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常跟我抱怨前途茫茫,我總是跟他們說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
「Cubie」是一個即時通訊APP。類似「Line」,讓使用者免費傳簡訊。不同的是,它可傳送的不只是文字和聲音,還可傳手寫文字和塗鴉。
「Cubie」今年三月才上線,目前全球已有四百四十萬用戶。光是泰國,就有一百萬。
創辦人是一對台灣夫妻:馮彥文、程希瑾。他們已得到美國、日本創投的資金。目前人在矽谷,進攻關鍵的美國市場。目標是明年三月,突破千萬用戶。
「Cubie」給台灣的年輕人和企業界,幾個啟示:
一、一開始就放眼全球市場。定位在台灣,做不大,能取得的國內、外資源都少。定位在世界,難度高,但潛力大,國際資源就多。哪個創業家會想到泰國是最大的市場?但你想到、做到,主流的美國就不遠了。
二、與其抱怨,不如練功。「Cubie」看起來一夕暴紅,但創辦人已在網路界熬了三年。之前做遊戲,累積了開發功力,轉做通訊,才能成功。
三、打硬仗。「Cubie」三月推出前,市場上已有「WhatsApp」、「Line」、「微信」,但他們偏向虎山行。結果「傳送手繪塗鴉」,果然成為有效的差異點。很多創業或企業學了「藍海策略」,就避開主流市場,猛鑽冷門的利基市場。殊不知該市場冷門,可能因為別人早已試過不成,或顧客根本不夠。「藍海」中確有天堂,但盲目游向「藍海」,只會溺斃。Google、Facebook、Apple,都不是他們產品類別的先行者,卻都用有效的差異點,直搗紅海,後來居上。
四、聆聽市場。沒有任何大師,說得準怎樣創業會成功。唯一的大師,是市場。馮、程一開始對「Cubie」也沒把握,同時經營行動部落格的APP。但「Cubie」的下載次數很快勝出。起飛後,不斷調整功能。靠的不是老闆的天縱英明,或工程師的天才創意。唯一的依據,是數字分析。
五、進軍「搖滾區」。對高科技產業,「搖滾區」在矽谷。「Cubie」接受矽谷的投資,得到最多的不是錢,而是人脈、經驗、市場脈動,甚至「頁面哪一個選項應該拿掉」這類實際的建議。雖然網路已讓世界無國界,但要做到世界級,還是得花時間到「搖滾區」。
關於台灣的感嘆太多了,但感歎無法解決問題。我看到的出路是「創業救台灣」。四十年前,一群拎著007手提箱跑全世界的創業家,創造了經濟奇蹟。四十年後,我們需要另一批拿著筆電跑全世界的創業家,扭轉低迷。台灣有一流人才、頂尖創意、大量資金,這些都有利創業。我們缺的,是敢於嘗試的勇氣,以及走上國際的格局。這是「Cubie」這個即時通訊軟體,傳送出來最迫切的訊息。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