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即聽聞李安要拍一部「伊拉克戰場回來的兵的故事」之電影。聽後,仍無法揣摩是個何樣的故事。如今,電影出來了,叫《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比利是德州Stovall人,入伍當兵,送上伊拉克戰場,因勇敢搭救班長,成為英雄。在返回家鄉接受表揚的短短假期,便是本片的故事。
導演要在萬千浩瀚題材中找一個自己可以下手的東西,那東西究是什麼?
顯然《比利.林恩》不是講反戰,亦不是諷美國的伊拉克政策,更不是戰爭英雄片。伊拉克戰火,著墨恁少也。它的主題,相當可能是「美國社會」。
比利之入伍,道出鄉土美國家庭的遭際。乃美若天仙的姊姊,遇車禍幾乎毀容,男友因而棄她,比利憤而毀了男車,吃上官司,惟有自願入伍可減輕刑責。其他同袍亦有類似的入伍理由,常是增加收入、改善妻小生活。 李安最擅者,或最寄情者,是家庭倫理。本片返家一場,媽說晚餐吃火雞肉義大利麵,乃比利錯過了感恩節,遂趁此將火雞肉取代雞肉。更補說一句冰箱冰滿了你最喜歡的可樂與冰紅茶。在此短短一段進門家人相見的戲,猶要襯入姊姊的怨氣與反社會感(因遭車禍),更要把爸爸獨自待電視房的孤僻不經意透出,這是李安的導戲高招。
至若袍澤間的逗鬧和髒話來去,原是年少兵士之人生實況,亦是美國中下階層的表露。觀球中,有一小混混與他們起了不快,受到鎖喉。而他們的囂張導致保全人員突然攻擊。幾個足球員問起M4、五○機槍打到人身上的威力等,皆是高手才能編排出的精鍊卻又寫實的百姓眾生相之戲,既有一絲funny,更有淡淡的悲憫。
此種「風俗影片」(film of manners),好觀風俗之士愛看得不得了,而大多觀影者未必有興趣。
在《Taking Woodstock》這片,已見出李安很重視風俗之透現,《少年Pi》亦不少,《比利.林恩》更以一二○格一秒之高精密畫質流露這些風俗,教人看在眼裡收於心中的感受更深鑿極矣。其中一場戲,有一石油大亨謂他只在本地鑽油,不假外求於中東之油供,他與Bravo班的班長Garrett Hedlund的對話,真是好戲,且是記憶極清晰的收進吾人腦海。突憶起啦啦隊美女Faison說她外婆一九三七年代表Stovall選上德州小姐,隱隱喚出比利的姊姊原本在Stovall可能有的美麗人生。噫,造化弄人矣!這真是一部百分之百李安的電影。是一個導演非常注意「人生的責任」之故事。片中人物,皆有拋不掉的人生面對事。
相對之下,觀眾太自由了,他可以選擇。而太多德州孩子沒得選擇。
李安在美,近四十年,他未必全身投入美式生活,乃大半光陰投入「觀看人生」所謂電影是也。身為外方人,其觀看往往更有一分銳利。正因鑽探電影,不免探知美國社會此一縷彼一絲各處小地方各撥小百姓的人生概況。這類人生概況,何者是電影又何者不見得是電影?又何者是劇情何者不宜言成劇情?此片之原著小說家Ben Fountain,不知何許人也,李安會選上他的小說,莫不只是要擷取某些人生處境,而以透過他每秒一二○格的外方人銳利眼光罷了。 寫實,一直是創作者最費心處置之事,本片中飾Albert的Chris Tucker,與飾Josh的Ben Platt,看似進進出出,沒特別作出何種表演,其實才是寫實最佳的表露。本片最震撼我的,便是以最清晰的鏡頭呈出最不著痕跡的平常,端的是別開生面的觀影經驗。(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