿窗戶,經過之後,則像是特別的光學現象一樣,轉眼虛幻地消失。

但是,那一天出現的碎積雲影像遲遲不肯經過。儘管如此,縱然靠近節孔,也沒有變得多大。即使在照理說會膨脹到最大的地點,也不過是掌心般大小,停留在窗戶的上半部。碎積雲像是躊躇不前地在路上徘徊,然後終於發出了微弱的叫聲。

我和妻子之前擅自替那條小巷取了名字,稱之為稻妻小路。

搭乘從新宿往西南延伸的私鐵二十分鐘左右,在急行不停靠的小車站下車之後,朝南步行十分鐘左右,來到小山丘。斜斜地走過山丘上有一定車流量的東西道路之後,前方變成下坡。順著頗寬的緩坡往下走七十公尺左右,左手邊有一戶石壁瓦頂圍牆、下半部垂直圍著竹片,街門古色古香的人家。在它的前方進入左邊的巷弄,圍牆變得簡樸,變成沿著木板圍牆的小巷。

我們租借的住處,是被那面石壁瓦頂圍牆和木板圍牆包圍、位於偌大用地內的別舍。木板圍牆的中間再過去一點,有個木板的便門,兼作房東的後門和房客進出的小門。節孔位在那個便門的前方,像是不會被人察覺的孔洞。

不曉得自己會多麼露骨地映照至木板圍牆後方、形同不能開關的窗戶上,從節孔前面經過之後,碰上從左邊凸出的房屋磚塊圍牆,右邊略呈銳角地轉彎。才一轉彎,立即碰上巨大櫸樹的繁茂枝葉遮蔽屋頂的房屋,左邊又呈銳角地轉彎。轉折方式銳利,接近常見的稻妻︵閃電︶圖案,所以我們戲稱為稻妻小路。

替小巷帶來遮蔭的櫸樹,是一棵樹齡老邁的樹。八成被指定為本區的保護樹木。蓋房屋時,設計似乎刻意包圍樹幹。

盡情伸展、蔓延的枝椏,遍布房東庭院的東邊部分,以及蓋在其東北一隅、房客的小屋正上方,賜予樹蔭。不過到了晚秋,不停落葉,令房東老太太頻頻嘆息。

有一天,一隻小貓似乎誤闖稻妻小路,幾天後,有櫸樹那戶人家的五歲左右男童,決定將牠撿回家養。

雖說是東邊毗鄰,但是因為稻妻小路曲折,方位偏離,進出沒有機會碰面。隔壁房屋鄰接我們庭院的界線這一邊,除了通風用的小百葉窗之外,完全被牆壁堵住。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身分只是租借位於偌大用地一隅的別舍的房客,所以不太會意識到彼此是鄰居。

男童經常在小巷的轉彎處一帶,發出尖銳的聲音,精力充沛地嬉戲,生活的時段和半夜坐在桌前的我們截然不同,鮮少碰到。儘管如此,「我要養這隻貓」這句話穿透圍牆,清晰地傳至較晚吃早餐的餐桌。

這幾天,當牠在晾衣場大小的庭院四周小碎步行走時,我稍微理了牠一下,聽到男童的聲音,我放鬆了臉頰,莞爾一笑。

事後回想起來,當時錯失了機會。

或許老太太在主屋內,也聽見了年幼男童昂然宣告的聲音,那一天傍晚,傳來她在隔壁人家的門前站著閒聊的對話。「府上要養貓嗎?」老太太以乾癟的聲音追問。對方接著說:真是傷腦筋呢。然後,老太太反倒是平靜地說:從四面八方入侵用地的貓,老是把庭院弄得翻天覆地,踩得屋頂.啦作響,有時候還會在客廳留下泥巴腳印。隔壁人家的年輕太太,說話聲音高雅而細微,柔和地接受八十歲老太太的抱怨,聽起來像是一味地採取守勢,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敗下陣來。她八成心想,男童在後面拚命地祈求。結果輸的人反倒是老太太。我想起兩年前,和老太太簽訂租借別舍的契約時,她附上了「禁止有孩子和寵物」這個條件。即使年紀將過三十五,但是我們夫妻倆都沒有特別想生孩子。就連人們稱為寵物的生物,我們也都不是特別喜歡貓。何況我們都在工作,也不曾提起養狗這種話題。所以,我們堪稱是十分符合老太太提出的入住條件的房客。

