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有錢?為什麼我們需要錢?
從貝殼到比特幣,從以物易物到累積財富
華爾街金童帶你探索金錢的生命
內容簡介:
從生到死,金錢以各式各樣方式記錄我們一生重要時刻。在印度,大家送錢給新生嬰兒及其雙親。在日本,則送錢給新婚夫妻。在奈及利亞,金錢是陪葬品,跟著死者入土。金錢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需求,甚至讓我們甘願為了金錢冒風險。我們對金錢習以為常,把擁有金錢多寡視為成功與否的標準,但卻很少探索為什麼金錢會在我們生命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
《錢的歷史》作者賽加爾是人人稱羨的華爾街金童,他目睹二○○八年金融風暴造成的傷害,立志要搞懂金融危機和個中原因。他花七年時間旅行超過七十萬英里,走訪超過二十五個國家,從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雷曼兄弟金融海嘯,探索金錢有什麼特色,讓全世界繞著它奔忙?金錢究竟有哪部分是我們無法掌握的?金錢又有哪些是讓我們產生怪異、不理性的行為?
本書討論金錢的生命,分為頭腦、身體和靈魂三部分。頭腦部分:為什麼我們使用金錢?作者以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回答這個問題;身體部分:錢是什麼?藉由研究有史以來金錢的實體形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靈魂部分: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金錢?作者轉向宗教和藝術,說明金錢不只是價值的象徵,也是我們價值觀的象徵。
作者帶領讀者走遍全球,深入探索金錢和人之間的關係。對金錢有深入、豐富的討論,也對人性本質和大腦思想的運作,提出妙趣橫生的介紹。他從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神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金錢概念的原型與演化過程。本書寓教於樂的故事,將改變你對錢的定義。
作者介紹:
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
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職紐約市J.P.摩根公司,擔任新興市場證券部副總裁,也是美國海軍預備役軍官。他曾經效力某位總統參選人,負責撰寫演講稿,是外交關係協會會員。他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也曾獲拉丁葛萊美獎提名的製作人,曾以爵士樂貝斯手身分與葛萊美音樂獎得主同台演出。
搶先試閱:
人的考驗
失去財富是約伯受到的考驗之一,但是《古蘭經》(Koran)重視的是這個考驗的反面。「Mal」意即財富或財產。財富富足本身才是考驗。
對穆斯林而言,生命就是一種考驗,要依據《古蘭經》的原則,以道德方式過活,並且服從神。物質財富就是「fitnab」(意即:信仰的考驗)的一部分,因為它透露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性質。
《古蘭經》以一則富人和窮人的寓言描述這一考驗。富人的花園長了許多水果,他向窮人誇耀:「我比你有錢多了。」他自欺地認為他的花園絕不會毀壞。窮人質疑並取笑富人,問他是否忘了神的力量:「雖然你認為我財富不如你……我的上帝或許將賜給我比你花園更好的東西。」後來,花園毀了,富人後悔自己的愚蠢。
窮人了解在物質財富上,少即是多的精神邏輯。富人因為相信愈多愈好的經濟邏輯,在信仰的考驗上失敗了。《古蘭經》清楚表明,財富的確就是信仰的考驗:「你們應當知道你們的財產和子孫只是一種考驗,在真主那裏有重大的報酬。」
《古蘭經》不僅公開宣稱財富是一種信仰的考驗,還清楚地指導你如何通過考驗:要記得維持對神的信心,不被貪婪蒙蔽:「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的財產和子女,不要使你們忽略了紀念真主。誰那樣做,誰是虧折的。」
如果一個人通過考驗,服從神,根據他的意旨行事,這個人將得到精神財富的賞賜。和我們前面引述的經文相似,《古蘭經》也用農業詞語形容神的賜福:「為主道而施捨財產的人,譬如一個農夫播下一粒穀種,發出七穗,每穗結一百顆穀粒。真主加倍地報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寬大的,是全知的。」
但是一個人若通不過考驗,迷戀塵世的財富,到了末日審判時會有可怕的後果,甚至被貶入地獄:「你說:如果你們以為自己的父親、兒子、兄弟、妻子、親戚,以及你們得來的財產,生怕滯銷的生意,和心愛的住宅,比真主及其使者和為真主而奮鬥更為可愛,那你們就等待著,直到真主執行他的命令吧。真主是不引導放肆的民眾的。」「你們酷愛錢財。絕不然!當大地震動復震動,你的主的命令,和排班的天神,同齊來臨的時候,在那日,火獄將被拿來;在那日,人將覺悟,但覺悟於他有何裨益呢?」
