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Play,不累 視視看】包含重要新聞、社群最夯話題、優質節目內容,讓你透過E-mail輕鬆觀看影音新聞。 【臺北畫刊】網羅生活休閒、觀光旅遊等豐富資訊,深刻描繪臺北生活圈的點點滴滴,教你情不自禁愛上臺北!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5/02/03 第25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最新文章 白斐嵐/充滿無數藝術節的島嶼
 
白斐嵐/充滿無數藝術節的島嶼
獨立評論@天下
photo credit:fotologic (CC BY 2.0)
柯P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只向著大財團、大建商、或是以商業包裝文化的文創開發案延燒,似乎連與庶民生活文化相關的活動都受到了些許波及。為了遏止台北充滿煙火式節慶的奢侈歪風,柯P也決定停辦已舉辦十年的台北牛肉麵節。隨著相關新聞刊出,我才發現台北竟然還有咖啡節和鳳梨酥文化節,種類之多令人嘆為觀止,不禁也讓我好奇著,到底會有多少人去參加這些以各式美食為主角的節慶?他們與真正的庶民生活又能產生多少連結呢?

若說美食節慶對我的生活來說較為遙遠(畢竟,實在也不需特地跑一趟牛肉麵節才能吃到好吃的牛肉麵),那麼電影節與藝術節於我可就熟悉多了。只是有時也不免覺得我的認知資料庫遠遠跟不上這些藝文節慶繁衍的速度。之前一直覺得小小的一個大台北生活圈,為何還要分成兩個電影節(台北電影節與新北市電影節)呢?這樣不是很分散資源嗎?但去年受到新北市電影節精采片單以及超低票價吸引,終於走向便利商店購票機按下「我要買票」鍵,卻發現緊接著新北市電影節(9月28日閉幕),還有桃園電影節(9月26日開幕),心想「該不會十月中就要輪到新竹電影節開幕吧?」一方面告訴自己不要再拿台北人本位主義看台灣,其他縣市的影迷們也有看好電影的權利;但另一方面真的很好奇這麼小的台灣島,到底要塞多少電影節,難道不會消化不良、過度負擔嗎?

2014年最受矚目的「電影節」事件,大概就是已有14年歷史的高雄電影節,竟因市府與議會之間的糾紛,預算被刪至「零」,差點無法續辦。雖然事件最終順利落幕,但依然讓我們看見現今以政府為最大金主的電影節、藝術節,始終得仰賴政治現實之鼻息。不少單位將文化節慶視為消耗預算的活動,抱持著「別人有我們也要有」的競爭心態,又或是被拿來當作美化門面的彩飾,偶爾當然也成了政治鬥爭報復下的犧牲。稍有不慎,多年經營也許就毀於政治算計中。這對任何擁有悠久文化節慶的國家來說,都是很難想像的事。如果我們繼續容忍某些人把電影節、藝術節當作政治籌碼對待,對於這些「節慶」來說絕非長久之計。

當然,高雄電影節2014年的小危機終究只是個極端特例。對於需要耗費更多成本(不像電影只需膠捲拷貝就可以走遍世界)的表演藝術節來說,這幾年台灣倒是也出現了不少品牌保證。除了國家層級──由國家兩廳院策畫主辦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與隔年舉辦的國際劇場藝術節外,還有文化首都越來越有規模的台北三節:藝術節、藝穗節、兒藝節。走出了台北,也許文化資源不比首都豐沛,但各家文化節倒也使出渾身解數,企圖建立自身品牌地位,如高雄春天藝術節(簡稱高雄春藝)近年極力擺脫「演出團隊從台北順道來高雄演出」之宿命,積極推出不少高雄限定之獨家鉅獻,包括2012年英國舞團DV8、2013打著何韻詩為號召的林奕華《賈寶玉》、又或是今年即將訪台的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都吸引了一票人南下高雄看戲,打破了過往高雄人只能北上看戲的不平等待遇。

