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哈金斯(David R. Huggins)、瑞格諾德(John P. Reganold)
翻譯/陳儀蓁
|
農地退化。現在,有些農夫已放棄整地的做法,希望能讓農業更永續。
重點提要
■傳統的整地耕種方式,容易導致土壤侵蝕,增加逕流的發生。
■因此,有一些地區的農夫,正轉而採用一種稱為「不整地栽培法」的永續途徑,把對土壤的干擾降到最低。
■然而,昂貴的設備成本和學習門檻,加上其他因素,使得不整地栽培法難以有效推行。
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帕勞斯一座1600多公頃的農場,艾胥里曼用鏟子鏟起一鍬黑色泥土,土很輕易就散開了,表示土壤非常透氣、富含有機質,有助於植物根系發展;土裡還有很多蚯蚓,那是土壤健康的另一個指標。
34年前,這裡一鏟子的泥土裡就算有蚯蚓,也寥寥可數。那時艾胥里曼每次栽種前都會先犁田,把上一期作物收割後殘留的枝葉埋起來,為即將種植的作物整好田地。丘陵起伏的帕勞斯地區曾持續這種農耕法數十年,卻因此付出代價,著名的肥沃土壤在那段時間侵蝕的速度著實令人憂心。1974年,艾胥里曼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式來利用這片土地,決定試驗新興的不整地栽培法(no-till
farming)。
全世界大多數的農夫在播種前都會先犁田,這種在栽種前先翻土的做法,可以埋覆作物殘株、動物糞肥和麻煩的雜草,同時也讓土壤透氣、變得溫暖,但這種重新整理、干擾土壤的方式,也使土壤更容易受到風和水的侵蝕。犁田是農地退化(全世界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的根本原因,已經威脅到糧食生產與農民生計,其中又以貧窮且人口密度高的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見112頁〈為塵土付費〉)。1970年代晚期,土壤侵蝕造成帕勞斯地區10%的農田表土完全流失,60%的農田有25~75%不等的表土流失。另外,犁田會讓地表逕流攜帶沉積物、肥料和殺蟲劑流入河流、湖泊與海洋。相較之下,不整地栽培法希望把對土壤的干擾降到最低:農夫在收成後,會留下作物殘株在農地上,而這層覆蓋物能保護土壤不受侵蝕,並提高土壤的生產力;到了要播種的時候,農夫則使用特製的播種機,穿過作物殘株到底下未受干擾的土壤,讓種子在這裡發芽,冒出土壤表面長出新作物。
為了餵飽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口,不斷發展的農業對環境、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都造成極大影響。就我們目前對地球生產力的了解,光是生產充足的食物仍不夠,還必須以永續的方式進行才行。農夫需要生產高品質的足量作物,為後代子孫保存自然資源,賺取足夠的金錢維持生計,並適度與農場工人及社會互動。不整地栽培法可能有助於實現永續農業願景,然而就像任何一個新系統,它也要面臨挑戰與取捨。不過,現在世界上有一些地區的農夫,正逐漸拋棄他們的犁具。…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81期1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