儘管已被提醒會有這個信仰的考驗,人類卻很容易失敗、過不了關。《古蘭經》解釋人類以種種方式迷戀塵世的財富,從希望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到試圖淫蕩奸邪:「可悲啊,輕蔑、譏笑的人。他們累積財富,(不斷地)計數它。他認為財富可使他永恆。」物質財富的誘惑一向都很強大。西元七世紀,即古蘭經啟示時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他的財富和子女多寡而定。專門研究伊斯蘭的柯林.特納(Colin Turner)教授發現《古蘭經》有八十六段提到塵世財富。根據研究伊斯蘭財經問題的學者孟哲.卡夫(MonzerKahf)的說法,《古蘭經》並不禁止財富。他說:「穆斯林並不貶斥財富和富足。」先知穆罕默德有兩位助手,就是非常富有的人,而穆罕穆德並未譴責他們。
《古蘭經》有些章節專講如何不誤用財富,譬如不要在捐助善款後還提醒別人自己有多麼慷慨。有些章節則提醒不要迷戀財富。
有那麼多章節提醒莫貪婪,由此可知當時的社會專注在塵世財富。迷戀財富妨礙人們承認孤兒出身,當過牧羊人的默罕默德是先知。這樣一__個沒有塵世財富的人,在敬服財富的社會裡,不易得到尊重。
總而言之,《古蘭經》有關財富的教導是,一個人必須清楚看到塵世和天上財富的差別。弔詭的智慧很清晰:塵世的財富有如蜉蝣;神才是永恆:「你不要覬覦我所用以供給他們中各等人享受的,那是今世生活的浮華,我用來考驗他們;你的主的給養,是更好的,是更久的。」
耶穌在山上寶訓也做出同樣的區分。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神授予摩西、約伯和耶穌等先知的道理之持續和結論。《古蘭經》裡有關如何處理財富的許多教誨,很像在其他亞伯拉罕信仰中提到的內涵。譬如,《古蘭經》禁止崇拜雕型像。它也提到金牛犢的故事,來證明偶像崇拜的後果:「奉牛犢為神靈的人們,將受他們主的譴怒。」
《古蘭經》也認為萬物皆屬於神所有,因為神創造了世界:「凡在天上地下的,在天地之間的,在地底下的,都是他的。」
神的恩賜為人類創造出因感激而生的義務,人類必須擔任上帝的富足臨時的、正直的受託人。神和人類之間的關係是信賴(amanah)的關係,也就是受信託去做正確的事,履行神的意旨。虔誠的穆斯林認為財富、子女等恩賜,都屬於神所有,因此他們試圖遵奉《古蘭經》所定的原則去行事為人。最高的原則是「盡力而為」,根據《古蘭經》:「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你當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擺弄是非,真主確是不愛擺弄是非者。」
盡力而為的一個方法就是行善。伊斯蘭有個支柱叫施捨周濟(zakat),《古蘭經》有三十多段章節提到它。每個穆斯林只要有資源,都必須施捨給窮人。施捨周濟的字根意即「純潔」和「成長」。給出施捨周濟,一個人就清洗掉財富的貪婪:把神的恩賜流通給別人,因此永續維持此一精神的餽贈經濟。《古蘭經》沒有訂定該捐出多少,但是穆罕默德定下的傳統是一個人年所得的二.五%。《古蘭經》講明若干團體應該得到這些捐助,如窮人(fuqara),或付不出欠債的人(al-gharimin)。
另一個盡力而為的方法是,從一開頭就別讓人成為付不出欠債的人。《古蘭經》禁止「里巴」(riba),這個字照字面直譯是超過或增加,但引伸為「利息」或是債務的本金所增加出來的任何數額。《古蘭經》把高利貸稱為「不正當地使用財富」,並且表示從事高利貸的人將受到「痛苦的懲罰」。
在古蘭經啟示時期,里巴被認為可切斷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連結,因為一個人沒為社會製造價值就賺取財富。幾百年來,伊斯蘭學者為里巴的翻譯和意思辯論不休。
如果它指的是貸款零利率,那麼標準的銀行借貸作業全都可以關門。為了吻
合對里巴的約束,伊斯蘭的銀行業至少創造二十一種不同型態的企業模式,從收取服務費到設計分期付款結構都是。
放下印度教天堂之神因陀羅(Indra),理應保護世界對抗惡靈阿修羅(Asuras)。他算相當成功,因為主司財富和幸運的女神拉克什米就在他身邊。有一天,智者敝衣仙人杜瓦沙(Durvasa)遇到因陀羅正好騎象而過。獻給因陀羅一圈聖花,因陀羅順手就放在大象頭上。不料,大象把花圈丟到地上。敝衣仙人驚覺自己送的禮物竟被如此輕蔑,詛咒因陀羅要失去權力和幸運。拉克什米氣憤因陀羅的傲慢和貪婪,跳進乳狀的大洋。
後來神祇們在和阿修羅的作戰中一再吃敗仗。神祇們答應分享「amrita」,即海洋的永恆花蜜,和阿修羅達成和解。神祇們聯手一千多年以山為棍、以蛇為繩攪動大海,終於毒死了阿修羅。
最後,拉克什米現身站在蓮花之上,手持蓮花。一頭聖象以鼻持裝在金壺裡的水為她沖頭,一位著名的工藝名匠給了她最精緻的珠寶,其他所有神祇唱讚美歌歡迎她。接受禮物後,拉克什米加入另一個主要的神祇毗濕奴(Vishnu)作為他的妻子。她的出現帶來一個繁榮世代,諸神高高在上統治一切。
這個故事充滿象徵意義。乳狀的海水象徵古代的放牧、農業經濟,在當時牛乳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食品。牛乳也代表拉克什米的母性、滋長的一面。蓮花從污泥上長出,可是莖高出水面,因此象徵美麗和希望。根據印度歷史學教授馬哈拉克什米(R. Mahalakshmi)的說法,代表「浮動在太初大洋的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