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副文學遊藝場,邀你玩「標語詩歌」,以「一本詩集有如一頭小獸」作各行詩句的首字,優選作品將選刊聯副並致贈稿費。 一句『殺很大,殺不用錢。』,讓美少女瑤瑤暴紅。廣告無厘頭且刻意突顯身材的拍攝方式,讓廣告在這段時間引發許多討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影音   理財   追星   電子書   行動   社群   Blog   相簿   書籤   哇新聞  
2009/03/21 第140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深度報導  溫室漢堡
科學人觀點 陌生的一、二、三、四、五…… 
熱門報導 義大利研發出聽從腦部意念指揮的輪椅
好康報報 國際名家論壇- 訂戶獨享保留席
本月優惠活動 科學人七週年慶只到3/31,請把握! 
溫室漢堡
 
撰文╱費亞拉(Nathan Fiala)
翻譯/林慧珍

 

吃下一客牛肉漢堡,背後要排放多少溫室氣體?要付出多少環境代價?

重點提要

■以同樣的重量單位來比較,生產牛肉產生的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暖化效應,大約是生產雞肉的13倍、生產馬鈴薯的57倍。
■牛肉消費量正在迅速上升,人口增加與更高的肉類攝取量都是原因。
■要生產美國民眾一年所吃的牛肉,排放的溫室氣體量與一部車行駛2900公里所排的溫室氣體一樣多。

眾所周知,汽車、火力發電,甚至水泥廠,都對環境有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所吃的食物卻到最近才開始受到討論。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2006年的報告,我們的飲食,特別是肉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比運輸或工業更高,這些溫室氣體包括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會捕捉太陽能,讓地球表面變暖,由於不同氣體的溫室效應各有差異,因此在量化各種溫室氣體時,通常以能造成同等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當量來表示)。

FAO的報告認為,全世界每年總共製造約36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而以目前的肉類生產量估計,其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約佔總量的14~22%;原來,要生產供應一人份午餐的225公克漢堡肉(半磅,一片約兩張撲克牌大小的肉餅),釋出的溫室氣體竟然與一輛1360公斤重的汽車行駛近16公里一樣多。

事實上,我們所消費的每一種食物,包括蔬菜、水果等,都隱含著看不見的環境代價:運輸、冷藏與耕作所需的燃料,以及植物與動物所排放的甲烷,都能導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以蘆筍為例,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摩根與同事在一份為西雅圖市撰寫的報告中指出,在秘魯每耕種一公斤蔬菜,會排放相當於150公克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來自施用殺蟲劑與肥料、抽水及駕駛笨重而耗油的農業設備等),而為了將蔬菜送上美國人的餐桌,冷藏與運輸所使用的燃料,還會額外產生250公克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5期3月號】  

 

人類天賦有「數」的心理量表,重要的是那個量表不是線性的確切數值,而是對數形式的比例關係。

 

陌生的一、二、三、四、五……
撰文╱曾志朗

 

史坦•狄昂(Stanislas Dehaene)教授是法國法蘭西學院一位相當年輕但成就已非凡的研究明星。1985年,我第一次看到他時,他還是個研究生,和我一齊在巴黎近郊一座非常古老的皇陵莊園,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那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小型研討會,邀請差不多30位左右當時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先驅研究者,聚在一齊,檢視這個新興領域的進展,並規劃下五年的重點推動方向。我負責的研究領域是語言與腦神經功能的對應關係,而大會請來幫我整理資料,綜合討論意見,並提出未來前瞻觀點的助手,就是這一位博士學位都還沒有拿到的年輕小夥子。他英文非常流利,一臉聰明相,說起學問,知識豐富,見解深刻,而談起實驗,則是熱情洋溢,感染力很強。那時,我們白天全神貫注在會議中,會後在園中游蕩,在千年古教堂的地下墓道中探險,談天論地,說文明,想文化,我對這位巴黎的小學者欣賞得不得了。

 

大會主席梅勒(Jacques Mehler)把他這個得意門生介紹給我的時候,開玩笑的說:「他像是一顆正在上升的小星星。」我和狄昂幾天的相處,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在大會結束前的檢討會上,我發言感謝狄昂的幫助,並預言不久的將來,他會是一顆閃亮的明星。我的預言真的很準,狄昂在1989年拿到博士,而且在博士前、博士後做出好多精采的實驗,揭發了許多腦中的奧秘,尤其發現並證實腦裡頂葉內側溝(intraparietal sulcus)的數字認知功能,對人類在演化歷史的理解上,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2005年他被選上法國科學院的院士,我寫了封e-mail給他,向他道賀:「日正當中,照亮你我大腦的每一條神經,反映了人類計算的文明。」

