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文生活英語報】給您最實用的生活英語,豐富有趣的題材、嚴謹紮實的內容,讓您無負擔的學習! Google宣布啟用手機中文語音搜尋工具,若是使用諾基亞S60系列手機者,即可利用中文語音上網搜尋資料。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影音   理財   追星   電子書   行動   社群   Blog   相簿   書籤   哇新聞  
 
2009/11/14  第155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網路版】科學EasyLearn

氟氯碳化合物真是臭氧洞的元凶?

  深度報導 佐劑,讓疫苗更夠力
  科學馬戲團 太空,人類最後的疆界?
  本月優惠活動

訂科學人二年,送英文版精裝好書

  好康報報 2009星空協奏曲系列演講,歡迎參加  

氟氯碳化合物真是臭氧洞的元凶?

 

文/楊嘉慧
審稿/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王國英

氟氯碳化合物與臭氧洞形成的關係,近年來一直引起學界討論,並互有爭論。氟氯碳化合物主要排放自人口眾多的北半球,然而南極的臭氧層破洞反而比北極嚴重,臭氧洞形成原因究竟為何?

人們意識到臭氧層破壞問題,最早是 1974 年美國科學家羅蘭(Sherwood Rowland)和莫里納(Mario Molina)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為冷媒、工業清潔劑、填充劑、噴霧劑等的主要成份)破壞臭氧層的理論;至 1985 年南極觀測站的科學家利用探空氣球發現臭氧濃度有減少趨勢後,更加確認上述論點。由於臭氧層會吸收紫外光,保護地表生物,若破洞不斷擴大,高量的紫外光將危及動、植物的健康,因此各國很快在 1987 年簽定蒙特婁公約,管制 CFC 的生產。然而,2007 年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波普(Francis Pope)卻得出 CFC 破壞臭氧的速率低,不足以形成臭氧洞。究竟臭氧洞與 CFC 之間的關聯性如何?

破洞形成關鍵

 根據科學家測得的臭氧濃度顯示,臭氧層破洞形成於每年極區的冬天至初春,初春達最大,過了初春,破洞開始縮小,至夏、秋之際臭氧濃度逐漸升高,但到隔年冬天破洞又會逐漸形成、擴大。南極的臭氧洞問題比北極嚴重得多,目前的理論認為,關鍵在於南極有強勁的「極區渦漩」,因為臭氧洞大小及形成時間與極區渦旋正好相吻合。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王國英表示,受大氣環流、南極陸地面積小等諸多因素影響,南極冬天的平流層會出現風速每秒約 60~70 公尺的渦漩,強勁渦漩隔絕了外來的暖空氣,再加上冬天缺乏太陽輻射,致使渦漩內溫度不斷下降,低溫會持續三個月,最低可達 -100℃ 以下。

這樣的低溫會導致平流層產生冰晶,形成「極區平流層雲」(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 PSC),人造的 CFC 進入平流層時,會先受到光化分解形成如HCl、ClONO2 等化合物,之後再與極區平流層雲的固態冰晶碰撞,釋出氯分子,氯分子受到陽光照射,就會分解為氯原子。…more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網站】

 

佐劑,讓疫苗更夠力

撰文╱加康(Nathalie Garc?on)、高德曼(Michel Goldman)
翻譯/林雅玲

免疫學上的新知,讓研發人員得以找出可增強特定免疫反應的成份,而可能製造出對特定族群具專一性的全新疫苗。

重點提要
■疫苗對於預防疾病非常有效,但是它們還可以運作得更好,用在更多人身上,並對抗更多種疾病。
■免疫學的進展讓研發人員得以利用新型「佐劑」(疫苗裡可刺激免疫反應的成份) ,針對特定的族群與病原設計疫苗。
■嶄新的佐劑能讓現有的疫苗效力更強,也能讓過去遭遇瓶頸的疫苗成為可能。

對於曾親眼目睹德國麻疹造成的新生兒缺陷、因小兒麻痹症而禁錮在人工呼吸器的癱瘓兒童,或聽過嬰兒罹患百日咳而發出駭人咳嗽聲的人來說,這些疾病所造成的傷害將成為揮之不去的恐懼。所幸這些疾病如今已能用疫苗來預防,只要接種疫苗,這個世代的人們實際上一生都不會經歷這些苦難。

200多年來,接種疫苗已被證實是在預防傳染病時,最能拯救生命也最經濟的方法之一,僅次於消毒生活用水。疫苗讓數百萬人免於早逝或身體受損,並且讓天花於1979年自世界上絕跡。公衛專家現在的目標是要消滅小兒麻痹症與麻疹,甚至期望有一天能消滅瘧疾,不過這篇文章將告訴你為何研發人員得運用嶄新的策略,才能發展出有效的瘧疾疫苗。…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93期11月號】   

 

太空,人類最後的疆界?

撰文╱克勞斯(Lawrence M. Krauss)
翻譯/宋宜真

別再自欺欺人了,我們想重返月球的真正原因是……

今年正值兩件重大太空探險的40週年紀念。一件是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登月事件,這是太空科技成就的里程碑;另一件是由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所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這部非凡電影的問世,它將克拉克(Arthur C. Clarke)這部名著中人類自由在太陽系旅行的情景,以影像生動地呈現出來。相關報導因此排山倒海而來,報導中不斷提到現況(自從1972年12月之後,人類就未曾登月)與克拉克的想法還有多大的差距。另有不少文章質疑,美國是否有足夠的決心,投入2000億美元為10年後重返月球做準備,而在這之後,或許還得挹注更多資金將人類送上火星。我15歲時,十分著迷於1969年的登月任務,當時甚至將一系列的阿波羅任務製成圖表,建造出等比例的縮小模型,夢想成為加拿大第一位太空人。人類的旅程驅動科學前進,但在這之後,我對於人類探索太空的看法就有了改變。

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想上太空。但現在我了解到,一如我10年前在美國國會上的證詞(和阿波羅11號太空人奧德林的意見不謀而合),人類上太空是因為想探險,而不是為了科學進展。想獲得宇宙和太陽系最具科學意義的知識,我們需要的是無人太空船…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93期11月號】

                      

 

 《科學人》最新活動:

 

訂《科學人》雜誌二年 ,免費加贈《GALILEO'S TELESCOPE》全1冊

特惠價3,960元/續訂價3,600(原價5,280元)

 

=============================================================================================

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第二期:2009星空協奏曲」免費系列演講,歡迎參加

詳細內容請見活動網頁:http://case.ntu.edu.tw/star/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09年11月號

1.無所不在的隱形說客(本期雜誌P.24)            

2.超新星冒險家--施密特(本期雜誌P.66)

3.從地底榨出更多油(本期雜誌P.48)              


地址: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電話:02-2392-6899# 888  傳真:(02) 2356-4929.2356-8490
科學人網站
http://sa.ylib.com/ 部落格http://blog.ylib.com/sa 服務信箱:service@sa.ylib.com

Copyright c 2003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TIFIC AMERICAN" is a registered trade name owned by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New York. It is used under license by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