親近的朋友當中,也有幾個所謂的貓奴,我曾目睹對方把貓寵上天的樣子,錯愕不已。有些場景令人覺得,他們將身心全奉獻給貓,毫不羞恥。仔細想想,我並非不喜歡貓,或許只是覺得用愛貓人士這種身分形容我,不夠貼近。畢竟,我沒有近距離和貓相處過。小時候,我養過狗。我一直認為,和狗之間的關係涇渭分明。透過鎖鏈,跟隨者和率領者之間的氣氛爽朗。

我當時或許正好是隔壁男童的年紀,住在人稱官舍、像是大雜院的並排小屋,剛開始飼養的小狗曾被擄走。那應該是星期六或星期日的午後。父親察覺到原本拴在大門前的狐狸狗不見,低喃「偷狗賊」之後,馬上將後面的話吞嚥下肚。

父親帶著我衝出家門,四處奔走尋找,但是不見狗和偷狗賊的身影。

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說完「偷狗賊」之後,後面的話停頓不說時的動靜不太尋常,總覺得不能進一步詢問。根據姐姐的記憶,我哭了一整晚,但是我一點也不記得自己因此哭過。

至於妻子,雖說她並不特別喜歡貓,但是相當熟悉生物的生態。

據說她從小時候開始,就在水族箱飼養和哥哥一起抓來的蝦蛄和蠑螈,讓各種蝴蝶孵化,讓牠們在屋內飛舞。還飼養十姐妹和金絲雀等小鳥,也曾照顧過從樹上掉下來的麻雀幼鳥和受了傷的蝙蝠。

如今,電視轉到動物節目頻道時,就算是遙遠國家的珍貴品種,她也大多會正確地說中牠們的名字。因此,就「並不特別喜歡貓」這個涵義而言,妻子是同樣關注各種生物,和說到寵物不是狗就是貓的丈夫,相去甚遠。

自從幼貓變成隔壁人家的寵物之後,戴上了紅色項圈,經常發出鈴鐺聲,現身在庭院。

主屋的庭院和別舍的小庭院之間,只以木板圍牆簡單地隔開,無異是一個庭院,但是有植栽、假山、池塘、花圃的氣派庭院對於貓而言,似乎還是比較舒適。幼貓一腳踏進別舍的小庭院之後,獨自進入了它的空間內。

像是一直敞開通往小庭院的門時,牠會在來回的時候,瞧一眼我們的屋內。牠一點也不怕人。不過,或許是生性警戒心強,只是豎起尾巴,靜靜地凝視,遲遲沒有進屋。即使在屋外試圖抱牠,牠也會一溜煙逃走。如果硬要抱牠,牠就會齜牙咧嘴。而且房東老太太也在看,所以我也不會過度地試圖馴服牠。

那是一九八八年,也就是昭和時期即將結束的秋季至初冬的事。

——摘自愛米粒出版《稻妻小路的貓》

 
錢的歷史/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為什麼我們會有錢?為什麼我們需要錢?

從貝殼到比特幣,從以物易物到累積財富

華爾街金童帶你探索金錢的生命

內容簡介:

  從生到死,金錢以各式各樣方式記錄我們一生重要時刻。在印度,大家送錢給新生嬰兒及其雙親。在日本,則送錢給新婚夫妻。在奈及利亞,金錢是陪葬品,跟著死者入土。金錢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需求,甚至讓我們甘願為了金錢冒風險。我們對金錢習以為常,把擁有金錢多寡視為成功與否的標準,但卻很少探索為什麼金錢會在我們生命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

  《錢的歷史》作者賽加爾是人人稱羨的華爾街金童,他目睹二○○八年金融風暴造成的傷害,立志要搞懂金融危機和個中原因。他花七年時間旅行超過七十萬英里,走訪超過二十五個國家,從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雷曼兄弟金融海嘯,探索金錢有什麼特色,讓全世界繞著它奔忙?金錢究竟有哪部分是我們無法掌握的?金錢又有哪些是讓我們產生怪異、不理性的行為?

