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業的根基是教育!【台灣立報】專業教育報,給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進修、教改、校園等資訊。 【SOUL運動誌】是份超越汗水的運動電子報,以全新的角度詮釋運動和比賽中的精巧,同時也關懷其人文況味。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7/14 第220期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科學Easy Learn

失去光明的水晶:淺談白內障

  科學人觀點 智力:從人獸之別到國與國之差異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125期>
  本月活動

科學不簡單講座:穿越時空的畫筆

  重要訊息 敬請期待全新的科學人電子報

失去光明的水晶: 淺談白內障

撰文/張孟媛
審稿/侯育致(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眼睛裡的水晶體是一個完全透明的組織,可讓光線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然而隨著老化或病變,水晶體一旦變得混濁,就成了影響視力的「白內障」。

由老化所造成的各種眼睛疾病中,白內障是相當普遍的一種。根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人60%患有白內障,60歲以上80%,70歲以上更高達90%。老年性白內障的症狀,初期包括視力模糊、視野的色調改變、畏光、眼前出現黑點;發展到晚期,病人只能看到模糊影像,甚至僅能感知明暗。

白內障的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眼球中的水晶體發生混濁,阻擋了射入眼中的光線,因而影響了視力。所幸,現在白內障摘除手術已經非常發達,植入人工水晶體後即可重見光明。

從眼球結構看水晶體功能

人類的眼球結構,可以用照相機來做類比。在照相機裡,光線通過快門後,經過凸透鏡的折射,正確成像於底片上;在眼球中,水晶體就擔任了凸透鏡的角色,光線通過瞳孔之後,由水晶體負責讓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

此時,水晶體的厚薄會受到睫狀肌的力量而改變,因應視物的遠近而正確對焦,因此兼具了屈光與調視兩種功能。如果缺乏水晶體,視物會成像在視網膜無限後方,我們將無法看清楚外在世界,情況有如遠視1000度;若水晶體失去彈性而無法調整焦距,則是所謂的老花眼 …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網站】

智力:從人獸之別到國與國之差異

撰文/曾志朗

由「人類原始」的宏觀思考進化到「智力原始」的微觀思考,前者是性擇,後者就是特定認知能力的發展。面對數位科研的未來世界,我們可能必須發展另類的特定認知能力了!

應英國皇家學院之邀,我在6月18日黃昏時分來到倫敦,預備參加19日晚間的接待晚宴,然後隔天代表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和皇家學院選派的六位不同領域的院士一起討論並規劃在9月初即將舉辦的正式會議,主題是「在數位時代的未來科學:尋找新的科研指標」。我對皇家學院審慎思考在數位世界裡,科學的內容及研究方法可能發生的巨大變化,並提出全面檢討的前瞻作為,實在感到由衷欽佩。

數位壟罩著新的世界,技術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網路聯結全球的社群,科學研究的每一個面向都會受到衝擊。英國利用舉辦奧運會的機會,完成了數位家庭的基礎建設;教育的課程和教法,學生的學習環境和自主心態,都會有全新的面貌。很顯然的,這些變化也將在科學界掀起波浪,今後的科學家如何處理跨時空、龐大且不停修正的數據?如何從事複雜的現象模擬(例如大氣變遷、區域性或全球性流行病的了解、治療和預防等等),以及跨地區、跨文化和跨領域的整合和融入型研究?還有,最重要的,如何培養在網路中長大、對自由下載和隨意剪貼已經習以為常的下一代學生成為有研究誠信(research integrity)的科學家?我覺得皇家學院在此時此刻拋出這些議題,領軍走進數位科研的未來世界,其高瞻遠矚的視野,展現了這個學院300年來對科學的推動力!我能參與這個籌備會議,共同規劃三個月後正式的閉門會議(擬邀請45位科學家與會),不但感到與有榮焉,而且燃起一股擘劃未來數位科研的激情!

會議由20日早上九點半開始,一輪又一輪的檢視議題、討論內容,並在最後推薦對這些議題可能會有優異見解的不同領域科學家,將邀請他們研讀這些議題和所附的報告書Valuing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Alternative Matrices for Future Science之後,來參加9月初的研討會。會議準時在四點鐘結束,中間兩次茶敘和中午30分鐘的三明治加咖啡餐,工作人員也都緊迫盯人提醒「還有兩分鐘」。敬業、簡樸、守時,令人印象深刻!

一開完會,我迫不及待奔向圖書館。第一次踏進皇家學院開會,古香古色的建築雖迷人,終究比不上牛頓和達爾文原著的魅力。但求看一眼就好,如果能讓我戴上手套翻一下,那就更不虛此行了!圖書館的管理小組挺年輕的,但一臉智慧相,馬上看出我崇拜的心意,驗了我的證照,就帶我走進後方的善本書庫,我說想看看達爾文,她笑著說  …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25期7月號】

 

總編輯的話 <第125期>

撰文╱李家維

年前我到西湖畔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洽談引種收集自中國各地的茶樹品系,到屏東高樹的植物保種中心。接著就參觀唐宋茶具展,末了我要求看最精采的庫藏。人家大方端出了三樣寶貝:光緒貢茶、光緒普洱和哥德堡號沉船茶。哥德堡號在1745年觸礁沉於瑞典,20多年前打撈起來自廣州的貿易茶,送了少量茶樣給中國茶葉博物館。這是迄今保存最老的茶之一了,僅次於明萬曆時墓葬裡的一小撮茶末子。

看著這珍品,我的物慾心大起,於是問:這真是茶嗎?又是什麼茶?人家當然回答不了,我即表示:台灣有好技術,讓我們合作研究吧!就這樣我分到了約一公克的樣品,捧到在楊梅的台灣茶葉改良場。陳場長建議做元素分析,結果好極了,鈉、鐵和鋁的含量超高,海水和鏽船可以解釋鈉和鐵的異常,而高量的鋁就是山茶科植物的特色了,老葉含量尤高。這清朝外銷茶的含鋁量又遠超過一心二葉的台灣烏龍茶,顯然當時中國人摻了不少老葉給洋人喝。

時隔一年,我拎著罐東方美人茶再到杭州去,算是交作業,也是邀功。報告完畢,我獲贈15公克的光緒貢茶,這可是給皇帝喝的啊!又可以繼續古茶研究了。在王館長豐盛的江南宴中,東方美人茶是主話題之一,色五彩、味蜜香,這是台灣之寶。清明之後,新竹、苗栗濕熱茶園裡的小葉綠蟬大發,被叮了的茶葉既長白毫,也多產能禦敵的二次代謝物,此乃它獨特色香味之源,據說還能散發氣味,引來小葉綠蟬的天敵 …more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25期7月號】

------------------------------------------------------------------------------------------------------------------------------------------

更多專題文章請參閱《科學人》雜誌2012年7月號

1. 與細菌共生(本期雜誌P.36)            

2. 巧克力危機(本期雜誌P.48)

3. 借屍還魂:遊走於虛實之境(本期雜誌P.70) 

 

-------------------------------------------------------------------------------------------------------------

     上周因版型修改延後發報
        敬請期待全新的科學人電子報!

 
YLib遠流知識家族:遠流博識網 | 打開一本書 | Best100 | 智慧藏 

地址: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81號6樓 電話:02-2392-6899# 888  傳真:(02) 2356-4929.2356-8490
科學人網站
http://sa.ylib.com/ 部落格http://blog.ylib.com/sa 服務信箱:service@sa.ylib.com
科學人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ylib.sa 

Copyright c 2003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TIFIC AMERICAN" is a registered trade name owned by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New York. It is used under license by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