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五年,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生蘭迪•嘉納(Randy
Gardner)突發奇想,他要以十一天不睡覺做為高中科學展覽的題目。他希望這樣的犧牲能在科展上拿個A,可能遇見一些世界級的科學家,還可以在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留名。他沒有想到自己真的做到了,在科展拿到了A,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還見到了科學家狄曼(William
Dement),狄曼親自來研究他十一天不睡的心智情況。
嘉納的心智在幾天不睡以後就發生功能障礙了,他變得易怒、健忘、反胃,而且非常的疲倦。五天不睡以後,他開始出現阿滋海默症的症狀,他失去方向感、出現幻覺,而且有妄想症的現象。他以為當地收音機節目的主持人要加害他,在最後的四天,他失去了運動功能,他的手指顫抖、口齒不清,很奇怪的是,在最後一天,他還是能夠在「彈珠台」遊戲上贏過狄曼,維持一百次的連勝紀錄。
有些不幸的人是突然不能睡覺了,而且是永久性的不能入眠,這是基因上的毛病,會致命,幸好發病率很低,全世界大約只有二十個家庭有此不幸的疾病。發病期大約在中年,病人先是發熱、發抖、大量流汗,當失眠變成永久性時,病人會有不可控制的肌肉抽搐。很快病人就有嚴重的憂鬱症和焦慮症,進入精神疾病的煉獄,最後,病人失去意識而死亡。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不能睡覺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睡眠佔去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所以我們對睡眠的知識這麼少簡直不可思議,到現在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要睡覺。不過,我們也不是一點線索也沒有,十年前,一群研究者在老鼠的大腦上插了很多探針,接上了很多條電線,這隻老鼠在跑完迷宮後,決定去睡個午覺,於是儀器記錄下了這隻老鼠在睡覺時發生的事。但是在了解這些紀錄跟睡覺目的的關係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我們睡覺時,大腦在做什麼。
你說這叫休息?
假如你有機會收聽到一個活人的大腦在睡覺時幹了些什麼,你會完全推翻你過去對睡覺的想法。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不但不是在休息,它還工作得更辛苦: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號,彼此交談,在睡眠時,呈現出更多的韻律活動,事實上,比清醒時活動得還厲害。你唯一可以看到大腦真正休息是在「非快速動眼睡眠」(non-REM
sleep)的時候,這個時候大腦能量的消耗少於相似的清醒時段,但是非動眼睡眠只佔整個睡眠週期的五分之一。這個發現讓早期的研究者開始矯正他們過去以為睡覺是大腦要休息的錯誤觀念,其實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並沒有在休息。
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覺得睡眠是一種很好的恢復體力的方式,他們指出,假如晚上睡不好,第二天頭腦不清楚。這倒是真的,我們馬上會看到原因。但是仔細想一下,大腦在你睡覺時用掉了那麼多的能源,你怎麼可能覺得心智休息了,體力恢復了呢?
即使大腦不聽話,不顧生物能量學(bioenergetics)的原則,其他身體器官在睡覺時還是休息的,像人類版的微型冬眠(micro-hibernation)。這就引出第二個迷惑:睡眠使我們極容易受到獵食者的傷害。的確,在沒有屏障的非洲大草原上睡覺,到處都是有敵意的獵食者(例如我們在演化上的東非室友,豹),睡眠聽起來像是敵人替我們想出的主意。所以假如我們寧願冒這麼大的險也要睡覺,睡覺一定有它可取的地方,那麼究竟是什麼這麼重要呢?
研究嘉納的那位科學家在早期曾經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做了一番貢獻,狄曼被人稱為睡眠研究之父。他有一頭的白髮,友善的笑容,在我寫這本書時,已經快八十歲了。他曾說過:「作夢使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每個夜晚,都可以安靜的、安全的發瘋。」
狄曼研究人類睡眠週期的各個層面,他發現睡眠中的大腦就好像戰場上的士兵一樣,被困在一場兇惡的、生物上的戰鬥中。這個衝突牽涉到兩個強有力的對立驅力,兩者都是由大腦細胞和生化物質所組成,兩方都有自己的主意。雖然它們都住在大腦中,但是戰區是在身體的各個角落。這場戰爭被稱為「對立歷程」(opponent
process)模式。…more
【本文節錄自《大腦當家》第7章睡眠-大腦守則7:睡得好,記得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