  本書討論金錢的生命,分為頭腦、身體和靈魂三部分。頭腦部分:為什麼我們使用金錢?作者以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回答這個問題;身體部分:錢是什麼?藉由研究有史以來金錢的實體形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靈魂部分: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金錢?作者轉向宗教和藝術,說明金錢不只是價值的象徵,也是我們價值觀的象徵。

  作者帶領讀者走遍全球,深入探索金錢和人之間的關係。對金錢有深入、豐富的討論,也對人性本質和大腦思想的運作,提出妙趣橫生的介紹。他從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神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金錢概念的原型與演化過程。本書寓教於樂的故事,將改變你對錢的定義。

作者介紹:

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

  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職紐約市J.P.摩根公司,擔任新興市場證券部副總裁,也是美國海軍預備役軍官。他曾經效力某位總統參選人,負責撰寫演講稿,是外交關係協會會員。他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也曾獲拉丁葛萊美獎提名的製作人,曾以爵士樂貝斯手身分與葛萊美音樂獎得主同台演出。

搶先試閱:

人的考驗

失去財富是約伯受到的考驗之一,但是《古蘭經》(Koran)重視的是這個考驗的反面。「Mal」意即財富或財產。財富富足本身才是考驗。

對穆斯林而言,生命就是一種考驗,要依據《古蘭經》的原則,以道德方式過活,並且服從神。物質財富就是「fitnab」(意即:信仰的考驗)的一部分,因為它透露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性質。

《古蘭經》以一則富人和窮人的寓言描述這一考驗。富人的花園長了許多水果,他向窮人誇耀:「我比你有錢多了。」他自欺地認為他的花園絕不會毀壞。窮人質疑並取笑富人,問他是否忘了神的力量:「雖然你認為我財富不如你……我的上帝或許將賜給我比你花園更好的東西。」後來,花園毀了,富人後悔自己的愚蠢。

窮人了解在物質財富上,少即是多的精神邏輯。富人因為相信愈多愈好的經濟邏輯,在信仰的考驗上失敗了。《古蘭經》清楚表明,財富的確就是信仰的考驗:「你們應當知道你們的財產和子孫只是一種考驗,在真主那裏有重大的報酬。」

《古蘭經》不僅公開宣稱財富是一種信仰的考驗,還清楚地指導你如何通過考驗:要記得維持對神的信心,不被貪婪蒙蔽:「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的財產和子女,不要使你們忽略了紀念真主。誰那樣做,誰是虧折的。」

如果一個人通過考驗,服從神,根據他的意旨行事,這個人將得到精神財富的賞賜。和我們前面引述的經文相似,《古蘭經》也用農業詞語形容神的賜福:「為主道而施捨財產的人,譬如一個農夫播下一粒穀種,發出七穗,每穗結一百顆穀粒。真主加倍地報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寬大的,是全知的。」

但是一個人若通不過考驗,迷戀塵世的財富,到了末日審判時會有可怕的後果,甚至被貶入地獄:「你說:如果你們以為自己的父親、兒子、兄弟、妻子、親戚,以及你們得來的財產,生怕滯銷的生意,和心愛的住宅,比真主及其使者和為真主而奮鬥更為可愛,那你們就等待著,直到真主執行他的命令吧。真主是不引導放肆的民眾的。」「你們酷愛錢財。絕不然!當大地震動復震動,你的主的命令,和排班的天神,同齊來臨的時候,在那日,火獄將被拿來;在那日,人將覺悟,但覺悟於他有何裨益呢?」

儘管已被提醒會有這個信仰的考驗,人類卻很容易失敗、過不了關。《古蘭經》解釋人類以種種方式迷戀塵世的財富,從希望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到試圖淫蕩奸邪:「可悲啊,輕蔑、譏笑的人。他們累積財富,(不斷地)計數它。他認為財富可使他永恆。」物質財富的誘惑一向都很強大。西元七世紀,即古蘭經啟示時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他的財富和子女多寡而定。專門研究伊斯蘭的柯林.特納(Colin Turner)教授發現《古蘭經》有八十六段提到塵世財富。根據研究伊斯蘭財經問題的學者孟哲.卡夫(MonzerKahf)的說法,《古蘭經》並不禁止財富。他說:「穆斯林並不貶斥財富和富足。」先知穆罕默德有兩位助手,就是非常富有的人,而穆罕穆德並未譴責他們。

《古蘭經》有些章節專講如何不誤用財富,譬如不要在捐助善款後還提醒別人自己有多麼慷慨。有些章節則提醒不要迷戀財富。

有那麼多章節提醒莫貪婪,由此可知當時的社會專注在塵世財富。迷戀財富妨礙人們承認孤兒出身,當過牧羊人的默罕默德是先知。這樣一__個沒有塵世財富的人,在敬服財富的社會裡,不易得到尊重。

