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Choyce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小考驗、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9/3 第201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Easy Learn

何謂腦波?

  深度報導 全民健保的迷思
  科學馬戲團 買車大作戰  
  好康報報

科學人邀您一同透視生命奧妙!

  本月活動 科學人九月號獨家附贈宇宙周期表海報

何謂腦波?

文/蔡永彬
審稿/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郭博昭

腦電波圖是記錄頭殼上某兩點的電位差,人在清醒、壓力大、昏迷等不同狀況時,腦電波的振動頻率會有明顯不同的變化。

人類的大腦裡,有許多神經細胞日復一日不斷活動;細胞活動會發出電磁波,如果用科學儀器偵測腦的電位活動,在螢幕上看起來就像海浪波動一樣,所以我們叫它「腦波」。簡單地說,腦波和大腦的意識有某種程度上的對應關係,就像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

腦波的發現

腦波研究開端於19世紀末,當時德國生理學家柏格(Hans Berger)觀察到電鰻身上發出電波,讓他猜測人類身上也會有相同的現象;英國生理學家柯頓(Richard Cotton)從兔子的大腦皮質表面也記錄到一種電波,和呼吸、心跳都無關,但會隨著動物被麻醉而產生變化,動物死亡後就消失。

1929年,柏格首次在人類的頭蓋骨上記錄到相同的電波活動,他記錄、測量了人腦中微小的放電過程,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表腦波記錄,命名為「腦電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腦電圖)。由於腦波和人類的意識活動有關係,許多研究者都很感興趣,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也隨之而生。例如研究憂鬱症、阿茲海默症患者睡眠時的腦波,可針對患者進行長期記錄,以了解其和未患病者的腦波有何不同,進而研究病理和病因。 …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網站】

全民健保的迷思

撰文╱楊志良

台灣的全民健保有很高的民眾滿意度,但各界也有不少批評及改革的建議,這其中有若干迷思值得探討。

重點提要

■全民健康保險是保險也是福利,是一種達成全民健康或全民健康照護的手段。
■台灣實施全民健保後的10年,每人醫療費用的上漲率,比實施前減少很多。
■目前台灣每人每年就醫次數仍高達14次,有人倡言提高部份負擔來遏止醫療浪費,但若要達到全民照護,就不能使部份負擔太高,必須接受某種程度的浪費。

全民健保是保險還是福利?
這是常常被提出來的問題,其實它是保險,也是福利。全民健保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標,也就是達成全民健康或全民健康照護的手段(health for all 或 health care for all)。另一種達到全民健康照護的方法是以英國為首的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因此在全民健保的制度下,人口中少數交不起保費的弱勢者,則由社福經費代繳,以達到全民健康照護的目標。

全民健保導致醫療消費及費用上漲?
全民健保為達到避免因病而貧,或因貧而不能就醫的醫療財務風險,用社會集體的力量,分散且共同承擔醫療財務。

也就是把就醫與交保費分開。就醫時除了小額的部份負擔之外,不用負擔大部份的醫療費用。價格下降,消費必然增加,健保實施必然會增加醫療消費,這其中有一部份是原先沒有被滿足的必要醫療,因此當然也有不必要的無效醫療。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在實施全民健保後10年間,每人醫療費用的上漲率,反而比實施前10年間減少很多;國際間也是如此,凡是實施全民健康照護的國家,均比未實施的國家費用成長得慢,也就是較能控制費用上漲。原因是醫療為高度專業,病患常不知所需醫療的內容、價格及品質,通常由醫師獨斷決定。全民健保實施後…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4期8月號】

 

買車大作戰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翻譯/周坤毅

面對汽車銷售員的推銷伎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它不是普利矛斯的勇士(Plymouth Valiant),卻英勇地為我出生入死;它不是福特的探險家(Ford Explorer),卻陪我一起上山下海;它不是豐田的紅杉(Toyota Sequoia),我卻將它停在楓樹下。它就是我最近一次買的車,一輛1992年的本田喜美(Honda Civic)。它甚至配備安全氣囊,不過只在駕駛座有。但時代不同了,現在我的乘客也想要安全氣囊,我只得承認是該換車囉。

 

還有,車上的冷氣早在八年前就罷工了。我常常考慮要修理,但投資1000美元在一輛帳面價值等於零的老爺車上,實在不划算。真要這麼搞的話,與其說我開的是一輛配有冷氣的汽車,不如說它是一台裝著輪子的冷氣機。

所以我來到汽車展示間,這意味著我得跟汽車銷售員(美國商業史上最為人詬病與譏諷的職業)打交道。幸好我可是有備而來,因為我讀過了Scientific American 2001年2月號由查迪尼(Robert B. Cialdini)撰寫的〈說服的科學〉(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這篇文章。文中舉出了改變他人心意或說服對方遵行特定行為的基本技巧。了解這些招數,能避免你 …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4期8月號】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11年8月號

1.越貴的藥越有效(本期雜誌P.62)
2.通往疫苗的捷徑(本期雜誌P.110)
3.挑戰真實的叛逆小子--色斯金(本期雜誌P.116)

 

 
 
YLib遠流知識家族:遠流博識網 | 打開一本書 | Best100 | 智慧藏 

地址: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電話:02-2392-6899# 888  傳真:(02) 2356-4929.2356-8490
科學人網站
http://sa.ylib.com/ 部落格http://blog.ylib.com/sa 服務信箱:service@sa.ylib.com
科學人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ylib.sa 

Copyright c 2003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TIFIC AMERICAN" is a registered trade name owned by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New York. It is used under license by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