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種生活的規範,也是個人行為的社會性表現,因此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方式,如果符合社會文化面的期待,則顯得自然安適;相反的,如果和社會的期待有落差,則一舉一動都會引來旁人注目,甚至是帶有攻擊意味的「白眼」!所以,文化一詞雖然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對個人的生活卻有著非常實質的效應。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20年前我剛從美國回到台灣定居,到處可見騎著摩托車的騎士在來往車陣中搶道疾行,實在非常危險。那時候政府還沒有立法規定要戴安全帽,所有騎士的頭上毫無保護,在車群裡鑽來鑽去,偶爾看到有一兩位騎士戴了安全帽,總是帶著興味研究那安全帽的樣式,感到那「打扮」很炫、很酷,有點鶴立雞群的獨特味道。等到政府立法強制戴安全帽也嚴格執法後,慢慢的,戴上各式各樣安全帽的騎士多了起來,蔚為一種風氣,再看到一兩位騎士不戴安全帽,反倒不習慣了。這就是北部人到南部看見好多人不戴安全帽的感覺。這個現象反映出文化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特定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就變成個人根深柢固的習性,總是自動自發且不由自主地對特定環境做出反應,如果不做,則渾身不自在。
文化深入人心,並操控著日常行為的現象,我們感受最深的當屬飲食文化中對某特定口味的嗜食習慣。剛到國外,對不同風味的異國美食感覺很新鮮,但幾餐下來,就開始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滿桌的自助餐點怎麼都不對胃口,再勉強挨幾頓,便忍不住到處尋找中國餐館。大多數曾經到歐美國家旅遊的人都會有相同的經驗,更甭提思鄉心切的留學生,想的都是哪條巷子、哪個街口的小吃。有些人更是三餐不聞米飯香,怎麼吃都覺得沒吃飽!…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97期3月號】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10年3月號
1.濫用氮肥,禍害全球(本期雜誌P.74)
2.為生命上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錢永健(本期雜誌P.68)
3.披著彩衣的王者--珠光鳳蝶(本期雜誌P.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