總而言之,《古蘭經》有關財富的教導是,一個人必須清楚看到塵世和天上財富的差別。弔詭的智慧很清晰:塵世的財富有如蜉蝣;神才是永恆:「你不要覬覦我所用以供給他們中各等人享受的,那是今世生活的浮華,我用來考驗他們;你的主的給養,是更好的,是更久的。」

耶穌在山上寶訓也做出同樣的區分。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神授予摩西、約伯和耶穌等先知的道理之持續和結論。《古蘭經》裡有關如何處理財富的許多教誨,很像在其他亞伯拉罕信仰中提到的內涵。譬如,《古蘭經》禁止崇拜雕型像。它也提到金牛犢的故事,來證明偶像崇拜的後果:「奉牛犢為神靈的人們,將受他們主的譴怒。」

《古蘭經》也認為萬物皆屬於神所有,因為神創造了世界:「凡在天上地下的,在天地之間的,在地底下的,都是他的。」

神的恩賜為人類創造出因感激而生的義務,人類必須擔任上帝的富足臨時的、正直的受託人。神和人類之間的關係是信賴(amanah)的關係,也就是受信託去做正確的事,履行神的意旨。虔誠的穆斯林認為財富、子女等恩賜,都屬於神所有,因此他們試圖遵奉《古蘭經》所定的原則去行事為人。最高的原則是「盡力而為」,根據《古蘭經》:「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你當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擺弄是非,真主確是不愛擺弄是非者。」

盡力而為的一個方法就是行善。伊斯蘭有個支柱叫施捨周濟(zakat),《古蘭經》有三十多段章節提到它。每個穆斯林只要有資源,都必須施捨給窮人。施捨周濟的字根意即「純潔」和「成長」。給出施捨周濟,一個人就清洗掉財富的貪婪:把神的恩賜流通給別人,因此永續維持此一精神的餽贈經濟。《古蘭經》沒有訂定該捐出多少,但是穆罕默德定下的傳統是一個人年所得的二.五%。《古蘭經》講明若干團體應該得到這些捐助,如窮人(fuqara),或付不出欠債的人(al-gharimin)。

另一個盡力而為的方法是,從一開頭就別讓人成為付不出欠債的人。《古蘭經》禁止「里巴」(riba),這個字照字面直譯是超過或增加,但引伸為「利息」或是債務的本金所增加出來的任何數額。《古蘭經》把高利貸稱為「不正當地使用財富」,並且表示從事高利貸的人將受到「痛苦的懲罰」。

在古蘭經啟示時期,里巴被認為可切斷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連結,因為一個人沒為社會製造價值就賺取財富。幾百年來,伊斯蘭學者為里巴的翻譯和意思辯論不休。

如果它指的是貸款零利率,那麼標準的銀行借貸作業全都可以關門。為了吻

合對里巴的約束,伊斯蘭的銀行業至少創造二十一種不同型態的企業模式,從收取服務費到設計分期付款結構都是。

放下印度教天堂之神因陀羅(Indra),理應保護世界對抗惡靈阿修羅(Asuras)。他算相當成功,因為主司財富和幸運的女神拉克什米就在他身邊。有一天,智者敝衣仙人杜瓦沙(Durvasa)遇到因陀羅正好騎象而過。獻給因陀羅一圈聖花,因陀羅順手就放在大象頭上。不料,大象把花圈丟到地上。敝衣仙人驚覺自己送的禮物竟被如此輕蔑,詛咒因陀羅要失去權力和幸運。拉克什米氣憤因陀羅的傲慢和貪婪,跳進乳狀的大洋。

後來神祇們在和阿修羅的作戰中一再吃敗仗。神祇們答應分享「amrita」,即海洋的永恆花蜜,和阿修羅達成和解。神祇們聯手一千多年以山為棍、以蛇為繩攪動大海,終於毒死了阿修羅。

最後,拉克什米現身站在蓮花之上,手持蓮花。一頭聖象以鼻持裝在金壺裡的水為她沖頭,一位著名的工藝名匠給了她最精緻的珠寶,其他所有神祇唱讚美歌歡迎她。接受禮物後,拉克什米加入另一個主要的神祇毗濕奴(Vishnu)作為他的妻子。她的出現帶來一個繁榮世代,諸神高高在上統治一切。

這個故事充滿象徵意義。乳狀的海水象徵古代的放牧、農業經濟,在當時牛乳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食品。牛乳也代表拉克什米的母性、滋長的一面。蓮花從污泥上長出,可是莖高出水面,因此象徵美麗和希望。根據印度歷史學教授馬哈拉克什米(R. Mahalakshmi)的說法,代表「浮動在太初大洋的子宮」。

