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2008一整年的激烈纏鬥之後,到了要為眾家好手打分數的時候了,SOGI根據網友的瀏覽行為,選出2008年的十大熱門手機。 【行遍天下海外報】精選海外國度旅行話題,帶你暢遊海外各處名勝古蹟、享受異國風光美景,沉浸於美好的海外假期!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影音   理財   追星   電子書   行動   社群   Blog   相簿   書籤   哇新聞  
2009/01/10 第135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深度報導 土衛二的神秘噴泉
總編輯的話 五福臨門
精采書摘 洪蘭精選《大腦當家》
本月優惠活動 訂科學人+福爾摩沙的指環,獨享優惠!
土衛二的神秘噴泉
 
撰文╱波可(Carolyn Porco)
翻譯/甘錫安

土衛二上皺摺起伏的地表與不斷新增的噴氣口,在在暗示了那裡是個蘊藏著地下水的神秘世界。

重點提要

■在土星的衛星土衛二上,由粉狀的雪和水氣構成、富含有機物的噴流,正不斷由溫暖的「虎斑條紋」裂縫噴出。這個直徑僅略大於500公里的星體,為何會有如此劇烈的活動?
■答案可能是地下有液體,甚至有海洋,提高了潮汐效應的加熱效果。最近數次近距離探測飛行的結果,也支持這個理論。
■土衛二上如果存有液態水,則它將繼火星和木衛二之後,成為我們在太陽系中尋找外星生命的主要地點。

 

超過25年前,航海家2號飛越土星系時,距離土衛二(Enceladus)不到九萬公里,在那幾個小時內,太空船的攝影機傳回了數張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影像。在土星的衛星中,土衛二可算是相當奇特的一員;結滿冰的地表又白又明亮,就像剛下過雪一樣,而且它不像其他沒有空氣的衛星表面滿佈隕石坑,而是廣闊平坦、完全沒有隕石坑的平原,顯示以往內部曾經發生地質活動。土衛二直徑僅略超過500公里,體積太小,無法自己產生很多的熱,因此這個天體顯然曾經發生某些不尋常的作用,才能將表面的隕石撞擊痕跡抹除得如此徹底。

航海家2號和土衛二的短暫交會只是驚鴻一瞥,事後看來,它拍下的土衛二影像非常不理想。首先是幾張中解析度的北半球影像,接著是幾張低解析度的南半球影像,而且沒有拍到南極,我們很可能遺漏了什麼而不自知。

航海家那次造訪所引發的關注,使得詳細觀察土衛二成為卡西尼號最土星任務的主要目標(見2007年4月號〈卡西尼變奏曲〉)。卡西尼號於1997年發射,攜帶著最先進的儀器在太空中穿梭了漫長的七年時光後,進入外太陽系,並於2004年夏季終於到達目的地(見2004年7月號〈土星,我來了!〉),當年12月,它在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拋下探測器,接著前往土星系統的其他地方,特別是土衛二。近幾個月來,卡西尼號太空船對土衛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仔細觀察。

卡西尼號可說是在這個地表滿佈裂縫的小世界中,發掘了行星探測人員的夢想。這個深藏在太陽系最壯觀行星系統中的小衛星,現在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它不僅擁有的熱足以促成改變地表樣貌的地質活動,還具備有機化合物,甚至可能擁有地下水道或液態水形成的海洋。能量、有機物和水正是我們所知生命形成的三項要素,在探測這個遙遠陌生地域的過程中,我們實際接觸到了可能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3期1月號】

 

 
五福臨門
撰文╱李家維

 

恭賀新禧,五福臨門。

家裡的玻璃門上刻了這個組合,老中朋友看了就會心一笑,知道這是我嬉玩「雅 俗共賞」的把戲。老外初見時,則必然驚訝如此不避醜怪。中國人的處世彈性可 真大,就只為了蝠、福同音,這些夜行怪獸的身影圖案,在我們家居中幾乎是無 所不在。

大家都預言今年的日子不好過,解決無門時只好多祈福,但祈福前總該先了解這 福獸吧!〈蝙蝠展翼之謎〉和〈暗夜精靈— —蝙蝠的神奇生存本領〉是這期 《科學人》的賀歲文章。