此外,以戶外看戲、聽音樂會為賣點的「草地系列」,也成為高雄春藝、甚至延伸為高雄劇場生態獨有的「看戲經驗」。去年來台演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仲夏夜之夢》,第一站雖是台北兩廳院主辦之國際劇場藝術節,卻也有不少台北觀眾選擇到高雄享受更原汁原味的環球劇院戶外版演出 [註1]。相較於高雄春藝以獨家限定的國際強檔走出自己的路,始終自傲為文化古都的台南,則鎖定不少以台南歷史為背景的劇目,如愛樂全本英文音樂劇《重返熱蘭遮》與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浮世繪─春痕秋夢錄》等。有趣的是,正當國際上許多藝術節積極於彼此串聯,負擔大團巡演之旅費時,小小的台灣卻因藝術節太過密集,只得彼此做出型態區隔,不啻為另一種台灣現象。

就一個小市民藝術愛好者的觀點,這些電影節和藝術節的確令人獲益良多。不像牛肉麵節,不用到現場往往就能吃到好吃牛肉麵,在那裡可能還吃貴了;電影節、藝術節幫我們省下出國看戲的大筆旅費、或是上Amazon買DVD的國際郵資,還有現成的翻譯字幕,更別提這些官辦節目的票價絕對遠比私人藝術經紀、私人片商便宜許多。至於培養藝文人口方面,在多年耕耘下也算是小有成效。至少去年兩廳院TIFA與金馬影展同天開賣,兩個售票系統可都嚴重超載,而台北兒藝節更是年年秒殺,熱門如搶演唱會的票(相信絕對是藝文人口成長了,而非售票系統的技術退化了)。

國外強檔節目的熱門搶手,倒也讓我們看見了藝術節國內外節目製作在立足點上的不平等。所有劇場人都知道與藝術節國外節目打對台的戲最難賣。觀眾的時間與金錢是有限的,面對不用出國就能看到(且不知下次來台是何時)的國外劇碼,與搞不好三個月後又在哪裡巡演的台灣劇團作品相比,內心的天秤會偏向哪一邊,應該用不到三秒做決定。另外,受邀演出的國外節目大都是征戰各大藝術節、已有多人背書的品質保證,台灣作品卻往往受制於首演/新製作等要求,或是藝術節之遊戲規則設定,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下嘗試吃力不討好的跨界、跨領域、跨國製作,不見得能端出自己最拿手的強項,相比之下,總令人覺得藝術節中的台製節目比不上國外劇碼來得經典、成熟,進一步削弱了台灣觀眾對自己國家之戲劇作品的信心。

這麼說來,牛肉麵節倒與藝術節沒有太大差別了。絢爛的煙火可以是文化的一部分,卻不能被當作文化的全部。儘管身為觀眾的私心,常會希望可以常常用便宜的票價就能坐進劇院欣賞各國頂尖劇團演出,但我更希望藝術節之外的日常戲劇活動,真正土生土長、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劇場文化,也能得到更多關愛的眼神,讓每一個藝術節的特色不只在那幾周、幾個月的期間綻放,而能成為整個城市的風景。(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備註】

註1:環球劇院之莎劇傳統正為戶外演出,在國家劇院演出的版本只能在室內複製劇院,衛武營之戶外版則更為忠實地呈現了在英國環球劇院看戲的氛圍。

【延伸閱讀】

  • 趙文衡:韓國完封台灣
  • 何桂育:文化救國還是文創救國?
  • 陳宗延、林沁:讓樂生檢驗柯文哲市長的善念與常識
  • 莊雅涵: 亞維儂之春──劇場工作人員的憤怒
  • 江雅綺:文創產業問題出在那裡?──數位浪潮下的文化與法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www.cw.com.tw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獨立評論@天下

    當前傳播環境急速崩壞,公共論壇空間日益萎縮。《天下雜誌》有感於媒體公器社會責任,於2013年推出「獨立評論@天下」,努力打造一個能夠理性思考與公共論辯的空間,讓民主社會與自由媒體最重要的公共論壇機制得以維繫。目前已有超過百位專欄作者駐站,每日提供最新時事評論。

  • 有錢人不投資藝術 改投資護照
    除了股票和房地產的投資組合,有錢人現在還購買一種新形式的經濟保障:護照投資組合。專家估計,這些「經濟公民」每年花在購買第二或第三本護照與簽證的錢達20億美元。

    博物館地下尋寶
    近幾年,很多博物館館長、訪問學者,甚至是實習生,在庫房發現受到忽略多年的珍貴文物或藝術品,譬如畢卡索的稀世佳作與馬丁•路德•金失蹤許久的演講錄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