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慧
審稿/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科長 盧詩丁 |
台灣的活動斷層分佈在全島不同地區,要找出這些隱身地下的活動斷層,科學家有什麼好辦法嗎?
近幾個月來,全球各地不斷發生大地震,不免令人擔憂台灣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台灣的地震絕大部份是斷層錯動所引致的結果,若能知道活動斷層的位置,將有助於防範地震造成的災害。
活動斷層是指最近
10 萬年內曾經活動並引發地震的斷層,若在 1
萬年內曾經活動,歸類在第一類活動斷層,其再度活動的機率較高;1
萬年以上未曾活動的斷層,則為第二類斷層。1998
年時,學者根據文獻資料統計出全台有 51
條確定及存疑的活動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經兩年調查,至
2000 年公佈台灣有42條活動斷層,其中 23
條確認是活動斷層;再經過 10
年研究,現在確定的活動斷層數增至 33 條,有 4
條因資料不足,無法判斷,另 5
條斷層則與其他活動斷層合併,或排除其為活動斷層的可能性。這
33
條斷層主要集中在中部、西南部以及東部地區,人口密集的大台北地區則有一條山腳斷層。
挖井鑽探尋找斷層
由於斷層在地底下,研究人員無法看見斷層的完整面貌,往往要搭配空中調查(如衛星定位、航照影像)、地表調查(如地質鑽探、找斷層露頭、地形分析)及地下調查(如地球物理測定法)等多種資料類型綜合分析,才能知道每條斷層的特性及長度範圍。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科長盧詩丁表示,斷層活動過程通常會留下位移錯動的痕跡,此為尋找斷層的重要線索之一。若從航照圖或衛星影像找到斷錯河、斷錯山腳等水平斷錯地形時,即可依此判斷該處可能為走向斷層所在;若發現斷層露頭(即斷層在地表裸露出來,沒有被泥土、植物、建築物等覆蓋),也可從裸露出來的地質狀況,分析斷層類型。…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