 
閱讀筆記
中年的意義/「中年」的生物學備忘錄
聯合晚報/王道還
《中年的意義》書影。 圖/如果出版社提供
推薦書:大衛‧班布里基《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如果出版)

本書的主題「中年」毫不新鮮,新鮮的是討論的路數──自然史。自然史的希臘古義是自然研究,重點在觀察與描述。十八世紀,自然史的現代意義才誕生──生物演化。因此,自然史包括個體的生命史與物種的演化史。

本書作者班布里基是英國劍橋大學獸醫學程的解剖學教授,自然史自是當行本色。他開宗明義,指出「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生命階段,「明確、突然、又具體」,必然是演化的產物,而不只是過渡時光。他以發育程式、生命計畫、生命時鐘等譬喻,強調人的中年是一有序開展的過程。至於這一人生階段的功能,作者一開始援引的是親職投資概念:人到中年,身心才成熟到足以協助子女存活、生殖。然後,他再擴張這個概念,指出中年人在人文傳統中承先啟後的角色。

讀到這裡,讀者可能不免失望。我們總以為新鮮的路數一定能別開生面,哪裡知道卻是肯定傳統父母經以及既得利益的修辭術。

事實上,把人視為一種奇異的動物,早就是老生常談。例如柏拉圖為人下的定義: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因為人與鳥都以下肢走路。以生命歷程而言,古希臘的著名謎語便反映了人類的獨特之處:哪一種生物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兩隻腳,晚上三隻腳?只是早、中、晚的三分法過於粗略,安頓不了中年。好在我們對中年並不陌生,才十幾歲就必須從課本裡「中年傷於哀樂」的對話捉摸中年的心情,加上生活中隨時都能接觸有血有肉的中年人,還有文學、影視的刻畫,誰還需要動物學者傳授什麼私房觀察呢?

這就涉及寫作動機了。作者說他想以生物學更新我們對中年的想像,我們卻有理由懷疑他的動機並不單純。證據有二。他已經以專書討論過人類生命歷程的兩個重要階段──胎兒(2001)、青春期(2009)。巧的是,那些書都可視為他自己的人生記錄。作者在四十二歲寫作本書,而他為中年下的定義是四十歲到六十歲之間的人生,難道又是巧合?

作者承認,四十歲那年發現自己眼已老花,是寫作本書的刺激之一。那麼年輕身體就發生了「明確、突然、具體」的變化,當然是警訊。但是作者當它是機會,完成了一部中年人的生物學備忘錄,仔細討論了中年身心的種種變化,自勉勉人。

作者斷言,人到中年,感官開始退化,腦子卻更為成熟。作者有意破除俗見或迷思,自不待言,例如中年人固執不知變通,中年人比較憂鬱、脆弱,男人也有更年期云云。不過全書最迷人的主題,可能是中年人的性與愛,包括六章,篇幅近三分之一。例如中年男人會幻想與妙齡女郎私奔嗎?這個問題可不是空穴來風。本書之後,作者再接再厲,另外寫了一本書討論女人曲線的演化,去年出版。可見這位中年男子對這一題材的念茲在茲。

本書好在不只是賣弄生物學。作者會適時提醒讀者知識的力量,如中年女性意外懷孕的比例很高(超過一半),因為她們以為生殖力已大幅下降,便掉以輕心。此外,中年人一向低估感染性病的風險。即使對生物學不感興趣,關於皮膚構造的常識既有利於心理建設(波濤洶湧必然每況愈下),還能省錢──針對中年人的保養品,廣告說詞往往幾近詐騙。

不過,作者一再強調中年男子的性能力下降,反而能促進魚水之歡,令人不免好奇:那些男人的妻子會怎麼說?

 
驚!中老年人牙周病比例達9成
最近有乖乖回診檢查牙齒嗎?牙科醫師表示,目前牙周病在台灣中老年人口比例高達9成,患者應養成定期治療的習慣,若輕忽,恐讓牙床骨發炎,齒槽骨質快速流失,牙齒一顆顆傾倒、脫落!

台北3大約會路線!情人必遊幸福台北城
每到週末假期,情侶們還在煩惱要去哪裡約會嗎?台北市有許許多多的幸福角落等著你去挖掘,小編也為戀人們精選台北3大約會聖地,打造專屬的浪漫輕旅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