2009年是達爾文200歲紀念年,世界各地都有活動緬懷這位科學偉人。偉人也有 煩惱,最著名的是:眼睛的起源、第一朵花和蝙蝠的演化。蝙蝠是第三波飛上天 的脊椎動物,兩億多年前翼龍以一根手指撐開細毛薄翅升天,一億多年前鳥類用 整隻手臂配上飛羽凌空,而蝙蝠竟是用四根手指展翼於暗夜。50年前發現蝙蝠能 回聲定位,這是當時的科學大驚奇,於是主流想法之一是:有一種陸棲哺乳動物 先能在夜間用回聲定位飛蟲,接著發展出有利捕蟲的指間蹼,最後就振翼成了蝙 蝠。2008年2月《自然》雜誌的封面故事有了很不一樣的答案,作者是美國自然 史博物館的席蒙斯,她研究已知最古老的蝙蝠化石,結論是牠能飛,但沒有回聲 定位的能力!席蒙斯為《科學人》細述了這重要發現的情節,也是送給達爾文的 生日賀禮。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艾坦勃勞(DavidAttenborough)是我的偶像。他曾搭熱 氣球黑夜升空,來追蹤蝙蝠群湧捕食高空遷徙蛾;也曾深入酷寒洞穴,用紅外線 觀察突然甦醒的公蝙蝠強暴冬眠母蝙蝠的過程。當蝙蝠學者可能不容易,日子得 常顛倒過,研究經費也不會多,但是成為愛好者並不難。台灣有個華人世界唯一 的蝙蝠學會,成員約100位,有個精采網站,常辦活動,又教大家釘個能邀福獸 入厝的蝙蝠屋。理事長鄭錫奇是位發現新種蝙蝠的高手,〈暗夜精靈〉就是他研 究台灣多樣蝙蝠的實錄。

過年了,要多沾點蝠氣,今年大家都需要很多福氣。…more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9年第83期1月號】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每天所接觸的訊息是以往人類的數倍、甚至數十倍。電腦與手機的功能不斷進步,加上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讓資訊的傳播更迅速、更無遠弗屆。這使得企業比以往更有機會快速成長,也讓企業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黃存義(台灣資訊業專業經理人,前微軟公司大中華地區總裁。)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 
  • 洪蘭精選、翻譯、導讀

  • 前微軟公司大中華地區總裁 黃存義推薦

  • 國際媒體強力推薦&報導:出版家週刊、哈佛商業評論、今日美國、ABC News、新聞雜誌、西雅圖時報、加拿大艾蒙頓太陽報

一九六五年,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生蘭迪•嘉納(Randy Gardner)突發奇想,他要以十一天不睡覺做為高中科學展覽的題目。他希望這樣的犧牲能在科展上拿個A,可能遇見一些世界級的科學家,還可以在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留名。他沒有想到自己真的做到了,在科展拿到了A,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還見到了科學家狄曼(William Dement),狄曼親自來研究他十一天不睡的心智情況。

嘉納的心智在幾天不睡以後就發生功能障礙了,他變得易怒、健忘、反胃,而且非常的疲倦。五天不睡以後,他開始出現阿滋海默症的症狀,他失去方向感、出現幻覺,而且有妄想症的現象。他以為當地收音機節目的主持人要加害他,在最後的四天,他失去了運動功能,他的手指顫抖、口齒不清,很奇怪的是,在最後一天,他還是能夠在「彈珠台」遊戲上贏過狄曼,維持一百次的連勝紀錄。

有些不幸的人是突然不能睡覺了,而且是永久性的不能入眠,這是基因上的毛病,會致命,幸好發病率很低,全世界大約只有二十個家庭有此不幸的疾病。發病期大約在中年,病人先是發熱、發抖、大量流汗,當失眠變成永久性時,病人會有不可控制的肌肉抽搐。很快病人就有嚴重的憂鬱症和焦慮症,進入精神疾病的煉獄,最後,病人失去意識而死亡。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如果不能睡覺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睡眠佔去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所以我們對睡眠的知識這麼少簡直不可思議,到現在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要睡覺。不過,我們也不是一點線索也沒有,十年前,一群研究者在老鼠的大腦上插了很多探針,接上了很多條電線,這隻老鼠在跑完迷宮後,決定去睡個午覺,於是儀器記錄下了這隻老鼠在睡覺時發生的事。但是在了解這些紀錄跟睡覺目的的關係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我們睡覺時,大腦在做什麼。

你說這叫休息?

