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本女性自傳,作者提到明星李嘉欣曾說:「每個女人都需要有五種不同的興趣。」我認為非常有道理。經濟獨立跟「快樂獨立」,同樣是生活得有尊嚴的重要條件。不依賴他人為自己帶來快樂和生活意義,才是對人生負責任的表現,也能減少給他人壓力與自己失望的機會。
為了開發更多興趣,加上近年食安事件不斷,讓沒興趣烹飪的我,開始有意願做給自己吃。那時候聽說市面上有些雞蛋布丁竟然沒有雞蛋,便試著自己做。我喜歡簡單的東西,所以找食譜也專門找食材與步驟最少的來做。原來基本的布丁只需要3種材料:蛋、奶、糖。那為什麼便利商的布丁會用二十多種原料呢?對某些人來說這可能是常識,對我來說卻是醒覺。發現從前沒有在意食物的掌控權和知情權,別人賣我便買,不求甚解。
我很喜歡吃麵包,卻又爆發毒澱粉事件,為求安心只能越買越講究,棄超商的平價麵包,到專門店買昂貴的歐式麵包。可是一個動輒上百元,越買越捨不得,於是又萌生做麵包的念頭。
這一點又要慶幸住在台灣,因為本地廠牌的烤箱大概兩千出頭,功能已足夠一般家庭需要。台灣出版教人做麵包的書更是多得難以抉擇,不買書網路上也很多部落客無私分享食譜。本來我的興趣只在於吃麵包,沒興趣做,是無良商人迫我的。誰知越做越覺得有意思。
開始只為著做了有得吃,後來發覺花一個上午專心做麵包,是半天身心的休息。因為自從行動上網普及,做任何事都很容易分心,每隔十來分鐘便心癢,想要刷臉書、Instagram、跟朋友即時通訊。我早已網路成癮,卻因為做麵包必需用上雙手揉麵團,黏黏的不方便滑手機和ipad,讓我獲得除了睡覺以外,最長時間不上網的空檔,暫停接收資訊,享受身心寧靜。
現代的生活和工作,讓我們熟悉電腦、網路、各種軟體,我們可能打字很快,很會用Photoshop修圖,但做麵包卻讓我認識一種更實在的東西-麵粉。這是很有趣和久違的新鮮體驗,透過雙手慢慢了解麵團的吸水性、筋性,觀察發酵的生命力,麵團跟濕度與溫度的關係,最後得到美味的回報。我覺得麵包是一種讓人有安全感又厚道的食物,簡單的幾種原料,只要不是烤成黑炭,再怎麼失手也不至於難吃,最起碼會有麵粉香和麥香。有經驗以後更可以調配出最適合個人口味的麵包。
超商售賣的麵包,最普通的也超過十種成分,但自己做只需要4種材料:麵粉、水、酵母、鹽,就能做出美味的麵包。用本地優質麵粉,或更貴的進口有機麵粉,在家裡做一個餐包的麵粉成本也只需$3∼$7。原來這才是一個麵包的真正價值。第一次吃自己做的麵包,讓我最驚訝的是吃一個可以飽上半天!對比在超商買的麵包只能用空虛去形容。
親手做麵包的每個步驟,讓我想像外面買的麵包的製作過程。清潔桌面和洗工具的時候會想,麵包店是否也這麼注重衛生?中途若上洗手間會想,麵包師傅洗手有沒有我們自己一樣認真?加水進麵粉的時候會想,外面的麵包用什麼水?又用什麼品質的麵粉、酵母和油?另外加了多少添加物?越想越是明白,吃買外面的食物是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別人。我也很想花錢買方便和省時間,無奈的是現在用一般的價錢,所有選擇都只是妥協。
越來越多城市人學種菜、做麵包、製麵條、打豆漿,甚至榨油,表面像一窩蜂的樂活小確幸,底蘊裡卻是對市售食品萬念俱灰,苦於不夠財力長期負擔優質進口商品,才迫不得已朝這個方向培養興趣。身處不確定的大時代,才讓人們這麼想要抓住小確幸,而且最好是能夠當飯吃的小確幸。「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相信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有時候我想,也許壞的管治者才會迫出好的公民;無良商人把消費者當成笨蛋愚弄,才迫著大家要變精明;當太多東西讓我們失望,到最後我們只能相信自己。
Emily
70年代生於香港,80年代移民澳洲,90年代回流香港,2006年移居台北,現職插畫師、養貓人,熱愛閱讀、攝影及各類手作。著有《我愛陳明珠:讀萬卷書不如撿一隻貓》、《小港包的台北五四三》、《Emily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