為什麼狄昂會對腦如何處理數字的問題那麼有興趣?這還是要追溯到我們初次見面的那個會議上。我當時在整理文字閱讀在腦中運作機制的研究,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文字系統,並不會影響閱讀的腦神經迴路,所以提出了 “One brain for all language”(所有不同的語文系統都來自同樣一個腦)的普遍性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可以推斷,不管是什麼語言與文字系統,如果有因腦不正常發展而導致先天性失讀症,其在人口所佔的比例應該都是一樣的(我的說法後來也被證實是對的,這個比例大多在5~7%左右)。狄昂剛好有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說話流利,人也聰明,也能讀書,但是對簡單數字的計算就一籌莫展,狄昂馬上想到,他這位朋友會不會也和失讀症一樣都是腦中某一特定病變所引起的,只是受傷的部位恰好和腦裡負責文字的神經迴路不一樣,而是在另一個特定地點?他決心把這個部位找出來!…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5期3月號】  

 

 
 

三月初法新社報導,義大利米蘭實驗室的研究員表示,他們已經發展出一種聽從腦部意念指揮的輪椅。使用者專心想幾秒鐘想去的地點,接著電腦接收到意念訊息後,就會帶領輪椅使用者到想去的地點,這對四肢癱瘓者助益很大。

目前的科技已可利用大腦神經信號來控制電腦游標或電子義肢這代表著未來學家和科幻小說家臆測著,結合電腦和人腦的時代就要來臨了嗎?在今年3月號《科學人》雜誌〈駭入大腦〉就有相關內容報導,歡迎參考!

 

駭入大腦
撰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翻譯/涂可欣

 

腦機界面科技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有一天我們能將人腦當做大容量的硬碟,直接輸入部落格最新內容或棒球比賽的精彩片段嗎?

1980年代興起的電腦科幻小說,經常耍弄可直接連結人腦和電腦的「神經移植」科技,例如在改編自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說、很快就被人遺忘的電影「捍衛機密」裡,基努李維飾演的主角曾說:「我剛存了數億位元組到我的腦子裡。」(當時,單是百萬位元組就夠令人驚歎了!)

這類新興文學題材的特點是,喜歡將復古的下階層文化和看來略超越當時最先進的生物醫學工程科技並置。儘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或加州理工學院都還無法做出這樣的科技,但高竿的電腦科幻小說家卻能讓人信以為真,彷彿這些發明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

然而過去10年間,有一些最早由科幻小說家提出、較接近現實的科技被實現了。例如,將電極植入腦內,以神經信號來控制電子義肢,為後來肌肉萎縮或中風的肢體癱瘓患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科學家正研究如何將電子訊號傳回大腦,好讓靈長類動物也能感受義肢的觸覺。

這些替代腦或其他神經系統構造的人工器官,能發展到什麼程度?除用來控制電腦游標或義肢外,有朝一日,新科技能否讓腦部上千億個神經元成為竊取工業機密的秘密儲存中心,或執行如科幻小說家吉布森在書中描繪的其他任務?

人腦變電腦?

今日的好萊塢編劇和未來學家繼承了科幻小說的傳統,雖然技巧較拙劣,但也都熱情擁抱神經科技。預定於今年發行的電影「奇點迫近」,就是根據電腦科學家科茲威爾(Ray Kurzweil)的概念拍攝而成,他假設人類最終可將自己腦中的數位藍圖轉移到電腦或機器人上,而達到一種不朽的形式。…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5期3月號】  

 

國際名家論壇

 

是誰瀕臨滅絕?

全球生物多樣拯救行動

全程英語  同步中譯

活動現場特別為《科學人》雜誌訂戶保留50位名額,報名請至

https://www.ylib.com/activity/sacourse2007/20090404/logon.asp

============================================================================================

《科學人》最新優惠活動:

 

只要3,600元消費券即可換購得

 

市價6,600元的《科學人》  

 

全家人共享科普閱讀的樂趣!  

     

   優惠截止至2009年3月31日止,請把握機會!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9年3月號

1.量子的來生(紙本雜誌P.18)            

2.蘭嶼長尾南蜥--噬己嬰的陸生脊椎動物(紙本雜誌P.100) 

3.烏龜身世之謎(紙本雜誌P.22)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