假如你有機會收聽到一個活人的大腦在睡覺時幹了些什麼,你會完全推翻你過去對睡覺的想法。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不但不是在休息,它還工作得更辛苦: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號,彼此交談,在睡眠時,呈現出更多的韻律活動,事實上,比清醒時活動得還厲害。你唯一可以看到大腦真正休息是在「非快速動眼睡眠」(non-REM sleep)的時候,這個時候大腦能量的消耗少於相似的清醒時段,但是非動眼睡眠只佔整個睡眠週期的五分之一。這個發現讓早期的研究者開始矯正他們過去以為睡覺是大腦要休息的錯誤觀念,其實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並沒有在休息。

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覺得睡眠是一種很好的恢復體力的方式,他們指出,假如晚上睡不好,第二天頭腦不清楚。這倒是真的,我們馬上會看到原因。但是仔細想一下,大腦在你睡覺時用掉了那麼多的能源,你怎麼可能覺得心智休息了,體力恢復了呢?

即使大腦不聽話,不顧生物能量學(bioenergetics)的原則,其他身體器官在睡覺時還是休息的,像人類版的微型冬眠(micro-hibernation)。這就引出第二個迷惑:睡眠使我們極容易受到獵食者的傷害。的確,在沒有屏障的非洲大草原上睡覺,到處都是有敵意的獵食者(例如我們在演化上的東非室友,豹),睡眠聽起來像是敵人替我們想出的主意。所以假如我們寧願冒這麼大的險也要睡覺,睡覺一定有它可取的地方,那麼究竟是什麼這麼重要呢?

研究嘉納的那位科學家在早期曾經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做了一番貢獻,狄曼被人稱為睡眠研究之父。他有一頭的白髮,友善的笑容,在我寫這本書時,已經快八十歲了。他曾說過:「作夢使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每個夜晚,都可以安靜的、安全的發瘋。」

狄曼研究人類睡眠週期的各個層面,他發現睡眠中的大腦就好像戰場上的士兵一樣,被困在一場兇惡的、生物上的戰鬥中。這個衝突牽涉到兩個強有力的對立驅力,兩者都是由大腦細胞和生化物質所組成,兩方都有自己的主意。雖然它們都住在大腦中,但是戰區是在身體的各個角落。這場戰爭被稱為「對立歷程」(opponent process)模式。…more

 

     【本文節錄自《大腦當家》第7章睡眠-大腦守則7:睡得好,記得清楚】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

 

 訂閱《科學人》一年+

【福爾摩沙的指環】3DVD

  

獨享優惠只要2,480

 

 

重新認識台灣之美,探索大自然的真相

【福爾摩沙的指環】(3DVD)  

★公視第一部以Full HD(High Definition高畫質電視)製作、播出的電視節目

名作家張大春口白、優質製作人張嵩精心製作

  • 類型:記錄類

  • 規格:DVD

  • 片數:3片裝

  • 片長:約180分鐘(每集約60分鐘)

  • 級別:普遍級

  • 發音:中文

  • 字幕:繁體中文

  • 全區

  【福爾摩沙的指環】是公視自兩年前開始籌拍的精緻高畫質生態紀錄片,為公視第一部以Full HDHigh Definition高畫質電視)製作、播出的電視節目。以最高的影音品質,呈現台灣自然世界中的植物、動物、山林與海洋。

  在長達18個月的拍攝期間,由「城市的遠見」導演劉嵩領軍,從台灣頭拍到台灣尾,從海底的珊瑚世界拍到雲霧飛揚的玉山頂端,他們帶領大家以謙卑的態度,重新回到大自然的脈動中,體驗大自然原本就存在的韻律與呼吸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9年1月號

1.顯微鏡下的奇幻光影(紙本雜誌P.50)            

2.對付偏頭痛有妙方(紙本雜誌P.98) 

3.潮起潮落引力何來(紙本雜誌P.116)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 |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