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根貓鬚,在解剖顯微鏡下翻挑,尋尋覓覓,我終於找到了一隻近乎完美的放射蟲。這是一堆白色粉末,來自太平洋深海底的放射蟲軟泥,是無數浮游的單細胞放射蟲死亡後,沉積堆疊的矽質遺骸。我有自豪的沉穩右手,用那末端尖細又有好彈性的貓鬚,剔開這隻放射蟲周遭的碎渣,用蒸餾水為它洗個澡,再藉著貓鬚的靜電將它擺放在一片潔淨的玻璃薄片上。接著在真空腔裡,均勻地鍍上一層白金,最後就是我享受的藝術創作了,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中,將它傾斜85度,拍下這張自認曠世的傑作。請諒解我的自戀和懦弱,這張照片是首次曝光,事實上我也未曾參賽過,擔心得意的作品禁不起別人的評比。但天下勇士多得很,奧林帕斯顯微攝影比賽邀來眾多參賽者,我看了這些得獎作,不得不跟著讚歎,真是小宇宙的登峰造極之美啊!請一起欣賞,讓今年有個美美的開端。
中國人沒有能先發明顯微鏡,未能知微,卻先觀著,2000年多前就以同心圓環和窺管組成天文觀測儀,既能演示天體運動,又能測定天象節氣。在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有座原尺寸復原的水運儀象台,宏偉精密,那是近1000年前北宋蘇頌結合天體模型、天文台和時鐘的偉大創作,該是中國科學工藝的巔峰了。欲知這輝煌過往的發展歷程,請讀〈觀象授時——中國古代的渾儀〉,本文圖解詳細,名詞卻不少,得耐著性子去讀。過去西洋古人被認為在這領域是遠遠落後,事實不然,〈巨匠神工——古希臘天文儀〉是翻案文章。原來2200年前的希臘人,已能用30個精密齒輪的連動來預測日、月食,不解的是,何以如此的科技成就在西方隨後失落了1500年?…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95期1月號】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10年1月號
1.迷您暴龍(本期雜誌P.19)
2.以樹洞為搖籃--橙腹樹蛙(本期雜誌P.116)
3.黑洞剪影(本期雜誌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