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會日前發布「2014商業景氣調查」,今年美商對台灣經濟走緩的擔憂程度,從去年的58%,提升到今年的61%;與此同時,美商對全球與歐美經濟的擔憂程度,卻持續下滑,顯示台灣經濟有「落後大盤」風險。對此,美商開出的解套之道是,台灣必須趕緊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重振外商投資信心。這幾年,美商、歐商給台灣打分數,一年不如一年,開給台灣的建言,也多千篇一律要求台灣法規要鬆綁再鬆綁。不少人認為,美、歐商不過是眾多利益團體的一支,政府不需要特別買單。不過,時值台灣要參與TPP等區域經濟整合,少了這些能回國遊說自家政府的「盟友」,台灣能爭取到的支持票,所剩無幾。
TPP對台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多了TPP,台灣可稍減區域經濟整合當道,避免隨時可能面臨投資轉向、出口遭取代的風險。從政治層面來看,TPP鼓勵亞太經合會(APEC)成員參與,備受台灣施予歧視性待遇的大陸尚不在其中,TPP無疑是台灣眼下最具參與勝算的區域經濟整合。
如美商與馬總統在元旦祝詞所言,參與TPP,需要全民朝野齊心推動。台灣要努力的兩大方向,一是要加速盤點與TPP成員的經貿自由化落差,做好再度開放市場的準備;其二便是台灣法規必須與國際接軌,削平外商在台的經商障礙。
市場開放,意味著政府與產業必須通力合作,在談判過程中,既要為弱勢、敏感產業爭取較強的調適期與協助升級轉型,也要鼓勵強勢產業積極向外拓展市場。在國內法規與國際接軌上,更仰仗公務員發揮行政效率與保持彈性,既落實保障民眾權益,又提供廠商合理成長發育空間。
這幾年,外商與本土廠商抱怨政府管制過多,甚至推出超越國際標準的規範,情況不勝枚舉,最新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即是冰山裡的一角。根據去年6月公布的新規定,食品標示必須指明製造廠商,特定產品應標明主要內容物百分比,混合兩種以上食品添加物者,不得僅標示用途名稱。
新法目的是在保障民眾食的安全,立意良善。不過,對廠商來說,除了製造廠商標示,可延至今年6月實施,其餘標示規定均自去年公布日起施行,毫無緩衝期。本土廠商最大疑問是,改採全成分標示後,有時會細到出現化學名稱,不僅增加包材支出,也讓消費者容易誤解,以為吃下肚的產品全是化學物。
對於一些外商零售與通路業者來說,新食管法修正案也像噩夢一場。也許此刻可口可樂公司正思索,是要在台灣標籤上公布百年秘方,或者乾脆退出台灣市場。一些擁有自有品牌的通路商也正納悶,當自有品牌出包時,通路商當然要負完全賠償責任,既是如此,又何須多此一舉在標籤上公布委外代工廠,自曝商業機密。
在國內歷經幾波食安風暴後,不難想見,政府與公務員自然傾向立法從嚴,以降低民怨、恢復市場信心。不過,一道法規的出爐,若是未能詳細評估各利益團體訴求,盡可能在興利與除弊之間求取平衡,那麼這道法規就容易流於理盲而濫情,成為外商口中抱怨的技術性貿易障礙。
台灣要融入國際社會,不能處處標舉台灣特有法規與獨特標準。在法規接軌國際上,除了中長期要看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APEC提倡多年的「良好法規作業實務」(GRP),重視立法前的法規衝擊評估與落實公眾諮商。短期可讓廠商有感作法,更在於直接鬆綁偏頗、不合時宜的法令,還可收產業齊心參與TPP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